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wwq85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0001晨光人文集 前言 傅积赉
2012-02-10 | 阅:  转:  |  分享 
  


















晨光人.文集前言---为【晨光人.文集】写几句傅积赉



1





为【晨光人.文集】写几句

傅积赉

曾经在四川省富顺县生活和工作过的晨光人对晨光的一切好像总是忘怀不了!包括他们下一代中一些人也有这种情感。这是因为当时有那么一大批人在年富力强、生命中最有活力的年代是在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里度过的。当时,这批来自全国大中城市的“三线建设”支援者和多所知名院校的毕业生在不堪回首的“文革”年代里,在远离大城市的富顺县肩负起国家急需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研制和生产的重任。不仅他们的业务和外文水平亟需提高;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幼小的儿女需要抚养和教育。而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那样的艰苦;子女受教育和成长的环境也不理想;五、六十元上下的工资拿了十多年(直到今天他们仍属于低收入阶层!)。他们不仅要耐受夏天38~39℃的高温或停水的煎熬,还要为保证孩子们和自己最低限度的营养而需要吃的几个鸡蛋,必须背着背篓骑车或步行到几公里远的城关镇或邓井关去购买;想为孩子们买些蛋糕或糖果那简直是奢望!

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不是坐机关办公室,为了完成任务经常要昼夜连续倒班、下工厂搞协作、出长差。为了工作,高景安同志在到成都采购干冰的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关儒扬同志被济南化工厂发生的一起事故无辜波及而遇难。很多晨光人或多或少受到过化学品的毒害,有不少同志也许因此而英年早逝!“文革”运动使一些同志受到隔离等不公正待遇的伤害,甚至导致吴运盛同志等的含冤辞世!

在富顺晨光院尝到的辛酸苦辣只有有共同经历的晨光人才能体会到!因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众多的晨光人之间产生一种莫名的情结。于是出现过有三对旅居美国的老同事,也有毕业于晨光中学的子弟们特地千里迢迢飞回到晨光现场故地重游、怀旧、追忆的。

现在有王英,唐明扬,曹牧,蔡伯龄,王伟良,杨国威,周黎建,佟世维,吴文庆,刘涛等多位晨光新、老同事志愿在网上创立一个平台---晨光网上之家的【晨光人.文集】,供晨光老同事以及他们的子弟,通过随笔、散文、照片等形式表达出心中怀念之情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这是因为记载着一度曾有6000名职工加家属近万人的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的有关档案已经随着化工部的消失被送进了国家档案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晨光院也曾修过院史;现在的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两个晨光院的上级公司)的“化工馆”中也许会有关于晨光院的记述。但是所有这些文档中是找不到存在于晨光人记忆中即将流失的活史料,例如为完成航天专用特种氟橡胶而冒着生命危险将易爆聚的四氟乙烯从二厂扛回来等等。这样的事例是不少的,否则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四川省科学大会上不会获得那么多的奖状。如果晨光院能早早地迁到成都或川外,那么这批人蕴藏着的潜能也许会发挥得更出色!

晨光网上之家的【晨光人.文集】对已届耄耋之年的晨光人和也已四、五十岁的子弟们提供的、或长或短的稿件是十分欢迎的。如果尚未掌握电脑录入技术或不熟练者请与编辑组联系。(可以将手写稿寄给各位编辑)。

傅积赉2011年5月25日







献花(0)
+1
(本文系wwq85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