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茶三字经

 scz2235 2012-02-14
所谓茶艺,其实就是泡茶品茶的方式方法和程序。茶道必须以茶艺为载体,而茶艺必须以茶道为灵魂。显然茶艺并不就等于茶道。偏离甚至违背茶道精神的茶艺,充其量只是以茶为道具却徒有其表的表演。

    如何优雅、简洁、自然地把茶的真味充分表现出来,是茶艺唯一要考虑的事情,也是衡量茶艺水准的标杆,更是茶艺是否和茶道相衔接的判断依据。不同的茶,自然有不同的泡制方法,若张冠李戴,便大异其趣,甚至于关键处失之毫厘,也大有可能谬之千里。以下“习茶三字经”,三字一句,凡二十八句八十四言,针对的是武夷岩茶,乃笔者多年实践积累所得,与友人细加琢磨而成。以此为例,或可触类旁通;照此办理,则品尝武夷岩茶不至于大谬——

    席要洁,具要净;气要匀,心要清;神要聚,体要松;指要柔,臂要弯;壶要悬,斟要低;闻要细,饮要啜;清若兰,飘九畹;苦和甘,心自明;人生味,寓其中;茶是儒,贵礼雅;茶是佛,长至善;茶是道,重摄生;惜茶心,存感恩;品好茶,福长远。

下面逐句加以解释。

    席要洁,具要净:习茶伊始,首先强调的是茶席和茶具必须洁净,这样既有利于卫生,也有利于心情。茶席狭义上指桌椅案盘和与茶有关的摆件挂件,广义上指习茶的环境。在陆羽《茶经》中,“茶具”指制茶的工具,“茶器”指煎茶饮茶的器皿。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盘、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而古代也早有这种指称,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为我国最早提及“茶具”的文字;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而元代著名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这些所指显然都是品茶的用具。

   气要匀,心要清:茶席、茶具既已备好,对习茶者来说,第一步须先调整好呼吸,吐纳自然顺畅,才能接着做到以下各个步骤。呼吸急促、大喘粗气会导致心慌意乱,显然不适合茶事。气匀才能心清,清心才能寡欲。寡欲不是无欲——无欲是神仙了,可以直接喝甘露不用喝茶——而是把杂念去除,把心绪抚平,心境开放,心思腾空,用空灵的真心去迎接茶、拥抱茶、感受茶。

    神要聚,体要松: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真正品味出岩茶之妙。品茶时可以沉默寂静,也可以在间隙进行谈话,所谓茶话。但如以品茶为目的,则应该是以话佐茶,而不是以茶佐话。然后必须在端正身姿的前提下放松身体,方可做到后面的“指柔”和“臂弯”等等动作要领。神聚体松,即所谓张弛有度,把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

    指要柔,臂要弯:手指要柔软而非僵硬,手臂要弯曲而非僵直,这样习茶和品茶时才有利于准确、优雅地把握和操作茶勺、茶壶、茶杯等一系列茶具,防止操作不到位甚或失误的情况出现,导致习茶的失败。

    壶要悬,斟要低:用开水冲入茶壶或茶杯泡茶时,水壶必须高悬在上,这样可以利用冲力把茶叶冲开,在翻腾中快速、均匀、充分地释放出茶味,冲泡出优质的茶汤。而斟茶时则要把茶壶或公道杯放低,靠近茶杯边沿,这样一可以避免把茶的香气冲散挥发掉,尽量保持茶汤的质量;二可以防止杯中产生气泡。茶杯中如果泛起明显的气泡,也会稀释掉茶香,同时也是很失礼的情形。

    闻要细,饮要啜:拿起杯盖或端起茶杯做深而长的吸入,把茶香缓缓抽进鼻腔深处。品尝茶汤前拿起杯盖或闻香杯对茶香进行细闻,可以开启味觉神经,恰似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品尝茶汤后对挂杯的余香进行细闻,又如运动后的放松活动。对气味的鉴赏也是品茶的重要部分,轻易放弃和浪费茶的香气,也是一种暴殄天物。而品尝岩茶,应该用啜的方法,稍微用力将茶汤吸吮入口,可以自然地发出声响,并适度地“咂吧”嘴,目的是唤醒和调动口腔中的味蕾神经进行辨味,茶汤应该沿着舌头的两侧流动,然后分三口徐徐咽下,在这过程中充分感觉岩茶层次丰富、质感各异的滋味,并达到口齿生津的效果。

    清若兰,飘九畹:此两句语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王逸注:“十二亩曰畹”。做为古代地积单位,另有一说三十亩为一畹。“畹”字从田从宛,“宛”意指“凹形”,与“田”合起来表示“下凹的田地”,本义是小盆地形状的农田,这里引申为丹霞地貌中种植岩茶的茶园,还可以借其形其音来表示泡茶的茶碗。早在唐宋,文人骚客就爱用兰花的味道来形容茶香,唐代诗人李德裕便有“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来描述煮茶的情形。武夷岩茶以大红袍最为有名,几成武夷山形象代言茶,而大红袍发出实实在在的兰草之香,故这里以“清若兰”代表武夷岩茶之茶香。习茶有得者,当可令茶香四溢,芬芳远播。

    苦和甘,心自明:如果说前两句是向世界的外扩,这两句则是向心灵的内敛。唐人皮光业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将茶看成苦口婆心启人心智的良师。而无论苦中有甘,先苦后甘,品者自可从中领悟,或许心如明镜,却不足以为外人道。

    人生味,寓其中: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此种乐,依然在苦中得之。习茶的过程,既是开启心灵之旅,享受精神愉悦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人生真谛的过程。事实上它并不能把人完全带离凡尘,而是让你在品茶中腾挪出另外一个空间俯看俗世,审视自我,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中国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精华,于儒,便是注重“礼”、“雅”的中庸和谐之美。在武夷岩茶中,名丛“水金龟”即为儒学之茶。

茶是佛,长至善:由“茶禅一味”到“吃茶去”的著名公案,便可知茶和佛教的极深渊源。而佛门慈悲,与茶的善性共通。在武夷岩茶中,名丛“铁罗汉”即为佛门之茶。

    茶是道,重摄生:道家养生古名摄生,即以老庄“天人合一”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运用四时调摄、风水环境等多种方法——特别要指出的是其中包括茶养——来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健康之目的。在武夷岩茶中,名丛“白鸡冠”即为道家之茶。

    惜茶心,存感恩:真正的好茶,汇集和浓缩了阳光、土壤、水分、植物的精华,无愧于大自然的杰作,再加上人的辛勤劳作、和经验智慧,是种植、采制、冲泡等富有技术含量和高超工艺的劳动过程的结晶,因此真正懂得品茶者,会珍惜茶中所凝聚的缘分,也会发自内心地感谢造物的恩泽。

    品好茶,福长远:品好茶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品尝好的茶,即作如此断句:“品-好茶”;二是把茶品尝好,即作这般断句:“品好-茶”。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圆满的习茶过程,并将由此得到绵长久远的福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