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中心选址纪实
撰稿:王泽纪张石玉
知道倪家桥吗?
也许你可以说出‘地铁’倪家桥站;倪家桥路等等;其实倪家桥并非一座桥,而是一个老地名,它就在‘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中心’院子里!只要你能找到早期成都桂溪乡地形图,就可以找到倪家桥这个地名,它从1984年起就被‘硅中心’所覆盖。现在这里已经是成都市、城南最具活力的地方。‘硅中心’能够定址于此,实在是得之不易,也的确费尽当时参与选址人员的太多心血。往事过去已经整整30年了。知道的人会越来越少,抱着留下历史记忆的心情,就我们所记得的一些情况,记录如下:
‘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中心’经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6月复函化工部原则同意建在成都后,几经筹措的立项任务终于落实,1982年7月,化工部二局正式同意我们开展在成都选址工作。但成都毕竟范围广阔,方圆1.239万平方公里,市规划部门能让我们在什么地方落脚?
首先我们拜访了能够帮助我们和有关部门说上话、并有一定影响的要人:省化工厅陈处长、徐禧教授,请他们帮我们出主意、打通关节。然后再先后分别拜访过当时主政的‘大人物’,我们记得的大致有:成都市化工局徐、刘副局长、王真副市长、胡懋州市长、省科委连副主任、韩正夫主任;省计委兴文副主任、何郝炬副省长、省委主持科技的杨超副书记;在得到上述领导支持的前提下,又分别拜会了成都市建委副主任陈学忠、规划局胡局长和建管科长舒銮逸。
虽然有了前期的准备,但规划部门在安排布局时,对于我们这样的单位,根本就没有想过让我们在‘城里’安家。
在规划部门制定的大规划的前提下,1982年8月初市规划局首先声称成都菜地不能征,推荐去看一些下马的郊区厂:西面光华村的砖瓦厂、东面的大面铺、土桥,南面的牧马山、琉璃场等。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大郊区,地理位置和环境基本条件都很差,甚至不如当时‘晨光’周边的环境,因而都一一被我们否定。在我们一再坚持‘硅中心’是联合国资助项目、以‘应用研究’‘技术服务’‘国际合作’为主后,又推荐了:西面的乡农市街口车站、南面的红照壁街口上大拆迁方案二个地段。这两个地块,确是在市内,但都处在闹市区,布满了建构筑物,不仅拆迁难度大,资金投入更是巨大,这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当时那边地价是每亩40万,硅中心项目总投资为700万元,征地30亩,光是征地费就是1200万元),也不利于用以建设我们这样的科研单位。我们曾以谭书记曾经有过‘可以在华西坝’建有机硅中心的谈话纪要为尚方宝剑,一再要求在城南‘华西坝’选址,但规划部门却从不松口。在我们用充分理由否定了上述几处地址后,1982年9月中旬规划局才答应让我们在人民南路火车南站附近选址。
1982年9月下旬在我们基本选定人民南路地址后,化工部组织的选址小组:由二局、化六院、我们组成,经过大家一再现场踏勘、评估,一致认为我们选定的人民南路地址是合理的(就是‘倪家桥’方案)。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来的‘人民南路’方案,规划局指定的位置是火车南站北面;省肿瘤医院前面的地块,在得到规划提供的地形图、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后发现:该地址的水文资料显示:为‘洪水淹没’区,不适于建设我们这类拥有高端精密仪器设备的科研机构,以此为由,再次与规划局协商,再向北推选址的要求,开始规划局领导层不高兴,认为我们要价太高,后来我们找到市建委陈学忠副主任(经过多次交往我们和他很熟了),请他做规划局领导的工作,才得到胡局长支持和同意,规划局提出玉林六队‘整抬方案’让我们进入,才有‘倪家桥’方案的诞生。
1983年1月,成都市规划局,正式发文,确认‘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中心’选定位于成都市桂溪乡玉林六队的地块上建设,并划定红线图。
还记得当时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优良的一个地块,和得到如此的优惠条件:---化八院比我们早几年选址,还在我们的南面;‘硅中心’地块周边市政道路近700米,我们没有分摊1平方米的代征地:可以说是前无先例、以后不会再有!这些都是参与选址人员辛勤、艰苦、真情付出的硕果。
回想起来:当时我们既没有金钱开道(没有给领导、部门送过一分钱好处);也没有可以利用的裙带关系。靠什么?靠的是:
1、不怕艰苦困难的精神,当时选址的条件十分差,从富顺到成都,不说我们乘火车往返路上就得用一整天,到了成都也只有公交车可用,往往很多地方连公交也没有,就只能是以步代车了;即便是自己带车,在途中亦需要10个小时以上,记得有一次我们从早上7:00出发,到成都已经深夜了。
2、以真诚待人的工作作风,在与所有部门打交道时,都以真诚待人,从不夸夸其谈、计较个人得失,因而感动了许多为我们办事的人,许多本来他们可以推托的事情,也就不好意思不办了。
附件:‘硅中心’选址、定点大事记摘录
晨光人.文集硅中心选址纪实王泽纪张石玉
8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