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抽象艺术在西方的存在方式以及中国对于抽象艺术的历史理解

 拜石斋主磊 2012-02-14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浅谈抽象艺术在西方的存在方式以及中国对于抽象艺术的历史理解

2011-07-09 21:33

浅谈抽象艺术在西方的存在方式以及中国对于抽象艺术的历史理解

美文

 

 

基于当前关于抽象创作与抽象批评的无数文章形成了一次可以继续探讨下去的方式,在众多观点和众多创作出发点的事实面前,是否应理智地看待所形成的大量无法同一的方面,探讨只可能从更客观的社会背景产生的角度和艺术家当时创作所涉及的出发点去解释一些原因。本文就艺术史所提及的的画家及作品,浅谈一下抽象艺术在西方的存在方式以及中国对于抽象艺术的历史理解。

 

我们知道涉及抽象所提及的首要的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对于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影响的人物也是他们,蒙德里安是基于什么而放弃了开始的写实的或表现主义类型的绘画内容?蒙氏经过表现主义之后真正确立了自已的色彩方式与所提倡的和谐的精神构图,蒙氏曾经是一位非常忧郁的画家,他对于精神世界的和谐的向往,迫使他在色彩表现之后形成了最简单的色块表达,他在获得抽象的构图的比例与形式的安排之后,进入到一种非常愉悦的阶段,这也正是他的个性和修炼所达到的高度。他是一位神秘主义者,注重精神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最后让他选择了色块在横、竖的方位上的移动比例。在古典时期前人总结的比例的确是个数学数字,这是审美发现之后的总结。到了抽象产生之时,这种发现已经理性的转移到所需要的比例当中去发挥。比例的美学故事是众人所知的事实。蒙氏从出生到发展的时期正好处于西方的现代工业阶段,当人类进入一个初始的工业历史之时是多么的喜悦的发现世界可以有无数的科技发明带来一个崭新的跨越。刚刚进入工业文明阶段的人们是多么祟尚自已的头脑给世界带来的力量,从这一事实出发我们印证了当时的画家举起了科技文明的理想与激情,用速度选择了抽象,当一个数字产生之时,当一个普遍性的点、线、面产生之时,当几何在工业社会里出现成本质的成果之时,画家是不是也跟着时代选择了形式主义风度的抽象?!这就是抽象在西方所存在的理由与原因,他们在歌颂生活中的人作为主体价值所带来的美学变化。西方以为人为中心,自始自终是艺术所表达的内容。蒙氏到美国之后多么激情地表达了生活中的变化与欢快,用不变的元素形成了愉快的精神变奏,获得了艺术的轰动。

 

在康定斯基阶段已经为设计与建筑谱写出风格主义的颂歌。康氏的情感可以选择用几何的变奏与重组与交替来表达自我的思维,康氏的画面时常出塔的身影,是几何还塔呢?我们只能肯定他在赞颂工业社会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康氏的明朗使他的作品被后人誉为“热抽象”。但他的语言因素的组合是理性主义的思维。这与蒙氏的“冷抽象”形成巨大的差异。蒙氏把情感理性地暗示在结构的内在色彩之中,康氏把情感外泄到几何的重组之中去发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当抽象产生之时也是科技在发明之时,特别让世界看到了相机和电影的产生过程,无论如何艺术家是捧出了一个现代主义的西方抽象的声音。历史不会没有原因的产生一些历史的艺术故事。几何抽象也成为一个艺术史上的范本。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的精神表达也是他所处的历史时期让他的作品有了一个向上的艺术高度,速度向前推进的年代正代表工业文明崭新气象。几何主义的抽象阶段几乎一致的情绪激昂,富有朝气的表现了最积极的人性人本的力量。“祟高”与“永恒”的词语是后人给予他们的最高的赞扬。

 

从几何抽象的产生已经确定了抽象所诞生的形式的基本的元素是什么?但这种完美的形式是抽象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代表抽象艺术的所有的语言性。我们知道艺术史在“抽象表现主义”这里已经与以往不太一样了,这是由于历史不一样了,情绪不一样了,文化阶段的内容也改变的缘故。“抽象表现主义”在西方的存在已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东方的影响,这一点很多人在证实。那么抽象的语言性就包含了太多的因素。“抽象表现主义”所表现的情绪、心理、动机、行为、画面肌理以至色彩的工具方式都做了彻底的改娈。这与几何抽象是完全不同的的内在内容,关于“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极简艺术、光谱艺术、泼写人体等等还可以继续做比较。我们发现抽象在西方的存在也可以跨越了前期的特征。

 

最综合性的发展另一当代的关键人物是大家所认知的里希特,在里希特的抽象类作品里面看到的几乎已具备了前人所形成的所有的语言性。这位特殊的画家的思维无论哪里都超前的发展了,综合了抽象所产生以及所企望的高度。

 

中国对于抽象艺术的历史理解始终从线条的形式出发来理解抽象审美的概念。大家最认可的是书法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提到“点线面”的既定含义,中国艺术群对于抽象在西方的存在相应地在自已的文化里面又发现了更多的被称之为抽象性与接近抽象审美元素的东方文化。中国绘画里面所提到的“意”的含义与“抽象”在西方所产生的定义是有严格区别的,“意象绘画”不等于“抽象”,从源流看是正确的。但“意象”所产生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惯性的“感性思维”过程已经有点不同了。“意”,“求其大意”就有提取的含义,也有普遍性的特点,代表了一定的本质表达,从这一点看是靠近了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被看作是抽象创作的起点,是西方人的数理和逻辑思考特点,在艺术创作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都可以表达情感,但是抽象对于情感和世界的表达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需要塑造的,是绝对用普遍性来表达本质思考的。

 

当三十年代的中国接受西方现代艺术之时,对于抽象的理解也进入到中国的艺术中,但“抽象”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接受发生了历史性的语言变化。到了中国的八五美术时期,对于抽象的理解更进一步地解放到形式中,来表现了一个人性复苏的过程。对于提倡形式、提倡艺术创作方式的自由、提倡人文主义并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精神性等都是八五时期抽象方式的明显特征,但八五时期对于抽象不可能更深入的理解与发展,复苏的文化是萌芽的状态,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都已提及。时间走过了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的观念,时间继续以新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后重建了更多的现代性,当中国的现代性开始以成熟的姿态站立之时,中国艺术的抽象性也进入了全面的高潮发展,抽象群在中国的发展正好为艺术史又印证了现代文明社会已进入广泛的理解阶段。

 

中国对于抽象艺术的历史理解已进入到现代与后现代的国际环境里,那么抽象在中国的存在,状态究竟如何呢?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继续沿用“意象创作”来做抽象创作,好与不好是用审美来判断的,而不必用绝对的抽象思维来判断了。抽象的本源含义产生在哪里,起始的理解在哪里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起始的参照都有利于它继续的发展。从西进入中,从中进入西,到了一个国际阶段之后会爆发出无数次的争论,西已在中,中也已在西了。艺术群所产生所发展的主体的创作内容是什么?这才是国际判断的现实标准。当然抽象在中国,如果仅仅是“书写在中国”,“佛在中国”,“道在中国”是难以被理解的;再谈“意象”在中国,“肌理”在中国,“自然形态”在中国,“表现主义”在中国,这种范围的思考就表明抽象是在中国是不是正确的思考呢?抽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它的历史定义是抽象发展的应有参照。本文所谈及的抽象在中国是指对于抽象审美的理解和创作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可能的认知度,究竟在一个什么样的思考范围和语言里面重新确立,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是理论家需要共同所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抽象、抽象绘画、抽象艺术、水墨抽象,国际上怎么看待也是一个带有标准意味的话题。

 

“抽象”作为艺术风格的一个当代分类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更加专业的看待,更加史学的看待,更加创作的看待都会使“抽象”本身更加明晰。

 

                                                                                                                     写于20117

分享 392 次阅读 | 2 个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