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虎门寨,三百年的回眸(上)

 麒麟合创 2012-02-16

虎门寨,三百年的回眸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虎门寨农会旧址牌匾.jpg

虎门寨农会旧址牌匾



    虎门寨,是无意间闯入我们眼中的地名。因为每周的东莞行走发现,因为每周的阅读和写作,我们发现《东莞县志》(陈伯陶版)、《东莞市志》、《东莞历代地图选》等方志地图中无一例外都有虎门寨的影子,这牢牢地吸引住我们的目光。适逢虎门作协“虎门故事”征文,我们便有了此次虎门寨行走发现之旅。
  




走在东正街



     2011年11月12日,我们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专门来到虎门,寻觅三百余的虎门寨遗迹。

     我们站在苏氏宗祠前,心中有种莫名的兴奋,或许我们即将找到虎门寨的影子。宗祠是后来翻修过的,基本保持原貌。忽然发现墙上有一块刻有“虎门寨农会旧址”的石碑。祠堂的门口,有几位正在替工厂加工小件的老太太。经打听,祠堂旁的小巷中即可进入虎门寨正街。



虎门寨的苏氏宗祠.jpg

虎门寨的苏氏宗祠



·


    虎门寨的正街名为东正街,我们走在这条并不算宽敞的街上,我们从两边横的竖的麻石、红粉石的建筑构件上不时寻到丝丝缕缕旧时建筑的蛛丝马迹……街上静悄悄的,偶尔遇到一两个行人,二三个老太太坐在麻石上聊天,恬淡安祥,旁边还有一位写作业的小男孩,最多四、五岁的样子,孩子认真的模样,让我一阵阵地心痛,深感当前中国教育的悲剧……

   东正街24号的门牌格外显眼,而原来太平镇东正街15号的小门牌仍在。这是一座相对较老的青砖民居,灰塑的瓦棱,瓦棱间的青蔓萋萋从房檐上垂下来,犹如流动的绿韵。门头的装饰一如客家风情,只是有些窄……这就是虎门镇较为典型的民居。

洁净东正街,恬淡的百姓生活.jpg

洁净东正街,恬淡的百姓生活

`
`



    我们一路向前,想探寻一下东正街的尽头。蓦然,灿灿的阳光下一截黄土墙赫然入眼,翠藤蔓延,蕉叶婆娑……墙根下端坐着带着墨镜的老太凝视着我们两位不速之客……

    红颜上前打招乎,我则顺着土墙望去,前有一小小的庙宇,内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关公等,曲曲的塔香、袅袅的青烟让我感受到村民的原始、纯朴、清静而简单的意识……

    原来这位戴墨镜的老太太叫章姨,已经七十多岁了。她告诉我们:“这是关帝庙。”“关帝庙?刚才以为是土地庙呢!”我们也见怪不怪,这个庙宇太过袖珍了。“可别瞧不起它!原来在山上有一间很大的关帝庙,可惜毁了。”章姨略带可惜的语气。


戴墨镜的酷姐章姨注视着我们这两名不速之客.jpg

戴墨镜的酷姐章姨注视着我们这两名不速之客

`




    “你们看!这儿就是原来虎门寨的正门——东门。”章姨指着旁边的一堵残存的土夯墙说道。我们仔细地打量着这堵墙,原来前面就是东正街1号了,那儿出去即是一个极陡的斜坡……遥想当年,这儿可是出入虎门寨的门户?斜坡下或许就是码头水道了。



以前虎门寨的东门就在这里.jpg

以前虎门寨的东门就在这里.


·


   章姨依然絮絮地望着远处的隐隐的青山说:“过去,这寨墙直通的上山。现在这儿只剩下这么一点儿。现在山上还有老寨墙呢!”“啊?!还有老寨墙?可以上去吗?”我们顿时感觉似乎寻到了走进虎门寨的历史之门。章姨微笑点头。



残缺的虎门寨围墙边上,我们遇到了章姨,她告诉我们,山上还有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寨墙.jpg

残缺的虎门寨围墙边上,我们遇到了章姨,她告诉我们,山上还有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寨墙.

`




    我们匆匆告别章姨,兴冲冲登上山顶。果然,爬满青苔、长满蒿草的寨墙,犹如饱经沧桑的武士般矗立在山巅。

当年的弹孔依稀可见。这里,曾经战场?.jpg

当年的弹孔依稀可见。这里,曾经战火的洗礼?

·





    虽然寨墙仍在,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颓废的模样。蜿蜒的寨墙,不时有倒塌的缺口,缺口处露出的红土夯就的寨墙犹如撕裂的伤口,令人伤感不已。寨墙内绿树成荫,林间小道也算平整,不时遇到的石椅标志,显示着虎门寨山顶公园的存在,但实在是太过粗糙,少见游人踪迹,墙外亦是灌木丛生,藤蔓蒙络摇辍,一条隐约的山野小径映入眼帘,地上铺满的落叶和松针……

    忽然,寨墙上裸露的墙体上不时出现的小孔吸引了我们,仔细打量确定是寨墙上的瞭望孔,也是射击孔,也把我们带入了虎门寨的往昔岁月,勾沉一段虎门寨的前世今生。


`

围墙上的射击口.jpg

寨墙上的射击口

·


行走在寨墙内外


    我们沿着寨墙行走,眼前出现一个堡垒模样的四方形的土垛,我们拨开杂草灌木细细打量,四围的夯土墙已经圯毁,但此处曾为防御的炮台或瞭望台,正踌躇间,迎面有三位上年纪的阿姨在林间运动行走,我们忙上前打探详情,简单沟通后我们便直奔主题:“虎门寨建了多少年了?现在还有多长?”

   三位阿姨笑了,其中一位穿粉红色上衣的说:“建了多久我们也说不清,反正从小就听老年人说虎门寨当年的故事。现在寨墙还在,也倒塌不少了。向东还有几十米就到虎门中学操场,你们向西走吧,那边还有几百米城墙。”

“你们向西走吧,那边还有几百米城墙”粉色衣服的阿姨给我们指路jpg.jpg

“……你们向西走吧,那边还有几百米城墙”粉色衣服的阿姨给我们指路


`

    我们答应着便走便聊:“这座山叫什么山呢?”正在前面走着的另一位穿花衣服的阿姨说:“西面原来有个石碑,说叫大仁山。其实我们从小都叫‘大人山’的。”“大人山?”我们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好奇怪哦?”正想再问这位阿姨,她们说话间已经走远了。

    很快我们便到了寨墙的尽头,一小段残垣被一堵红砖墙拦腰截断。我们跃上断壁,虎门中学的校院赫然眼底。

   从寨墙外返回,荒草断径,几无路可行,我们踏着软软的树叶,不时用手拨开路上的交横的树枝,远远望见寨墙外凸的一个炮台或堡垒,近看,寨墙借山势而造,高大且陡峭,下仍有瞭望射击孔,昭示着当年的军事堡垒作用。

   继续前行,迎面遇到刚才聊天的三位阿姨,每人手里拿着一个树枝挥来挥去,我们疑心她们是打草惊蛇。我们打了招呼:“用树枝干什么呢?”那位穿粉色上衣的阿姨笑着说:“我们在打蛛网。”“你们天天上山啊?”我们感觉她们对山特别熟悉。“是啊!几乎天天来。偶尔还采点草药,回去煲凉茶。”阿姨开心地说。

阿姨一边打蜘蛛网,一边采山上的草药.jpg

阿姨一边打蜘蛛网,一边采山上的草药


`



    看着三位阿姨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议论着这山这寨墙。因为来虎门寨之前我们查阅了《虎门镇志》,对虎门寨有一定的了解。红颜试探性的讨论道:“当初的虎门寨应该并不在此山上,早期的虎门寨应该是水寨吧?”“是啊!明代初期曾在虎头门设水寨驻兵,后改为在武山设陆营寨。武山就是今天的威远岛。”我凭着记忆与红颜聊了起来。


保存得比较完好的虎门寨城墙.jpg

保存得比较完好的虎门寨城墙




溯源虎门寨


    “哪么虎门寨怎么由水寨延变成山寨的呢?”红颜依然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

    “自明代初期,一直经历一百余年的变迁,随内河外海盗贼蜂起,虎门水寨数度裁撤重建。明朝末期,武山寨被彻底毁掉。直到清初才决定移寨城于武山后,此寨即现在的九门寨旧寨村山麓。”我一边聊一边想有机会还要去九门寨考察行走。

   “旧寨在威远岛,怎么又搬到大人山上来的呢?”红颜靠在青苔斑驳的老寨墙上继续与我探讨这个问题。

城墙边的石椅上,她们在呼吸着轻松自由的空气…….jpg

寨墙边的石椅上,她们也许跟我们一样,在讨论着虎门寨的往事?

·


   我们眺望远处的虎门镇区:“还是因为海盗原因。当年土匪谢昌、李积凤勾结叛乱海盗,攻破寨城,守将逃跑,武山寨城被一把火烧毁,”土匪、海盗蜂起和骚扰一直是困绕虎门寨防守的主要原因“后来有大臣上书朝廷,决定重建寨城。结果选址在太平河东畔的石岐岭上。新寨成,取名虎门寨,时年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行走中的虎门寨。”

    我们走在山巅的林间小道,虽然称为小道,但路面仍然高低起伏,脚下突出的树根、碎石不时提醒着我们这是山上。绵延的寨墙,一眼望不到头,随山势在峭壁间蜿蜒,寨墙上时而不时的垂下一朵野花,在风中摇曳,令人怜爱不已。

   我们的照机,一次又一次在聚焦在寨墙上,似乎我们想从这长长的寨墙上读出虎门寨当年的密码,发现残存的历史痕迹。

   我们由寨墙的缺口处,转入寨墙内。我爬上长满荒草的寨墙,仔细地分辨寨墙的断壁残垣,一如壮士流血的断臂……

这仅仅是一堵城墙吗?这分明是壮士流血的断臂!.jpg

这仅仅是一堵寨墙吗?这分明是壮士流血的断臂!


·

   红颜很感慨地指着寨墙说:“可惜啊!如果不妥善保护,今后我们将再也见不到这寨墙了。这寨墙是夯土墙,是用砂土、糯米饭、红糖等夯实的,可坚固了。”

   “这寨墙可凝聚着莞城人的情感。当年建寨墙620米,莞人捐款达白银七千两啊!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可见东莞人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在所不惜的,”我站在寨墙的残垣上,再次遥望远处崭新的城区,感慨时序的更迭之速,“当年的寨城内置兵房,衙署,设副将统管虎门内外水域。”


    “现在我们眼前的寨墙应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红颜也走过来,靠在寨墙边上下打量着。



我们循着石椅上的信息边走边聊.jpg

我们循着石椅上的指示边走边聊

·


    “猜想着应该是。不过,康熙五十六年(1717)改建为砖城,不知是不是这里。在《虎门镇志》中看到过一幅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虎门寨的老照片,非常清楚地看到这堵老寨墙。因为当年这山还是光秃秃的。”因为对于虎门寨的考察尚属首次,不敢妄下断语。

   “虎门寨当年的规模相当大。听说寨中还有广东水师提督府呢!不知当年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可曾在虎门寨下榻?”红颜笑呵呵地提出疑问。

    “一定来过。据《虎门镇志》载:当时的虎门寨,分设东、西、南三门,各有城楼炮台,械库、兵房也重新修缮,规模之巨,历寨莫及。乾隆二十三年(1758),总督杨应琚奏准虎门军防升格,将左翼镇由广州府移署虎门寨,设总兵、领中、右二营为外海水师。”这是虎门寨驻军规格再次升格。

    “嘉庆十五年(1810),虎门军防再度升格水师提督驻署虎门寨,统辖广东全省水师,领中、左、右、前、后五营驻守虎门防线,虎门寨驻中、右二营配兵3580人。从此,虎门提督建制一直延至清末,虎门寨城一直为广东海防的最高指挥署所。关山培就是水师提督,长住虎门寨。而另外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邓廷桢为两广总督,他们通力配合实施了举世震惊的‘虎门销烟’,并多次亲自到海防前沿视察防务并增设炮台,巩固防守。据史实,林则徐的官船就在是现在的镇口上岸,住在虎门寨中军参将府,而邓廷桢就住在右营游击府,而关天培住在水师提督府。”我结合历史资料给红颜一个准确的答案。

2011年11月12日于虎门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内拍摄的《林则徐虎门销烟记》.jpg

2011年11月12日于虎门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内拍摄的《林则徐虎门销烟记》

·



   “哦!虎门寨当初建在石岐岭上,怎么后来变成大人山呢?”红颜的问题十分尖锐。

    我们慢慢行走在黄叶遍地的与寨墙平行的林间小道上,从寨墙的缺口不时可以望着远处的高楼林立的虎门镇区:“这山的原名就叫石岐岭。后来因为虎门寨的防务重要,加之广东省水师提督府的设立,每年来此的官员如云。老百姓便戏称为大人山。叫来叫去,就这么流传下来了。真名石岐岭反倒没人提起了。”刚才,我们打听三位阿姨大人山的来历,只是想了解一下生活在虎门寨内的人真实看法。

    大人山上,荒草满目,野树天成,寨墙高低起伏,状如游龙,难怪美国记者斯 诺参观此地曾感慨地说:“犹如水上之长城也。”自此,“小长城”之誉不胫而走。


大人山上,连绵起伏的“小长城”,你还能支撑多久?.jpg

大人山上,连绵起伏的“小长城”,你还能支撑多久?

·



   很快,前面有树枝拦住了去路,并且也看不到寨墙影子。我们应该走到了寨墙的尽头。后来才知道,原来的寨墙还有很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旧销烟池附近。

    无奈,我们只好便选择返回,因为红颜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另一条山路,我们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才返回到上山前的东正街。(未完,待续)

真没想到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从这里下山竟然花了一个多小时.jpg

真没想到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从这里下山竟然花了一个多小时.jpg



    游虎门寨,听传说、看实录,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邀你同行!更多关于虎门寨的故事敬请关注下周一推出的《虎门寨,三百年的回眸》,感谢您的关注!

【麒麟合创】系列均为原创作品,转载、摘录请注明“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并注明出处,谢谢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