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错字的于丹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指间飞歌 2012-02-13
读错字的于丹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天山去折梅


于丹又读错字了!这一次,她是在央视综艺频道看上去一个很有文化的频道“丹韵词音”上读错了字,她在朗读王昌龄的诗《从军行·五》时,把其中写到的古鲜卑族的一支“吐谷浑”中的“谷”的读音yù读成了gǔ,在朗读李白的《客中行》时,又把“琥珀”的“珀”读成了bò(正确的读音应该是pò)。

对于于丹来说,读错字似乎已是家常便饭,百度已经为她建立了“于丹读错字”的搜索引擎,上去检索一下就可以发现她的这些错误都已一一“纪录在案”。只是于丹大概已经习以为常了,从未见到她对此有什么回应。因此,错误仍在不断发生,网友的批评也仍在进行,两边厢相安无事,不像目前战火犹烈的“韩方斗法”那样夺人眼球。

以中国文字的繁复来说,谁都很难保证准确无误地读出每一个字,相信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生读错字的笑话,比如我有一次就把一位美丽小姐的名字“嫣然”读成了“妈然”,惹得这位小姐对我翻起了白眼。但是,于丹不一样啊,她出过多本讲解古代名著的书,现在是一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在她供职的学校里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副院长。因此,她的芳名在国人心目中已经成为充满一个充满文化味的符号,前不久四川宜宾举办第五届“早茶节”,邀请她到场论茶,加冕于她的名号赫然是“国学大师”。但是,“国学大师”经常读错字,读错的又是她专业本行中的内容,而且是在受众面极广的电视荧屏面前,而且读错了还要对着观众“妈然一笑”,丝毫没有愧疚之心,这就未免有点是在愚弄、欺负我等电视观众了。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想,我们倒也没有必要对于丹读错字表现出义愤填膺。于丹在电视上的表演,不过是当下快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于丹在书商的帮助下通过将《论语》、《庄子》这些古典名著演绎成“心灵鸡汤”以后,早已不屑于再从事艰苦的笔耕生涯了,而是已经将自己定位为电视策划人,依靠口水来增加她的影响力了,这说明她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商业头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至于在节目中读错几个字,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是她的故意为之,为了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就像一些电影明星为了票房要造一点床上绯闻一样。设想一下,如果她在节目中一直字正腔圆,那还有谁去收看她的节目啊,因为她讲的那些东西,都是最普通的常识。如果她在大学课堂上给莘莘学子也是这样授课,那才是误人子弟呢。

文化的全面溃退孕育了于丹这样的“国学大师”,读错字的于丹,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不妨对着于丹这面镜子自照一番,看一看我们的身上还有多少文化因子。重商主义的浪潮裹挟了我们每一个人,每天早上一张开眼睛,有钱的人在想着带哪一位小三到何处去度假,没钱的人在打听哪里能够买到廉价的大白菜,偶尔到一次书店,最吸引人眼球的要么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要么是在职场上怎样像余则成一样察言观色勾心斗角。我们离真正的文化已经越来越远,于是于丹之类的“国学大师”以浅薄的“心灵鸡汤”来填喂我们已经沙漠化的灵魂,我们也已经难以抵制了。电视需要她来提高收视率,于丹还将继续红下去,读错字犹如美人脸上的一粒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在为没有这粒痣而干着急呢。

只是需要提醒于大师的是,美人痣虽好,却只能“点到为止”,如果多了,那张脸就成麻皮了。所以,于大师还是应该注意,不要让这种痣在自己的脸上泛滥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