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鳢养殖技术

 农业书屋 2012-02-16

 

乌鳢养殖技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xODYzNzgw.html

 

第一章  乌鳢养殖技术

第一节  概论

一、乌鳢的经济价值

乌鳢录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有黑鱼、乌棒、孝鱼、财鱼、生鱼、蛇头鱼等等,是一种颇受群众欢迎的经济鱼类,它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钙、磷、铁、灰分等多种营养成分。“生炒鱼片”、“黑鱼两吃”是闻名江南的名菜。我国两广、港澳及东南亚等国家的人民认为“生鱼葛菜汤”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拔毒生肌的功效,是病后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珍品,颇为广大群众所喜食。

乌鳢历来畅销国内外市场,在东南亚名国,如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各国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价格昂贵,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在国内市场上,属淡水鱼中较高档的水产品,价格在家鱼之上,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更这广泛。乌鳢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如生加工、营养食品、鱼皮制革、药用等,前景十分可观。

二、乌鳢养殖概况

乌鳢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等地。不少国家在进行乌鳢的人工养殖,早在1915年日本从我国台湾引种养殖,并在大阪市有专门的养殖场。前苏联欧洲地区套养乌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美国旧金山,夏威夷群岛很早从我国引种乌鳢——“中国鱼”,已在该地区定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等远东地区的国家也着手人工养殖乌鳢及研究。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热门种类,前景看好。

据传说广东省高要县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养殖乌鳢,直至1958年我国不少地区开始试养。70年代浙江省淡水试验场从广东引种养殖乌鳢。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外贸窗口的开放,推动了乌鳢养殖。广东佛山地区的班鳢养殖,湖北洪湖地区大同湖农场大面积套养乌鳢,浙江省的萧山市80年代后期,群众性地开展了庭院式高密度单养乌鳢,取得了成功的养殖经验,现已推广到余杭、绍兴、温岭、温州、嘉兴等地区。

乌鳢养殖有以下优点:①苗种来源广、容易解决。最早是从水草丛生的河流、湖泊、沟渠中捕捞,目前已发展到工厂化育苗。②乌鳢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③生长速度快,当年的早苗可以养成商品鱼,因此资金周转快。④养殖密度高、产量高、效益高。1亩池塘,水深1.5,可放养鱼种8000-10000尾,产量可达4000-5000公斤,甚至达到6000公斤。亩利润从1989~1996年统计在3~5万元。⑤疾病少,成活率高,成鱼运输简单,损失小,便于远距离销售。实践证明乌鳢养殖值得推广和发展。

三、生物学特征

鳢属鱼类在我国共有8种,已开发养殖的有乌鳢、斑鳢、月鳢、纹鳢、缘鳢、点鳢等,前两者较为普遍,月鳢养殖目前亦有报道。乌鳢在我国除了西部高原地区之外,几乎都有分布,属广布性鱼类。班鳢主要分布我国南方地区,月鳢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中地区。见表1-1

(二)食性

乌鳢属肉食性鱼类。从鱼苗开始直至成鱼均以动物为食,从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水生昆虫)到鱼、虾等,追食性强,甚至跳出水面捕食水面昆虫,成鱼可跳到一米以上,性格十分凶猛,故有“鱼老虎”之称。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互相残食现象十分严重。经观察,鱼苗培育到1.52厘米时就有互相残食的现象,甚至大小相差不多的吞食,而卡于咽部,两鱼双双毙命。

(三)繁殖习性

乌鳢一般生长到二冬龄就开始性成熟,甚至一冬龄的个体,翌年亦有性成熟现象,雌体较为多见,个体长达30厘米左右性腺发育。一般每公斤雌鱼怀卵量为1~2万粒,同规格的雌鱼怀卵量的高低关键是秋季个体发育的好坏,决定了卵细胞的分裂多少和卵细胞形成的好坏。长江中下游地区乌鳢的产卵期是5月下旬至6月底。繁殖水温一般在22~29,最适温度为25~27。产卵前雌雄鱼共同衔水草、植物碎片作产卵巢,巢的大小与亲鱼的大小相关,一般0.5的亲鱼,卵巢的直径约为40~50厘米,在风平浪静的黎明前,雌雄鱼互相追逐发情,然后雌鱼腹部向上仰卧,缓缓晃动而排卵,相继雄鱼按同样方式排精。产卵时亲鱼对环境要求十分安静,稍有惊虾就停止产卵,一般就不再产了。刚产出的卵是鲜黄色、球形的漂浮卵,直径约2mm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胚胎的发育,卵呈金黄色、褐色等色,经过二天左右的时间孵化成鱼苗。稚苗有雌雄亲鱼守护。

初孵出的仔鱼侧卧漂浮于水面,仔鱼的卵黄囊约占身体的一半,约3~4天卵黄囊被吸收完,这时的个体长到7~8mm,鱼体已能垂直游动,开始捕食小型的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幼体等,逐渐长大。亲鱼一直守护鱼长到4~8厘米,鱼苗从群游到分散游动之后,亲鱼才离去,甚至在饥饿时会吞食自己的苗种,这也成为自然界乌鳢苗种成活率不高的原因。

 

第二节  乌鳢的人工繁殖

乌鳢养殖从80年代末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有大面积的搭养、高密度的单养,故鱼苗需要量猛增,单靠捕捞野生苗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致使人们进一步去研究人工繁殖。

一、亲鱼的选择与培养

亲鱼最好在当年的九月份收集。选择二冬龄以上的野生或养殖的乌鳢均可。规格在0.75~1.25公斤最理想。要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个体作亲鱼。放入专塘培育,按每10平方米放养一对。放养前做好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工作,鱼体下池前采用3%~4%食盐消毒或用30ppm福尔马林消毒后下池。雌雄比例为11混养。加强投饲,以鱼杂鱼为主,适当搭配些精饲料投喂,做到“四定”,使之吃饱吃好,直到停止摄食为止。以保证体质健康,安全越冬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提高亲鱼的怀卵量。冬季越冬要定期消毒,一般一个月一次,15ppm~20ppm生石灰全池泼洒,以保证亲鱼安全越冬。开春后,水温逐渐回升到15左右,亲鱼开始活动觅食,这时开始少量投饲,逐步引食,投饲量要控制,一般为鱼体重1%~2%左右,逐步增加,不能一时猛投。一时猛食会引起肠道的损伤,机能失调,产生肠道疾病。

当气候、摄食正常之后,亲鱼就进入强化培育期。在每天按亲鱼重量的6%~8%投喂小杂鱼的基础上,最好还投放适量活的小杂鱼。饲料鱼的质量要好,最好选用麦穗鱼,餐鲦、泥鳅、鳑鮍等,要定时冲水刺激,但比四大家鱼冲水次数相对少些,每次冲水量可以小些,以促性腺发育。在4月下旬作一次性腺成熟度的检查。现把雌雄亲鱼的区别见表1-2

检查时,雌鱼生殖孔呈鲜红色,红色面较大,直径约0.6~1厘米左右为适时;粉红色,生殖孔较小,则尚未成熟;紫红色,生殖孔亦已扩大说明该鱼已过熟。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丰满,腹部向上,圆而松软,中间凹陷,卵巢轮廓明显。雄鱼体两侧体色呈紫红色,腹部肥软,生殖孔扩大,但比雌鱼小,呈微红色。4月份检查时将基本成熟的亲鱼,按雌雄成熟度分池放养,继续加强饲养,一般在5月份,水温上升到20以上可以开始催产。若经检查性成熟度较差的雌鱼,可以注射催熟针后放回原池,继续强化培育,定期冲水刺激等。

亲鱼的选择亦可安排在三月底、四月初,这时亲鱼的性腺较为明显,比较容易选择。但工厂化育苗亲鱼的需要量比较大,有的地区市售乌鳢不多,一时可能收集不起来。另一方面亲鱼通过长途运输操作很大,特别是雌鱼,怀卵越多,死亡率越高。并且通过捕捞、运输后的伤口在水温18~20时很易发生水霉病,药物治疗等都会影响繁殖效果,因此笔者重点介绍秋季留种,更适合工厂化育苗。

为是提高养殖效果,争取当年养成商品,因而养殖需要早苗。在浙江,最早繁殖时间在5月中旬之后,所以要当年养成有一定的难度,解决办法是采用尼龙大棚自然越冬,延长其摄食时间、提早开食,促进亲鱼早熟、早产。这只能搞一部分,因亲鱼池面积较大,不可能大批量搞。同时鱼苗培育时不可能象养鳖那么样用保温、调温设施来搞,否则成本大大提高,与乌鳢苗的价格不相符。

二、催产

催产是人工繁殖的重要手段,使亲鱼的催产剂的作用下,在人为仿生态的环境中产卵、受精。关键是掌握乌鳢性成熟的季节,挑选性成熟度适当的亲鱼,选用合适的催产剂和剂量,适宜的水温等是人工繁殖成功的必要条件。

乌鳢性成熟从五月中旬到六月下旬,最早的在五月上旬后期,最迟的七月份。催产期主要根据性腺的发育程度而定,经解剖,卵子呈金黄色,晶亮,卵径已达1.6~1.9mm。卵巢已进入第IV期末,即可催产繁殖。华中地区一般在5月下旬逐步转入IV期末。精巢较小,呈粉红色中略透白色或血红色,半透明状,则表明已进入IV期,亦已成熟。

催产根据性腺发育程序和环境变化而定,水温是主要条件。因此,在浙江以5月中旬~6月中旬催产比较适宜,水温在24~28之间。7月中旬,水温上升到31以上,甚至35~36,生殖腺逐渐趋向退化,自然萎缩。

在五月中旬,选择的雌性个体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软廓明显,中央出现凹沟,生殖孔外突,大而粉红色。用挖卵器取卵子。卵粒大小均匀,呈金黄色、光亮饱满。雄性个性体色紫红色,背鳍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透明白色小圆斑,愈多愈白愈好。腹部稍有肥大,松软,生殖孔稍有扩大,微凹,呈三角形,淡粉红色。雌雄比例11。按雌雄分别在暂养池静养一天,不投喂饲料,更有利产卵。

催产剂常用的有鲤、鲫脑垂体(PG)、马来酸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在催产过程中有采用单种催产剂催产和混合激素催产的不同方法。

1、单种催产剂催产法的激素选择和剂量:鲤鲫脑垂体,每公斤雌鱼用4~6粒,雄鱼为雌鱼的50%~70%;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公斤雌鱼1600~2400国际单位。雄鱼注射量为雌鱼的1/2~1/3。剂量上的差异主要根据亲鱼的性成熟程序而定,成熟稍差一点的,剂量可偏高。

2、混合激素催产法的激素配伍

①每公斤雌鱼用PG2粒,HCG1000~1600IU,雄鱼的注射量为雌鱼的1/2

②每公斤雌鱼用PG2粒,HCG600~1000IULRH-A40~50微克。雄鱼的剂量是雌鱼用量的1/2

以上激素都需溶解在注射水或制成悬浊液才能注入鱼体。注射水最好采用生理盐水(0.7%),一般注射水每公斤亲鱼用1~2毫升,以2毫升比较理想。脑垂体应先在研钵中充分研碎研细,才不会堵塞针头。

3、催产方法:

一般采取二次注射,第一针一般用全剂量的三分之一,实质上对雌鱼进一步催熟,相隔18~26小时再将三分之二剂量注入雌鱼。若成熟度较好,可以一次性注射。雄鱼亦视其成熟度而定,成熟度差的亦可分二次注射,成熟度高的一般第一针不注射,在雌鱼注射第二针时同时注射,注射剂量为雌鱼剂量的一半。

4、注射部位:多数是作体腔注射,亦有的从乌鳢背部作肌肉注射。体腔注射采用较细的“6号针头,与身体成小于45°、大于30°的角扎针,进针的深度约为1厘米。操作动作要正确、敏捷,防止刺伤心脏导致亲鱼死亡。拔针头时要用手压住针孔,防止注入的激素倒溢,影响催产效果。

三、产卵

产卵可以在孵化缸、水尼池、土池中进行。以孵化缸中产卵效果最好。把孵化缸清洗消毒后,注入新水,用0.1ppm的孔雀绿作水体消毒。然后投放适量的水花生,作鱼巢用。当亲鱼第二次注射激素后,按“对组”形式放入孵化缸,用鱼网将孵化缸罩住,防止跳出。采取止水式或微流水均可。效应期随着水温升高效应时间缩短,根据统计,水温在22~23时效应时间为27~35小时;24~25时,效应时间为24~30小时;26~28时为18~22小时。乌鳢产卵需在安静和弱光下进行,不能受到惊吓,否则会中止产卵,故我们采取“对组”方式,避免“争偶”、跳动等干涉。卵为浮性卵,鲜黄色飘浮在鱼巢的水面。由于产卵时间有先后,一般从开始产卵后12~14小时集卵,集卵用鱼盘(可用面盆)带水收集,剔除未受精卵(白卵),按一定的量投放在孵化器中孵化。

四、人工孵化

1、孵化方法:网箱孵化(4050×100×503)微流水方式,每箱投放1万粒受精卵;孵化池孵化(3×4×0.83)止水方式,每池投放4~5万粒卵子。

2、胚胎发育与卵色变化。受精卵发育顺序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心脏搏动期→胚体抽动出膜→鱼苗。卵色由金黄色→浅黄色→暗黄→灰黄→灰黑为鱼苗,出苗后逐渐转到全黑。具体见表1-3

 

3、孵化管理:孵化率的高底决定于鱼卵的受精率和水质的清新,应及时剔除未受精卵。

①防止水霉的发生。孵化设备和工具及池水在24小时前用0.1ppm孔雀石绿消毒;在孵化到出膜期间,每隔15~16小时泼洒一次0.1ppm的孔雀石绿消毒鱼卵。

消除未受精卵、死卵,以免孳生水霉。

②保持水质的清新。止水式流水孵化每天换去部分水,使水质保持嫩绿,含有适量的浮游植物,换水时最好边进边排,流量要小。微流水式亦同样要小,以免冲击等。鱼苗出膜后有及时清除卵膜,防止卵膜腐败而引起水质的恶化。

③操作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卵。操作处理鱼卵时采用盆、瓢等带水操作。

④防止水温突变。一般水温变幅不超过2为好。因此刚孵出的鱼苗池不宜换水量过大;孵化设施最好盖棚遮阴,防止太阳直晒和雷阵雨的袭击,保证受精卵的孵化率和鱼苗的成活率。

 

 

第三节  苗种培育

根据我省将近10年乌鳢人工繁殖的经验得出:乌鳢催产孵化容易,鱼苗培育难,工作量大而细致,成活率低,稍有疏忽,前功尽弃,失败的单位不少。主要它的抑制因素较多,给工厂化育苗造成较大的难度。

我省繁殖乌鳢苗基本上分为两种方法:一是个人自搞自养,即小规模养殖,基本上是土池一次性育成;二是工厂化育苗场,分鱼苗、鱼种两个阶段培育。我们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

一、仔鱼驯养

仔鱼出膜后,个体继续发育完全。鱼苗刚出膜时,体表无鳞,全身覆盖着色素细胞,漂浮于水面或侧卧于水草等悬浮物边上,结群附于池边、角水面,静而不游。鱼体特点是卵黄囊约占体长的一半左右,富含油脂,头部较小,曲向卵黄囊,无口裂,具一对小眼,体长约3~4mm。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裂和外鳃、鳃盖的雏形等产生。逐步出现胸、背、腹鳍的芽胚,孵黄囊逐渐被吸收缩小,以供仔鱼发育的营养,直到消失,个体长达7~7.5mm,大约需经过四天左右的时间。外鳃也萎缩,口已形成,并能开始觅食。第五天长达8mm左右。随着鳍条的发育伸长,活动逐渐灵活,开始集群沿着池边洄游觅食。此阶段最初是沿着水面洄游,逐渐向深处活动,眼睛加黑,外鳃转向内鳃,体表出现色斑。由于鱼苗幼嫩,活动能力弱,管理难度大,易产生粘绢,结群产生窒息、“太阳卵”的污染和水霉的感染而造成大批死亡,所以采用下列措施:

1、水泥池内装网箱(1×0.5×0.5m40目)采取微流水培育;直接投放在水泥池内,采取止水式,定时换水的方法驯养。

2、出膜4~5天后,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的幼体、个体控制在200微米以下,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一般按四小时一次,经过3~4天后,数量逐渐增加,投喂次数逐渐减少,过渡到一天投喂两次为宜。

根据观察,出膜后的第5~7天死亡数较为严重,经压片镜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胀腹死亡的,肠胃道中有较多的浮游动物的残体和消化不了的甲壳;另一种是萎瘪死亡,消化道中空无食物。说明开口饲料不适口而未觅食。采取100~120目的捕捞网捕捉,捕得的浮游动物通过40目的网绢过滤,滤液给初孵仔鱼投喂,滤渣投喂幼鱼的措施后,得到了较佳的效果,提高了小苗的成活率。在动物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增设一些蛋黄液、豆浆等。

3、出膜后1~7天这一阶段有严重集群栖息现象和“红虫”集群的现象,为了避免集群时在小区域内产生缺氧,并使鱼苗能捕得食物,所以在出现集群现象时,采取及时搅动水体,驱散群体的做法,能够提高小苗的成活率。

4、水质管理:及时清除未受精卵的残留及卵膜,清除底层污物,止水或每天换去1/3~1/2池水,加入新水,消除死苗、病苗及弱苗。

5、该阶段易被水霉、原生动物所寄生。培育池在投苗前一天,水体用0.1ppm~0.2ppm孔雀石绿消毒。日常换入的新水应在贮水池预先用生石灰或氯制剂等消毒剂提前处理,无药害后使用,并将池水培育或嫩绿色。

当鱼苗驯养5~6天(即出膜后的9~10天)鱼苗长达1~1.4厘米,体色从头部开始转黄色,鱼苗的呼吸系统更完善,鳍条等发育完整,活动能力更强了,能在水体中上、下自由运动,正常捕食。随着个体的长大,相对密度增高,容易产生摄食不足,水中溶氧不足,鱼苗体质差异分化增大,发病率相应提高,影响成活率,必须抓紧时间进行分养,移池,降低密度,进入夏花鱼种培育。

二、夏花鱼种及大规格鱼种的培育

夏花培育可以采用网箱、水泥池、土池培育。我们先在水泥池培成2.5~3厘米的夏花,然后转入大池网箱培育成6~8厘米鱼种。

(一)水泥池培育(夏花培育)

1、水泥池的规格是4×3×0.8m,一般以12㎡,长方形为好,底部向排水口倾斜,设有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排苗口和食台(低于水面20厘米),培育池上方最好架有塑料大棚,可防止阳光直射和暴雨袭击,保证环境的相对稳定,便于工厂化管理、操作、防病治病等。投苗前进彻底消毒,若是新建的池,必须提前半个月用清水浸泡,除去水泥的碱性和有害物质。然后将蓄水池中经消毒处理过的新水注入,经培育后瑞放苗养殖,亦可在蓄水池中培育成嫩绿色更好。

2、放养密度:一般止水式培育,每平方米400~500尾;微流水养殖可放养600~800尾,甚至1000尾。

3、饲料及投饲方法,刚下池的鱼苗,仍以鲜活浮游运动的为饲料,当鱼苗长至2厘米以上时,除了每天投喂2次鲜活浮游动物之外,亦可平时将死浮游动物挂袋。如还供不应求,死水蚤中可以拌入酵母蛋白、鱼粉(鱼肉糜)麦粉等。做到少量多餐,让鱼苗饱食,提高成活率。

4、饲养管理

①水质调节:水泥池面积小,池水浅,水体小,养殖密度高,吃不完的残饵(水蚤),即使是鲜活的,在水质很肥的情况下,水蚤也容易死亡、腐败变质和排泄物极易污染水质,产生有害物质和耗氧。水体中过多的浮游动物亦会与鱼苗争氧。因此,止水式培育时,每天应换水二次,换去1/3~1/2的水量,换水前每天排污一次,投喂前食台上清除残饵;在培育池中投入1/5水面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体有净化作用,除了投饲摄食时停止增氧,平时长期增氧,特别是晚间要增氧,不仅增加水中溶氧,而且可以改善水质。

②及时分养:当鱼苗长达2厘米时,不仅有了大小的分化,并出现食弱现象,因而要及时分养,采取每周换池一次,换池时捕捞过筛,按规格放养,大规格的密度适当降低,同时将原池彻底清塘消毒,经过2~3次的换池分养,规格可达3~4厘米,就可移入大池网箱培育鱼种。

③加强巡塘:注重观察鱼苗的摄食、活动状况和水质的变化,若发现有集群停滞在水面,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鱼苗的灵敏度下降,体表色泽发生变化等现象。应引起重视,以水质监察,鱼体观察,调整投饲等着手,及时采取防病治病措施。巡塘时还要注意各池的防逃设施完好,防止逃苗。

(二)网箱培育鱼种

鱼苗培育到了3厘米已达夏花规格时,应采取大水体网箱培育,更适合鱼种培育的需要。

1、网箱设置:网箱采用8~16目的的软质夏花网布制成,规格大小约在10~15㎡,深1,长方形为好,搭箱时应注意箱间和行距的间隔,以保证箱内外水体的交换。网箱底要求挺平,离池底50厘米以上,不易产生搭底,保证底部内外水体的交换,以免产生缺氧死亡。网箱上口加上罩网,防止食鱼鸟类的侵袭,在池边种上少时的水生植物,不要超过水面1/5

2、水质培育:培育池在投苗前一周,经过彻底清塘消毒的池水中,每亩施入发酵过的绿肥等200公斤,培养浮游动物。投苗后,由于乌鳢的摄食量很大,排泄量也较大,需加强水质观察和控制,适时换入新水,防止水质过浓和老化。

3、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600尾左右,出箱规格约在8-10厘米。放养前的鱼苗必须严格分养过筛规格适当调整密度。

4、投喂:夏花鱼种仍以浮游动物为饵料,箱中搭一食台,底于水面20~25厘米,挂袋投喂,每袋数量约0.5公斤,每天每500~600尾一袋,以后随着鱼苗长大,逐渐增加,大约5~7天增加250,挂袋数量尽量每袋的饲料数量少些,袋数增加,可以增加鱼苗摄食时的分散度,提高摄食效果,减少僵苗。当鱼苗长到4~5厘米时,可用鱼肉糜代替浮游动物,今天若采用配合饲料投喂,也就从这时可以驯化,驯化的方法是:浮游动物与鱼肉糜交替之前,先按这两种饲料不同比例混合挂袋,逐步提高肉糜的比例,直到全部鱼肉糜。具体根据鱼种生长速度、个体大小而定;目前已有配合颗粒饲料。它的驯化,可用幼鱼配合饲料破碎;同样按比例与浮游动物混合,逐步提高配合料的比例,直到100%的驯化过来,今天可以完全用配合颗粒饲料培养鱼种和成鱼。

5、每天上午进行刷箱,防止污物和寄生丝状藻类封闭网眼,影响箱内外水体交换,造成水质恶化和缺氧。每天清洗食台,防止残饵污物的积贮腐败。每隔一周换箱一次,将换下的作一次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在换箱子同时进行过筛分养。这样经过3~4次换箱,即鱼苗经过4~5周的培养,可达到鱼种的规格,约在8~12厘米,可作为鱼种放养。

6、巡塘:每天早、晚做到两巡塘,观察鱼种的活动情况,摄食、水质等情况,做好记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做好交接班工作。

(三)土池培育

土池培育鱼苗、鱼种适合农村小规模生产,目前在浙江的萧山、余杭、温岭、温州等地区已开展得比较多,其基本方法与家鱼苗发塘相似。包括池塘清整、消毒施肥、放养、管理等生产环节。

1、池塘准备

①土池的选择:土池的规格一般为100~250平方米,不宜过大,堤岸牢固不漏水,防逃设施完好,底部平坦较为坚硬,无淤泥,进度在1左右,进排水方便。

②清整池塘。鱼苗繁殖前一个月将池水排干,消除淤泥,晒烤一周后,铲除杂草,平整修理池塘,按每亩100~150公斤泼洒生石灰浆,泼洒要不留死角,做到彻底消毒,杀灭各种病原及虫卵、敌害和野杂鱼。

③培育水质:约在投苗前10天,将水注入已消毒好的鱼苗池中,水位控制在40~50cm,基肥采用腐熟过的厩肥或绿肥,每亩200~400公斤,培养水质,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生长,施肥的时间要与鱼苗孵化相配合。

2、鱼苗放养

放养前两天对培育池作一次安全试验:用几十尾乌鳢苗,观察24~48小时,若鱼苗活动正常,判断水体中的药毒性已消失,就可以放养。

①放养密度:早期苗放养密度可高些,后期苗放养密度低些;与此同时要看下池时水质培养状况,浮游动物的丰富程度而定。一般每平方米100~150尾为宜,经过20天的培育,待鱼苗长到3~4cm时进行一次分养,分养时鱼苗带水过筛,按规格放养,以后按每亩3~4万尾,培养至10cm左右,这样成活率可以提高。亦有的是一次性放养,每亩投入5~7万尾,直接培育到10cm左右,成活率相对低一些。

②鱼苗下池要注意的问题:放养鱼苗应是同一批孵化出来的,大小较为均匀,培养的成活率高;苗期鱼苗移动时必须带水搬动,以免损伤鱼苗;鱼苗下池前必须做好水温调节,两水体的温度差不超过±2。投苗最好选择风静浪平的晴天。为了防止风云突变而影响鱼苗,最好池的四周种不水花生、水葫芦等,用毛竹或绳子将其固定,不让漂动,可让鱼苗躲避、栖息。遇上有风浪的日子,可以从上风口放苗,以免风浪将鱼苗卷上岸而死亡。鱼苗下池要轻放,不能倒、泼,只能将装有鱼苗的容器浸入水中,缓缓以倾斜,让鱼苗自然游出为好。

3、培育管理

①鱼苗入池后,开始摄取小型浮游动物或其幼体,培育池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鱼苗下池后要向池中施追肥,可采用豆浆或发酵过的厩肥、绿肥等,数量在适当,根据浮游动物的繁殖量来定次数,防止水质过肥而影响鱼苗的成活率。一般按一亩用肥50公斤发酵后的牛粪、鸡粪、沼液均可。一般投苗后的第一周只需追肥,不需投饲,一周后开始投饲,每万苗投喂活水蚤0.5公斤一天,尽量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若水质较肥的可以停止施肥。正确处理上述施肥与投饲是鱼苗成活率之关键。随着鱼苗的长大,投饲量逐渐增加。经过2~3周的培育,鱼苗长在2.5~3cm以上时,在培育池中搭设2长的食台一个,食台低于水面20cm。投喂活水蚤之外,可以适当挂袋补充,袋中装有死水蚤、鱼糜。再经4周,鱼苗长达6cm以上时可以转为全部用鱼糜或鱼糜配合饲料饲喂,鱼糜的比例必须大于60%以上。若要转为用浮性颗粒料亦在挂袋开始时驯化。约再经过2~3周的养殖,鱼苗便长达8~12cm,即可作为鱼种放养。

②拉网分养:通过拉网、过筛分养,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力求大上规格一致,避免以强食弱。拉网分养的时间安排在鱼苗长达3cm左右时为好。选择晴朗的日子,拉网前一天要停食,正在浮头的鱼池不能拉网,否则拉网后会产生鱼苗大批死亡,所以一般选择在89占钟为宜。拉网操作要谨慎细致,防止苗种受伤。网具最好选择软质材料(维尼龙线、尼龙线)制成为好,搬动鱼苗时要带水操作。

③水质管理:随着鱼苗的成长,水质容易变浓、恶化。所以一般经过7天饲养后逐步加入新水,提高水位,早期可以少加一点,一次加5~10cm,以后每次可以加10~15cm,直到标准高度。达到增加体积,增加鱼苗活动空间,减低水体的肥度、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冲水增氧等作用,促进鱼苗的生长。当水位升到标准高度后采取边进边出的换水方式调节,要灵活掌握进行。总之,要使鱼苗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鱼苗的成知率。

④巡塘:每天要有专人、定时巡塘,一般早、中、晚各一次,观察水质变化状况,特别是天气炎热、水质较肥、藻类丰富的日子会出现早晨水质较清、中午水质较绿、傍晚出现大量水花,一日三变就得加强巡塘,及时处理。还要观察鱼苗活动状况、摄食、发病等情况,达到及时处理的目的。如傍晚观察是否有过多的鱼苗集群,是否有漂浮物覆盖在苗群上,是否集群在下风口等,若有此类情况要及时移动鱼苗的位置,并给以驱散,或从下风口移至上风口,防止鱼苗被风浪冲击到岸上死苗;早上如有浮头现象,就要采取增氧措施;白天是否有鱼苗沿池边游动,若有说明饲料不足,则要增加投饲量。

 

 

第四节  成鳢养殖

乌鳢的成鱼养殖,模式众多,有混养、套养、单养和集约化养殖、网箱养殖等。我省已有较多的地区开展精养并取得成功,如萧山、余杭、温岭、平湖等地。本文将介绍混养和集约化养殖,供养殖户参考。

一、混养

混养是在家鱼的成鱼池中适当搭养乌鳢苗种,数量较少。一般乌鳢苗种的规格为家鱼的一半以下,以避免吞食养殖鱼种。搭养乌鳢起到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吞食野杂鱼,减少野杂鱼与养殖鱼种争饲料、争氧气、争空间,保证了养殖鱼类的生态环境,减少饲料成本,提高养殖鱼类的产量,增加了高档品种的产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和效益。

1、家鱼池的要求:主养家鱼的池水要肥而新,底部有适当的淤泥,但不能过厚,以保证起捕。塘埂要高,防止乌鳢跳上塘埂。最好安置拦鱼设施。排灌方便,便于更换水体,调节水质和排干起捕。

2、鳢种放养:选择合适的规格、数量和放养的时间,使家鱼和乌鳢养殖达到最佳效果。

乌鳢种可用野生苗,经过筛选,达到规格基本一致,按同一规格的苗种,在小鱼池(0.2~0.3亩)中培养到8~10cm。然后投放到家鱼养殖池中搭养。亦可投放人工培育的鱼种。

投放铀鳢鱼种的规格一般为家鱼种的1/3~1/2的长度为宜。年初投放最佳规格为50~150的隔年鱼种,到家鱼捕捞时,乌鳢能长到0.6~0.75公斤,成活率可达90%以上。家鱼鱼种为老口,规格在0.25公斤以上较为适宜;5~6月投放乌鳢种最好是8~10cm当年鱼种,成活率可达75%左右,当年可养成0.5公斤左右。3~6cm的乌鳢苗种可多放一点,苗放约60~100尾;8~10cm的放养数为40~50尾,12cm以上约30~40尾。放养量还要根据家鱼的品种适当调整,若有自繁能力强的品种,如鲤、鲫、罗非鱼等,放养量可以适当增加。

3、饲养管理

①适当增加投饲量:适当增加家鱼的投饲量,促进自繁品种或野杂鱼的繁殖,以增加乌鳢的活饲料,又可保证养殖家鱼的正常生长,并有意识地投放一些能自繁的种类(鲫、罗非鱼、麦穗鱼、鲞条、鳑鮍等),让其自繁,增加饲料。

②种青  在鱼池的四周水面上种上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空心菜等),种植宽度约在60~80cm,面积不要超过总水面的20%,作为乌鳢的隐避物,利于自繁鱼的产卵繁殖的乌鳢的捕食。

③家鱼很易发生一些体表寄生虫疾病,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常在主药(敌百虫、硫酸铜)中配伍辅药硫酸亚铁,增加体表伤口的收敛等作用,而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故应禁用硫酸亚铁。

二、集约化养殖——高密度单养

集约化养鳢在萧山市已有十年之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养殖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突破了亩产万斤大关。现已在我省普遍推广。

(一)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1、养殖设施:土地、石砌石、土底旧鳗池均可养殖,高密度单养水深要求1.5~2m,池深在2~2.5m。为了适合生产管理和销售,池的大小最好是1亩左右,最大不要超过2亩。在池子了进排水口做好防逃设施,池子的四周亦要设置防逃设施,如篱笆或鱼网围拦。在池的四周水面种上水草,约宽为0.8~1m,一般不超过全面积的25%。种青不仅可作隐避处,便于捕食;夏季还可防止水温过高和调节水质的作用。

2、养殖前必须适时做好池塘的清整工作。在养殖前15~20天,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作一次彻底消毒,1周后进水,进水10天后可以放养。

(二)养殖技术

1、鱼种放养

①鱼种选择:选用10cm以上(最好是16~20cm)的隔年鱼种。规格大的鱼种只要放养时控制规格一致,下池后就不需再分养,成活率高。而小规格鱼种,一般放养后还需经1~2次的分养。因此,小规格鱼种总是先养在小池或网箱内培育一段时间,经过几次分养后,使鱼种大致在20cm左右时就可放入或鱼池内。

②鱼种来源:最好选择当地生产的。鱼种放养的时间:当年鱼种6~8月;隔年鱼种在3~4月就可放养。下半年移动鱼种最好停食越冬前进行,即在摄食期间,让鱼种移动之后仍有摄食恢复阶段和服用药饵。若冬季停食后移动,根据我们的经验来年开春后水霉病很易暴发,损失很大。下池前必须严格消毒预防,一般采用3%~5%的食盐水漫泡10~15分钟后放养入池。

③放养密度:平均水深在1.7~1.8m10~14cm左右的鱼种,每亩投放9000~10000尾;16~20cm的鱼种,则投放量约为8000尾。若平均水深降低,则放养量也相应降低。

2、饲养管理

①饲料种类:a、鲜动物饲料:主要采用海、淡水小杂鱼、虾为主。淡水中**条鱼、麦穗鱼、棒花鱼、幼**、小鲫、小罗菲鱼、鳑鮍;海洋的各种小杂鱼、小带鱼、青(黄)鲇等;如小杂鱼不足,也可用畜禽屠宰的下脚料、蝌蚪、蚯蚓、蝇蛆等。甚至杂鱼干浸泡后投喂,效果显然不如鲜鱼好。b、鲜鱼肉糜与粉状配合饲料:经多方试验,鲜鱼肉糜与配合饲料的比64为妥。配合饲料由鱼粉、豆粕、花生饼、酵母、少量粘合剂和适量的灰份与微量元素。若了养鳖为主的养殖单位,可利用养鳖残饵加鲜鱼糜,饲养适量的乌鱼,是很好的作用。c、浮性颗粒饲料:个别厂家生产的浮性颗粒饲料,在水中能漂浮6小时,稳定性较好,分幼鱼料和成鱼料。我省在1997年有个别场试用,亦能养成商品鱼,但生长状况不是很理想,还出现一些问题。

②投饲:投饲要“四定”。在投前以击拍声为“信号”,将隐蔽在水草下的鳢集合到食台周围,容易形成抢食的局面,提高摄食量,减少饲料的浪费。投喂鲜动物料时,将饲料撒抛在投饲区内,抛入水中就会出现令人喜悦的抢食情景。投饲量为鱼重的6%~10%,随着鱼体长大而投饲量逐渐下降到6%左右。市场购得小杂鱼,在投喂前将小杂鱼洗净,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消毒10-20分钟。投喂方式以逐渐投喂效果较好,饲料浪费少,直到不吃为止。

采用鲜鱼糜与粉状配合饲料投喂,必须在投喂区搭一食台。离池边一米处,用毛竹桩支撑,距水面下20~30cm,绑上聚乙烯网片,宽1m,长3m。投饲量按鱼重量的5%~8%。定期清洗食台。同样采取边吃边投的方式投饲。

采用颗粒饲料投喂,生产不理想其关键是缺少鲜活鱼中所具备的特殊活性物质,颗粒料中无法保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有干颗粒投喂,常出现胀腹难消化的现象,故应在投喂前预先将颗粒料在水中浸泡1小时后投喂,预防胀腹现象。

3、日常管理

①巡塘:观察鱼的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环境变化情况。如水质恶变就要更换水体,清洗食台;水草生长过盛要捞除一部分;有浮头预兆出现要及时增氧。

②水质管理: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常产生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物质使水体恶变,不利于乌鳢生长发育,还会发生鱼病。特别在高温季节,水体很易发黑发臭,为此需要经常及时更换水体。在成鱼养殖早期可以每周换去1/315天大换一次,约换去4/5,随着鱼体长大,高温季节,一般3天一小换,7~10天一大换,具体看水质的变化灵活掌握,闷热天气要格外注意,水泥池换水要更频繁。冬季和高温季节水位要升高,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

③分养:规格整齐是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在鱼种阶段尽量避免拉网捕捞,而且拉网的起捕率很低,很易伤害鱼体。鱼种在1~20cm阶段最好在大塘中搭网箱培育为好,便于起捕分养,经过2~3次分养,一般可长达20cm后放入大塘。然后一直养到成鱼。每次分养前一天停食,防止食饵翻吐,影响分养时的成活率。

④防逃设施:鱼池进排水口必须安装结实的防逃网。池埂必须高出水面50cm以上,池的四周安装竹篱笆或鱼网拦围。

⑤疾病防治:详见鱼病防治。

4、成活率与产量

放养10cm以上的鱼种,经11~12月个月(包括越冬期)养殖,成活率在75%~80%,个体均重0.6~0.7公斤,亩产可达4000~5000公斤3~4月份放养的翌年鱼种16~20厘米,经8个月的养殖,当年年底可达平均0.7公斤,成活率在90%以上,亩产可达5000~6000公斤

 

 

第五节  乌鳢疾病防治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则。从内外因的关系出发,首先从增强鱼体免疫能力、消除病原体、改善饲养环境着手。

增强鱼体抗病能力: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合理密养、适时分养;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四定”,注意饲料的营养成份全面性。捕捞、分养、运输等生产活动操作要谨慎,防止鱼体受伤,饲养料中添加药物预防。

消除病原:彻底清塘消毒,苗种入池前消毒,水体定期消毒等。

改善饲养环境:加强水质管理、种青、增氧设施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一、苗种期常见的疾病

1、小瓜虫病

①病原: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在乌鳢苗期大量寄生在鳍膜上和体表。寄生后鱼苗活动缓慢,常漂浮于水面和食台上,会引起大量死亡。是苗期的主要寄生虫病,危害很大。

②预防:鱼苗投放同时,用2ppm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长期浸泡,用来预防。

③治疗:a、辣椒干250、鲜生姜500,研碎后煎汗泼于11深的水体,治疗效果较好。b、硝酸亚汞(在酸性溶液中溶解)按0.1ppm~0.15ppm的浓度全池泼洒,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注意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会造成鱼苗出现弯体病。

2、车轮虫病

①病原:病原体为“小车轮虫”。大量寄生时会产生大批死亡。

②预防:每亩用12~20公斤楝树枝叶浸沤于四周池边,具药效一周。

③治疗:a、每亩用20~30公斤楝树枝叶煎汗后泼洒,若网箱培育,则泼于网箱中为主,有较好的疗效。b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

3、赤皮病

①病原:病原体为荧光极毛杆菌。鱼体体表局部出血、鱼鳞脱落,特别是腹部两侧,有蛀鳍现象。鱼体行动缓慢,病鱼常漂浮于水面独游,常伴有水霉并发,直至死亡。

②预防:a、用生石灰彻底清塘。b、在分养、捕捞、搬动中操作要谨慎,免伤鱼体。

③治疗:a、用万消灵1ppm或其它氯制剂水体消毒,如三代鱼虾安、鱼虾宁等。b、口服鱼服康,每100公斤鱼用药250,拌入饲料投喂,连报3~5/

4、竖鳞病

①症状:鱼鳞片出现局面或全身竖起,似“松果”,鱼体有水肿现象并局部充血。病鱼离群独游,有气无力。感染率不高。

②预防:苗种在分养、捕捞、运输、放养时要小心,防止伤着鱼体。

③治疗:a、采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水体成25ppm的浓度,三天后重复一次。b、口服鱼服康A型,按每100公斤鱼服用250拌入饲料,连服3~5天,有明显疗效。

5、水霉病

①流行规律:发生在乌鳢生长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鱼种越冬期更容易发生,感染后不易观察到,当水温回升到18左右大量暴发。早期无明显的症状(潜伏期),随着病原体的蔓延,体表出现点状血斑,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现灰白色区域,鱼体失去光泽,离群独游,有时停留于水面、水草丛中、食台旁,相继长出絮状的丝状体,肌肉变成浊白色,组织坏死直至死亡。

②防治方法:a、放养前用100~150kg/亩·米生石灰彻底清塘,排除底部淤泥。b、定期冲洗网箱,清除残饵、附生藻类,加强网箱内外水体交换。c、成鱼池越冬期定期消毒,15~20天一次,用生石灰消毒,使水成20ppm~25ppm,或用福尔马林使水成20ppm~30ppmd、发病期间用福尔马林30ppm30ppm~50ppm高锰酸钾全池泼洒,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使用福尔马林时,由于对浮游生物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所以使用药物时有及时增氧。e、鱼种捕捞、运输后用3%~4%的食盐水或在食盐水中加入等重的小苏打浸泡10~20分钟。

二、成鱼养殖常见病症

1、出血性败血病

①症状:病鱼的鳍基和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发红,特别是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个别病例尚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现象,严重时腹部肿胀。病鱼鳞片松散,容易脱落。此病曾有急性变化,从发现充血症状后,经3~4天大批暴死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放养密度高,投饵过量,残饵未及时清除,堵塞网孔,腐败污染网箱内水质而导致病原菌大量孽生,毒性增强,感染率提高而致病。

②成活池预防:a、成鱼池在冬捕之后,清淤排污,彻底清塘,全面消毒。b、选用新鲜无病的饵料鱼投喂,投喂前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30~60分钟消毒后投喂。c、每隔15~20天,每亩用25~30公斤25~30公斤的生石灰消毒一次或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③成鱼池治疗:a、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水成20ppm~30ppm,或用含氯的水质消毒剂。b100公斤饲料鱼用鱼复康280,加浆糊拌和晾干后投喂或用金霉素、氯霉毒等拌入投喂,具有良好的疗效。

④鱼种培育阶段的防治:a、定期对网箱内外水体作全面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成20ppm~25ppmb、及时捞除残饵,刷洗网箱,增强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定期换入新水。c、每隔15天在饵料中拌入抗生素,每公斤鱼的饵料中拌入金霉素10~20mg或氯霉素25~50mg,每天一次,连投三天。亦可拌入蝇蛆的培养基中,然后加入消毒过的蝇咀,培养30分钟后,将蝇蛆投喂乌鳢鱼种,效果甚佳。

2、鱼鲺病

①症状:该病较常见。鱼鲺寄生后,鱼鲺的口刺刺激鱼体,分泌毒素,造成鱼体极度不安,产生狂游、窜跳,体表粘液增加,容易并发腐皮病、水霉病,对鱼种危害较大,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5~9月比较多见。

②防治方法:a、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水成0.5ppm,最好在下午4~5时使用,效果较好。b、用灭虫灵B型,全池泼洒,使水成0.5ppm,效果很好。

3、碘泡虫病

①症状:在幼鱼、成鱼中均有发现,严重的发生在成鱼体内,病鱼有在水面打转现象,体色发黑无光泽,腹部肿胀。解剖时有淡黄色的腹水,幼鱼肾脏有少量的孢囊,白色或淡黄色、圆形或椭圆形;在成鱼的肾脏从前肾直至后肾整个肾脏全部长满孢囊成了孢囊群,肾脏成了直径为2cm的圆柱形,肾脏被捣毁,而导致腹水积贮,直至死亡,感染率在90%以上,流行于5~8月。

②防汉方法:此病只能预防、尚无良药治疗,初期可以控制,重者无法治疗。a、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底层淤泥中的孢子,最好施石灰后第二天用铁耙将底泥翻一遍。b、病鱼、死鱼收集起来,烧毁或深埋远处,深埋时洒上生石灰或漂白粉。c、在5~9月,每隔半个月用0.3ppm~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作水质消毒,鱼种用1ppm晶体敌百虫药浴3~10分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