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透视】冷看“课题热”

 昵称3957421 2012-02-10


【来源:现代教育报】 
  一所初中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组织教师申报课题,同时规定每个教研组必须要申报一个课题,否则就不能够参加优秀教研组的评比,教师个人没有参与课题就不能够享受相关“评优、评先”。由此,该校掀起空前的“课题热”。
  名冠“功利”
  把科研论文与职称“捆绑”在一起,教师就成了“被赶上架的鸭子”。他们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才去申报课题,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是否对学生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功成名就”了。
  某校前年结题的一个省级课题,就是在结题前的半个月,学校通过组织几个人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加上学校给专家评委“打点”而完成的。这样用金钱堆出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搞课题研究的教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由以上情况看来,教师参加课题的最终出发点,更多的是为保住自己的饭碗,为了职称,为了晋级,为了学校的荣誉。这样的“课题热”成了摆设,成了一种“功利化”的道具,成了一种形式。现在的多数课题,姓“功利”。
  流行“造假”
  听说要来检查课题,一所学校有课题或参与课题的教师最近几天都在忙。忙什么呢?有的闷头写资料,有的发问卷调查,有的借其他学习资料等。许多教师把上课记录以及辅导学生等当作活动材料,却淡化其中的反思和思考。这样造成的现象就是,材料很多,实质性的结论却陈旧而缺少新意。这样的课题,还停留在材料收集的阶段,没有带来什么进展性成果。这样的课题,不免有“虚假”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在几天内就能弄好厚厚几堆材料。可以说,这几天的工作效率特别高,一年或者几年的事情几天就可以完成。其中有个课题组不仅几天就做好了许多材料,并接受了检查且通过为市、县级课题。然而,这些资料,对课题研究者是否有帮助,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令人质疑。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让许多教师学会了弄虚作假,使教师忙于造假、搞形式。这样的课题研究之风,只是一阵教育“浮夸风”,只会败坏教育教学的良好风气、浪费学校财力物力。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了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也滋生了 “两头热,中间冷”、“含金量”低等问题。如此功利主义下的课题只会助长腐败,“成就”造假。
  亟需引导
  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课题研究呢?
  首先,要看课题能否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否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一定的效果;其次,要看课题对研究人员的促进作用,是否提高了课题参加者的素质,是否给教师带来实际工作的帮助;再次,在课题检查和验收时,要看重教师的实际收益和工作进步;最后,看课题研究带来的社会价值或运用价值是什么。
  当然,所有这些的实施,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科学、合理的引导。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课题的结题、成果的获奖、科研论文、经验总结和报告的发表都不是科研的结束,这恰恰是科研得以运用的基础和开始。只有将这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推广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