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野生植物
2012-02-16 | 阅:  转:  |  分享 
  
野生植物

常见的有:灰条(又名灰藋,入药)、苦苣、甜苣(可作菜)、苍耳(俗名赖皮毛、苍子,子入药)、马蔺(也叫马莲,花、子入药,茎皮可制绳)、蒲草(蒲子、蒲黄、蒲根入药)、刺芥、蒲公英(又名荆罡、婆婆丁,全草入药)、大蓟、小蓟(区区毛,均可入药)、茼麻(又名荔实,根入药、皮制绳)、野大黄(可作菜)、青蒿(全草入药)、黄花蒿(又名臭蒿,全草入药,也可提取芳香油)、角蒿(入药)、廪蒿(又名抱娘蒿,入药)、米蒿(又名王不留行,子入药)、茵陈蒿(茎、叶入药。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里拿来当柴烧”)、艾蒿(茎叶作调香原料,入药)、地芙草(俗名扫帚菜,子入药)、胡麻(又名洋金花、曼陀罗,入药)、罗布麻(入药)、马齿苋(又马齿菜、五行草、长生菜,叶可作菜,全草入药)、醉仙花、壶瓶草、稗草、旋复花(又名金沸草,入药)、益母草(又名猪麻、野天麻、茺蔚子、坤草、益母蒿、益母艾,入药)、野菊花(又名苦薏,入药)、野谷苗(又名谷精草,入药)、白茅草(根、茎可制糖、酿酒,入药)、菅茅草(根、花入药)、薄荷草(茎、叶提取薄荷油)、水红花、辣蓼(入药)、龙葵(入药)、蓑草(可制蓑衣)、老鹳草(老鹳腿)、马鞭草(入药)、透骨草(入药)、地丁(入药)、米布袋(紫花地丁)、面布袋、节节草(入药)、三菱草(根入药)、荠荠菜、酸溜溜、洋红眼、紫苜蓿(牧马、绿肥),穿筋龙,顺筋枝子,屎坷拉蔓(艹绿草),光光艳,黄蔓子(兔丝子),谷莓(玉米上、秫秫上的变异)秋葵,金针(萱草),臭蒲子,蛤蟆草,毛莠子,老牛涎涎,婆婆墩(老牛den),皮草,青草,茅草(幼芽,名谷蒂,可食),牛皮场,爆仗棵(黄酒),红的绿的,墙头花,羊胡子草,礆蔓菁,接骨草,水谷草,稻莠子,米布袋(紫花地丁),面布袋,荠菜,辣喉蒜,苦菜子,狗奶子,羊旮子菜,黄蓿菜,菸柚,鱼子兰(阶前草、书带草?),大麻子(蓖麻子),苘麻(好麻,可沤麻,嫩饽饽可食),红麻,果木(花花,林檎),老汉子柱棒,马虎铃铛棵,福子苗,燕子尾,年槐(又绵槐,可编篮子),麦蒿,苦菜子葶,蓬子菜,等。

在旱原沟坡及三边草地,常见的还有:麻黄(入药)、枸杞(根入药)、酸枣(仁入药)、远志(入药)、防风(入药)、茜草(又名血见愁、地血、活络丹、满江红、九龙跟、四轮草、四片叶、过山藤、剌剌蔓、死孩子拳头,跟紫红色,入药)、土黄芪(又名烧饼蔓,入药)、车前草(俗名猪耳朵、大耳朵猪,子入药)、风车前(又名夏至草,入药)、虎尾草、画眉草、牛筋草、扁蓄(入药)、蒺藜蔓、壮筋花、抓地龙、咪咪猫、小茅草、甘遂(又名猫儿眼,入药)、狼尾草、羊角蔓、马连草、节须草、牛奶奶、胜西林草(新发现的,可制消炎药剂)、夏枯草(入药)、秃疮花、迎春花、野芝麻、葶苈子、蛇床子、水红花、鹅不食草、列当草等。

沙地植被主要分布于沙苑地区。常见的有:白蒺藜(又名同蒺藜、沙苑子,名贵药材)、茅根草、菅叶草、沙草、沙蒿(又名筋面子)、沙条(可作菜)、沙葱、沙蒜(又名沙薤白、小蒜,入药)、茼花、苦子蔓、兔丝草(入药)、茵陈草(入药)、白茅草、山豆花、黄蒿、棉蓬等。

碱地植被主要分布在灌区、河滩盐碱洼地周围,多为盐蓬(卤蓬)、盐蒿、柽柳(又名西河柳、观音柳、荆条)、小芦草等。

沼泽植被多分布于蓄水池塘和水洼地。有芦苇、荻芋、蒲草、野荷花、水草、浮萍草、小白酒草、苦荬菜、苦参、水蚀、野萝卜、刺蓬、水芬子,水草(榨菜),菱角,慈姑(荷包萁,生在水中,跟球可食),酸溜圪塔,绵柳(柳子,生在水边,可编篮子),芦子等。

野草莓,树莓(山莓),

献花(0)
+1
(本文系风雨无边-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