配色: 字号:
课后文言详解
2012-02-10 | 阅:  转:  |  分享 
  
【语文版】《<论语>选读》文言练习详解







一、为政以德

一、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语,文言中多单音节词,所以在文言中的词语往往包含多层意义。“民免而无耻”中的“无耻”,在现代汉语中作整体理解(不知羞耻),而文言中是“没有”与“羞耻之心”的组合。“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包含“发动”与“战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中的“以为”是介词“以(把)”与动词“为(当作)”的结合,“以”下省略介词宾语“他”(颛臾的祖先),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之意。“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安”是形容词作使动用,是既“使之来,即要使之安”之意,在现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极少。



二、阅读下面短文,借助工具书,解释“亲”、“长”、“废”、“疾”、“货”、“身”的意义。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亲”:《说文》:“亲,至也。”本义是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为父母家人、亲戚、婚姻等名词及宠爱、接触、亲近等动词。文中的“亲其亲”,前一“亲”是形容词作意动用,后一“亲”作名词,意思是不光光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也把别人当作亲人)。



“长”:《说文》:长,久远也。”引申为长短、永远等形容词,“擅长”、“延长”等动词,“长大”、“长辈”、“首领”、“生长”等读“zhǎng”。文中的“长”,即得到成长。



“废”:《说文》:“废,屋顿也。”指屋子倾圮无用。引申为破败、坠落、停止、废弃、沮丧、杀害等,也引申为人长久不愈的疾病、残废。文中即此义。



“疾”:《说文》:“疾,病也。”引申为祸害、缺点毛病、痛、疾苦、病残之人、痛恨、妒忌、担忧、急速等义,文中作“病残之人”。



“货”:《说文》:“货,财也。”引申为货物商品、货币、贿赂、买卖等,文中用其本义,财物。



“身”:《说文》中指人的身体,引申为生命、毕生、自身、自己、亲自、体验、实行、担任、身份等,文中指“自己”、“自身”。



二、克己复礼

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文字略)



引用的荀子、《礼记》中的三段文字,主要从“人性”角度论述“礼”的必要。从人性角度而言,人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动物性、“恶”)”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善”)”的双重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还具有“社会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一定的“礼”(规范)来加以约束自己,所谓“克己复礼”。否则,人将与动物无异。孟子也曾说过,“恻隐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无此“四心”,“非人也”,与动物无异。



荀子《礼论》注译

19.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1),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2),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



(1)分(fen奋):名分(参见5.10注(1)),这里作动词,表示确定名分,即划定各人的等级地位职分等等。(2)屈(jue决):竭尽。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原文]



19.2故礼者,养也(1)。刍豢稻梁,五味调香(2),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3),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4),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5),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注释]



(1)养:指19.1所说的“养人之欲”。(2)刍豢,五味:见10.12注(3)。调:调和。香:相当于10.12的“芬芳”,指香喷喷的佳肴。此下所述,都是礼制中的规定,所以用来申述“礼者养也”。(3)椒:香木名,其叶芳香,古人作茶茗时常煮其叶以为香。兰:香草名。苾(bi必):芳香。(4)雕琢刻缕、黼黻文章:见10.5注(5)。(5)疏:通“■”(shu疏),窗。■(sui岁):通“邃”,深远。邃:古“貌”字,通“庙”,王宫的前殿,朝堂。越席:见18.5注(24)。■(!子):竹编的床席。几筵:古人席地而坐,放在座位边上供倚靠的小桌子叫几,竹制的垫席叫筵。



[译文]



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原文]



19.3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



[译文]



君子已经得到了礼的调养,又喜爱礼的区别。什么叫做区别?回答说:就是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的、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规定。



《曲礼》节选注译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麀(you):母鹿。



作:兴起。



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注释】太上: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时代。慑:屈服。



【译文】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五、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三、完成下面各题。1、翻译下面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1)(孔子)之三子告(陈成子弑君事)。(2)(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3)鸟兽不可与(之,指鸟兽)同群。(4)丘不与(之,指世上人)易也。



(5)(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动用法,使之(子路)食。(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法:使其二子见(子路)。(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的“洁”,形容词使动用法:欲使其身洁。(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四、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孔子适陈,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①郭:外城。在城的外围所加筑的城墙。②颡:额。③要:同“腰”。④累累:颓丧悴的样子。⑤末:不重要。一说是不对之意。



译文:



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们走散了。(于是)孔子独自站在郭东门。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的那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后颈像皋陶,他的肩膀与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子贡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说:“讲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然而说我类似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



五、仁者爱人

四、说明下面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况。(1)于斯三者何先?“何先”,即“先(去掉)哪一个”。(2)晨门曰:“奚自?”“奚自”,即“从哪里(来)”。



(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孰与”,即“与谁”,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用于比较的词,在疑问句中,在比较中选择,如“吾孰与徐公美?”而在反问句中,则将前后两项比较显示分明,一般是肯定后项。(4)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谁与”,即“与谁”。



(5)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未之有”即“未有之”。(6)岁不我与。



“我与”即“与(等待)我”。(7)莫己知也。“己知”即“知(了解)己”。



(8)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莫之知”即“莫知(知道)之(他)”。(9)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责备)尔”,“是”系指示代词复指“尔”。(10)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公山氏之之”,即“之(到)公山氏那里去”,前一“之”,指示代词复指“公山氏”。(11)曾是以为孝乎?“是以”即“以是(指代供给父老酒食)”。



(12)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即“以一(忠恕)贯之”。(13)仁以为己任。



“仁以”即“以仁”。



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六、君子之风

四、“问”在古代和现代都有“不了解的事情请人解答”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问”可以带双宾语(如:“问你一个问题”,“你”是“问”的对象,是间接宾语;“一个问题”是“问”的内容,是直接宾语),也可以带其中一个宾语(如:“我问一个问题”,“我问你(呢)”)。找出一至六课的问字句,看看《论语》中问字的用法有什么规律,跟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然后回答下面问题。1、“使子路问津焉”的“焉”是什么意思?2、《论语》里“或问子产”(14·9)这句话,是“有人问子产说……”的意思,还是“有人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的意思,为什么?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论语》8·4),“问之”的说法和前面所归纳的“问”字用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文中“问”的句子:子贡问政(12·7)、哀公问于有若曰(12·9)、季康之问政于孔子(12·19)、季康子问(2·20)、南宫适问于孔子曰(14·5)、颜渊问仁(12·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宰我问(17·21)、门人问曰(4·15)问于桀溺(18·6)、子路问曰(18·7),子张问曰(15·42)等。



《论语》中使用“问”字句的规律是:问字后面的宾语有的完整,有的省略(或省略直接宾语,或省略间接宾语,或两者都省)。但前提是句子意思要让人明白,所省略的宾语或在前面交代,或在后面交代。如果句子或文章开头的问句,则一般齐全。这也是古汉语中宾语省略的一般规律。古汉语中宾语省略十分常见,只要前、后有所交代,人们能看出,即省略,以使表达简约。大多数的问句内容并不出现“问”字,如“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晨门曰:‘奚自?’”(14·38)



以此看上面三句,第一句中的“焉”是个语气兼指代性质的助词,这里子路问的宾语中用“焉”指代询问的间接宾语,而“津”则是直接宾语。古汉语中常在问句中用“焉”,表达这样的双重作用。



第二句的省略是省略了间接宾语,而直接宾语又只有“子产”,因此引出两种不同理解。但联系全句内容,还是可以明白的。这段语录: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子产是郑国的贤相,所以孔子说他是个“惠人”(给人以恩惠的仁人),而问“子西”(楚国人),孔子用“他呀”、“他呀”的语气表示否定之意。从全句看,应该是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



第三句的“问”,是“探问”、“慰问”之意,与一般的询问不同,所以没有省略。



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许多人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八、周而不比

四、解释下列词语。



党:《说文解字》:“党,不鲜也。”但这本义不通用,用其后起之义,即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一“党”。引申为“亲属”、同类朋辈、等类、偏私偏袒及政党等义项。所以,“群而不党”(偏私偏袒),“各于其党”(类别),“党同伐异”(同类、朋党),“乡党”(乡里),“党派”(政党)。



比:《说文解字》:“比,密也。”引申为亲近、齐同、并列、相连相接等义项。所以,“比而不周”(亲密,这里指不正当的勾结),“比肩而立”(并列),“鳞次栉比”(相连),“比及”(相接)。



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本义指朋党,引申为盟国、友邦、随从、亲近、允许、支持、同类、等待、交往、给予等义项。又作介词(与名词构成介词结构)、连词(连接名词、代词及句子,表示并列)。又同“欤”,作句末疑问语气词。所以,“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前一与作连词,后一与参与,这里作事君),“岁不我与”(等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两个与均作亲近、交往解),“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



道:《说文解字》:“所行道也。”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路程、行程、取道、经过、种类门类、方位、方法、技艺、宇宙万物本原、事理、规律、政治主张与体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张、道德道义、讲述、知道、实施实行、疏通引导等义项。所以,“忠告而善道之”(讲述),“道之以政”(实施、实行),“道千乘之国”(取道、经过),“志于道”(正道,好的政治主张),“中道而废”(道路)。



五、分类整理《论语》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格言、熟语、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略)



十一、诲人不倦



四、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



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



弟子在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字。



弟子相互之间称字,自称称名。



《论语》编纂者对孔子弟子通常称字,个别称子。



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



学生对老师称“子”(您),一般人也称“子”(如18·6章,桀溺对子路称“子为谁”)。



五、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朱熹《与陈师中书》)



这是朱熹给朋友陈师中的一封信。从信中意思看,朱熹与陈师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学。陈师中之父陈俊卿曾当过宰相,陈俊卿女儿(陈师中妹妹)嫁与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节。此书信即赞扬、劝导此事。“令女弟”,“令”对对方尊称,“女弟”,妹妹。“丞相”,指陈师中父亲,称官职表示尊重。“老兄昆仲”,指陈师中兄弟,与朱熹平辈,又是较密切朋友,所以称“老兄”。“伊川先生”称“二程”中的程颐,“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颐之号,表示尊称。



行:离开、离去。期(jī):周年。痛恨:悲痛、遗憾。向来:自从、向来。



喻:明,指著作。作书以明古今之事。奖劝:奖掖、勉励。扶植:帮助、培养。



成就:完成、实现。赞成:赞同而帮助成功。辱:表示谦虚的副词,用于指称自己。



十二、高山仰止

四、宰予,字子我“子”,男子尊称。“我”即“予”。



樊须,字子迟“子”,同上。“须”有“等待”之义项,“迟”所以需等待。



端木赐,字子贡“子”,同上。“端木”是双姓。“赐”(赏赐)与“贡”(进贡)



仲由,字子路。“子”同上。“路”(道路)是人必“由”(经过、经由)之处。



孔鲤,字伯鱼。“伯”,排行老大。“鲤”即“鱼”类。



杜甫,字子美。“子”,男子。美,美(男子),与“甫”(男子)同意。



白居易,字乐天。“居易”即生活随意,“乐天”,即乐天知命,表示生活态度。



韩愈,字退之。意义相反。“愈”(同“逾”),前进。与“退之”相对。



柳宗元,字子厚。“宗元”,本原,元气。“厚”,指本原、元气充沛、深厚。



欧阳修,字永叔。“修”与“永”同义,长。“叔”是排行。



苏轼,字子瞻。“轼”,车上横木,供人扶着远望(瞻),“登轼而望”(《左传》)。



苏辙,字子由。“辙”,车轮经过(“由”)的痕迹。



十三、沂水春风

四、用叠词的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



用形容词词尾的如:“野哉,由也”(13·3)“不曰坚乎”、“不曰白乎”(17·7)



“夫子怃然曰”(18·;6)“鄙哉,硁硁乎”(14·39)“斯远暴慢矣”、“斯远鄙倍矣”(8·4)“莞尔而笑”(17·4)“喟然叹曰”(9·11)



既用叠词又加词尾的如:“郁郁乎文哉”(3·14)“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訚訚如也”(10·1)



五、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说说这种“臆度”表现在什么地方。2、“徒诵其言”、“已知其人”,这两个字指代的是谁?



人皆以为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皆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以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也。



余何人也,敢为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明>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译文: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老子、佛教是‘异端邪说’,我也认为老子、佛教是异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孔子说“要成为圣人我是不能够的”,这是孔子自我谦虚的话;他说“攻击异端邪说”,一定是指老子与佛教的观点。



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朦朦胧胧的听着记着。大家的意见都一致,没有破旧立新的,上千百年来同一个格律,自己还不知道。不说‘仅仅朗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不说‘勉强把没有弄懂当作弄懂了’而说‘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时至今日,虽然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没有发挥它作用了。



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说‘我也是跟随众人’,事奉孔子在芝佛院。



李贽是明代有名的哲学家,针对明代统治者利用孔孟之道欺骗蒙蔽百姓、巩固其专制统治的行径,进行有力揭露和批判。此短文即批判“儒先”盲目传播孔孟一套,代代相传,欺骗下去。他在另外文章中将这种盲目宣传孔孟偶像、欺骗百姓比喻为“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第一只狗是看到了影子而叫,其他的狗则是闻声而叫)。



文中儒先“臆度”之言是指“以孔子为大圣”、“以佛、老为异端”。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是“臆度”孔子之言,因为孔子表示过“圣则(榜样)吾不能”、说过“攻乎异端”,便“臆度”为孔子是圣人,佛、老为异端。所以“徒诵其言”、“已知其人”中的“其”指孔子,儒先只是“臆度”,并未了解真实的孔子,“徒诵其言”罢了。



十四、中庸之道

四、读下面一段古文,参照注文(小字部分)和工具书,解释画线词语,并回答问题。



1、陈的始祖是谁?这个人和周武王有什么关系?陈和舜之间有什么关系?



2、陈在哪里找到了肃慎氏之矢?这种箭有什么来历?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隼,鸷鸟也。楛,木名。砮,镞也,以石为之。八寸曰咫。楛矢贯之,坠而死也。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惠公,陈哀公之孙,悼太子之子吴也。馆,仲尼所舍。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肃慎,北夷之国,故隼来远矣。《传》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九夷,东夷九国。百蛮,蛮有百邑也。使各以其方贿来贡,方贿,各以所居之方所出货贿为贡也。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监,视也。故铭其括曰“肃慎氏之贡矢”。刻曰铭。括,箭羽之间也。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女。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满也。诸,之也。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展,重也。玉谓若夏后氏之璜。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陈,妫姓也。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故府,旧府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椟,柜也。金,以金带其外也。如之,如孔子之言也。(《国语·鲁语下》,三国吴·韦昭注)



译文:孔子在陈国时,有一只鹰坠在陈侯的庭院里死了。楛木做的箭射穿了它的身体,箭头是用尖石做的,箭有一尺八寸长。陈惠公派人带着这只鹰,去到孔子住的馆舍询问。孔子说:“这只鹰来得很远呢,它身上的箭是北方肃慎氏制造的。从前周武王打败了商,开通了去南北方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道路,命令他们各自拿出本地的土特产进贡,使他们不忘记各自所从事的职业。于是肃慎氏就向周天子进贡楛矢和石砮,箭长一尺八寸。武王为了公开表明他使远方民族归附的威德,告示后人,让他们永远看到自己的权威,所以在箭尾扣弦处刻上‘肃慎国进贡之箭’的字样,送给大女儿,并随嫁给虞胡公而带到他所封的陈国。古时候,帝王把珍玉分给同姓,用来表示血缘的亲近;把远方的贡品分给异姓,使他们不忘事奉天子。虞胡公是异姓,所以把肃慎国的贡品分给了陈国。国君如派管事的去旧府里寻找,大概还能找到。”陈惠公于是派人寻找,果然在用金装饰的木盒里发现了楛矢,像孔子所说的一样。



1、陈的始祖是舜后虞遏父的儿子胡满,周武王将大女儿嫁胡满,封于陈。所以胡满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的女婿。



2、陈在旧府的“金椟”(镶金的柜子)中找到肃慎氏之矢。这种矢是当年周朝平定肃慎,肃慎进贡,周王赐给异姓诸侯,以表示异姓诸侯不忘向周朝臣服进贡。



砮:石头磨成的箭头。有咫:一尺八寸长。有,又。咫,古代八寸为“咫”。



馆:旅馆。方贿:各地诸侯进贡的财物。监:监视、督察。



铭:将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皿上。括:箭杆。分:给予。故府:旧府,原来的府第。金椟:外面镶金的箱子。

献花(0)
+1
(本文系文化的传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