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哺鸡竹

 雨霧山庄 2012-02-14
白哺鸡竹
来源:奇乐植物网 日期:2011-12-16 16:03:21 点击数: 10

白哺鸡
科中文名:禾本科
属中文名:刚竹属
属拉丁名:Phyllostachys
科拉丁名:Gramineae
白哺鸡竹学名: Ph,dulcis
种拉丁名:Phyllostachys dulcis McClure   
形态特征类别:散生竹,秆高7m,径2-4cm,枝叶翠绿,分枝下垂,整株形态优美。秆高68m,径57cm,秆基部节间常可见不规则的极细的乳白色或淡绿色纵条纹。箨鞘淡黄白色,顶端浅紫色,有稀疏的淡褐色小斑,被白粉和细毛;箨耳和遂毛发达,绿色;箨舌较发达,褐色,先端凸起,具短细须毛;箨叶长矛形至带状,反转,强烈皱折,颜色多变,笋期4月。笋味鲜美,为优良笋用材。分布:浙江、闽北 。观赏应用:优良观赏竹种,制作盆景,笋味鲜美,产量高,为优良笋用竹种。

国内分布:产江苏、浙江,浙江杭州及农村普遍栽培。
国外分布: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命名来源:[JournWashAcadSci 35: 258. 1945]
中国植物志:9(1):291
组中文名:刚竹组
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白哺鸡竹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粗4—6厘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最长节间约为2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甚隆起,高于箨环。箨鞘质薄,背面淡黄色或乳白色,微带绿色或上部略带紫红色,有时有紫色纵脉纹,有稀疏的褐色至淡褐色小斑点和向下的刺毛,边缘绿褐色;箨耳卵状至镰形,绿色或绿带紫色,生长继毛;箨舌拱形,淡紫褐色,边缘生短纤毛;箨片带状,皱曲,外翻,紫绿色,边缘淡绿黄色。末级小枝具23叶;叶耳及继毛易脱落;叶舌显著伸出;叶片长9—14厘米,宽15—25厘米,下表面被毛,基部之毛尤密。笋期4月下旬。

白哺鸡竹用途

笋味鲜美,供食用;竿可作柄材用。
产地分布:产江苏、浙江,浙江杭州及农村普遍栽培。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参考文献:PhyllostachysdulcisMcClureinJournWashAcadSci35285F21945.EtinAgrHandbUSDANo11430Ff20211957z.PWangetalinActPhytotaxSin18(2)1821980
本组概述:地下茎(竹鞭)无通气道,或偶可有少数通气道。竿的节内一般长约3毫米。箨鞘通常有斑点或只在小笋中可无斑点;箨片披针形,线形或带状,外翻,平直或皱曲,在笋的上部散开,偶可不散开而呈笔头状,箨片基部狭于箨舌。花枝穗状;佛焰苞之缩小叶呈小形叶片状;小穗长约25—35厘米,稀可较短[如紫竹PNigra(Lodd)Munro]外稃长约15—25厘米(紫竹可能较短);花药长7-15毫米;花柱长在10毫米以上。模式种:桂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 计40种,分布与属相同。
本属概述SiebetZuccinAbhAkadM~nchen37451843[18447?]nomConsNonTorrey1836乔木灌木状竹类。地下茎为单轴散生,偶可复轴混生。竿圆筒形;节间在分枝的一侧扁平或具浅纵沟,后者且可贯穿节间全长,髓呈薄膜质封闭的囊状,易与竿的内壁相剥离;竿环多少明显隆起,稀可不明显。竿每节分2枝,一粗一细,在竿与枝的腋间有先出叶,有时在此2枝之间或粗枝的一侧再生出第三条显著细小的分枝,竿下部的节最初偶可仅分1枝。竿箨早落;箨鞘纸质或革质;箨耳不见乃至大形;箨片在竿中部的竿箨上呈狭长三角形或带状,平直或波状或皱缩,直立至外翻。末级小枝具(1)2—4(7)叶,通常为23叶;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下表面(即离轴面)的基部常生有柔毛,小横脉明显。花枝甚短,呈穗状至头状,通常单独侧生于无叶或顶端具叶小枝的各节上(如生于具叶嫩枝的顶端、新生的开花植株或同一花枝再度开花时,则此等花序及小穗之变化极大,均不宜用作分类的依据),基部的内侧托以极小的先出叶,后者之上还有2—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苞片之上方是大形的佛焰苞2-7片,在此佛焰苞内各具1-7枚假小穗,惟花枝下方的1至数片佛焰苞内可不生假小穗而有腋芽,花枝中不具假小穗的佛焰苞则常早落,致使花枝下部裸露而呈柄状,其腋芽于花枝上部的佛焰苞及其腋内的小穗枯谢后,还可继续发育成新的次生花枝或假小穗;佛焰苞的性质在许多方面与竿箨或枝箨相似,纸质或薄革质,宽广,多脉,有或无叶耳及鞘口继毛,叶舌截平或弧形,有时两侧多少下延,具呈叶状至锥状的缩小叶(即退化的小形绿色叶片);假小穗的基部近花枝的一侧常有一膜质具2脊的先出叶,有时此先出叶偏于假小穗基部的一侧时则背部仅有1脊,先出叶上方还有呈颖状的苞片,苞腋内亦可再具芽或次生假小穗;小穗含1—6朵小花,上部小花常不孕;小穗轴通常具柔毛,脱节于颖之上与诸孕花之间,常呈针棘状延伸于最上小花的内稃之后,此延伸部分通常无毛,其顶端有时尚有不同程度退化小花的痕迹;颖0-1(3)片,其大小及质地多变化,广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5至多脉,背部常有脊,先端锥尖,有时也有极小的缩小叶;外稃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尖,呈短芒状或锥状,7至多脉,背脊不明显;内稃等长或稍短于其外稃,背部具2脊,先端分裂成2芒状小尖头;鳞被3,稀可较少,椭圆形、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位于两侧者其形不对称,均有数条不明显的细脉纹,上部边缘生细纤毛;雄蕊3,偶可较少,花丝细长,开花时伸出花外,花药黄色;子房无毛,具柄,花柱细长,柱头3,偶可较少,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近内稃的一侧具纵向腹沟。笋期3—6月,相对地集中在5月。模式种:桂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本属50余种,均产于我国,除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外,全国各地均有自然分布或有成片栽培的竹园。尤以长江流域至五岭山脉为其主要产地。仅有少数种系延伸至印度、越南,日本和朝鲜的本属植物均系早年由我国输入。欧洲、北非及北美也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引入栽培,并且成为若干种的模式产地。由于经济价值大,现在世界各地凡是本属植物能生长的地方,几乎都已有引种。刚竹属植物系我国竹亚科中,经济价值最大,种类众多的1属,除著名的毛竹(南竹)长期以来已有大面积栽培外,其他许多竹种因不同的用途而广泛栽培于农村或城市庭园中,尤以浙江省的种类最多,在该省又以安吉县最为集中。解放后经政府倡导,华北地区不断地引种本属某些竹种,多能生长良好,但要注意防旱,尤其出笋时不可缺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