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的发展阶段与致死因素

 精彩教师之家 2012-02-11
癌症的发展阶段

  癌的早期阶段 最易察觉的早期癌,要推皮肤癌。这种癌在居住阳光充足地区的西方白皮肤人种中较多见。幸运的是,这种皮肤癌大多数生长较慢,也极少转移。

只要及时发现与治疗,很少引起死亡。

  除了皮肤癌之外,子宫颈癌也是比较容易早期发现的。它发生于阴道与子宫的交接处,即常称的子宫颈处。以此癌为例,可以很明确知道癌的早期演变。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细胞增生阶段:正常组织在各种因子刺激下(如炎症),细胞增殖较快,因此组织细胞增多,排列紧密,上皮层次多而变厚,同时细胞也往往反应性地肥大。然而于此阶段,细胞未见其他改变,即无异型性。另外,只要将刺激除去(如治愈炎症),组织可以恢复至正常状态。

  细胞不典型增生阶段:此时细胞可发生异型性,表现为细胞核增大,与细胞浆的比例也就相应增高,另外核染色质增多,核膜增厚,核形不规则等改变。病理学医生常根据这种改变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当然重度不典型增生有可能发展成为癌,所以要积极治疗。对于轻度及中度不典型增生,也应密切随访观察,以防进一步发展。

  细胞的化生:是指在某种原因作用下,一种类型的组织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组织。在子宫颈的例子里,表现为上皮排列的紊乱并形成多层结构,细胞由原来的柱状上皮或腺上皮转变成鳞状上皮,细胞大小可以不一,分裂的细胞可以分散于各层组织,因此也有可能发生癌变。

  原位癌:这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化生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细胞增殖更快,分裂相多,细胞的异型性更加明显,更具不规则性,核浆比例更大,染色质增多,染色深,核仁大,而且可以多个。显然,这种细胞已具有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但所以称它为原位癌,是由于这些细胞还仍局限于上皮层,而未侵犯基底膜。若于此阶段进行积极治疗,可以达到痊愈。

  癌的晚期阶段 这里讲的晚期阶段,不是指癌症的临床或病理学分期,而是指癌瘤的生物学自然转归。因此,将发生侵袭与转移的癌症称为癌症的晚期阶段。 癌细胞的侵袭 顾名思义,侵袭具有侵犯与攻击之意,这里是指癌细胞向其周围组织侵犯、扩张与占领,从而破坏了正常组织的结构。侵袭可发生于原发癌瘤,也可见于转移瘤,因此医生们有时将它们分别称之为原发性侵袭与继发性侵袭。 侵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固然取决于癌细胞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涉及机体的防御与反应。癌细胞侵袭的大致过程,一般可分成5个阶段,即(1)癌细胞向器官靠拢;(2)癌细胞紧密粘附器官表面变成半圆形或扁平型;(3)癌细胞分泌水解酶,破坏细胞间质致成缺口,并因此伸出伪足;(4)癌细胞的伪足沿细胞间隙穿入,并通过基底膜(如子宫颈原位癌);(5)癌细胞以迁移运动方式,深入周围组织深部,增殖形成新的癌细胞巢。 癌的转移 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逸出原发部位,通过各种渠道(如淋巴管、血管、体腔等),到达机体其他部位,并在那里生长繁殖,形成一个相同肿瘤的过程。这种在新的部位所形成的新的肿瘤,称为转移癌或继发癌。 由于癌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下来,再到达新的部位,须经过某种特殊的途径,而这对于临床上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医生们必须了解恶性肿瘤的数种转移途径,它们是:

  淋巴道转移:癌细胞多以这种方式转移,它们首先侵入淋巴管,沿着淋巴液引流的方向进入淋巴结,于此作为第一站,它们停驻下来,开始增殖。这也就是为什么医生在对癌症病人体检时都要检查有关淋巴结是否肿大。如检查乳腺癌病人,一定要检查该侧甚至对侧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当癌细胞在淋巴结“站稳脚跟”后,它们又会进入与其相邻的淋巴结,也可再次脱离出来进入另外的器官,在那里又形成新的转移灶。

  血道转移:肉瘤细胞多沿此途径转移。肉瘤细胞入侵血管后,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通常先停留于毛细血管,然后穿出毛细血管壁,运动至血管周围的组织,在此繁殖形成转移灶。由于血管四通八达,因此血道转移往往是多发性的,也可形成多个肿块,并且多呈圆形,边缘较清楚。

  种植性转移:这多见于内脏的恶性肿瘤。瘤细胞先移向脏器的外表面,然后掉下来,并贴附于邻近的器官表面,于此长成大小不等的瘤结节。常见的如胃癌细胞,脱落下来粘附于腹膜,产生广泛的、大大小小的瘤结节,另外还可致成腹水,甚至血性腹水;相似地,肺癌细胞也常穿出脏层胸膜,致成胸膜腔的广泛性种植性转移,以及血性胸腔积水。

  接触性转移:此途径较少见,即由于两个脏器较紧密地接触,使得癌细胞可以由一个脏器的表面,被粘附到另一个脏器,并在此增殖起来。癌症致死的原因

  癌症到了晚期,往往难以治愈,尤其是发生了广泛转移,病人不免死亡。那么癌症何以能致患者于死地呢?究其原因主要由下列因素直接导致。

  合并感染 癌症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而这本身可能就是癌症的原因,因此癌症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尤其当病人经受化疗、放疗之后,骨髓造血机能受到抑制,白细胞显著减少,则更容易发生感染,甚至身体内原来存在而不致病的微生物,此时也会“趁火打劫”,使病情“雪上加霜”,更加严重。这些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甚至原虫。由于这些微生物原来是不致病的,现在却引起患者产生感染,所以称之为“机会性感染”,这些微生物便称之为“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更令人头疼的是,这种“机会性感染”往往难以控制,于是病人可以直接因感染而死亡。必须提及的是带状疤疹的感染,患者预后多半不良,几乎50%的病人会在发疹后6个月内死亡。 营养耗竭引起恶病质 由于癌细胞群体生长很迅速,它们必然要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与能量,因此病人会产生明显的“进行性消瘦”。另一方面,癌症患者往往食欲减退,不想进食,尤其厌食肉类食物,这样便会使得病人发生代谢的严重不平衡,于是出现贫血、水肿。乏力,甚至呈极度饥饿性营养不良的表现,这就是医生们称之的“恶病质”状态,最终病人因重要系统功能衰竭而去世。

  重要脏器的损害 如果某一癌瘤生长在或转移至重要脏器,则它的危害性更大。癌细胞的直接压迫、癌细胞的侵袭以及直接破坏器官的正常结构,便可引起脏器的功能损害,导致死亡。当然,最重要的脏器莫过于大脑了,尤其是大脑中那些有关呼吸、心跳的中枢。此外,癌细胞转移时,有时成团的细胞可以引起重要血管的梗塞,这样也可导致病人的死亡。还有,有些癌瘤可引起某些重要管道的堵塞,如胰头癌引起胆总管的堵塞,引起黄疸与肝功能、消化功能失常,也可导致死亡。 出血 癌症病人出血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减少所致,也可以因为癌细胞直接破坏血管,导致血管破裂所致。

  代谢异常 可以由转移癌瘤引起,也可能由异位分泌引起。常见的有高钙血症、低血糖症和嘌呤与尿酸盐代谢紊乱,并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自身免疫性疾病 癌症病人一方面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却常产生自身抗体,如抗自身平滑肌抗体、抗胞核抗体等,这也常常导致功能紊乱,尤其是肾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癌瘤的分化 笔者希望,读者在读完前面几节后不要产生这样的印象:“得了癌症只有死路一条”。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通过早诊、早治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通过治疗,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读者也不要产生这样的印象:“一旦成为肿瘤细胞,便永远是肿瘤细胞”的信条,在一定程度上肿瘤细胞也可以“改恶从善”,这就是医生们常说的,肿瘤细胞向正常方向改变的“分化”。 正常细胞的分化 分化原是发育生物学中的名词。大家都知道,一个个体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合子(受精卵)开始的。然后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称为卵裂)成卵裂球(胚细胞)。这些卵裂球起初在性质上是极为一致的。但是,随着胚胎细胞分裂的继续进行,这些细胞互相就有了区别,有的将来只能发育成为神经、皮肤、牙齿那些组织,有的只可发育成为如肌肉、骨骼等,还有的则演变为呼吸道、消化道这样的结构。可见,随着受精卵的发育及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间就有了区别,最后各种细胞在形态上互异,功能也不同。细胞发育的这种过程便叫做细胞分化。

   综上所述,人们会提出,即原来是均质性的细胞,为什么有的细胞分化成为肌肉,有的成为皮肤呢?目前一般公认的理论是,所有的细胞都一样地含有全套的遗传物质棗基因。正是由于这个全套的基因,它们便有可能朝各种方向发育,成为各种细胞。 恶性细胞的形成与分化 在通常情况下,虽然细胞是循规蹈矩地分化与执行其本身任务(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传导各种神经冲动等),然而许多因素会使得它们“偏离正道”,以致最终成为恶性的癌细胞。这些因素就是前面提到的化学致癌物、某些病毒、放射线等,有时也可以是因为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走错了路”,而成为恶性的。譬如,某些细胞它们本应当成为皮肤、牙齿、肌肉等结构,结果它们进入了腹腔,这样,它们变成为一种“怪胎”样的肿瘤,即畸胎瘤。 对于癌细胞,固然可以用手术、放射及抗癌药物等将它们杀死,除此之外,也可以如改造坏分子一样,令其“隐恶扬善”。这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它们向正常细胞方向分化,即使得它们的癌基因再次缄默起来,或至少不让它们过分活跃,或者使它们那些恶性表现行为有所节制。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肿瘤恶性的逆转或“去恶性化”。

   现已知道,许多化学物质可以使癌细胞的恶性降低,甚至表现得如正常细胞那样。这些化学物质有极平面化合物、某些细胞毒抗肿瘤药物、维生素D3及其同类物、维生素A及其同类物、丁酸盐、环腺苷酸,等等。

  近年来发现,除药物可使恶性细胞朝良性细胞方向分化外,其他方法也可使肿瘤细胞变得驯良起来。其中最常用的便是细胞融合的方法,即将一个正常细胞与一个恶性细胞通过化学的(常为聚二乙醇)、物理的(常为电休克)或病毒介导的方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结果这种“融合的细胞”(又称杂种细胞),便可以不再出现恶性的特征。最显著的一个标志是,将这种细胞注射到缺乏免疫能力的无胸腺裸鼠体内,就不在其体内形成肿瘤了。 我们在上面提到的都是体外的实验,即在试管内或瓶中研究的。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呢?显然在体内的情况要比在体外的情况复杂得多。然而已有证据证明,在体内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诱导恶性细胞的正常分化。譬如不少研究者将环腺苷酸注射到动物的实体瘤内,发现肿瘤体积缩小,甚至消失。不少化学治疗药物,所以对某些白血病有效,除了能杀伤癌细胞之外,还可以促使某些癌细胞向正常成熟方向发展,即医生们称之为终末分化。这种终末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繁殖,最后死亡,从而病人得到治疗,疾病得以缓解。

   体内某些特殊环境因素也可以使癌细胞“改恶从善”。或许少数肿瘤自发性消退的病例便是出于这种原因。机体环境影响癌细胞恶性表型(恶性性质外在表现)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畸胎瘤的移植实验,即将小鼠畸胎瘤细胞接种到一个小鼠期胚(称为胚泡阶段)内,然后将这个带有肿瘤细胞的早期胚胎移植到一个假孕的雌性小鼠的子宫内,结果这个雌性小鼠产生了仔鼠,由正常的胚胎细胞和畸胎瘤细胞共同组成。有意思的是,此时那原来恶性的细胞,不但不会在新原个体中形成肿瘤,而且构成了正常器官组织的一部分,并且发挥它们正常的功能。

  诱导分化与肿瘤防治 基于上述及其他有关的证据,人们力图将这些“改造”或“驯化”肿瘤细胞的方法,用于人类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事实上,迄今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维生素A类化合物的应用。譬如,有人报道用维生素A类化合物治疗动物的皮肤鳞状上皮癌和基底细胞癌,肿瘤可以部分或完全消退;还有人用维生素A类化合物治疗人体的阴道癌或膀胱上皮癌,结果也观察到这些肿瘤的完全消退。 维生素A类化合物对于人早幼粒白血病(急性血癌的一种)、喉头乳头状瘤、头颈部鳞状上皮细胞癌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遗憾的是,用维生素A类药物治疗癌瘤需要用量很大,因此病人常常 产生不可耐受的副作用,如剧烈的头痛,对肝脏、骨骼的毒性等。此外,大多数的维生素A类化合物还是一种致畸剂(即可影响胚胎发育并造成畸胎的物质),因此不可以用于生育年龄的女性患者。然而,无论如何,用维生素A类化合物来预防某些肿瘤的发生,如肺癌等,仍是有一定效果的。维生素A用来治疗属于癌前期的皮肤或粘膜白斑的效果也是十分肯定的。我国学者用维甲酸治疗白血病所取得的成绩更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