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凉诗:古诗凉意消暑气

 木子弘德 2012-02-18
    炎炎夏日,酷热难当,人们都急切地钻进空调房里不想出门,没有空调的就赖在电风扇旁不忍离去,好像这夏日离了电扇空调就无法度日。可想一想我们的祖先,古人没有这些家用电器,又该怎样度过三伏天呢?
    古人自有其聪明巧智。南北朝时徐陵在《内园逐凉》诗中写道:“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在高树浓荫下抚琴酌酒,寻求一份清幽与自在。或栖于树荫下或走进竹林,或登高凭临或倚靠在水畔亭旁,古人的避暑方式完全是自然的。古人感怀于大自然在酷暑中仍能赋予我们些许的清凉世界,便有许多文人骚客给我们留下了生动怡悦的纳凉诗,细细品来,别有一番情趣,读着想着,诗中会飘来阵阵舒爽的凉意,品读这些纳谅诗,仿佛走进诗人的清凉世界,不知不觉间给我们浮躁的心降降温或许也是消暑的一个办法呢。
    唐代刘禹锡喜欢在碧水亭内纳凉,有诗为证:“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陆希声也有“天明清凉绿树荫,水亭高卧涤烦襟”的诗句。水中溢出阵阵清凉,风行莲动,好一幅消夏美景。北宋词人秦观有一首《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首句就点明主题,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那种急于从燥热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紧接着,诗人觅到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纳凉佳处,于是在飘曳风清的柳树下支一张床,感受着沁人心脾的莲花香味和微风吹拂的阵阵凉意,闭目养神,为自己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杨万里亦颇有同感,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有西风、有荷香、有细草的清秀,更有那舒爽的心情,好一幅夏日乘凉的美景。作者采用了似人化的手法,用“愁热”与“深藏”两词反衬出静谧而安宁的荷塘深处的确不失为一个美妙清凉的世界。
    如果追不到凉呢,那就自己创造凉风吧。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写的虽然也是水边纳凉的情景,但却身在屋内推开窗,给自己迎来风作客:“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开轩窗、敞衣倒卧,自会有清风凉意拂来。同样,北宋诗人苏舜钦打开北轩,让凉风穿过疏竹拂到屋内,自己悠然地躺卧在床上看天上白云飘过,仿佛热气也随白云悠然远去了:“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满地的阴凉睡的香甜竟能有美梦,醒来时还能听几声鸟鸣,诗人把炎夏过得有声有色的、自在惬意。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桑茶坑道中》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寻到一个清静处所,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睛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诗人不仅仅是羡慕牧童的聪慧,自己也会主动去追风寻凉。他在《夏夜追凉》中就写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说的是夏日中午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遂开门到月光下站一会儿;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就迎面飘来。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全诗匠心独运的精髓在末三字,作者也是难耐酷热而追寻纳凉之处,终在大自然的静谧中寻得一片清凉和安逸之境。这就颇有“心静自然凉”的禅意了。
    说到禅意就一定要提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了,“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极其明确地告知我们消暑的妙招,那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心静自然凉”。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在空气清新的院中,安上一张竹床,摆上一条木凳,或置上一把躺椅,或卧,或坐,或倚,意及碧空疏星朗月或极地冰川雪域高原,自会有清凉之气从胸中溢出,凉意漾出心底,惬意至极。想想一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除非你消减世间一切烦恼、俗间一切功利,才可能进入如此忘我、清静的世界吧。基于此,白居易还有诗言:“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因此,要想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让自己不心急气躁,关键是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消暑解暑的良方还是要靠自己的心态。
    元代诗人释英则另辟蹊径,选择去山中避暑,他在《山中景》写到:“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闹市中赤日高悬,而山中树木葱郁,气怡风爽,两相比较,自然青山更可爱。宋代诗人梅尧臣夏日纳凉,既不去荷花池畔、深山老林,也不去临水亭台,而是选择了寺庙。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写到:“高树秋声早,长消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高堂庙宇,佳茗入口,清以心静,静中生凉,一幅闲适自在的画面犹在眼前。
  在古代的消夏诗中,古人或扁舟卧笛,或莲塘泛舟,或柳荫读书,或荷亭对弈;或在琼殿玉楼中,或在幽谷溪流边,或在柳荫水阁内,或在山中庙宇里,自有一份逍遥无羁,清逸舒爽,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夏日的韵致与情趣。他们虽享受不到现代带来的凉爽,却有着我们孵在空调房里所无法领略的自然意趣。
    那就让我们在这炎炎夏日,也泡一壶茗茶,卷一页诗书,在品读古人的纳凉诗句中净化心灵,心静,意美,景深,不就是在乘古诗的凉意,消自身的暑气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