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雅轩老师书信摘录

 digua1234 2012-02-17

李雅轩老师书信摘录

推荐:★★★☆☆┋作者:张义敬来源:杨式太极拳网站发布:xiaocao发布:201216阅读:55 ]

   你可每练时,心里想着吾从前教你的情形,默想吾打拳的精神味道。当大有意义。

      你要想要如何才有虚灵顶劲?如何身势动态若长江大河滔滔不断?如何含神养气、使心意沉着?如何有松沉软弹的力量?如何反听观内?如何养心养气?如何使周身一体,四肢百骸各得其位,各得其所,顶天立地,舒舒适适立于天地之间?又如何若有为、若无作?如何才算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如何为有所为?如有所为,则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不均不匀;无所为,则气势均匀、普照全身。

      如何利用气之呼吸,使动作开合收放?如何利用动作开合收放,使气之吐纳,沉到丹田深处?如何才能使身心泰然,口中生出甜液来?如何使体态自若,修心养性,以达到却病延年健身之目的?

       以上这些道理,要多多思悟。

       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话,非是故意深玄其说耳。

无论如何,太极拳当是往健康身体、疗养疾病这一方面发展;在技击这一方面,应是在技术巧妙,以柔克刚一方面发展。因为太极拳是疗养疾病的体育,也是拳术。如只在疗养疾病这一方面作想,而不钻研它的技击方面的作用,那就名不符实,无武术之可言,脱离了根本了。

       我们所说的这种技击的研究,是为了引起广大群众的爱好和练习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好勇斗狠。关于这点,大家要知道才对。

       太极拳是静功、是内功、是气功。要松,要静,要稳。如多动、妄动,就必然影响静的功夫。所以万不可图添花样,这是那些改造拳家所不明白的。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有说右重右渺的,它的意思是一样。譬如推手,搭上手时,我的左边感觉的压力大了,就放虚了,叫他压不着实地;又如我右边感觉对方来的力大了,我就将右边放的渺无所有,也叫他摸不着实地。这和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是一样的道理。假如他来劲重了,我要以劲架着他,那就顶了,万万要不得。

       扔劲与冷劲的区别:扔劲是扔出去、摔出去、掷出去的意思。练枪的手法常用扔;练拳的手法,用扔的地方不多,只有野马分鬃和按劲。将对方拿着、再将他掷出、扔出,也叫扔劲。至于冷劲,则来得特殊的快,能使对方冷不防,就已经打上了,这就谓之冷劲。也就是劲起于陡然之间,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的意思。要和外功拳比手,就非会发此种劲不可,如只是揉揉扭扭地周转几手,就不足以敌高手也。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

                                               (摘自1963322)

       太极拳用法,应是在推手或打斗之动作中随机应变,顺势而用。不宜以主观的手法强干。否则就变化不灵,在动作中作不出神舒体泰的味道来,其姿势态度,也就不够俊美。

       太极拳的发劲机会,应是在打手中赶现成的,送到手上来的,这样子打的才干脆。而不是把发劲的机会硬做出来的。否则打不出人去,就算是凭自己的力大,勉强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带水。

       练功夫似乎有缘分,而不是谁想练,谁就练得好,如无缘分,虽碰见好的老师,而不知好,也要错过机会。如遇见杂门外道的老师,本来不好,但他反而以为很好。有的有老师,信仰不坚,半途而废了。或是东看西想,添了些旁门左道的东西,将功夫弄错了。有的是没有机会和老师在一起,自己随便练,将太极拳味道练跑了。有的是基础不稳就分手了。如以上这些情形,怎能把功夫练好呢?

       练拳,意气要沉下去,臀部收进垂直座正了,胯部以下,往下沉着,胯部以上,是往上拔着,肩垂肘坠,不要丢掉了拳意,就是眼神、思想、毛发、皮肤,也无一处不挂拳意。不是瞪着眼睛看哪一部分,而是藏而不露、神意内含的意思,所谓观内反听是也。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我这样说,你们当可明白了吧?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两臂要松掤,不是硬掤,如秤杆之挑着秤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也。

       以意导气,是意与气打成两橛,有主从先后之别。以心行气,则心与气浑融一致。严格说来,心、气、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非死静,身如天平,谓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非妄动,神光周烛,气充全身,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而又从容安闲,动中仍寓静意。

                                                  (摘自19631118)

        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往来不辍,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但我们并不去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详言之,如身势由合而开,气即随之由吸转呼。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亦可能为一吸之首。当身势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至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亦可能为一呼之首。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开反气息吸入,合反气息呼出。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须加一吸(即一开势呼起吸止),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一吸。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而已。若必固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板,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

                                              (摘自19631125)

 

       太极拳是个无为无不为的东西,以无为应万变。如有为,则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矣。太极拳是灵珑透体,只轻轻妙妙的一沾,就察觉了对方的来意、方向、劲道和作用,无所不知。所以有玲珑透体的虚无感觉,就可以虚灵应万变,这种变,不只是十三手、十三势,是千万手,千万势不止也。全看对方之来意来劲之情形如何也。此种变化之多,如五味之不可尽尝,如五色之不可尽观,如五音之不可尽听。它岂是只有一手之揉扭劲捉着、压着,抢上手、争主动,两劲相抵,就可以了事哉!

       吾们练拳,应本老论(指太极拳论),行动心解,塌肩垂肘,顶头拔背,绷开了,沉下气去,稳稳静静地松开劲去练,决不会错。

                                                    (摘自196432)

       我练功夫时,为了审身上的劲道,有时也停顿,不如此,不能体会出身上的劲道、重心来。重心劲道如保证审察得清楚,自然是不停的好。如是劲断意不断地停,也算不错。

                                                (摘自1964828)

       老论云发劲须沉着松净,是说在发劲时,必须要松、要沉,并且还要松得纯粹,松得干净,不留有丝毫拙力在筋骨肌肉之间束缚着,如这样子,才算松净。否则就未松静,就发不出松沉软弹的灵脆劲去。盖太极拳是以神以气以意来指使身体四肢作一切动作并起作用的。身体要没有拘滞之力了,松得净了,这样子才能随着神、气、意灵活动作。如身体各部未能松得净,那意识神气就指挥不出灵脆的动作来,就打不出迅雷不及掩耳、惊心动魄的劲来。只是凭着肌肉、筋骨的伸缩动作,那是绝对不够快的。所以说,这个净字,是必须的,没有它,就绝对不行。所以老论云,发劲必须沉着,必须松净也。

        上中下三盘之说,这是外家拳的说法。杨氏太极拳未明言,但以情理推想,不过是上盘要虚灵顶劲;中盘有腰胯的活动;下盘则要脚步之劲妙稳固耳。

       太极拳只讲内外合就都有了。内则一心,外则一身。只要身心合了,各个内外部位,不合而合。

       太极拳是提纲挈领抓大体,不找零体。

       关于身势方面,只要一身松开,虚着顶起劲来,气自然地沉到丹田,也就够了。上有提劲,下有沉劲,物必自直,并且劲整。一提一沉,自然就会端正。全身松开,自然会下坠。神顶起来,自然会有灵机。你们看鸡冲头、蛇行、马跑,不都是顶起头来吗?头只要顶起来,提起神来,不是就会动作很机灵了,很迅速了吗?如他们那种琐琐碎碎地在局部上去找,我以为是都不必。要以我的看法,含胸拔背这一条规矩,也不可强调,不然也会练不出很自然的功夫来。

       含胸拔背这句话,老论上没有。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规矩。因为陈微明早先跟孙禄堂练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后来才跟杨老师学太极拳。陈著的太极拳书上,有太极拳十要,把老论上的些话,反正地说了一些,又添了这句含胸拔背。以后练太极拳的人,以为这句话与太极拳也无妨碍,作书的也将这话沿用了,从此就成了练太极拳的规矩了。其实,不是那回事,所以我今告诉你们,对这句话不要过分地强调,如强调了,就脱离了自然。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胸腰脊背为了动作的需要,是有时含、有时挺、有时凸、有时凹。这是身势动态,不能抓着这个含字,就说一定非含不可,成了规矩。

       按太极拳之发劲有几十种之说,我以为不对。我以为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如懂了劲,虽变一百个、一千个也是一个道理。干变万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岂止是几十个哉?

        练功夫,本有神似、形似之别,如过去杨家几辈人练拳的外形都不大一样,这是各人个性不同,随性情发展,不必强求外形一样。但功夫有基础,他们的神气、用劲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发劲上都很好,这谓之神似。有的人是求外表一样,但神气上不对,故打不出人去。此谓之形似。

        太极拳功夫,是稳静松软中,求轻灵虚无。其他拳术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也。

       并不是说刚柔相济不对,而是要看他是怎样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一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用的意思。而他们之刚柔相济,多是说的他们的身体又刚又柔,是刚柔合组的一种僵劲。

                                               (摘自19641120)

       练太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的预备式,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之虚灵为第一要着。

       有些人练了其他家拳的功夫,后又练太极拳,多年不大进步,这就是他将身上宝贵的神经灵敏给练死了。所以我劝你们也不要兼练他家的功夫。有的人以为多练几种拳,会的多,总会有好处。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

       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思有二:

       其一,练太极拳时是用神;其二,在对手时,太极拳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只要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当年杨露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的拳术家,多是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这种筋骨肌肉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些其他功夫,那势必将身体练成了混浊僵死的劲道,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稍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此不可不慎也。

       太极拳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也有技击的作用。只要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了,就够了,不要兼练其他的功夫,以免艺多不精。

       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极拳老师的传授,再要舍得下苦功夫练习,尤须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徒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来练拳,那就恐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蛹动,那还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

                                                (摘自19641218)

 

       太极拳这门学问,很难也很容易,如有天才、悟性、真的传授,不过二三年,满可以得到拳意,如此进步就快了;如无这门天才,再不本教的意思用功,东想西想,道听途说,那势必愈练,离太极拳的真功夫愈远,虽二三十年也找不到拳味,这就叫做很难。

       发劲的功夫,等于水到渠成。不宜单单地求这一技能。今吾弟专心向学,但须缓缓为之,太急了未必好也。

       练功夫要能轻,轻到空无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岳。进之则令人难觉,退时则使其莫知。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神奇、鬼神难测,这才算高手,否则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蛮干汉也。

       你说你的身体不壮,力不大,怕练不好功夫云云,以我看不然。当年杨露禅先生,身小力微,于咸丰年间,在北京竟成一代太极拳名师,号杨无敌。由此看来,太极拳之功夫,不在气力大小也。如不会用,不巧妙,虽力大也未必有用。

       用功的要点是依规矩练架子,从中慢慢体会。架子有了体会,一切推手发劲等等,稍加指点,就可了解。否则一切都是白费。一切篡等越级冒进的想法,都是徒劳的。架子是本,要松软舒适地练架子,最为要紧。

        我不主张配合呼吸,而是主张自然呼吸。练拳自然了,呼吸会去配合上。切记。配合上了,一定会很自然了。若专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练出病来。太极拳是气功,不错,但讲的是顺气、养气、自然之气。不是讲的怒气、憋气、滞气、不自然之气。如一碗水,泼在地上,它自然的会往低处流去。不要有主张地想水要往哪里流。太极拳是气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张地叫水往哪里流,那就成了太不自然了。

                                            (摘自1973730)

 

       练功夫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可见功夫是由苦修苦练中得来,不是多看些人,学几个手法,找几个窍门,就可以提高功夫的。

       只要按规矩松开劲练架子,日子久了,脚下一稳固,腰中一活动,手上一有灵感,和我见上几次面,在推手上稍一指点,就会好起来。如在盘架子上未有功夫,虽经指点也不行。如想走捷路,到处推手,学几个手法,以为就长了功夫,那是大错。此不只是不能长功夫,甚至将自己的几年功夫赔进去,愈学愈坏,以致于让教的人也校不正了。

       我是天天愿望你们功夫提高,推手提高。这是练功夫的人第一件大事。

                                                (摘自1973724)

       关于练功,脚下要稳,是松沉下去了,自然的稳,不是用固劲的稳。腰部要活,是要因有力来触,自然的活,而不是无故自己转动几下的活。手上的灵,是在松软稳静着长期练功、养出来的灵,不是故意动几下的灵。

                                                 (摘自197395)

       要想功夫成熟,还是要在大松大软的舒适稳静中练功夫,久之方可。如不按我的话,再有十年也成熟不了。每练拳要照我练拳的神气,要按照我练拳的样子,如把这个丢在思想以外,而自己东想西想,那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要听话。如凭自己的想法,练不好。所以成千上万的练太极拳功夫的人,大多走错了路也。

                                                (摘自1975年正月初七日信)

       我们要知道,某家的功夫,还是有形的东西,筋骨肌肉上的力气也。杨家拳是无形的东西,是神气意思上的功夫,也是玲珑透体的功夫,这才是最上乘。不过一般人无此智慧,学不到手。

       我以为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用无穷。我不认为大松大软了,就不能对付对方之来手。

                                                  (摘自1965316)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了路。以俟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关于这一点,可不必犹疑。

                                                    (摘自196597)

       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

       我自1964年动了手术,到1967年体力才增加了。推手的功夫超过了以前,在拳的巧妙上,我觉得比以前还好些。可见太极拳功夫不比其他拳术,人老了体力虽差,但在智慧悟性上,并不比青年壮年时差也。

       他们说我是一代宗师、拳王,功夫已到化境云云,这还不敢当。不过我觉着我的功夫,是已入了门了。但恨我人已老了。但愿老天多假我一些岁月,我再深刻地下一番功夫,或可以找到一些奥妙,未可知也。但是年已到古稀,肾脏又少了一个,还能有多大的寿数吗?

       太极拳是拳,也是功。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否则神经虽灵感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养灵机,这就是功。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操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重也。

       有些拳架,不但不能去模仿,说真的,看也不宜看,如看了就对我们的功夫起坏影响。这些拳中毫无一点太极拳的气息。某某以为别人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不要以为我们得来时容易,就一定没有人家的好,这就错了。舍去自己的而模仿别人的不伦不类的东西,那是太不智也。

                                                    (摘自196828)  1

 

 

       各地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是嘴里说的要放松,但细细研究他的姿态并未松。松这个要领,本应太极拳中常见,就因为他未真松,未松到家,所以十年八年找不到真太极拳味来。我的书不只是说要松、要软,并且讲究要大松大软,并且要松的整、松的均匀、松的一致,这样子才能出好的散手。如拘拘紧紧的,只可纸上谈兵,不可以见仗也。

                                               (摘自196828)

       以前的人,都是初学形意,后看见八卦好,又学八卦,最后有拳术的知识了,知道了太极拳好,又倾心于太极拳。从来未听说练太极拳已入了门了,而学八卦或形意的人。

                                               (摘自1973526)

       某某的拳架子向来就不实在,多年以来我教他改正这种缺点,他不知这是为他好,反而和我翻下脸来,说我跟你学了好几十年了,还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得好久才好云云。他且好大喜功,骄傲自满,对他的学生说,他的功夫比我都强。如他这种人,将来岂有不失败的道理!

                                             (摘自1973724)

       太极拳这门学问,很难也很容易,如有天才、悟性、真的传授,不过二三年,满可以得到拳意,如此进步就快了;如无这门天才,再不本教的意思用功,东想西想,道听途说,那势必愈练,离太极拳的真功夫愈远,虽二三十年也找不到拳味,这就叫做很难。

       发劲的功夫,等于水到渠成。不宜单单地求这一技能。今吾弟专心向学,但须缓缓为之,太急了未必好也。

       我自信我的功夫,是经常思想前辈先贤练功的神气而进行的,可能未走错路。而不是像近代有些拳师,拳味还未找到,就独出心裁地做些花样,画蛇添足,弄些其他拳规矩,当作太极拳要诀。自误误人,莫此为甚也。如这样的功夫,虽然不值得懂拳的人之一顾,但外行人看了,反觉好看。如这样的拳师,十之八九皆是。直弄得野草比嘉禾还高还多,鱼目混珠,殊可叹也。

       练功夫要能轻,轻到空无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岳。进之则令人难觉,退时则使其莫知。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神奇、鬼神难测,这才算高手,否则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蛮干汉也。

                                            (摘自1968121)

       我追随澄甫老师,十有余年,从未听见说过太极拳非与其他硬拳交手锻炼,而后方可对付外家拳术,只听说如太极拳功夫好了,无论任何奇形怪状拳术,都能对付。如功夫不好的话,那是另一回事了。

                                             (摘自1972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