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需求越发多元化,对于自身利益也愈加敏感。即便初衷确是惠民,也同样要讲程序、守规矩,如果不顾制度、疏于监管,发生问题后引起的负面效果可能 对政府形象的损伤程度更甚。民生工程跑偏、走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集中表现为,决策机构不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履行职责,提供 公共服务,也不是为老百姓的真实需求考虑,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而是为了照顾小团体利益,或为了某些人的个人目的,借民生工程之名大搞面子工 程。实践表明,这些工程和项目往往是豆腐渣工程、腐败工程,既损害了政府形象,又浪费了纳税人的钱,祸害不少。令人困惑的是为何当地领导如 此不尊重科学,不从客观实际出发,难道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当地村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建设第二个寿光,大棚全撂荒”,原来颇为壮观的 几千个大棚只是为了给个别领导视察而建。十几亿元的惠民工程就这样打了水漂,就这样成了另类风景,当地百姓除了痛心不已,只能怨声载道。民 生工程,不为民众所欢迎,却导至19户群众成为上访专业户,这里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党员干部执政为民,应该要为民作想,多办民生实事。是否 就一定要办民生工程呢?从小处着手,从实处办起,同样可以惠及民生。另外,要能为民,就要从民愿、民需、民盼办起,不要从领导干部的好恶、 政绩出发,这是领导干部需要谨记的。更有重要的一点,为民办事也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的态度按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只能是自讨苦吃, 群众并不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