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年江城寻“龙”迹

  2012-02-18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王开祥为记者讲解楚昭园内的“龙迹”
    图为:如今的龙王阁屹立江边

    采写记者郑晶晶 通讯员王钢 图记者尚炜摄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与龙有关的成语很多,而在武汉,“龙地名”也不少。
    龙年伊始,记者前往寻访了其中著名的与龙有关的地方,观龙迹听龙事,格外有趣。

    江城最古老“龙城”——
    盘龙城:距今3500年的武汉城市之根

    ●寻访:黄陂盘龙城,这座于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的商代前期小城,让武汉城市历史追溯到3500年前,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上周日,记者来这里寻访远古的痕迹。在盘龙大桥桥头附近,路右侧一块牌子指示着“盘龙城遗址”的方向。驱车拐入小路,穿越蔓生的荒草,都市的喧哗在身后渐渐隐去,盘龙湖湖面浮现在眼前,湖边的石碑上,赫然写着“盘龙城遗址”几个大字。这里,就是盘龙城了。
    ●溯源:“盘龙城东西800余米,南北800余米,是一座内外两重城垣的较大规模的‘回’字形城市遗址,内部是‘前朝后寝’的格局,外部有廊庑环绕,这成为此后3000多年来中国宫殿建筑的基本模式。瞧,这里还残存木骨泥墙墙体、柱洞……”从事考古工作几十年的盘龙城博物馆工作人员徐国胜向记者介绍。站在这里,透过那些被封存的岁月,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商王朝捍土扩疆时的刀光剑影。
    根据考古界半个多世纪的发掘、推断,盘龙城兴起于公元前15世纪,存在200多年,消失于公元前12世纪。盘龙城为何建在这里?经专家认证,这要涉及长江、汉水与盘龙城的关系。古时,汉水在汉阳郭茨口进入汉口,从多口汇入长江。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与府河相交后,在盘龙城附近的黄陂沙口汇入长江的。于是,长江、汉水交汇的地方,就成为盘龙城诞生的温床。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商朝所看好,在这里修筑了长江流域最早的一座古城。
    遥想当年,南下的商王朝君主臣民,渡大江去江西、湖南各地,或溯长江西上江陵、或北上商都必须乘船经过盘龙城,发达的水运网络成就了盘龙城在上古的兴起。

    江城最有名“龙山”——
    江夏龙泉山:山形似二龙戏珠,山中藏着“九龙寝”

    ●寻访:说起名字中含龙的山,武汉最有名的,当属江夏龙泉山了。不仅因为这里山清水秀,还因为这里是明朝楚藩王墓群的所在。上周四,记者一行来到这里,但见群山蜿蜒,树木葱翠,风清气朗,宛如绿色氧吧,好一处养生休闲胜地。
    ●溯源:《楚天名胜龙泉山》一书中记载,龙泉山最早叫江夏山,唐朝初年,才改称夹山,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龙泉山”一名,因明朝楚昭王朱桢而起。“当年,朱桢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灵泉山山环水绕,风光幽美,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龙泉山风景区书记王开祥为记者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里的故事,“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便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贺九王的陵寝与陵园。”
    边走边看,听故事、观“龙脉”。王开祥介绍,龙泉山天马、玉屏两峰恰似两条龙横卧,两峰交汇处,还有座圆形的珠山突起,正好形成“二龙戏珠”之奇观。“当年,这里有许多朱氏宗亲,世世代代为其守灵,所以陵寝保存得比较完好,曾出土文物近千件。这里,也流传着许多龙的故事传说。”王开祥带记者来到楚昭王陵不远处一棵树龄近700年的朴树,但见其根部长出地面约有一尺多高,盘根错节,酷似龙形。“这叫九龙赴会,瞧这龙身、龙头、龙爪、龙尾和龙鳞栩栩如生,名字正与九龙寝相对应,意味深长……”

    相关链接

    武昌名山“龙”占多

    古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而武昌的名山是“龙”占多。如龙山、盘龙山、青龙山、黄龙山、二龙山、龙泉山、龙头山、九龙山、龙起云山、关龙山、龙嶂峰等。

    江城最受关注的“龙地”——
    龙王庙:龙王庙处曾有庙,古往今来均为防汛险段

    ●寻访:老武汉但凡说起龙王庙,都会将其和“防汛”联系起来。的确,龙王庙是汉口沿河堤的险段,名列八大险段之首,如果碰到汛期的高水位,人们几乎是“谈龙色变”,可以说,是武汉最受关注的“龙地”了。
    上周,记者来到当年龙王庙的所在,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龙王庙公园”。公园内一块镌刻着汉口源点来历的石碑记载:“龙王庙是汉水入江之口,乃武汉之地标,汉口之源点,汉正街之大门。”可谓是龙王庙地理位置的最好诠释。如今的“龙王庙公园”里,龙王阁高耸,绿树环抱,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市民们前来遛鸟、跳舞、锻炼、聊天,自得其乐。龙王庙的旁边,是现代化的购物场所——龙王庙国际广场,这一新一老的对照,使这里成为武汉滨江特色商贸旅游区。
    ●溯源:
    龙王庙有庙吗?
    龙王庙有庙吗?其实,在1930年前,确实有这么一座庙,今年80多岁的武汉通徐明庭老先生,就曾在其《防汛险段龙王庙》一文中,提到它的旧址,就在武汉水运公司码头。
    和武昌宝通寺、汉阳归元寺相比,汉口龙王庙当年只能算是一座小庙,供奉的只有一尊人身龙首的神像——相传是东海龙王敖广。神龛两侧有一副对联:“千秋歌雨顺;百世卜澜安。”横幅是:“大庇天下”。这里平时香火不盛,遇到下述情况则热闹无比:一是久旱不雨,二是汛期涨大水,各级地方官员与士农工商各色人等,摩肩接踵地到龙王庙烧香敬神。
    这座庙始建于何时,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但是,因为贴近龙王庙而得名的龙王庙码头,修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是有文献根据的。后有学者考证认为,龙王庙出现在1708-1739年间。

    1931年,大水淹了“龙王庙”

    关于龙王庙,有句著名的俗语“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说起这个,还有段故事。
    《防汛险段龙王庙》(徐明庭著)中记载:“1930年,汉口市政府工务段为了修筑沿河马路,拆除了龙王庙。第二年三镇淹大水,一些人都说:‘这是拆了龙王庙,惹得龙王爷发脾气。’”那一年,汉口城整整被淹了两个月,据记载,为让水早日退去,政府还出面请某寺高僧在该地筑坛念经,时任武汉警备司令的夏斗寅也带头去拈香叩首,高僧向众人保证:“不出7日水必退,否则贫僧当跳进江中去质问龙王。”到期,水仍不退,该僧出尽洋相后不辞而遁。著名报人蔡寄鸥作歌以讽之:“大善士,信神明;大和尚,现威灵;筑高台,念黄经……今日不退水,明日不退水,水晶宫里问龙王,不信龙王不讲理。台上法无边,台下水无涯,善男信女齐喧哗,和尚此时心如麻。丢了木鱼,丢了铙钹,脱了袈裟。”

    江城最得“龙韵”的堤坝——
    汉阳龙灯堤:弯弯曲曲似龙灯

    ●寻访:武汉的堤很多,张公堤、袁公堤、腰路堤等为人们所熟知,而听说过汉阳“龙灯堤”的,却不甚多。
    上周,记者来到这里,从月湖路路口绵延至琴台大道路口,沿路可见多个弯曲所在。听附近老人说,正因为这堤形状酷似龙灯,因此取名龙灯堤。
    ●溯源:汉阳堤多。说起龙灯堤的由来,不得不提的是月湖和杨柳堤。
    月湖位于汉阳龟山以西,汉水以南,因形似弯月故名。东西长3150米,南北宽约450米。在古月湖东岸,即现在南北走向的高公街、晴川街、洗马街,公元1506年在此筑长堤,称杨柳堤(因堤上植柳树多得名),此堤将长江和月湖割断,以防汛期江水内侵。古时,该堤也为汉口集家嘴至汉阳城的通道。
    1724年后,西月湖中部由僧人募资修筑成弯曲长堤,称搁石堤,因形如龙灯,故又称龙灯堤。并在附近建有琴台、崇福寺、钟楼、文昌阁等景观。我们如今看到的龙灯堤,原堤面现已被加高加固,成为穿越月湖的马路了。

    相关链接

    武汉的“龙地名”花名册

    武汉不少含“龙”的老地名,背后都有着经典的老故事。还有一些龙地名,已经从武汉地名库消失了。翻开如今的武汉龙地名花名册,有老地名、有新小区名、有大道名……让我们在这些字眼里,记住武汉,记住它的历史。
    汉阳区:龙灯、五龙里、龙阳大道、金龙花园
    洪山区:龙安
    东西湖区:巨龙
    蔡甸区:龙家台、土龙、龙王、龙泉、龙湖、金龙
    江夏区:龙井、青龙山、龙泉、玉龙岛、二龙、乌龙泉、乌龙泉矿、九龙、龙山
    黄陂区:龙潭、龙王庙、龙池、会龙、白龙寺、龙泉、龙须河
    新洲区:龙桥、金龙、宝龙、王龙、龙口、龙山、古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