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富兰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沪学 2012-02-14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不绝如缕“长命锁”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参见见辞源的解释),另一部大型工具辞书《辞海》对的解释是:“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封缄器”三字运用颇妙,就是说它既可以封缄房门,也可以封缄容器(包括箱子、抽屉等私空间,既防盗和又私密。锁的功能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状是相背离的。

锁,总是私有制的产物,没有私有制,财产共有,自然不需要锁具。在远古社会,最早的锁是木制的,构造自然相当简单,可能是一种作为一种象征性物件。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有了木结构锁。中国锁具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锁具发展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就是古代钥匙的雏形。所以“觿”属我国最古老的锁具之一。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本文不考证锁具起源,专谈一种“长命锁”的起源以及它与风俗的关系。明清之后儿童的颈上多了一种饰品——长命锁。其实,它是由古人佩戴“长命缕”的习俗演变而来。在讨论端午节习俗时,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有佩长命缕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等古籍记载,汉代起,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五色丝”之流行,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那个时候五月被称为“毒月”、“恶月”,战争频,瘟疫流行,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明清以降,未成年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流传甚广,影响至深,成为各地、各民族很重要的习俗,在有的地方长命锁也叫“百家保锁”,类似“百家衣”,小孩出生后,小孩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了是用百家福寿锁栓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习俗稍有不同,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等,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长命锁经过在民间的长期流传,其中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和父母们的美好愿望,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长命锁的从最初的五色丝绳,到明清代演变成了五花八门、别开生面的民间艺术品,从传世的明清两代以及民国的长命锁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以盼望健康长寿而制作成的狮子绣球、莲花寿桃;以望子成龙而制作的麒麟送子、五子登科;以求大富大贵而制作成的双鱼牡丹、肥猪元宝、刘海戏蟾等几类造型的长命锁。材质可见金银铜、玉石象牙、玳瑁、木等。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民俗博客(238)图文(36)长命锁
        长命锁的诞生和演变,虽然来自农耕社会,农耕时代的人们靠天吃饭,势单力薄,与自然相处,广大民众祈求不可知的上来保佑自己和自己子孙,发展到今天,这种民俗传统,已经远远地超越迷信。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这类完全依靠工业化大机器上生产出来的长命锁,却让我们汗颜。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不能中断在冷酷的机器中,回归历史传统,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仲富兰

        2011年916日于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