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星生命的確證?火星隕石引激烈爭議

 上古真人 2012-02-19
火星生命的確證?火星隕石引激烈爭議
  


隕石隕落模擬圖
編號為ALH84001的火星隕石
火星火山岩留下水痕跡
  1996年8月7日,在美國宇航局總部(NASA)舉行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以微生物化學家大衛?麥肯為首的一個科研小組,向人們展示了一塊重約2公斤、編號為ALH84001的火星隕石,並且宣佈:研究發現,該隕石中隱藏著類似蠶蛹狀的細小生物,極有可能是來自火星的生物化石。這一說法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外星生物,同時也表明幾十億年前的火星很可能相當溫暖潮濕,適合生命的存在與維持。  

  這一刻被認為是繼阿波羅登月成功後,最令美國人感到激動的時刻。美國宇航局官員表示:“這可能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發現。如果結果得到驗證,那將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然而,10年後,這一結果非但未被驗證,還受到很多科學家的質疑:這顆隕石會不會在到達地球的太空之旅中已受到了污染?這些看似細菌的化石,會不會只是地球上的普通生物?甚至連美國宇航局也不得不表示,這顆“壘球”形狀的隕石,無法證明火星生命的存在。大衛本人也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完全肯定那上面到底是不是火星生命,這的確令人有些失望。”  

  ●四大理由支持火星生命  

  ALH84001的火星隕石身份直到1994年才被正式承認,是已知的12塊火星隕石中年代最久遠者。科學家認為,那時候火星上可能存在液態水,因此有生命存在。對此,大衛等人提供了4點理由:  

  首先,化學分析顯示,這塊隕石中含有多種多環芳烴有機分子。它們常被稱作“有機化合物”,被看成是生命的組成單位。但是科學家們也在普通小行星、彗星以及隕石中發現了這種生命分子。  

  第二,大衛等人通過電子顯微鏡發現了水滴狀古代火星細菌化石,問題是,這些化石的體積是地球上細菌的1/1000~1/100。對此,很多科學家認為,這麼小的細菌連最簡單的新陳代謝過程都不可能完成,它體內沒有足夠的蛋白質、DNA以及其他分子。但大衛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火星生命的進化比地球生命更簡單;或是這些細菌變成化石後體積縮小了;它們也可能是某些稍大的微生物碎片。  

  第三,大衛等人在隕石隙縫中發現了碳酸鹽球。碳酸鹽是遇水結晶的一種無機物,大衛由此得出結論說:火星水肯定從這些縫隙中滲透過,而有液態水的地方就可能存在生命。  

  第四,在仔細觀察碳酸鹽球時,大衛等人還看到了與地球上某些細菌所產生的無機物十分相近的淚珠狀細小晶體——磁鐵礦。  

  “火星生命說”的贊成者認為,淚珠狀磁鐵礦的發現給大衛等人的說法增加了科學依據。地球上很多古老的細菌才能產生磁鐵礦,也許古代火星微生物也能產生磁鐵礦。大衛說:“這種磁鐵礦的形狀與眾不同,如果地球上也有發現,它就是火星存在生命最確鑿的生物學證據。”  

  ●哥哥領軍提出相反證據  

  近年來,大衛與其反對者一直就ALH84001中的磁鐵礦進行辯論:是否通過非生物學過程也能產生這種物質?同為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的哥哥戈登,與他持截然相反的觀點。2001年,由戈登?麥肯及其顧問戈爾登領導的另一個科研小組,成功製造出一批與ALH84001中所含磁鐵礦類似的物質。他們還將這些“磁鐵礦”合併成碳酸鹽球,就像大衛在ALH84001縫隙中發現的碳酸鹽球那樣。他們在實驗中還模擬了ALH84001在火星上經歷過的各種環境。儘管大衛認為哥哥沒能精確描述出ALH84001中磁鐵礦的形狀和質地,但他承認: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人類有可能通過非生物過程製造出磁鐵礦。  

  ●火星隕石中沒找到DNA 

  早在1961年,在一塊墜落在法國的火星隕石中,科學家也發現了與ALH84001類似的現象。但後來經重新檢測,證實那些“化石”是由於現代植物孢子污染而造成的假像。1999年在美國《自然》雜誌上刊登的一篇論文稱,所謂的火星生命化石,實際上是由於高溫導致礦物晶體畸變,而在電子顯微鏡下造成的錯覺。  

  與此同時,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海洋與環境科學學院海洋生物學教授馬丁?菲斯克,對1911年墜落在埃及納胡拉(音譯)鎮附近的一塊火星隕石進行研究,發現它裏面也有著一系列極其微小的管狀痕跡,從其尺寸、形狀和分佈來看,極似地球岩石裏大量滋生的細菌留下的痕跡。可是,在隕石當中並未發現DNA分子,因此不能確信其就是生物留下的痕跡。  

  科學家測定這快隕石的年齡大約是13億年。根據從發現的泥土判斷,相信這塊岩石在6億年前露出水面。  

  菲斯克稱,可能有兩個原因導致這種情況:一是可能存在無生命的方式,形成地球岩石中的管狀痕跡,只是還沒有被發現;二是火星隕石中的管狀痕跡的確由自然生物所致,但其DNA已被破壞。  

  菲斯克說:“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因素。因此,假如細菌存在於潮濕的岩石管道裏,它們可能在6億年前就死了。這就能幫助我們解釋為什麼找不到DNA,它們是可被破壞的有機物。”(來源:青年參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