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相公弄·盘龙馒头·察院场

 苏迷 2012-02-19
  观前街北侧、玄妙观西面,有一条直通乔司空巷的弄堂,名施相公弄(今为粤海广场与观前街通道,旧时偏东为施相公弄,偏西为平安坊),这是苏州古城内惟一以“相公”命名的小巷。施相公是宋代的一位秀才,姓施名锷。有的说他是浙江湖州人,有的说他是华亭人(今属上海,旧时隶属苏州)。传说这位施相公很有些名气,有“化蛇异迹”(见《吴门表隐》卷二)。他被冤杀后,人们同情他纪念他,尊他为“镇海侯”,替他造了座庙,并于年末祭神时,用盘龙馒头供奉。苏州祭祀施锷的庙就造在观前街北侧玄妙观西面,庙前的弄堂因而称施相公弄。
  传说中的施锷是个心地十分善良的秀才,有一次他在山间拾到一个被遗弃的蛋,孵化后竟是一条小蛇。施锷把它当作宠物来养,平时就将小蛇藏在竹制的书箱内。施锷准备上省城考举人了,就带小蛇一起去。进考场前,他把小蛇放在客栈中。或许是天太热的缘故,小蛇从书箱内偷偷爬出,变为身披金甲的神人乘凉。大家见了,以为是妖怪,各持武器攻打,都不能取胜。消息传到“大僚”(地方长官)那里,即命总兵率军士围剿,又吃了败仗,一时弄得人心惶惶。施锷考试完毕出来听说后,安慰大家道:“这是我的蛇啊,不要怕。”便来到客栈,一呼,神人就又缩小成小蛇,乖乖地爬进书箱。“大僚”非常吃惊,认为施锷是个妖人,都能使唤小蛇变大变小了,将来要做大逆不道的事,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于是偷偷向皇上打了报告,不由分说立即把施锷逮住,也不审问,当场就把他斩杀了。小蛇见主人被杀,复又变作“金甲神”为施锷报仇,一连伤了几十人,没有人能挡得住它。后来,“大僚”不得已,只得为施锷平反,封他为“护国镇海侯”,并造了祠堂,用以祭祀。熟悉施的人知道,施锷生前最喜欢吃馒头,就做了一个巨大的馒头来祭祀。那条小蛇见了,便爬到馒头上“蜿蜒其上以死”。从此,吴地一带人们过年祭神,必有馒头,馒头上还用面粉塑了一条小龙,有龙首和盘缠弯曲的龙身,龙首上的眼睛用红色点涂,以象征施锷养的神蛇,还专称这馒头为盘龙馒头。
  据记载,观前街最初建施相公庙,是在南宋咸淳三年(1267),距今已700多年历史了。该庙毁于清太平军攻占苏州时。到光绪年间,住在当地一位名叫施升荣的人,或许是同宗的缘故,捐款造了一座三开间的房子,以供奉施锷神像。虽然其他什么也没有留下,但苏州人过年祀神供用顶尖点有红色的“盘龙馒头”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这则故事很有意思,“知恩图报”是它的主题,施相公心底善良,呵护小生命,小蛇知恩图报,“大僚”蛮横残暴、草菅人命,民众为施相公枉遭冤杀抱不平,也怜悯神蛇的忠义等,都在这故事中并在因之而形成的风俗中有所表现。
  施相公弄,对观前街而言,还有“分界线”的作用。观前街是因为位于玄妙观的前(南)面而得名。但旧时观前街自东往西只到施相公弄南口为止,施相公弄南口再往西的一段称察院巷,又称察院场,因为街北侧明代时建有都察分院,故名。1931年观前街、察院巷两街拓宽,合称观前街,察院巷巷名才废弃。但民间叫习惯了,把观前街西段一带仍称察院巷或察院场。后来,又因为观前街西端与人民路、景德路交汇处一带比较空旷,而察院场的“场”除了吴方言表示“地方”(“场化”)意思外,在汉语中本身还有“广场”的意思,人们便逐渐把这比较空旷的三街交叉处移称“察院场”。因此,察院场现在虽然没有具体对应的街巷,但作为地名,作为公交站名,它一直活跃在苏州人的口语及社会生活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