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会与痴呆(杂文)

 深山木槿 2012-02-10

开会与痴呆(杂文)

孙柏昌

 

凌晨,我在凤凰网上看到这样一条资讯: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开会让人智力下降,女性尤其受影响。”

还说,会后大脑“死机”。团队环境影响智力表现。云云。

这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卡里莱昂研究所对70个志愿者研究测试后得出的结论。

这是危言耸听,还是扎实的科学?

我是相信的。我好象有一种本能:讨厌开会。

我之前也曾经写过一篇博客,《“恐会症”患者的自言自语》。

或许,孤独中的人,更容易保护自己的动物属性。

于是,我想到了那个威廉福克纳。他不喜欢团队的环境,喜欢孤独。小的时候,他就远离集体活动,直至逃学。在漫长的生命进程里,他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差,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却始终寻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在家人眼里,他是一个不肖子孙。而孤独最终成就了一个美国现代最伟大的小说家。

当然,我也会想到梵高。他长期孤独在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法国南部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不断呼唤着他的灵感。他完全脱离了现代都市喧嚣,甚至连基本的生存的能力都丧失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孤独是智慧的源泉。

古人说的“慎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意思呢?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孤独更会彰显生命的本真感觉。

会多,也好象是中国特色。一生会有多少时间耗费在会上,不知道是否有人计算过。倘有,那肯定非常恐怖。“会”来“会”去的,最终会“会”成一片茫然。其实,许多“会”,很少价值信息。或者,所获取的信息与耗费的时间不对称、不匹配。有的会,常常还会以时间的长短作为价值考量的标准。会期愈长愈重要。

在生活中,我的周围也有许多“会者”。把开会当成一种生存方式。倘没有“会”了,便失落,便惶惶然。无会,不舒服;有会,没有演讲机会,也不舒服。会,是舞台,是价值展示。我经常会为“会者”悲哀。倘无会,你去看上一页书,或者闭一会儿眼养养神,不好吗?

总有人乐“会”不疲。

年前,我曾去深圳参加了一次公司的“头脑风暴会”。那次会议倒是有许多价值信息,会期也不长,只有两天。不过,美国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所谓的头脑风暴会,恰恰会让人脑袋失聪。

其实,在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通道更加开阔、更加便捷了。人人都可以无“会”自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是一个网络潮人。他有自己的博客,好象是在一个美国的网站上开的。他去美国访问时,还专门去看望了那家网络公司。他好象总是用博客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粉丝甚众。其实,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或发布,也许比会议更方便更迅捷。不过,我们还是愿意开会,直到运用网络召开视频会。

会,真的成了一种生存方式?或者社会形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