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问诊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2-02-15

问诊时应注意的事项

问话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听懂的医学术语。

  要有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病人,态度既要严肃又要和蔼可亲,要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问话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听懂的医学术语。如问肝郁气滞的病人胁痛吗?问感冒的病人恶寒吗?这里所问的胁痛恶寒都是医学术语,没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患者是不容易听懂的,所以,医生问诊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在需要询问时可分别问其两肋叉痛不痛怕不怕冷等通俗易懂的语言。

  要重视主诉。因为主诉常是病人自觉最痛苦的病情。根据主诉,再深入询问,有助于医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病情和辨证。

  要善于抓住重点询问,启发诱导,但不能依主观意愿套问病人,这样才能抓住要领,获得可靠资料。

  对危急病人,要扼要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便于迅速进行必要的诊察,及时抢救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时机。

问诊的主要内容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及自觉症状等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及自觉症状等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和现病史等方面。

  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及住址等。了解一般情况,可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因年龄、职业、籍贯等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多发病。如青壮年以实证为多,老年人以虚证为多,麻疹、百日咳、水痘等多见于小儿。某些疾病如铅中毒、汞中毒、矽肺等,则与职业有关,血吸虫病、钩虫病、大骨节病、瘿瘤等,则与居住的地区有关。

  问生活习惯

  人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嗜好,生活起居等,往往与疾病有关。如偏嗜五味,可引起脏气偏盛或偏衰而致病。饮食不节,则多致肠胃病;嗜好酒、茶者多湿偏盛;平日喜热怕凉的,多阴气偏盛;平日喜凉恶热的,多阳气偏盛。

  问家族病史与既往病史

  由于某些疾病有遗传性或传染性,因此,询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对诊断病人目前所患疾病有很大帮助。如结核病,常与家族的传染有关。某些疾病,如癫痫、疟疾等,经过治疗后,症状虽然消失,但病根未除,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复发,说明既往病史往往与现在病症有因果关系。所以,问明过去病史,对诊断现在病症有一定帮助。

  问起病与现在症状

  在询问现在症状时,首先要问明起病的时间、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等。因为一个病人,不一定从发病就是一个医生诊治到底;某些急性病往往早晚变化很大,一些慢性疾病经过较长时间,病情也会更加复杂。因此,详细询问起病经过,有利于对当前病变的分析。问现在症状更是问诊中的要点,对了解病情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为了便于记忆,前人曾写成《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四诊合参之 问诊切诊

问诊是四诊中最须下功夫的一环,也是初涉临床时的基本功。

     

  问诊是四诊中最须下功夫的一环,也是初涉临床时的基本功。

  张景岳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如问寒热,要问清是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发热是壮热还是潮热、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问疼痛要问清是胀痛、走窜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针对妇女、小儿等不同对象,详察细辨。

  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切诊主要含脉诊、触诊两部分。

  一、脉诊

  脉诊非常重要,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的程度,凭脉即可知病,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的客观价值。

  脉诊首先应当了解如何调息,如何下指,以及掌握三部、七诊、九候、五十动的基本要求。三部脏腑取诊法,脉与时令、个体、饮食、生活、情志的关系,正常平脉的形态等,然后才能识别有病之脉。

  脉象的分类,一般说来有二十八脉(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又作疾)和十怪脉。为了便于临床掌握,前人也做过不少比类、对举、归类工作,选择主要的若干脉象,作为纲脉,其中如滑伯仁的浮沉迟数滑涩六纲,也有再加虚实或短长而称八纲的。

  脉诊结合临床体会,尚须注意下列几点:

  1.兼脉

  临床所见,脉象单见者少,兼见者多,凡属兼见之脉,必须区别主次,综合分析。

  2.脉症合参

  根据《内经》所说色脉合参的道理,把脉象与其他症状联系考虑,互相对比,肯定问题,解决疑点,决定顺逆。既要凭脉辨证,也要舍症从脉,舍脉从症,分别真伪,认清本质。

  3.掌握病机演变

  脉诊不但要求凭脉辨证,认清现在症状的病理变化,还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例如无病之人,脉见结代者,为脉病人不病,真藏之气己伤,将有暴病之变;阴证脉见沉细的病人,忽然暴出虚大脉,为阳越于外,有脱变的危机;阳证脉来洪数的病人,忽然脉转沉细,有阳病入阴的转变;眩晕患者脉见弦劲搏指者,势将内风上旋,有暴中的可能。

  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既要掌握诊脉的基本操作规则,基本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加深体会,逐步提升辨识有病之脉的能力。不能轻率地认为诊脉仅是为问诊提供时间的一种形式。持上述认识者,关键在于陷入诊脉不能辨病的误区,没有把辨证作为立足点。如换位思考,脉的浮沉迟数,对证的表里寒热不是昭然若揭吗?

  另一方面,诊脉辨病也有特异性。心主血脉,血液的原动力在心,因此,心血管系统病变,又往往能显示病的特异性,如结代、十怪脉中的某些脉型,就能直觉反映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者多见弦滑劲而不和之象等等。至于湿温病初起的濡缓脉,重症病者脉快而弱的濡数脉,薛生白所说脉无定体,或洪或缓等,与西医学中伤寒病的相对缓脉,在辨识病的特异性方面又何等地相似。

  即使西医在检查脉搏有异常表现时,亦常注意描述其特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见骤起骤落者,称之为冲脉,这颇与中医所指大失血后的芤脉类似;因左心衰、冠心病而脉见强弱交替者,称之为交替脉,与中医脉诊所描述的乍大乍小意义类同。由此使我们感悟到,对具有中医诊查特色,自成理论体系的脉诊何能轻易言玄?只有进一步应用现代手段和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有所发展提高。

  二、触诊

  包括胸腹、四肢、皮肤等部位,但在临床上尤以胸腹诊的意义最为重要。

  按胸胁:胸膺为心肺之所居。如胸部胀满,甚至隆起,手击音清者多属肺胀;手击音浊者多病痰饮。手触虚里搏动过剧者为宗气外泄,心气衰竭之候。两胁为肝经之分野,肝胆位居右胁,脾胰居左,若肝病癥积,脾患痞块、疟母等则触之质硬,皆有形可征。如两胁连及腰肾区,叩触酸痛不适者,还可与肾有关。

  按脘腹:脘在心下、上腹部,属胃所居;大腹当脐,属脾,大小肠所主;小腹在脐下至耻骨,属肾、膀胱、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所主。病则有相应部位的症征。

  触查胸腹:一是要了解有无痞满、疼痛、包块、膨胀等,及其所在部位;二是了解其拒按、喜按、怕冷、恶热、固定不移、气窜不定、刺痛、气胀、新病、久病,及与饮食饥饱、二便等相关症状的关系,妇女经带胎产情况,以辨虚实寒热气血,进而识别不同疾病的特异症状。

中医四诊问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对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

    自觉症状主要靠问诊,问诊并有助于他觉症状的发现,问诊的一般内容及主诉大致与西医问诊相同,首先抓住主诉,即病人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及时间,围绕主诉的症状,深入询问现病史,则需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搜集资料,与西医问诊的重点有所区别。

    (一)一般问诊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

    了解一般情况,可取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等可有不同的生埋状态和不 同的病证,如麻疹,水痘,百日咳多见于小儿;青壮年患病以实证多见;老年人体弱久病以虚证多见,妇女除一般疾病外,还有经、带、胎、产等特有疾病。长江以南的江湖岸区有血吸虫病;蚕桑地区则多见钩虫病。矽肺、铅中毒、汞中毒与职业病有关。

    (二)现病史

    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经过。

    1.问起病

    起病的原因、过程及症状,发生症状的部位及性质,突然发病或起病缓慢,发病的诱因。

    了解疾病的经过和主要症状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例如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加重还是减轻,性质有无变化,病程中是否经过治疗,曾服何药,有何反应等等。

    了解起病的过程,对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恶寒、发热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注意有无恶寒、发热、时间、发作特点和恶寒发热的关系及轻重。

    ①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

    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证。

    ②发热不恶寒,多为里热证。

    高热、口渴,尿赤,便秘,为里实热证;

    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多为阴虚内热证。

    ③畏寒不发热,怕冷,手足发凉,体温低,为阳虚里寒证。

    (2)问汗:注意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发汗部位,出汗多少及特点。

    ①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实证。高热大汗出而不恶寒者为里热盛。

    ②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汗后自觉发凉,气短乏力,称为自汗,多为气虚阳虚;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盗汗,多属阴虚。

    ③出汗局限于头部,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半身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

    ④全身汗出,大汗淋漓不止并见身凉肢冷,属阳气欲绝的亡阳证。

    (3)问饮食

    注意询问是否口渴,饮水多少,食欲食量,喜冷喜热,以及口中异常味觉及气味等。

    ①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且喜冷饮,属实热、

    口不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多属虚寒证;

    口渴不喜饮,多为湿热;

    口干咽燥但饮水不多,多属阴虚内热。

    ②食欲与进食:

    食欲减退,久病多为脾胃虚弱,新病多为伤食、食滞、或外感夹湿而致脾胃气滞;

    食欲亢进,多食善饥,属胃火亢盛;

    饥而不食,多属胃阴不足。

    病中能食是胃气未伤预后较好;病中食量渐增,为胃气渐复,病虽重也有转机。

    ③口中异常味觉和气味:

    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常见于肝胆郁热;

    口酸腐多属胃肠积滞;

    口淡无味为脾虚湿盛;

    口咸多属肾虚;

    口有臭味多属胃火炽盛。

    4)问大小便

    ①大便:问排便次数,时间,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

    便秘:便次减少,排便困难,粪便量少,干燥而坚硬。新病便秘,腹满胀痛,多属实证、热证;久病,老人或产妇便秘,大便难解,多属津亏血少或气阴两虚。

    腹泻:便次多,粪便稀软不成形。多为脾胃虚寒。黎明即泻,多属脾肾阳虚;泄泻如水,为水湿下注;泄下如喷射状,肛门灼热,为湿热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痢疾,多属大肠湿热;大便色黑,为内有瘀血;便血鲜红,肛门肿痛,为血热;便色暗红,面黄乏力,为脾不统血。

    ②小便:问小便色、量、次数和伴随症状。

    小便短赤:小便量少,色黄而热,多属热证;小便短少,不热,可见于汗吐、下后或其它原因所致津液耗伤。

    小便清长;小便量多而色清,多属虚寒证,也可见于消渴证。

    小便频数不禁或遗尿;多属气虚或肾气不固。

    尿痛或尿频尿急:多属膀胱湿热,或伴尿血、砂石则为淋症。

    排尿困难:点滴而出为癃证,小便闭寒不通无尿为闭证,突然发生癃闭,点滴外流,尿味臭,兼有小腹胀痛或发热,属实证;尿量逐渐减少,甚至无尿,伴腰酸肢冷。面色光白,属虚证。

    5)问疼痛及不适:

    ①部位:头、身、胸、胁、腹、少腹、腰、关节等不同部位的疼痛或不适反应不同脏器的病变。

    头痛,以后头部、枕部为重,连及项背,为太阳经病;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经病颞侧头痛、偏头痛,为少阳经病,巅顶痛牵引头角,为厥阴经病。

    身痛、全身酸痛,发热恶寒,多属外感,久病身痛,多属气血不足。

    胸痛,伴发热咳喘,咳痰多为肺热;久病胸痛反复发作,多为胸阳不振,夹有气血痰饮瘀阻。

    胁痛,属少阳证,或为肝气郁结。

    上腹(胃脘)疼痛,多为脾胃病或食滞。

    腹痛多为肠病、虫积、或大便秘结。

    少腹疼痛,多为肝脉郁滞,或为疝气,肠痈,妇科疾病。

    腰痛多属肾虚。

    关节疼痛多为病邪阴于经脉

    ②性质与程度:

    游走疼痛,多为病邪阻于经脉。

    沉重、酸困、肿胀、多为湿证

   
冷痛、怕凉,痛剧,多为寒证;

    热痛,怕热,红肿,多为热证;

    疼痛胀满,持续不解,多为实证;

    隐痛、绵绵痛,时痛时止,多为虚证;

    窜痛、胀痛、时重时轻,多属气滞;

    刺痛、剧痛、痛有定处,持续痛,多属血瘀。

    ③一般说,暴痛多实,久痛多虚。

    疼痛拒按为实证;喜按为虚证。

    喜温为寒证;喜凉为热证。

    食后胀痛加重为实证;食后疼痛缓解为虚证。

    ④注意与其他症状的关系,如恶心,呕吐,嗳气,虚恭以及大小便、月经等与疼痛的关系。

    6)问耳目:询问听觉与视觉的改变。

    暴聋多为肝胆实火;久聋多为肾虚。

    耳鸣伴头晕腰酸者为肾虚;耳鸣伴口苦胁痛为肝胆火旺。

    视力模糊,夜盲,为肝虚;目赤肿痛为肝火。

    7)问睡眠情况:询问睡眠多少,深浅及伴见症状。

    难以入睡,睡而易醒以及多梦等,多属心阴不足,心阳不藏,或心肾不交;夜睡不安,心烦而易醒,口舌生疮,舌尖红赤为心火亢盛,梦中惊呼多为胆气虚或胃热。

    睡意很浓,常不自主的入睡称为嗜唾,多为气虚、阳虚,或湿困于脾,清阳不升,重病患者的嗜唾多为危象;热性病患者的昏睡,多为热入心包。

    8)问妇女经带胎产:询问月经初潮年龄、停经年龄及周期。月经的量、质、色泽及行经的天数,月经时伴见有症状。已婚妇女询问胎产情况,末次月经日期。

    月经推迟;经血色暗,有血块,伴痛经,多属血瘀或寒证;经量少,色淡,多为血虚;经量多而色淡,多为气虚。

    月经先后无定期:多伴有痛经、或经前乳房发胀,属肝郁气滞。

    月经不来潮:先分别是有孕还是闭经。闭经可有血枯,血瘀,血痨及肝气郁结。如行经突然停止,应询问有无受寒或郁怒太过。

    白带:询问白带的量、色和气味等。白带量多,清稀,色白,少臭或有腥味多属虚寒;白带量多,粘稠,色黄,臭秽,多属湿热。

    9)小儿患者病史依靠询问家属及陪带人员,除一般内容外,还应询问出生前后,生长和发育状况,父母、兄妹等健康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等。

    (三)过去史及个人史、家族史

    了解病人既往健康情况,曾患过何病,作过何种治疗。素有肝阳上亢者,可引起中风。素有胃病、癫痫、哮喘、痢疾等,均易复发。

    个人和生活起居习惯,饮食嗜好,妇女的孕产情况对病情会有一定影响,对患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者,询问病人的家族史,有助于诊断。

    附: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中医问诊都问什么?

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问寒热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汗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外感病寒邪,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证。

  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

  问疼痛

  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证。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

  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

  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问睡眠

  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问饮食口味

  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口渴多饮: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汗、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多食与偏食: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

  口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淡为胃有湿、或虚证,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

  问二便

  了解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数,排便、排尿感觉等。

  便次异常: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为虚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便质异常: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多为伤食。若便黄粘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腹痛窘迫,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肾阳虚衰。

  尿量异常: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或因吐泻损伤津液所致。


  尿次异常:小便次数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数,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小便不畅,点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属实证,若因肾阳不足属虚证。

  排尿感觉异常:排尿痛,急迫、灼热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为肾气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属危重证。

常见症状鉴别之痿躄

痿躄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且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可发生于外感病,也可发生于内伤杂病,正气不足是其主要原因,临床当市证求国。

    痿躄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且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可发生于外感病,也可发生于内伤杂病,正气不足是其主要原因,临床当市证求国。
 
   
开始多有发热,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心烦,口渴,咳呛咽干,小便黄少,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者,是肺热伤津之痿躄。温热毒邪犯肺,肺热伤津,不能敷布全身,筋脉失养故痿躄。
 
   
肢体痿软无力,或兼微肿.麻木,尤以下肢为常见,或有发热,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或数者,是湿热浸淫之痿躄。湿热内蕴,浸淫筋脉,久之筋脉失用故痿躄。
 
   
进行性下肢痿软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浮肢肿,面色不华,舌苔薄白,脉细者,是脾胃虚弱之痿躄。脾胃虚弱,健运失职,生化之源不足,筋脉失养故痿躄。
 
   
发病较缓,肢体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并有眩晕耳鸣,遗精,或遗尿等症,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是肝肾阴亏之痿躄。肝肾精血亏损,筋脉失于濡润故痿躄。

常见症状鉴别之臌胀

臌胀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甚至腹部青筋暴露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大多发生于疾病的后期,为重证。临床当辨清属虚属实以指导治疗。

    臌胀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甚至腹部青筋暴露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大多发生于疾病的后期,为重证。临床当辨清属虚属实以指导治疗。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暖气不爽,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者,是气滞湿阻之臌胀。为肝脾不和,湿浊内阻,气机阻滞所致。
 
   
腹大坚满,胁腹攻痛,面色萎黄,甚则黯黑,或目黄肤黄,头颈胸臂见蜘蛛痣,唇紫,烦热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垢不爽,舌质紫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热郁血瘀之臌胀。为湿热壅滞,气滞血瘀,瘀热结于血分所致。
 
   
腹部胀满,入暮较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晄白,舌质淡紫,脉沉细而弦者,是脾肾阳虚之臌胀。脾肾阳虚,水湿不运,寒水停聚,故腹部胀满。
 
   
腹大坚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口燥,心烦,齿鼻时有衄血,小便短赤,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者,是肝肾阴虚之臌胀。病久肝脾两伤,进而伤肾,水气不化,瘀血不行,故腹大坚满,青筋暴露。
 

常见症状鉴别之噎膈与积聚

 

 
   
噎是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是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噎可单独出现,但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临床常噎膈并称。当辨清其性质,对治疗有重要作用。
 
   
吞咽梗阻,胸隔痞闷隐痛,大便艰涩,口干咽燥,形体逐渐消瘦,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者,是痰气交阻之噎膈。肝气郁结,兼有痰湿内阻,气郁不畅,痰气交阻于胸隔故噎隔。
 
   
胸隔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矢,或吐咖啡色液体,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见瘀斑,脉细涩者,是瘀血内结之噎隔。瘀血内阻于食管,气机升降失司,故噎隔。
 
   
胸隔疼痛,饮食不下,面色晄白,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舌淡少津,脉沉细弱者,是阳虚气衰之噎膈。久病阴阳互损,中气衰败,升降失司故噎膈。
 
    
积聚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积是指固定不移,痛胀在一定的部位,有明显的肿块;聚是指攻窜作胀,痛无定处,块物易聚易散。临床当辨清积与聚的区别及性质。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伴胸胁胀痛,时欲太息,舌红,苔薄白,脉弦者,是肝郁气滞之聚证。为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故腹中气聚,攻窜胀痛。
 
   
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条状物在腹部聚起,重则按之胀痛更甚,苔腻,脉弦滑,为食滞痰阻之聚证。为食滞于肠道或痰滞互阻,气机不畅之聚证。
 
   
胁下有块,软而不坚,块物固定不移,胀痛并见,舌暗或见瘀斑,苔薄,脉弦。为气郁血阻之积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脉络不和,故胁下有块,固定不移。
 
   
腹部结块明显,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呆乏力,时有寒热,月事不下,舌暗或见瘀斑,苔白或黄,脉细涩者,是气滞血瘀之积证。为气滞血瘀,瘀血内结,脉络阻塞所致。
 
   
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舌质淡紫,或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者,是正虚瘀结之积证。为病久正气虚衰,脉络瘀阻故积块坚硬。

常见症状鉴别之昏迷

昏迷,是指神志不清,不省人事,呼之不应的一种症状。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多为重证。

    昏迷,是指神志不清,不省人事,呼之不应的一种症状。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多为重证。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握拳,胸隔喘满,四肢欠温,苔薄白,脉弦,由情绪刺激诱发者,是肝气上逆之昏迷。为肝气郁结,上扰清窍,故昏迷,不省人事。
 
   
突然昏迷,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鸣汗肤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无力者,是气血虚之昏迷。失血过多,气血不能上荣于清窍,故昏迷。
 
   
昏迷,伴壮热或身热夜甚,烦躁,谵语,舌蹇,肢厥,脉细数者,是心包证。肺卫之邪或营分之邪,内陷心包,神无所主,故昏迷。
 
   
昏迷,伴日前潮热,腹满硬痛,便秘,心烦,谵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胃热熏心之昏迷。里热炽盛,胃热熏心,神明被扰则昏迷。
 
   
突然昏迷,喉间有痰声,或呕吐涎沫,亦可因痰浊郁滞胸隔而无痰声可闻者,舌苔白腻,脉滑或沉者,是痰浊内蕴之昏迷。痰湿内盛,蒙蔽清窍,神明被扰故昏迷。
 
   
昏迷,谚语,伴烦热口渴,斑疹透露,或出血,小便黄赤,舌红或绿,脉细数者,是营见证之昏迷。热入营血,上扰神明,内陷心包,故神迷谵语。
 
   
昏迷,时清时昧,身热不扬,时有谵语,舌红,苔黄腻,脉儒数者,是湿温之昏迷。为湿热之邪蒙蔽清窍,心神被扰,故昏迷时清时昧。
 
   
昏迷时清时昧,伴浮肿,头晕,面色无华,泛恶欲吐,口中时有氨味,舌淡胖,脉细者,是水肿之昏迷。为脾肾阳虚,湿毒内蕴,上扰神明,清窍蒙蔽,故昏迷时清时昧。
 
   
感受暑邪,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身热,面赤,汗多,四肢欠温,舌红,苔薄黄,脉洪大,发于暑季者,是中暑之昏迷。为暑热之邪郁蒸,上扰神明,清窍闭塞,故昏迷。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目张手撒,呼吸低微,二便失禁,舌淡,脉微欲绝者,是亡阳之昏迷。阴寒内盛,阳气暴脱,神无所依,故昏迷不省人事。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身热面赤,牙关紧闭,呼吸气粗,或喉间有痰声,舌红,苔黄腻,脉弦者,是中风之昏迷。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清窍闭塞,故昏迷。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或发出鸣叫声,或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是痫证之昏迷。痰浊内蕴,或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故昏迷。
 
   
昏迷呈一过性,常突然出现,恢复也较快,伴头晕头昏,神疲乏力,胸闷,舌暗,或见瘀斑,脉弦细或结代者,是瘀血之昏迷。瘀血内停,气血流行不畅,一时不能上荣于清窍,故昏迷。

常见症状鉴别之抽搐

抽搐,中医称为瘛疭。筋急引缩为,筋缓纵伸为。凡筋脉拘急,手足时缩时伸,抽动不止者,称瘛疭。抽搐的病因,临床当辨别寒热虚实的不同。

    抽搐,中医称为瘛疭。筋急引缩为,筋缓纵伸为。凡筋脉拘急,手足时缩时伸,抽动不止者,称瘛疭。抽搐的病因,临床当辨别寒热虚实的不同。
 
   
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口噤,伴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无汗,苔白,脉浮紧者,是刚痉。为感受风寒之邪,筋脉受邪,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则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口噤,伴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汗出,苔白,脉浮缓者,是柔痉。为感受风寒之邪,卫阳不固,营不内守而外泄,筋脉失养所致。
 
   
抽搐,项背强,甚则卧不着席,口噤龄齿,手脚挛急,发热,腹满,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实有力者,实热结聚之抽搐。里热炽盛津伤,熏灼筋脉,筋脉失养,则抽搐,项背强,甚则卧不着席。
 
   
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或面部肌肉抽搐,脉弦者,是破伤风病。为外伤或外邪侵袭,筋脉受邪,气血不利,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伴高热,神昏,头痛剧烈,呕吐,躯体灼热,四肢欠温,舌红,苔黄,脉洪或实者,是热极动风之抽搐。为里热炽盛,津液受损,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抽搐表现为手足颤动,伴眩晕欲仆,项强语謇,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甚则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者,是肝风内动之抽搐。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抽搐表现为手足蠕动,伴腰痛,腿膝酸软,胁肋疼痛,午后潮热,心烦,梦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肝肾阴虚之抽搐。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不能滋润儒养筋脉所致。
 
   
四肢抽搐轻微,伴头昏头晕,面色晄白或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动则汗出,唇甲淡白,舌淡,脉虚者,是气血虚之抽搐。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故抽搐。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头痛如针刺,伴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暗或紫,或有瘀斑,脉沉涩者,是瘀血之抽搐。是瘀血内阻,筋脉失养,运行不利,故抽搐。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时发时止,发生于小儿者,是惊风证。若伴有高热惊厥,烦躁不安,突然发生者,是急惊风。为里热炽盛,筋脉挛急所致。若发作缓慢,伴发热,面色黄,懒言倦怠,昏睡或露睛,大便溏薄,脉虚者,是慢惊风。为气血虚,筋脉失养所致。

常见症状鉴别之不寐

不寐,也称失眠,是指不能正常的睡眠。如不易入睡,或睡眠不稳,时寐时醒,甚则整夜不能入睡。

    不寐,也称失眠,是指不能正常的睡眠。如不易入睡,或睡眠不稳,时寐时醒,甚则整夜不能入睡。
 
   
不寐一证与心、肝、脾、肾、胃等有关,临床当辨明所在脏腑、及病证的虚实。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者,是心脾两虚之不寐。
 
   
心脾两虚,气血亏损,不能儒养心神,故多梦易醒。
 
   
不寐心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或梦遗,健忘,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阴虚火旺之不寐。肾阴不足,心火偏旺,心神不宁,故不寐心烦。
 
   
少寐多梦,或恶梦纷坛,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头痛,口苦,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者,是肝火上炎之不寐。肝气郁结,化火上找所致。
 
   
不寐,或多梦易醒,胸闷胀满,呕恶,痰多色黄或白,食欲不振,苔白腻或黄腻,脉滑者,是痰湿内阻之不寐。痰湿内蕴,上扰神明,故不寐。——少寐多梦,易惊醒,平素胆怯,或情志抑郁,舌淡,脉弦细者,是心胆气虚之不寐。心胆气虚,心神不宁,故少寐多梦。
 
   
少寐或不寐,甚则彻夜不眠,伴神志错乱,语言紊乱,时哭时笑,舌红或暗,或有瘀斑,脉弦数者,是瘀热乘心之不寐。血与热相结,瘀热上扰神明故不寐。

常见症状鉴别之心悸

心悸是心中动悸不安的一种自觉症状,常伴有心慌、心烦不安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怔忡,表现为心中动摇不宁无休时。既可发生于外感病,也可见于内伤杂病。

    心悸是心中动悸不安的一种自觉症状,常伴有心慌、心烦不安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怔忡,表现为心中动摇不宁无休时。既可发生于外感病,也可见于内伤杂病。
 
   
心悸,怔仲,伴脉结代,胸闷不舒,发热恶寒,头痛,短气,神疲乏力,苔薄白者,是外感所致的心悸。为外邪未解,内传于心,心气不足则心悸,征忡。
 
   
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两颧红,甚则唇与指甲青紫,或咳喘咯血,舌淡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结代者,是痺病内传于心之心悸。痹病不愈,内传于心,血脉闭阻,心失所养则心悸。
 
   
心悸,征忡,善惊易恐,坐立不安,梦多失眠,不思饮食,舌淡,脉虚者,是惊恐神伤之心悸。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过乱,心失所养则心悸,怔仲。
 
   
一心悸,怔仲,面色不华,头晕、气短,神疲乏力,或自汗出,四肢欠温,舌淡,脉细无力者,是心气血虚之心悸。为心气血虚,不能儒养心,心失所养所致。
 
   
心悸不安,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肾阴虚、心火旺之心悸。肾水不足无以制约心火,心火偏亢则心悸不安。
 
   
心悸不安,胸闷气喘,形寒肢冷,一身尽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者,是阳虚之心悸。阳气虚衰,水气内停,上逆凌心,故心悸不安。
 
   
心悸胸闷,伴胸痛彻背,或向肩背放射,面色苍白,唇青紫晦暗,舌暗紫,有瘀斑,脉涩或结代者,是瘀血之心悸。瘀血内阻,血行不畅,故心悸,胸痛。
 
   
心悸胸闷,伴胸痛隐隐,面色晄白,形体丰满,泛恶,纳呆,舌胖,苔白腻或润,脉沉或结代者,是痰湿之心悸。痰湿内蕴,胸阳不振,血脉瘀阻,故心悸,胸痛隐隐。

常见症状鉴别之眩晕

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有旋转或晃动感,一般统称眩晕。临床当辨清引起眩晕的病因及涉及的脏腑。

    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有旋转或晃动感,一般统称眩晕。临床当辨清引起眩晕的病因及涉及的脏腑。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或手足震颤,舌红,苔薄黄,脉弦者,是肝阳上亢之眩晕。
 
   
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所致。
 
   
眩晕耳鸣,头痛头胀,满面通红,日苦,目赤,心烦,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者,是肝火上炎之眩晕。为肝经有热,化火上炎所致。
 
   
眩晕,伴头痛头重,胸闷脘胀,胁肋疼痛,急躁易怒,肢体麻木,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者,是湿热内蕴之眩晕。湿热内蕴,气机不利,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
 
   
眩晕,头痛头胀,目赤,面红,胁痛,腰痛,腿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弦细者,是肝肾阴虚、肝阳上克之眩晕。为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上亢所致。
 
   
头晕耳呜,伴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神疲乏力,或遗尿遗精,看淡,苔白,脉沉细者,是肾阳虚衰之眩晕。肾主骨生髓,肾阳虚不能充养清窍,则头晕耳鸣。
 
   
眩晕,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汗出,面色晄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虚者,是气虚之眩晕。脾虚运化无力,中气不足,不能上荣于头目,故眩晕。
 
   
眩晕,伴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口唇爪甲淡白,舌淡,苔少,脉细者,是血虚之眩晕。血虚儒养功能减弱,不能上荣于清窍,故眩晕。
 
   
眩晕,头重头痛,伴胸闷不舒,泛恶或呕吐,肢体困倦,痰多,纳呆,苔白腻,脉儒滑者,是痰湿之眩晕。无痰不作眩,痰湿中阻,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

常见症状鉴别之黄疸

黄疸是指目黄、身黄、小便黄三症状。为肝胆功能异常所致,临床当辨别阴黄与阳黄,以及病邪的性质偏盛与虚实。

    黄疸是指目黄、身黄、小便黄三症状。为肝胆功能异常所致,临床当辨别阴黄与阳黄,以及病邪的性质偏盛与虚实。
 
   
黄疸,色泽鲜明如橘皮,伴发热,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胀胁痛,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热重于湿的阳黄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胆汁外溢所致。
 
   
黄疸,色泽欠鲜明,伴发热,头痛头重,身体困倦,胸脘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苔厚腻,脉濡者.是湿重于热之阳黄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故黄疸色泽欠鲜明。
 
   
黄疸,色泽鲜明,伴发热恶寒,无汗.腹胀胁痛,大便不通,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浮数者,是阳黄兼表证。为表邪未解,湿热内盛,胆汁外溢所致。
 
   
黄疸严重,色金黄,高热烦躁,胸腹胀满。神昏谵语,衄血便血或肌肤斑疹,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阳黄重证。为热毒炽盛,不得外泄,内盛于里,肝胆功能异常所致。
 
   
黄疸,色泽鲜明,胁肋胀痛,脘闷腹胀,恶心暧气,纳食不馨,舌红,苔白,脉弦者,是肝气郁滞之阳黄证。为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黄疸,色泽晦暗,纳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白腻,脉儒缓者,是寒湿阻遏之阴黄证。为寒湿之邪蕴滞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
 
   
黄疸,色泽晦暗如灰色,伴烦躁不安,胸腹胀满,四肢欠温,冷汗,大便溏薄,甚则神昏谵语.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者,是阴黄重证。为寒湿内盛,阳气虚衰,肝胆功能异常所致。
 
   
黄疸,肌肤不泽,神疲乏力,心烦,心悸.少眠,腹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者,此为虚黄。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胆功能异常所致。

常见症状鉴别之小便不利与水肿

小便不利是指排尿困难,尿量少,以及小便闭塞不通等症状。又称癃闭。临床当辨清病变所在的脏腑以及寒热虚实的不同。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是指排尿困难,尿量少,以及小便闭塞不通等症状。又称癃闭。临床当辨清病变所在的脏腑以及寒热虚实的不同。
 
   
小便不利,或点滴而出,色黄赤,少腹胀满,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者,是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为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小便不利,或小便闭塞,呼吸急促,咽干,烦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者,是热邪壅肺之小便不利。为邪热壅肺,肺失肃降,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尿量少,少腹满,发热恶寒,口渴但喝水不多,苔薄白,脉浮者,是太阳蓄水证。为太阳之邪入里,膀胱气化失司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伴发热恶寒,咳嗽,晨起颜面浮肿,继而周身浮肿,按之凹陷,舌苔白,脉浮数者,是水肿的风水证。为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颜面四肢浮肿,以下肢凹陷性水肿为主,神疲乏力,肢冷便搪,身重腰酸,畏寒喜温,舌淡胖,苔白,脉沉者,是阳虚水泛之小便不利。为阳气虚,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所致。
 
   
小便不利,或刺痛,或频数短涩,或少腹拘急,痛引腰部,或尿血,或尿中见砂石,苔薄,脉数者,是淋病之小便不利。为湿热或结石等结于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伴壮热,大汗出,口干烦躁,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者,是热病伤阴之小便不利。为邪热炽盛,津液亏损,化源不足所致。
 
   
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者。临床除了辨明阳水与阴水之外,还当辨清所在的脏腑。
 
   
先见面目浮肿,然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量少;水肿发生前或发生时有外感的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肢节酸楚,咳嗽,咽痛,苔薄白,脉浮数等,是风水相搏之水肿。为风寒外袭,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全身水肿,以腹部和下肢为主,按之凹陷,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泛恶,苔腻,脉濡者,是湿困脾脏之水肿。牌为湿困,运化失司,水湿浸渍肌肤故水肿。
 
   
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者,是脾阳虚之水肿。为脾阳虚衰,不能温运水湿所致。
 
   
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腰痛酸重,尿少,四肢厥冷,神疲乏力,面色灰滞或晚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者,是肾阳虚之水肿。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内停而水肿。
 
   
全身浮肿,伴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肢冷,畏寒,尿少,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苔淡白,脉沉细或结代者,是心肾阳虚之水肿。为心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气所致。
 
   
全身浮肿,心悸气喘极为严重,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大汗,四肢厥冷,小便少,苔白润,脉沉细欲绝者,是阳虚欲脱之水肿,属危重证。为阳虚阴盛,水气泛滥所致。
 
   
面色晦滞而浮肿,精神萎靡,胸闷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尿少,心悸气短,甚则烦躁不宁,昏迷不醒,抽搐惊厥,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者,是阴阳两虚,湿毒内蕴之水肿。为阴阳两虚,湿毒内蕴,水气泛滥所致。
 
   
遍身浮肿,起病缓慢,晨起头面较甚,午后下肢较
甚,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胖,苔薄腻,脉濡者,是脾虎之水肿。又称营养不良性水肿。为饮食失调,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所致。

常见症状鉴别之泄泻与便秘

泄泻,又称腹泻下利。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如水样。当辨清病邪性质,病变部位及寒热虚实的不同。

    泄泻
 
   
泄泻,又称腹泻下利。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如水样。当辨清病邪性质,病变部位及寒热虚实的不同。
 
   
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伴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或白腻,脉浮数者,是寒湿之泄泻。寒湿之邪侵袭肠胃,升降失司,传导失职,故泄泻。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者,是湿热下注之泄泻。为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失司所致。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满,暧腐酸臭,苔垢腻,脉数者,是食滞腹泻。
 
   
为暴饮暴食,食阻肠胃,气机不利,肠道传化失司所致。
 
   
大便时溏时泻,谷食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食欲不振,食入作胀,神疲乏力,看淡,苔白或白腻,脉虚者,是脾胃虚弱之泄泻。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肠道传化失司所致。
 
   
腹泻常于黎明前出现,脐周作痛,肠鸣即泻,形寒肢冷,喜热饮,舌淡,苔白,脉沉细,常发生于老年人者,是肾阳虚衰之泄泻,又称五更泻。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利,肠道传化失司所致。
 
   
常于精神刺激、情绪紧张时,即发生腹痛腹泻,平时常有胸胁痞满,暖气等,舌淡红,苔白,脉弦者,是肝气乘脾之泄泻,乃肝脾不和之证。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机不调所致。
 
   
潮热,谵语,腹满胀痛,泻下黄臭粪水,脉沉实有力,青红,苔黄腻者,是热结旁流之腹泻。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气机不利,肠道传化失司,故泻下黄臭粪水。
 
   
肠呜下利,胃脘不舒,恶心呕吐,发热,饮食不节,腹痛,苔白腻,脉弦者,是痞证之腹泻。为寒热错杂,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肠道传化失职所致。
 
   
泄泻表现为里急后重,伴发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热毒内蕴之泄泻。湿热热毒内蕴,肠胃气机升降失司,气机不利,故泄泻里急后重。
 
   
腹泻长期不愈,便脓血,色淡,滑脱不禁,四肢欠温,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者,是脾肾阳虚之腹泻。脾肾阳虚,寒湿内阻,关门不利,传化失司,故腹泻呈滑脱不禁。
 
   
下利完谷不化,四肢厥冷,恶寒蜷卧,舌淡,苔白,脉微细者,是阳虚阴盛之泄泻。肾阳虚衰,阴寒之邪内盛,不能蒸腾腐熟水谷,故下利完谷不化。
 
   
突然上吐下泻并作,伴发热恶寒,腹痛,烦躁不安,口渴欲饮,苔白,脉浮或沉者,是霍乱之泄泻。为外邪侵袭,肠胃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
一发病急骤,高热,头痛,烦躁,口渴,腹痛剧烈,下利脓血,多为紫红色或血水状,甚则昏迷痉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者,是疫毒之泄泻。疫毒侵袭,重灼肠道,脉络受损,故下利脓血,多为紫红色或血水状。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过长,常数日一行。为肠道传化失司引起,临床当辨清涉及的脏腑及寒热虚实的不同。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发热,腹满胀痛,心烦,口干,舌红,苔黄燥,脉滑实者,是实热之便秘。实热之邪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故便秘。
 
   
大便秘结,伴暧气频作,胸胁痞满,食欲不振,腹胀,苔薄腻,脉
弦者,是肝气郁滞之便秘。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健运失职,传导失司故便秘。
 
   
大便秘结或大便困难,需临厕努挣,便后疲乏,或汗出短气,面色晄白,看淡,苔薄白,脉虚者,是气虚便秘。中气不足,推动作用减弱,大肠传导无力则便秘。
 
   
大便秘结或艰涩难下,伴面色无华,心悸,头晕,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血虚便秘。
 
   
津血亏损,肠道失于儒养,传导不利则便秘。
 
   
大便秘结,腹满腹痛,伴四肢欠温,畏寒,腰膝酸冷,小便清长,喜温,舌淡,苔白,脉沉实者,是寒实便秘。为寒实之邪结于肠胃,肠道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所致。
 
   
大便秘结,或大便干结细小,或如羊粪,伴口干唇燥,喜饮,舌红,苔少,脉细者,是肠燥便秘。为阴虚津伤,肠液枯少,肠道传导失司,故便秘。

常见症状鉴别之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多由外感,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引起,临床当辨清寒热虚实的不同。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多由外感,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引起,临床当辨清寒热虚实的不同。
 
   
突然呕吐,来势较急,伴恶寒发热,头痛,或胸闷不舒,心中懊(忄农),胃脘疼痛,腹泻,苔白,脉浮数者,是外邪犯胃之呕吐。为外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暧气厌食,吐后舒畅,大便或溏或秘,苔厚腻,脉滑实者,是食滞呕吐。为暴饮暴食,中焦气机阻滞,胃气上道所致。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伴胁肋满痛,郁闷不舒,暧气频多,舌红,苔薄腻,脉弦者,是肝气犯胃之呕吐。为肝气郁结犯胃,胃气上道所致。
 
   
呕吐痰涎或清水,伴胃院痞满,纳差,头眩心悸,苔白或润,脉沉者,是饮停中焦之呕吐。气化不利,饮停中焦,升降失司,则呕吐痰涎或清水。
 
   
胃脘不舒,食入作胀,甚则恶心呕吐,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口渴,喜温,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弱者,是脾胃虚弱之呕吐。脾胃虚弱,健运失司,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呕吐反复发作,或为干呕,口干欲饮,饥而不欲食,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胃阴不足之呕吐。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则呕吐。
 
   
干呕,吐涎沫,巅顶痛,四肢欠温,纳呆喜温,苔白腻,脉沉者,是肝胃虚寒之呕吐。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舌红,苔黄,脉弦者,是痞证之呕吐。为寒热错杂,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

常见症状鉴别之疼痛

疼痛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也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从部位分有头痛、胸胁痛、胃院痛、腰痛、腹痛,肌肉关节痛等,且有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及寒热、虚实之不同。

    疼痛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也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从部位分有头痛、胸胁痛、胃院痛、腰痛、腹痛,肌肉关节痛等,且有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及寒热、虚实之不同。
 
   
头痛
 
   
可发生于许多疾病中,临床可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类。
 
   
头痛,波及颈项,伴恶风寒,全身骨节疼痛,得包裹头部,苔薄白,脉浮紧,多发作于吹风受凉后,是风寒头痛。为外感风寒之邪,寒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
 
   
头痛,伴发热,恶风寒,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是风热头痛。为感受风热之邪,上扰清窍,故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恶寒发热,胸闷,纳呆,苔白腻,脉儒,阴雨天尤甚者,是风湿头痛。为感受风湿之邪,湿邪粘腻重浊,上扰清窍则头痛如裹。
 
   
头痛以前额为甚,伴发热,汗出,口渴,烦躁,舌红,脉数或洪大者,是阳明头痛。前额为阳明经循行部位,热邪侵袭阳明经,循经上炎则头痛,以前额为甚。
 
   
头痛以两侧为甚,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日苦,咽干,目眩,脉弦细者,是少阳头痛。头部两侧为少阳经循行部位,热邪侵袭少阳经,循经上炎则头痛,以两侧为甚。
 
   
头痛以巅顶为甚,伴恶心,吐涎沫,畏寒,四肢欠温,舌淡,脉弦者,是厥阴头痛。巅顶为厥阴经到达之部位,寒邪侵袭厥阴经,浊阴上逆则巅顶痛。
 
   
头痛头胀,伴耳鸣,目糊,面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或振颤,舌红,苔黄,脉弦细者,是肝阳上亢头痛。肝阳上亢,清窍被扰,故头痛头胀。
 
   
头痛且胀,伴胸脘痞满,身重肢倦,恶心,吐痰沫,苔白腻,脉弦滑者,是痰浊头痛。痰浊上蒙,清阳不升,则头痛且胀。
 
   
头痛隐隐,伴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劳累则加剧,面色晄白,纳差,舌淡,脉虚者,是气虚头痛。中气不足,元神之府失养则头痛隐隐。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是血瘀头痛。瘀血内停,经脉流行不畅,则头痛固定不移。
 
   
头痛隐隐,伴心悸失眠,手足麻木,面色无华,舌淡,脉虚者,是血虚头痛。为血虚阴亏,不能上荣于清窍,则头痛隐隐。
 
   
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其痛暴作,痛势甚剧,痛解如常人,脉弦者,是偏头痛。为肝经有邪,风火上扰所致。
 
   
头痛呈空痛,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少苦,脉沉细无力者,是肾虚头痛。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头脑空痛。
 
   
头痛头胀,伴颜面肿大,面发疱疮,发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者,是大头瘟。为热毒上壅,经脉不利,故头痛头胀。
 
   
胸胁痛
 
   
胸痛是指胸部疼痛,包括上焦心肺两脏所居的部位,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主要与肝胆有关,临床常并称为胸胁痛。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胸痛,痛彻肩背,伴心悸,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欠温,苔白,脉沉迟者,是胸阳痹阻之胸痛。为胸阳不振,气机闭阻所致。
 
   
胸痛,且牵引肩背,伴喘促,咳嗽,痰多色白,纳差,苔白腻,脉沉弦者,是痰湿胸痛。为胸阳不振,痰湿内蕴所致。
p; 胸痛,呈刺痛不移,伴胸闷不舒,舌暗,脉涩或结代者,是血瘀胸痛。为胸阳不振,瘀血内阻所致。
 
   
胸胁痛以胁痛为主,攻窜不定,与情志有关,急躁易怒,失眠,暖气,苔薄白,脉弦者,是气滞胸胁痛。为肝气郁结,经脉不利所致。——胸痛伴咳嗽,气喘,咳吐腥臭脓痰,恶寒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浮数者,是痰热壅肺之胸痛为痰热壅肺,肺气不利所致。
 
   
胸胁胀痛,每逢咳唾牵引疼痛加剧,肋间胀满,转侧不利,苔白腻或润,脉沉弦者,是悬饮胸痛。
 
   
为饮停胸胁,经脉不利所致。
 
   
胸部疼痛,伴干咳少痰,咳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脉细数者,是肺阴虚胸痛。为肺阴不足,虚热内扰,经脉失养所致。
 
   
胁部隐痛绵绵,伴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劳累更剧,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肝阴虚胁痛。为肝阴不足,虚火内扰,经脉失养所致。
 
   
胁痛不舒,伴发热,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小便黄,或黄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肝胆湿热之胁痛。为肝胆湿热,肝络失和所致。
 
   
左侧胸痛隐隐,伴心悸怔仲,气短懒言,面色晄白,失眠,舌淡,脉虚或结代者,是心气虚胸痛。
 
   
为心气不足,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腰痛
 
   
是指腰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腰为肾之府,故与肾的关系较密切。感受外邪或内伤均可导致腰痛。
 
   
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寒冷加剧,活动不利,遇热痛减,畏寒,四肢欠。,舌淡,苔白腻,脉紧者,是寒湿腰痛。为寒湿阻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经脉失养所致。
 
   
腰痛以酸软为主, ,伴膝腿无力,劳累加剧者,是肾虚腰痛。偏阳虚者,还可见面色晄白,四肢欠温,少腹拘急,舌淡,脉沉细,为肾阳虚损,温煦作用减弱所致。偏阴虚者,还可见心烦失眠,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肾阴不足,经脉失于滋养所致。
 
   
腰髋疼痛,痛处有热感,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者,是湿热下注之腰痛。为湿热下注,经脉不利所致。
 
   
腰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轻则活动不利,重则难以转侧,多有外伤史,舌暗,脉细者,是瘀血腰痛。为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腰痛位于后侧或一侧,呈刺痛或钝痛,伴小便涩痛,尿中时夹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或尿中带血,排石后痛减,苔薄白,脉弦者,是石淋腰痛。为湿热蕴结成石,经脉不利所致。
 
   
胃脘病
 
   
是指上腹部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呕吐清水,四肢欠温,喜热饮,苔薄白,脉沉者,是寒邪侵犯胃腑之胃脘痛。常与饮食生冷有关,寒邪侵袭,胃脘拘挛则痛。
 
   
胃脘胀问,甚则疼痛,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红,苔厚腻,脉滑者,是食滞胃脘痛。为饮食过多,食物停留,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所致。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暖气,吞酸,纳呆,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者,是肝气犯胃之同脘痛。为肝部气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
 
   
胃脘痛隐隐,空腹时尤甚,得食则舒,喜温喜按,或泛吐清水,四肢欠温,大便溏薄,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者,是脾胃虚寒之胃脘痛。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机不利则胃脘痛隐隐。
 
   
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食后更甚,大便色黑,或呕血,舌暗,有瘀斑,脉沉涩者,是血瘀胃脘痛。为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
 
   
胃脘疼痛伴热感,纳差。食后作胀,口渴,五心烦热,大便于结,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阴虚胃脘痛。胃阴不足,津液亏损,失于滋养则胃院痛。
 
   
胃脘灼热疼痛,伴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热之胃脘痛。为热邪蕴结胃脘,经脉不利,气机失和所致。
 
   
胃脘疼痛,伴振水声,面色晄白,畏寒,四肢欠温,或吐清水,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者,是饮停中焦之胃脘痛。饮停中焦,阳虚水液不得输布,经脉不利则胃脘痛。
 
   
腹痛
 
   
是指胃院以下腹部的疼痛。凡腹腔内脏器的病变多可导致腹痛,临床当辨别腹痛所在之脏腑,以及寒热虚实之区别。
 
   
脘腹胀痛,攻窜不定,或牵引少腹痛,胸闷暖气,症情常因情志变化而改变,苔薄,脉弦者,是气滞腹痛。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经脉不利而腹痛。
 
   
腹部疼痛,痛点固定,拒接或触痛,或按之有痞块,经久不愈,舌暗,有瘀点,脉沉涩者,是血瘀腹痛。为瘀血阻滞,久病人络,不通则腹痛。
 
   
腹部灼热疼痛,喜冷,拒按,口渴喜饮,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肠实热之腹痛。胃肠有实热之邪结聚,腑气不通则腹痛。
 
   
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面色无华,纳差,或鼻孔作痒,梦中龄齿,唇内有粟粒点,或脸上有白色虫斑,发作时腹部可有包块,脉沉紧者,是虫积腹痛。多见于儿童,为蛔虫内扰,气机道乱所致。
 
   
右上腹突然剧痛,或呈钻顶样疼痛,伴恶心呕吐,四肢欠温,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甚则打滚,脉紧,不发则如常人者,是胆蛔症之腹痛。为蛔虫上膈,窜入胆道所致。
 
   
腹痛腹胀,伴发热,胸闷纳呆,口渴,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者,是湿热壅滞肠道之腹痛。湿热阻滞肠道,传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腹痛。
 
   
腹痛暴作,伴发热恶寒,胸闷纳呆,身重倦怠,口不渴,大便搪薄,小便清利,苔白腻,脉浮或紧者,是外感寒湿之腹痛。寒湿之邪壅阻胃肠,气机不畅所致。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大便清薄,畏寒,饥饿或劳累时更甚,舌淡,苔白,脉沉细者,是虚寒腹痛。为素体阳虚,寒湿内阻,经脉不利所致。
 
   
腹痛剧烈,腹壁拘急,腹部或右下腹可触及块物,拒按,且右下肢屈伸不利,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肠痈腹痛。
 
   
热结于内,气血瘀滞,腑气不通则腹痛。
 
   
腹痛腹胀,全腹饱满,拒按,大便不通,恶食,暧腐吞酸,恶心呕吐,呕吐或大便通畅后症减,苔白腻,脉滑实者,是食滞腹痛。为暴饮暴食,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利所致。
 
   
女性行经前后,或经期,少腹疼痛难忍,甚则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泛恶,苔薄,脉弦者,是痛经。
 
   
为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利,经行不畅所致。放射,或向前阴转移,伴手足厥冷,胁痛里急,阳事不举,脉沉弦紧者,rJ oO1是疝气腹痛。为任脉之病,寒气结聚,气机不利所致。
 
   
腹部疼痛胀闷,伴大便不通,四肢欠温,畏寒,舌苔白,脉沉弦者,是寒实腹痛。为阴寒之邪结聚,腑气不通所致。
 
   
肌肉关节痛 
   
从广义上讲还当包括身痛等症状,大多由感受外邪导致经脉不利等引起,也可见于杂病中。
 
   
肌肉关节疼痛呈游走性,伴关节屈伸不利,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或紧者,是风痹。为感风寒湿之邪,以风邪为主,故关节肌肉疼痛呈游走性。
 
   
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疼痛部位固定,或肩,或膝,伴发热恶寒,关节活动不利,苔白,脉浮紧或弦紧者,是寒痹。为感受风寒湿之邪,以寒邪偏胜,寒主收引,故以关节肌肉疼痛剧烈为主。
 
   
肌肉关节疼痛重着,部位固定,以腰部、下肢为主,伴发热恶寒,肢体沉重麻木,苔白,脉濡缓者,是湿痹。为感受风寒湿之邪,以湿邪为主,故受累部位疼痛、沉重、麻木,有不易速愈的特点。
 
   
肌肉关节热痛,局部红肿,有灼热感,伴发热,口渴,关节活动不利,舌红,苔黄,脉滑数者,是风湿热痹。为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痺化热,湿热互结,故受累部位红肿热痛,活动不利。
 
   
肌肉关节呈针刺样疼痛,痛点固定,局部红肿,或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舌红,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或沉涩者,是血与热互结之痹证。为瘀血与热相结,局部经脉运行不利,瘀热凝滞所致。
 
   
肌肉关节疼痛,四肢欠温,肩背恶寒,面色晄白,脉沉或沉细者,是阳虚身痛。为阳气虚,寒湿之邪侵袭,经脉不利所致。
 
   
肌肉关节疼痛长期不愈,伴面色不华,气短乏力,心悸怔仲,动则汗出,舌淡,脉虚者,是气血虚之身痛。为气血虚,经脉失养所致。
 
常见症状鉴别之出血

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出脉道而见出血症状。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衄血、呕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有寒热虚实之别。

    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出脉道而见出血症状。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衄血、呕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有寒热虚实之别。
 
   
衄血
 
   
是指鼻腔、齿龈、耳及皮肤等部位的出血症状。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咽部干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数者,是风热或燥邪犯肺之鼻衄,中医又称之为红汗。肺开窍于鼻,外邪犯肺,肺热移行鼻窍,灼伤脉络则鼻衄。
 
   
鼻腔出血,量较多,色鲜红,伴口渴喜饮,口臭,大便不通,齿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热鼻衄。胃脉起于鼻,胃热循经上炎,灼伤脉络则鼻衄。
 
   
鼻腔出血,量少,伴咳嗽,痰少而稠,盗汗,午后低热,头昏,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鼻衄。肺肾阴虚,津液亏损,虚火上炎,灼伤脉络则鼻衄。——鼻腔出血,量少,伴烦躁易怒,目赤,头痛头胀,胁痛,舌红,脉弦数者。是肝火之鼻衄。肝郁化火,灼伤脉络则鼻衄。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内或鼻外见小疖肿,红肿热痛,成熟后顶部见脓血,舌红,苔黄,脉数者,是鼻疖之鼻衄。为热毒之邪壅于鼻部,热伤脉络所致。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舌红,脉数,发于小儿者,是鼻疳之鼻衄。为上焦有热,或热邪犯肺,移于鼻,脉络灼伤所致。
 
   
齿龈出血(又称牙衄),量少,色鲜,伴齿龈红肿热痛大便不通,口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热齿衄。为胃肠实热之邪,上行灼伤脉络所致。
 
   
齿龈出血,量少,色淡,伴齿龈肿痛或齿龈动摇,口干喜饮,头晕耳呜,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肾虚火旺齿衄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损伤脉络所致。
 
   
肌肤见瘀点瘀斑,或见紫癜,伴头眩头昏,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怔忡,舌淡,脉细无力者,是气虚衄血证。气虚,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所致。
 
   
外耳道出血,伴耳部疼痛如锥刺,发热,头痛,或流脓血,舌红,脉数者,是耳疗、耳辅之衄血。为热毒壅结耳部,损伤脉络所致。
 
   
女性经期或经前经后见鼻衄,为倒经逆经。是经期血热妄行所致。
 
   
呕血
 
   
是指血液从口腔吐出,可夹有食物,主要是胃和食道的病变。有虚实寒热之分。
 
   
呕血,色紫或暗,夹有食物,伴脘腹疼痛胀闷,口干,口臭,大便干结,色黑,苔黄腻,脉数者,是胃热呕血证。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气机升降失司,血热灼伤脉络所致。
 
   
呕血,色淡或暗,伴胃脘疼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大便呈柏油状,舌淡,脉细者,为脾虚呕血。脾气虚,固摄无力,血不循经所致。
 
   
呕血,色紫或鲜红,可夹有胃内容物,伴头痛头胀,胁痛,口普,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数者,是肝火犯胃之呕血。肝气郁结,化火犯胃,灼伤脉络则呕血。
 
   
咳血
 
   
是指血液从呼吸道随痰咳出。可以是血丝、血点、或血块,或呈泡沫状,与肺关系密切,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痰中带血丝,伴干咳少痰或无痰,鼻燥咽干,口渴喜饮,发热微恶风寒,青红,苔少而干,脉数者,是燥热犯肺。燥热之邪侵袭肺脏,灼伤肺络所致——痰中带血丝,

伴咳嗽,痰多色黄,口渴,咽痛,发热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是风热犯肺或邪热壅肺证。为热邪侵袭肺脏,灼伤脉络所致。
 
   
咳血,色鲜红,或呈血块,伴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咳嗽,痰多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肺痨咳血。为肺阴不足,虚火内扰,损伤肺络所致。
 
   
咳血或痰中带血,伴咳嗽,引胸胁痛,烦躁易怒,胸闷,口干,口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者,是肝火犯肺之咳血。为肝火犯肺,灼伤脉络所致。
 
   
咳血或血中带泡沫,量多,伴喘息不得卧,胸闷,心悸怔忡,颧红,咽喉干燥,舌红,脉细数或结代者,是心肺气阴两虚之咳血。气虚则摄血无力,阴虚火旺则灼伤肺络。
 
   
便血
 
   
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可随大便排出,如黑便,柏油样便,也可完全呈鲜血。
 
   
便血呈黑使或柏油样大便,伴神疲乏力,胃脘隐痛,纳呆,舌淡,脉细者,是脾胃虚寒之便血。为中气不足,牌不统血所致。
 
   
便血,色鲜红,伴肛门疼痛或肿胀,或有痔核、肛裂,是痔疮之便血。为湿热蕴结,灼伤脉络。
 
   
便血,色鲜红伴小便色黄,大便秘结,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肠风下血。为热邪灼伤肠络,血不循经所致。
 
   
尿血
 
   
是指血液从尿中排出,常与尿液一起排出,又称溲血。
 
   
尿血鲜红,伴尿道灼热,心烦,失眠,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痛,脉数者,是心火下移小肠之尿血。为热伤脉络所致。
 
   
尿血或夹有血块,伴小便刺痛热涩,心烦,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血淋。为湿热下注膀胱,血热妄行所致。
 
   
尿血夹有砂石,小便不畅,或排尿中断,窘迫难忍,腰痛或放射痛,苔薄黄,脉数者,是石淋。为湿热下注,蕴结成石,损伤脉络所致。
 
   
尿血,伴小便短赤,目眩耳呜,腰腿酸软,舌红,脉细数者,是阴虚火旺之尿血。肾阴虚,虚火旺,灼伤脉络则尿血。
 
   
小便频数带血,色淡红,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差,舌淡,脉虚者,是气不摄血证。为脾气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
 
   
崩漏
 
   
是指女性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
 
   
或出血淋漓不断。量多势急者称,量少绵延者称”——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色淡,伴面色苍白,心悸,气短,懒言,四肢欠温,纳差,舌边齿印,苔薄润,脉细者,是心脾气虚之崩漏。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下血。
 
   
阴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伴头晕耳鸣,腰腿酸软,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肾阴虚之崩漏。为肾阴不足,冲任失调,血不循经而崩漏。
 
   
阴道出血淋漓不断,或下血量多,兼有瘀块,少腹疼痛,舌暗红,脉弦者,是血瘀之崩漏。淤血阻滞脉络,血不循经则崩漏。
 
   
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色鲜红,伴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干喜饮,目眩,舌红,苔黄,脉弦,是肝郁化火之崩漏。肝气郁久化火,冲任失调。
 
   
脉络受损则崩漏。
 
   
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色红质稠,伴小便短赤,口渴,神疲乏力,大便秘结或溏泄,苔黄腻,脉数者,是湿热下注之崩漏。湿热下注,迫血妄行,脉络受损则崩漏。

常见症状鉴别之气喘

    气喘是指呼吸急促,呼多吸少,甚则张口抬肩等,为临床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之症状。与肺、肾关系较密切,有寒热虚实之分。
 
   
气喘伴咳嗽,咯痰,胸闷,发热恶寒,汗出或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者,是风寒袭肺证。为风寒之邪束肺,肺失宣肃,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伴咳嗽,咯黄痰质稠,甚则鼻翼煽动,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是风热犯肺证。为风热之邪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
 
   
气喘,呼吸气粗,伴咳嗽,吐大量泡沫痰,纳差,恶心,胸闷,苔白腻,脉滑者,是痰饮壅肺证。为肺有痰饮,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伴咳嗽吐泡沫痰,苔白腻,脉滑,每因新感外邪而发,或证情加重者,是寒饮停肺证。为肺有宿痰,新邪引动宿痰,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伴咳嗽疾少,神疲乏力,语言低微,自汗气短,咽喉干燥,舌淡,苔少,脉虚者,是肺虚气喘证。为肺气虚,肃降失司所致。
 
   
气喘伴胸胁胀满,咳嗽牵引疼痛,苔白,脉沉弦者,是悬饮病。为痰饮停于肺,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呼多吸少,劳累加剧,甚则张口抬肩,伴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四肢欠温,面青或黧黑,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者,是肾不纳气证。为肾气虚,摄纳无权,肺气不利所致。

常见症状鉴别之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常由外邪侵袭肺脏,或杂病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肺气不利所致。故咳嗽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常由外邪侵袭肺脏,或杂病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肺气不利所致。故咳嗽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咳嗽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痰白而稀,舌苔薄白,脉浮者,是外感风寒咳嗽。为风寒之邪侵袭肺脏,肺失宣肃所致。
 
   
咳嗽伴恶寒发热,口渴,咽痛,汗出,痰黄而稠,咯之不爽,舌红,苔黄,脉浮数者,是外感风热咳嗽。为风热之邪犯肺,肺失情肃所致。
 
   
咳嗽呈阵咳,伴咳引胸胁痛,痰少或痰稠,面赤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者,是肝火犯肺咳嗽。为肝火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咳嗽伴痰多,色白,胸皖痞满,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苔白腻,脉儒滑,是痰湿犯肺咳嗽。为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贮于肺,肺气不利所致。
 
   
咳嗽伴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动则汗出,舌淡,脉虚者,是肺气虚咳嗽。为肺气虚弱,宣肃失职所致。
 
   
咳嗽伴吐脓痰,味腥臭,胸痛,发热,甚则寒战,烦躁,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者,是肺痛咳嗽。为热毒壅于肺,蕴痰成脓所致。
 
   
咳嗽伴吐浊涎沫,形体消瘦,乏力气短,舌红,苔少,脉虚数者,是肺痿咳嗽。为肺阴不足,肺失濡养所致。
 
   
咳嗽伴无痰,或痰少,或痰中带血,甚则咯血,午后低热,盗汗,口渴,咽燥,舌红,苔少而光,脉细数者,是肺阴虚咳嗽。为肺阴虚,津液亏损,虚火灼伤脉络,肺气不利所致。
 
   
咳嗽阵作,伴少痰或无痰,咽燥咽痒,口干,鼻燥,发热微恶风寒,咳甚则胸痛,苔薄黄而干,脉浮数,发于秋季者,是燥邪犯肺咳嗽。为燥热之邪犯肺,津液受损,宣肃失司所致。

常见症状鉴别之出汗

出汗是指人体患病状态下的异常出汗。可分为全身出汗与局部出汗两类。

    是指人体患病状态下的异常出汗。可分为全身出汗与局部出汗两类。
 
   
全身出汗
 
   
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均可出现全身出汗。外感热病感受风、寒等外邪,导致营卫功能失常,或热盛迫津外泄,均可出汗。内伤杂病为阴阳失调而导致出汗。
 
   
出汗,汗量较少,伴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缓者,是太阳中风证。为风寒之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出汗,汗量多,伴壮热,恶热,烦渴喜冷饮,面赤,舌红,苔黄,脉洪大者,是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所致。
 
   
出汗过多,畏寒,小便短少,或排尿困难,四肢微拘急,关节屈伸不利者,是阳虚漏汗证。为发汗太过,表阳虚,固摄功能减弱所致。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呼吸喘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是亡阳证。为阳气大虚欲脱所致。
 
   
先恶寒寒战,烦躁不安,然后发热汗出者,是战汗。为邪正相争所致。
 
   
出汗,汗量多,连绵不断,伴烦渴,壮热,胸院痞闷,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发于暑季者,是暑热证。为热盛迫津外泄所致。
 
   
睡时出汗,醒则汗止,伴腰膝酸软,腰痛,或梦遗滑精,五心烦热,舌红少苦,脉细数者,是阴虚盗汗证。为阴虚营不内守所致。
 
   
动则汗出,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晄白,舌淡,脉虚者,是气虚自汗证。为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局部出汗
 
   
是指出汗部位不均,某一区域有汗,某一区域无汗。
 
    1.
头汗出:仅指头部汗出,余处无汗或少汗。
 
   
头汗出,余处无汗,伴发热,身重体倦,胸闷,舌红,苔黄,脉数者,是热盛汗出证。为里热蒸腾,气机不利所致。
 
   
头汗出,余处无汗,伴身目发黄,小便不利,腹满,舌红,苔黄腻,脉数者,是湿热自汗证。为肝胆湿热郁蒸,气机不利所致。
 
   
头汗出,伴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是气虚自汗证。为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2.
手足汗:指仅手心足心区域汗出,余处无汗。
 
   
手足汗出,伴四肢欠温,神疲乏力,纳少,便塘,舌淡,脉虚者,是脾虚汗出证。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津液外泄所致。
 
   
手足汗出,伴手足心热,咽于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阴虚汗出证。为阴虚内热,津液外泄所致。
 
    3.
半身汗:是指人体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汗出,另一部位无汗。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伴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脉虚者,是气血不足。气机不利,津液失于输布全身所致。
 
   
上半身汗出,下半身无汗,伴面色苍白,四肢欠温,畏寒,舌淡苔白者,是阳气虚证。阳气虚,津液脱于上所致。
 
   
下半身汗出,伴腰膝酸软,梦遗滑精,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阴虚内热证。阴虚内热,气机不畅,津液外泄所致。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伴半身不遂,舌暗,见瘀斑者,是中风证。瘀血内阻,经脉不利,津液失于输布所致。

中医十问歌

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等。

  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对需问诊内容做了一个概括。

中医妇科问诊的基本内容

中医妇科问诊包括一般问诊、问主证与病期、问病史、问月经、问家族等疾病内容。

  《景岳全书·传忠录》认为问诊乃诊治的要领,临证之首务也。《儒门事亲》亦云:凡有病妇,当先问娠,不可仓卒矣。提示了妇科问诊的专科特点。

  由于妇科问诊的专科性强,涉及面广,因此临证时,既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询问,又要态度和蔼,注意语言技巧,解除患者的顾虑和羞涩心理,获悉可靠病情,以便更有的放矢地进行望、闻、切诊。

  妇科问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一)一般问诊  包括年龄、职业、民族、婚配、婚后生活和配偶健康状况。

  (二)问主证与病期  主证即患者就诊时最为痛苦的症状。围绕主证询问起病时间,起病原因,发病经过,曾做过哪些检查,曾否诊断治疗过,疗效如何等。

  (三)问兼证  即围绕主证询问有无其它症状,如除外阴发痒,白带增多主证外,还有无心烦、失眠、倦怠等兼证。又如,有腹痛主证外,还有无发热、阴道流血、妇科肿瘤史。

  (四)问病史  妇科不孕症患者须问清曾否怀孕过,有无流产史、难产史、腹部手术史及其它病史。

  (五)问月经  不孕妇女就诊必须问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行经时有无腰腹疼痛或其它症状。

  (六)问旧病  注意询问与现病有关的其它病症及其治疗经过或手术情况。

  (七)问家族  了解父母、兄弟、姐妹有无同样的病史。

  (八)问其它  除上述情况外,尚需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个为嗜好、卫生习惯、工作性质、夫妇是否同居一地、夫妇感情如何等。

中医妇科问诊中如何问月经?

询问妇女的月经、带下的情况,可以帮助了解病人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状况,对诊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询问妇女的月经、带下的情况,可以帮助了解病人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状况,对诊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问月经

  月经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女子发育成熟的主要特征。月经有正常的周期、经期(表示持续时间)、经量、经色和经质。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超前或滞后7天都属正常的,经期为3-7天,一次月经的总量为50-80毫升,经色多为暗红,月经不稀也不粘稠,无血块,无臭。

    1.周期异常

    生理性的周期异常: 有并月、居经、避年和暗经的之分。月经定期两个月一次,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次月经,称为居经,又称季经;一年一次月经,称为避年;月经终生不来且又能怀孕者,称为暗经。

    病理性的周期异常:   通常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之不同。 (1)月经先期:

    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个月两次,称为月经先期。引起本病的原因,多与气虚、血热有关。如果月经先期而量多,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且病人舌质偏红者,属于血热,致使血妄行。如果月经先期而量多色淡,月经质地清稀,病人唇、舌淡白者,则属于气虚,因为气虚则统摄无力,冲任失固,以致月经提前。

    (2)月经后期: 是指月经周期退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等。病因有虚也有实,虚者多因营血亏损,阳气虚衰,以致血液不足,血海失充。实者多因气郁血滞,或寒凝血瘀,冲任受阻。如果月经后期而且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者,属于血寒;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经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者,属于虚寒;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薄,属于血虚;月经后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小块,小腹胀满而痛者,则属气滞。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是指月经周期不定,或先或后,超前、退后在7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发病因素,多为肝郁气滞,亦可能为肾亏虚。如果月经周期不固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块,或有胸胁、乳房胀痛症状者,多属肝郁,为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血失调,血海蓄血的能力失常。

    2.经量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经量的多少,可因个体差异(体质或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当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则会出现经量过少或过多,甚至骤然下血不止的病理变化。

    (1)月经过多: 是指月经周期大致正常,但经量比平常增多,称之月经过多。多因气虚不摄血,或血热迫使血妄行,再者为瘀血内聚,血不归经所致。经量多且色淡、质地清稀,伴气短者,多属气虚冲任不固;如果量多而色鲜红或紫红,质地粘稠有瘀块,伴有心烦口渴者,则属于血热;如果量多而色紫黑有瘀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者,属血瘀。

    (2)月经过少: 指的是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亦或者经期缩短,经量减少,称为月经过少。本病多因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或因瘀血、痰湿阻滞胞脉,血行不畅所致。通常经量少而色淡无瘀块,且伴有头晕者属血虚;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地清稀,伴有腰脊酸软,则属肾虚精血不足;经量少且色紫黑有瘀块,并伴有小腹胀痛拒按者,属血瘀;经量少而色淡红、质地粘稠者,多属痰湿阻滞。

    (3)崩漏: 指的是非行经期间突然阴道大量下血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来势急速,出血量多,如山崩,称为崩,后者淋漓不断如屋漏水,称为漏。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时常交替出现,故一般均以崩漏并称。崩漏的形成,多因血热、脾虚或肾亏虚、血瘀等因素损伤冲任,以致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造成血妄行。下血量多而势急或量少淋漓不尽,色鲜红而质地粘稠者,属血热;如果兼有心烦潮热,则为虚热;兼口渴烦热,为实热。下血时色淡质地清稀,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者,则为脾虚气陷;若兼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属肾阳虚;色鲜红质地稍粘稠,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属肾阴虚。如果时下时止,时崩时漏,血色紫黑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者,属于血瘀。

    (4)闭经: 健康女子,一般在14岁左右月经初潮,若超过18周岁还未来潮,或者行经正常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但妇女妊娠期、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以及部份少女初潮后1-2年内,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停经,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属于闭经。闭经形成,原因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或脾虚,以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虚,引致闭经;实者多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以致胞脉不通,经血不下行形成闭经。如果18周岁尚未行经,或月经由量少渐至经闭,且兼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者,乃属肝肾不足。若月经逐渐向后推延,经量少,色淡,继而停经,兼头昏眼花,心悸气短,病人舌色淡,多属气血虚弱。若月经由量少而渐至停闭,兼五心烦热,两颧红色,有盗汗,舌色红、苔少,则属阴虚血燥。若月经停闭数月,兼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或少腹胀痛拒按,舌有瘀斑者,则属气滞血瘀。若月经停闭,兼胸胁满闷,呕恶痰多,形体肥胖者,乃属痰湿阻滞。

    3.经色、质地的异常    一般以经色深红质地粘稠,属血热为实;经色淡红质地清稀,属血少不荣为虚;经色紫黯有瘀块,为寒凝血滞;经色暗红有瘀块,为血瘀。

    4.经行腹痛   妇女在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同腰部疼痛,称为行经腹痛,习称痛经。其发病原因,可以因情志所伤或六淫为害,致使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亦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劳累所伤,导致肝肾亏虚,精血亏少;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则不荣而痛。临床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以及肝肾虚损等证候。

中医问诊十项基本内容

中医问诊基本包括问睡眠、问胃口、问大便、问小便、问口渴、问寒热等十项内容。

  1.问睡眠:你的睡眠如何?是否一觉到天亮?是否每天定时会醒?如果会醒,是几点会醒?是否多梦?等等。

  2.问胃口:你感觉饿吗?有欲望想吃什么特别的食物或是喜爱什么味道的食物?或是不饿,完全没有胃口。

  3.问大便:你便秘吗?每天有大便吗?大便颜色是什么?是下利吗?很臭还是无味?等等。

  4.问小便:你的小便是什么颜色?频尿吗?还是小不出来?还是没有尿意?平均一天几次?等等。

  5.问口渴:你很渴吗?如渴,最想喝什么温度的水?如不渴,时常会忘记喝水吗?还是再怎么喝也不能止渴呢?

  6.问寒热:你平时觉得身体很热还是很冷?手脚冰冷吗?

  7.问汗:你容易出汗吗?会半夜盗汗吗?会时常流汗不止吗?还是不出汗的身体呢?

  8.问体力如何:精神好吗?还是一直疲惫中?早上起床时,是精神奕奕呢?还是无法起床呢?精神能够集中吗?

  9.问性功能:你性功能好吗?等等。

  10.问女子月经:无论妳有无月经,都要详细说明妳的月经情形,是延后还是每次都提前呢?痛不痛呢?生过小孩吗?

中医妇科问诊中如何问带下?

健康妇女阴道中应有少量无色、质粘、无臭的粘液分泌,用来滋润阴道,属于正常带下,为妇女的正常生理特征。

  问带下

  健康妇女阴道中应有少量无色、质粘、无臭的粘液分泌,用来滋润阴道,属于正常带下,为妇女的正常生理特征。

  如果带下量增多,且伴有色、质地、气味异常,以及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但两次月经之间(即为排卵期)、经前期以及妊娠期带下略有增多,此为阴液盛则下的生理现象,都属正常。

  一般情况下,带下色深,质地粘稠,有臭味,多属实热;质稀或有腥气味者,多属虚寒。如果带下绵绵不断,色白或淡黄,质地粘稠,无臭气,兼疲倦乏力,食少便溏者,属脾虚湿热下注,因任、带脉受损而致。如果带下量多,色黄或伴有赤白色,质地粘稠,有臭味,且阴道发痒,病人舌苔黄腻,则属湿热、热毒。如果带下量多,淋漓不断,色白清冷,质地清稀,病人兼有腰酸,少腹冷,属肾阳虚,因为寒湿内盛,带脉失去制约,任脉失固所致。如果带下赤白,质略粘无臭,伴有阴道灼热,病人心胸烦闷,属于肾阴虚,因肾阴不足,相火偏旺,任、带失固所致。

中医问诊注意事项

中医进行问诊时应注意要有科学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善于抓住病人的主诉。

    为了获得真实病情,在具体进行问诊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要有科学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
 
    ②
要善于抓住病人的主诉。
 
    ③
围绕主诉,有目的地全面了解病情,按辨证的原则和次序询问与主诉有关的各方面表现。
 
    ④
讲话要通俗易懂,不宜使用病人不易理解的医学术语。
 
    ⑤
避免主观、片面,防止暗示病人,企图使病人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诊断。
 
    ⑥
要善于分析,去伪存真。
 
    ⑦
对危重病人的问诊既要细心,又要果断、迅速。力求很快明确诊断,立即给予治疗。

中医问诊的概念及意义

问诊是了解病人病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 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问诊是了解病人病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患者的自觉症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既往健康或患病情况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在某些疾病中,或是在发病的早期,病人只有自觉痛苦,缺乏客观的异常体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问诊而获得诊断病情的资料,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通过问诊还可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进行解说。所以,问诊是医生认识疾病的重要方法。

问诊的具体内容

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参十问条。

    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久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必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外感表证,可见以下三种类型:

  1)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寒邪所致,常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是外感热邪所致,常伴有口干微渴,或有汗,脉浮数。
 
3)太阳中风证:发热轻,恶风,自汗。是外感风邪所致。

    2、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的特征。

    3、但寒不热 病人之怕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

    4、但热不寒 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多数里热证,可见以下几种类型:

  1)壮热: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临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阴虚潮热:多为午后或入夜发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常伴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属阴虚内热。

   2)阳阴潮热:多为日哺(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又称为日晡潮热,多因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常伴有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

   3)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致,常伴头身困重,胸闷呕恶,便溏,苔腻等。

   4)低热:指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7——38摄氏度之间),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

(二)问汗

    1、表证辨汗 2、里证辨汗 3、局部辨汗

(三)问头身胸腹

    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头痛;头部两侧疼痛为少阳头痛;枕部疼痛连及项部,为太阳头痛;头项痛,为厥阴疼痛;头重如裹,为太阴头痛;头痛挚脑,为少阴头痛。

什么是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现在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询问的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姓名,年龄等),主诉(病人就诊的最主要原因或最主要症状),现病史(当前症状的开始时间,诱因,部位,持续时间等),既往史,系统回顾,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一些简单或直观的疾病,通过问诊即可有初步诊断。问诊也可初步区分一些疾病,如宫外孕和阑尾炎均可致急性下腹痛,这时,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月经史即可初步区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