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九)广东海洋大学“三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徐 宁 2012-02-20

广东海洋大学“三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广东海洋大学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应用为基,创新三种模式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分类指导,构建起三个层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如:水产养殖专业的产学研三结合培养模式、食品科学类专业的“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培养模式、航海技术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养模式、工科类专业的“校内模拟实习+校外现场实习”培养模式、农科类专业“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等,应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取得显著成效。
    (二)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该模式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提供的双学位、第二专业、主辅修、跨专业修课的自主选择制度。目前已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会计学、法学等多个专业开展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平均每年有200多名学生在第二专业毕业并取得双学位。
    (三)“双百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校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双百工程”是指学校每年在新生中选拔200名左右优秀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分学术和管理两个方向进行分类培养的模式。该模式实施灵活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1+2+1”的三段培养模式安排四个学年的教学活动。目前已招收实验班学生324人。

    二、育人为本,建设四大体系
    为实现“三能”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体系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为切入点,建设教学改革四大体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由1997年的10个发展到了目前的63个,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8大门类;形成了以海洋和水产专业为特色、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多科类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建成8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其中5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以及15个校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二)综合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特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构建了“平台+模块”层级递进式的综合化课程体系,突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创业创新教育以及方法学类课程。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主辅修制、选课制和创新实践学分制,探索与完善分类培养、双学位制度、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制等与个性化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
    (三)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校各专业具有的行业特点,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职业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等四大模块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空间分布上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社会延伸;在时间分布上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的学程,其中理科类实践教学环节平均为36周,文科类平均为30周。近三学年,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平均比例为33%,最高达45%;实验开出率为99.8%,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比例的90%以上;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占70%以上。
    (四)多元化素质拓展体系
    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注重素质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学校始终坚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树立“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由“文明创建、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军学共建”等五类活动组成的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多元化素质拓展体系。近五年来,全校95%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素质拓展活动。自2004年以来学校与南海舰队建立了“军学共建”的育人机制,颇具海大特色,已组织15个学院与驻湛部队的15个基层单位结成军学共建对子,开展共建活动500多场次,参与的师生官兵累计十多万人次。

    三、能力为重,构筑五个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难点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线,通过构筑五大平台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
    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准入和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开展岗前培训、教学技能境内外培训、校企合作培养以及各种教学交流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名师培养制度、助教制度和课程组制度,打造以专业首席教师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
    (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平台
    以推进“质量工程”为重点,建设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本科优质教学资源平台,主要包括:精品课程和名优教材等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教学课件库、试题库、公选课平台和自主学习资源库等。建成5门省级精品(含优质)课程、66门校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7门网络课程和43个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实验教学三级平台
    按照“合理定位、突出特色、教研结合、开放共享”的思路,构建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基础类实验教学平台、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型实验平台组成的三级实验平台。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通过网络化管理,确保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共享程度最大化。建成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共6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特色学科实验室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先后与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建了18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比较典型的合作教育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与有关单位合作办学。如水产学院、农学院近年来实行“订单式”培养,与企业携手“量身定做”;2003年学校与中国东方歌舞团合作创办了中歌艺术学院。二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如信息类、社会体育等专业“3.5+0.5学年”培养模式(三年半在校学习,半年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农科专业创业人才“2+1学期”培养模式,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与就业一体化。
    (五)创业创新实践平台
    学校注重把创业创新教育贯穿到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系统化的创业创新指导课程为基础,以创业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会资源为支撑,搭建创业创新实践平台。
    1、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至今,立项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分别为100个和211个,学校专门拨出经费并配备指导教师,吸引了近2000名学生参加。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自2008年起,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水产类、食品类、外语类专业及“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至全校各本科专业。
    3、组织学生开展“挑战杯”、学科专业竞赛、专业技能大赛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科技创新活动。近三学年,学校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243项,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0多篇,参与申请专利26项,共有843人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
    4、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学校与多所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培养机制,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例如,学校与日本东京海洋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韩国新罗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联合实施学生培养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