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娟霞的主页

 liao057 2012-02-14

土家族的饮食习俗

  土家人主食以苞谷、大米、高梁、红薯、杂豆、洋芋为主。加工花样颇多,吃法也银讲究。菜肴讲究酸、辣、香味。这是土家饮食的又一大特点。"辣、酸、香三字,土家妇女做出了许多妙文章。
 腌制泡辣子,吃起来又辣又麻,别有滋味。酸辣子,既可油煎,又是上等佐料。糯米酸辣子、苞谷酸辣子,可算是土家族妇女的绝技。秋冬后,每家都要制作几坛各种辣品,以备冰封时节、农忙时节、蔬菜淡季吃。
  夏天,天气炎热,不宜吃荤腥,鱼、猪肉又易腐,拌上糯米粉子,腌制成酸鱼肉,既不油腻、腥臭。又防腐、上口,是招待宾客的佳品。
  合渣也是土家极喜欢的菜肴。 以黄豆粉掺青菜叶温火煮,味美易咽,营养丰富。豪饮品茗, 也是土家人的一大嗜好。
    饮酒煮酒,由来已久,古代巴入就已豪饮成习,这些传统土家人继承下来。土家酿酒工艺精道且种类繁多,如五谷杂粮酒,葛根酒、药材酒、可酿酒。
  饮酒亦有讲究,明清时期,土家族有特殊饮酒习俗,谓之"咂酒"。据传"咂酒"始于明代土兵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人咂酒一口,以此传习成俗。
  茶,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孙云梦记九,永风俗:"人啜茗粥,著山屐。"茶,有凉水甜洒茶,凉水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还有炒米茶、蛋茶等等。
  凡来人、来客、主妇必视其对象筛茶,层次级别颇有讲究。常客筛一般茶,贵客筛蛋茶、甜洒茶。夏天,天热口渴,山民用葫芦,竹筒提来沁凉清冽山泉,冲糯米、高梁甜洒,连洒糟一起喝。                                             土家族喜养蜂,蜂蜜为居家珍藏,客来茶中加放蜂蜜,这是客人的口福。冬天,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火坑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老茶叶或茶果,汤色深红,香气扑鼻。糊米茶是将米炒成焦块,用布扎紧,放至开水中,待冷却后喝,有止渴解暑之功能。"住山靠山,靠山吃山。"这是土家族生活经验之谈。
  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行曾的竹枝词":
  三月出蕨初茁芽,枞林九月菌生桠,   
    秋岭红熟累累果,玉湎狸肥味更佳。 
  山珍野味,取之不尽,吃之不竭。诸如:野猪、鹿子、白湎、竹鸡、刺猪应有尽有; 胡葱、椿芽、蕨笋、葛粉、枞菌、野木耳、炖肉煮汤鲜美至极。若用油烹炸,谓之"菌油",香纯味鲜。武陵山里多野蜂,巢于树洞土窟之中。蜂卵化取卵蛹,油炸酥脆,堪称土菜一绝。 
  过年馔肴,风味独特,尤其讲究腌制腊野味。山民将野猪、鹿子、白面包湎卤腌缸中半月,取出挂于火炕烟熏火烤,作成宴宾上等佳肴。"血豆腐"即将豆腐合猪血,猪肉及花椒、辣椒等佐料拌成泥状,捋成卵形,以竹筛置火炕上,烟熏烤成腊黄,吃起来耐嚼味香,堪称佐酒上品,亦为土家特色。
  "合菜"俗称"团年菜"。是土家族过年家家必制的民族菜。相传明嘉靖年间,土司出兵抗倭,为不误军机,士兵煮合菜提前过年。其制作是将萝卜、豆腐、白菜、火葱、猪肉、红辣椒条等合成一鼎锅熬煮,即成"合菜"。除味道佳美,还别有深意。它象征五谷丰登,合家团聚,又反映土家人不忘先民的光荣传统。
 "社饭"是土家人每年二月"社日"必食的"佳节饭"。其作法是先于节日前上山扯来野葱、社菜,洗净剁碎,放于锅中焙于。煮饭时,先将肥腊肉炒香,铲出待用。煮饭时以三分糯米和一分粘米混煮,粘米半熟后方下糯米,然后将米汤滗净,放进社菜、胡葱和腊肉,搅拌均匀,阴火焖熟。揭开锅盖,香气盈室,其味妙不可言。                         
                  哭嫁歌喜庆
      结婚前的半个多月里,姐妹们每天晚上来陪新嫁娘唱哭嫁歌。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骂媒人、哭上轿,等等。
  哭场开,歌声起,凄切缠绵。新娘哭爹娘,诉说离别之情:
        我的爹(啊)我的娘(哎),
        白果(是)开花(嘛)见得(啦)稀(啊),
        我们从此啊——
        寅时相见(嘛)卯时(的)离(啊)。
    姑娘是娘身上的肉,儿心连母心,儿行母担忧,母哭撕心肝:
        我的儿(哎)我的崽(啊),
        风筝(是)放到(嘛)半天(的)云(啦),
        脚下(嘛)连到(啦)线一(的)根(啊),
        啊崽儿啊——
        我崽(是)连到(嘛)娘的(啦)心(啊)。

2010-03-03 16:48

德江

                      土家女歌中的哭嫁歌
  土家女歌,是世界上惟一具有民族群体性的完全由土家女子共同创作和演唱的歌,她包括了哭嫁歌、哭丧歌和风流歌。
土家女子哭嫁歌,是土家女子群体共同创作共同演唱的带哭腔的“女歌”,内容主要是对于女子出嫁这一不合理的社会习俗的哭唱。
  男方定了娶亲的日期后,女方就准备哭了,择黄道吉日“开声”后,长的哭一年半载,短的也要哭十天半月,先是几天哭一次,临出闺时日也哭夜也哭。一般是出嫁女先哭、主哭,她哭诉的对象后哭、陪哭(陪者一人也可多人),先从单声起声,再以双声部、多声部相和。其歌有哭兄妹成亲、哭太公太婆、哭祖父祖母、哭父亲母亲、哭伯伯伯娘、哭叔叔婶娘、哭哥哥嫂嫂、哭弟弟弟媳、哭姐姐妹妹、哭侄儿侄女;哭家公家婆、哭舅舅舅娘、哭姨爷姨娘、哭姐夫妹夫;哭堂亲表亲、哭满堂亲;哭骂媒人、哭厨子、哭轿夫、哭打嫁奁的木匠、哭做嫁衣的裁缝、哭为喜事的帮忙人;另外,还有重要仪式哭,如哭开声、上头、开脸、梳妆(戴花)、离娘席、十姊妹、穿露水衣、辞祖宗、踩四方斗、抓背亲带、甩筷子、上轿。从“开声”直到上轿前随时可哭,一进轿门所有哭声立即停止。土家人屋里忌哭声,除小孩之外,大人要见哭声只有两种情形,一是“哭丧”(悲)、一是“哭嫁“(喜)。哭嫁虽是喜事场中的事,但也“哭”得至情至理、催人泪下。其中有对上辈养育之恩的感谢及不能再行报答的愧疚,也有上辈对女儿照料不周、嫁妆不丰的歉意,有兄弟姐妹间友情的倾诉和祝福,有对亲戚六眷关顾的多谢和他们对新姑娘的叮咛,有对嫁去一个陌生家庭的无奈和恐惧以及后背亲的宽慰和承诺……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是通过一“嫁”,这个女子就失去了她原有民族的姓氏权(出嫁谓之改姓)、祭祖权、财产继承权、受祀权等男子(兄弟)所应有的权利。正如俗话讲:“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土家女子所面对的不是看不见的君王和社会,而是由执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亲人,她们不能推翻家庭、不能打倒父母及亲族,只能向他们哭诉心中的不满!从《辞祖歌》(附录)可以看出,哭嫁歌是土家族所有女子反抗“男婚女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这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战歌!
    歌词分为土家语和客话两种,是有一些基本套路和可以通用的句子,但主要是演唱人根据个人的经历、家境和陪哭对象的出语而临场发挥。因此,一次若有一千人参与哭嫁,那就有一千套哭嫁歌。土家女子从五六岁就“看哭”,十一二岁就“学哭”,十四五岁就“陪哭”,结婚时“主哭”,尔后根据自己的身份变化(时为舅娘、时为嫲嫲、时为姑婆、时为侄女等)不断的陪哭相应的歌,因此她们终生在哭嫁、终生都在创作和哭唱不同的哭嫁歌。
  经研究,土家族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女权至上的氏族社会,至高无上的“梯玛”是由女子来担任的,也曾经实行“男嫁”制度;后来,特别是汉族礼教的传入,男权不断上升,女权逐步丧失其统治地位,“男婚女嫁”成为新的习俗。由于这个转型历史并不太长,所以土家女子对这种新习俗还不习惯,还对于旧传统有所留恋,故产生了哭“嫁”这一了不起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奇葩。
  哭嫁歌有三句式,有七句式,有长短句式,两个长句或四个短句为一个乐段,以“扯勾声”见长。哭嫁歌不但优美独特,而且丰富多样。每个土家女子因其所处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其演唱的嫁歌也就不会相同。但是传至今天,没有一本专集留存于世,更没有一本综合集成。
  通过哭“嫁”,土家女子取得了一部分胜利。一是争取得一份丰厚的嫁奁,从而从物质上取得和巩固了在婆家的治内权。再贫寒的家庭,其父母兄弟都要尽其所有为新姑娘备一套象样的嫁奁。有的还是“双陪双嫁”:堂屋里包括八仙桌、太师椅、大条凳等;火铺上有碗柜、饭桌、小条凳、独凳、脸盆、洗脚盆、洗衣棒等;新房里有衣柜、米柜、剁柜、书桌、花柜、亮柜、箱子、铺盖、衣物,甚至连尿桶也在其内。除新床由男方做外,其余几乎全是女方带来的,这就为她当女主人奠定了基础。二是争取得了“新姑娘进屋蹬三脚”的权力。入轿前,将轿门蹬三脚,如说“男人来抬我”!落轿后,跨大门时将大门枋蹬三脚,后在火铺门坎、新房门坎都可以在门枋上蹬三脚。这蹬三脚表示向男权抗议,提醒夫家的男人“我有高于男人的权力”。三是争取得后背亲的承诺:“有人欺负你,有我们撑腰”!土家女子若在夫家受到虐待,后家人只要一听到音讯都会连夜赶去帮忙;如果其被害致死,这就是全族性地去其夫家“吃火把”,男方有可能就此一蹶不起。
    新社会妇女翻身,男女平等,哭嫁所要求的主要权力基本实现,故而这一风俗在慢慢变化,有的地方在逐步消失。
附:辞祖歌
我今脚踩堂屋地,
磕头作揖敬天地。
我今脚踩堂屋中,
洗手装香辞祖宗。
天地不平分阴阳,
男婚女嫁苦女身。
祖上无德生错我,
千错万错我无错。
    这一段给祖宗交代:今天是最后一次敬奉你们,不得已抱怨几句:这天地不平、世道不公、男女有别害得我不得不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亲人,以及祖先神灵。骂“祖上无德”的根源是这样的,民间相传,生男生女是祖宗从天上领来生魂护送到子孙辈家中投胎的,祖宗有德者前去,即可领取男儿生魂,反之则只能领取女子生魂。所以新娘子认为,我以女儿身来到人间,错不在自己,而是哪个无德的祖宗所造成的。
如张我是女儿身,
我手拿长香敬祖亲,
堂上点灯灯没亮,
堂上点蜡蜡没明。
若凡我是男儿身,
初一十五敬祖神,
堂上点灯灯也亮,
堂上点蜡蜡也明。
  这一段给祖宗交代:以后初一十五、大务小事就不能来祭祀你们了。如张,方言,如今。若凡,方言,如果。
若凡我是男儿身,
十二根柱头我有六根,
浓田大土我有一半,
文契字纸我有名。
如张我是女儿身,
十二根柱头我无份,
浓田大土只得眼看,
文契字纸无我名。
  这一段给祖宗交代:我没带走娘家的房屋田产,也没有赊欠银钱、买东卖西的文契。
若凡我是男儿身,
人多马众我往前行,
上山赶肉我有份,
摆手堂上我惹你们。
如张我是女儿身,
人多马众我挤不成,
上山赶肉我不得见,
神堂摆手我无门。
    这一段给祖宗交代:我这一出门,就不能和族下伙去打仗、去狩猎(土家习俗,上山赶肉见者有份)、去摆手祭祖(摆手堂,一般是同寨同族共有的圣地,外人不能擅自入内)。
若凡我是男儿身,
神龛上头有我姓,
我也吹吹打打娶媳妇,
谱书上头又添一人。
如张我是女儿身,
神龛上头无我姓。
你们红红绿绿盘出去,
谱书上头无我名。
  神龛:即土家人的家龛,一家人的宗教信仰圣地。位在堂屋靠里一侧,在板壁上装有神柜、神案。神案上放有香炉、蜡台。神案上正中原立有历代先人木祖。汉文化传入后,则供奉写有“天地君亲师位”的牌位,辛亥革命推翻皇权后,又改为“天地国亲师位”。牌位两边还写着自己姓氏的堂号,如贾姓就写“武威堂上历代祖先、是吾宗支普同供养”,有的还写上九天司命、太乙府君等。家龛上的正中大字只能六个或十一个(按生、老、病、死、苦、生……轮回,第六位或第十一位上逢生),其字必须请少有往来者写(传祖宗们对为他们写牌位的人很感激,每当见之必起立行礼,如果经常来往,就会使祖宗不断起坐而不安)。家龛字的写法也有严格规定:1、“天”平不偏西,天字上面的那一横要平,表示上天对人是公平的;天字那一撇不能比捺更长,偏西就是偏向西方极乐世界。2、“地”宽不开坼,地字比天字要宽一点,“土”“也”不能分开,表示到处都有生路;3、“国”或“君”不开口,这两个字的“口”要写得四方合缝,不能出缺。“君”不开口,表示君无戏言;“国”如玉玺,不开口表示国土完整;4、“亲”不闭目,繁体“親”字间的“目”部不能封闭,表示祖先未死(闭目),什么时候都在看着他们的后代,5、“师”不点头,繁体“師”字的第一撇不写,也表示老师或师父未死(点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们也长期享受供奉;6、“位”不离人,“位” 字单人旁下部与“立”字下一横相连,表示这一家人丁兴旺连绵万代,其祖先也永远有人祭祀。
新娘辞祖:即是向神龛和牌位辞行。
这一段给祖宗交代:我不能为你们这个家族添人进口、繁衍后代了,也不能再为这个姓氏增添光彩了。
我跨了门坎改了姓,
(跨:方言读qi?。)
我上了花轿成外人。
兄弟背我出的门,
不得不已离你们……
手拿长香告祖亲,
女儿靠的后背亲。
若凡婆家欺负我,
你们阴到要帮我的身。
叔伯弟兄来仗胆,
隆更三夜上我门。
手拿长香奉祖亲,
千年香火万岁灯。
祖宗有德佑后代,
家也发来人也兴。
  这一段给祖宗交代:我是兄弟伙硬背起我往别家送出去的。我这一出门就孤孤单单进入了一个新群体,如果有人敢欺压我,你们这一大家族明到阴到都要为我撑腰。并祝福这个家族子孙绵长,祭祀祖先的香火永远兴旺。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