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集体尿床与“泛股东”的利益
2012-02-13 | 阅:  转:  |  分享 
  
集体尿床与“泛股东”的利益

管理层频发假账丑闻的根源并不是没有考虑股东的利益,而是恰恰由于他们仅仅考虑了股东的利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股东的概念在发生变化,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者要为之负责的对象也随之改变,经营者的工作目标、业绩考核目标也就应该作出调整,这样才能督促企业经营者真正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企业塑造成社会组成的有机部分,而不是经常与社会大利益发生冲突。””



韩国法庭6月13日裁定,该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SK集团的总裁崔泰源造假账罪名成立,判处三年监禁。这是自美国世通公司、时代华纳、安达信假账丑闻以来,又一世界级公司的高层因假账丑闻而落马。



中国发生假账丑闻的企业也不少,上市企业中被揭露出来的更是颇受关注,比如银广夏、郑百文、黎明股份、兰田股份等等,甚至网易也曾因账目问题而一度停牌。从媒体披露的数字,根据中国会计制度完备的程度,中国做假账的企业数字肯定要高于美国;这从曾经约法三章不题字的朱基总理第三次破戒为上海会计学院题写“不做假账”就能感觉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而老百姓则将做假账的普遍程度以婴儿“集体尿床”做了形象的描述。



为什么企业高层频繁发生做假账的丑闻?综合起来有下面一些比较流行的解释:



外因说



法律永远滞后实践,因此现行的财务制度肯定存在漏洞,包括一些弹性的、模糊的地方;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更给了企业经营者在资本领域闪展腾挪、以至于不择手段造假的机会;前中国证监会主席曾在一次论坛上说:“中国企业的会计,实在是很难做的!去银行贷款,要将资产做大;去税所缴税,要将收入做小;向上级邀功,需将利润做大;欲私设金库,又需将利润隐瞒……”



会计公司等中介机构从原先的单纯为客户做审计到提供管理咨询;从共同谋利的目的出发,他们“启发”唆使教会了企业经营者如何造假账。



内因说



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个人道德有问题,为了私利敢于铤而走险。



东方文化中的企业看重关系。在关系的经营中,或者为了关系便可能去从事违法的事情。



由于股权的分散和CEO决策权的集中,来自所有者一方的制约力下降了,削弱了,部分经营管理者得到空间和机会来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股东和投资人的利益。



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不充分。外因说解释的现象虽然存在,但要说这些外部因素是诱发犯罪的主因还是不够有说服力,毕竟不是所有企业的经营者都在做假账,正如我们无法把各种社会犯罪现象都归罪于外界的诱惑。而内因说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西方相对完善的择才、用才、评才机制下一样会出现那么多的财务丑闻。



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因为企业管理层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比方说为了自己手中股票的价值而去做假账,却忽略了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但这样解释也不充分,毕竟如果没有东窗事发,管理层手中股票升值的话,那么股东和投资者手中的股票也一样会升值,两者的利益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并不冲突;从这个角度上甚至可以说管理层是在试图用一切手段,包括非法的手段,来为企业、为股东当然也是为自己谋利益。



在这样的分析结论下,我们能做的事情只能是加强社会法规的完善、企业内部监控体制的完善;但这种“堵”的工作只能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无法从根本上去掉管理层做假账的冲动;就像把一个发了疯的人关进铁笼子一样,虽然能暂时避免对外界的伤害,却还是没有治愈这个发了疯的人。



所以跟上面的结论完全相反,我们认为管理层频发假账丑闻的根源并不是没有考虑股东的利益,而是恰恰由于他们仅仅考虑了股东的利益;换句话说,企业经营者忽略了,或者说更应该考虑“泛股东”的利益。



什么是泛股东?为什么要考虑泛股东的利益?



泛股东的英文原意是Stakeholder,指的是企业的行为能够影响到他们,或者这些团体或个人能够影响企业行为的那些群体,比如普通员工、社会团体、政府、商业伙伴、社区等等。Stakeholder(泛股东)涵盖了shareholder(股东)的内容,又要比股东的概念宽得多。



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不仅仅要为股东(shareholder)负责任,而且要考虑到更广泛意义上的“泛股东”的利益,原因就在于企业的行为已经在影响这些群体的利益。而股东和泛股东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好股东与泛股东的利益关系。比方说:



经济责任与社会、环境、法律责任的协调。将化工生产转移到中国的一家海外公司在安排环保投入时,可以采取中国的相对较低的环保标准来安排生产,如果只是从远在万里外的股东的利益出发,而且这从中国法律的角度无可厚非;也可以采取与在本国相同的环保标准,从社区居民、当地环境等“泛股东”的利益出发。不同的操作结果反映了企业管理层考虑利益的不同。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某些新上市企业的管理层在投资者要求尽快回报的压力下,经常会匆忙作出投资决定,甚至因此进入完全陌生的行业。比方说联想总结自己当初在互联网行业的几笔投资决定时就承认部分原因是迫于投资者的催促,因此没有慎重地考虑。联想还算理智,其他一些快速烧光了投资的互联网公司也一并拖累了当年大批投身网络经济的雇员的利益。如果在企业的决策中有更多来自泛股东的声音和影响,比方说监事会或者独立董事的意见,企业的决策可能会更加理智、长久。



献花(0)
+1
(本文系zrynhz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