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听从好朋友的建议,把晒一晒宝贝改版成实战系列故事,方便大家通过图文介绍,了解我是如何对一件古玉作出鉴定后下手的过程。通过多角度的会诊,你也可以学到些许的鉴定方法。
第一次看见这个相扑俑是就是如下几张图片。全身灰皮严重,玉质黄不黄、白不白的,吃不准什么玉色。但从厚实的包浆和温润油脂般的光泽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件和田玉质地的古玉。玉表咬蚀痕迹是典型沙坑出土痕迹,因为沙坑玉器接触的是颗粒状的沙子,每粒沙子酸碱度不同,所以对玉表侵蚀成不规则点状,或聚或散。人为酸咬,基本都成一堆一堆,浇过水的朋友都懂这个道理,而且酸淌到哪里烂到哪里的。为了找到佐证,再观察他的雕工,只见雕工硬朗,砣工转弯跳刀明显,刀痕处痕迹显示为古代加工痕迹,且刀痕内的包浆和表面完全一致。背后穿孔和双耳打孔完全显示出古拙之工。除了造型很少见到外,没有一丝现代痕迹。于是决定买下它! (下面照片为普通数码相机拍摄)



 东西到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消毒。温开水加几滴白醋,浸泡半个小时后用旧牙刷牙膏仔仔细细刷了个遍,然后冲干净,用布吸干。这时我已经呆住了,捧在手里的居然是块黄澄澄的和田黄玉,刚刚洗净后玉表更是温润细腻了,仿佛要吸引我去咬一口似的。 过一会玉表干透后,咬蚀过的地方全部开始发白,玉质内开始吐灰了。我先用棕老虎盘刷,等把灰刷得差不多了,再用猪鬃刷盘刷,慢慢的原先灰白的地方变得油润漂亮了。最后用手盘摸,手的热量和汗液很快使玉人变得温润油腻了。下面几张照片就是在盘玩十几天后拍的照片,大家看看是不是不同了? (下面照片用单反相机拍摄)




下面我再用电子显微镜拍几张照片,通过细节供好朋友们一起体会。

这张上可以看见黑色的有机碳和褐色鉄沁,以及白色饭糁。显微镜下,古玉的包浆显得更加明显
 古旧的陀痕

 背后穿孔处显示出典型古玉的穿孔痕迹。

 这是耳朵的打孔痕迹。
 帽子尖顶上
这张可以清晰看到陀痕内包浆和表面包浆的一致性。
 陀沟内的一个饭糁穿掉了,露出粉状晶体组织。





褐色鉄沁是沙子里自带的铁元素造成的。
 这两张图片是补充图片(2011年10月15日)为了纪念这件失而复得的珍宝回家。上面白色的是刚刚用温开水浸泡后没有完全干透时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出灰(有人叫“璞”)现象。真品和酸腐的最大区别:真品的璞是结晶体,酸腐的白色是表层腐蚀后的白化,没有渗出来的晶体层。
通过这件宝贝,你是否学到了识别古玉的一点小技巧呢?因为每件古玉都是不同的,有些差别很大,你真的对此有兴趣,别忘了关注我哟,把你的心得写在评论里,有疑问我也会及时回复你。做我的好朋友不会吃亏吧?哈哈 !!! 现实生活中的相扑,蹲踞动作是相扑的基本功。
 这是汉代的相扑陶俑。


这是我的一位好友《华艺珍藏》朋友的青铜相扑俑。在这里感谢他的慷慨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