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超大型金矿主要地质特征及勘查过程的找矿启示

 鑫荣1218 2012-02-20

国超大型金矿主要地质特征及勘查过程的找矿启示

(2011-11-02 09:54:44)
标签:

杂谈

我国超大型金矿主要地质特征及勘查过程的找矿启示

郝太平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  071051)

摘要:通过对超大型金矿规模的界定,我国已查明的超大型金矿床有贵州烂泥沟、辽宁猫岭、甘肃阳山、云南博卡等四个金矿。对超大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超大型金矿床的成矿类型以微细粒浸染型和蚀变岩型两大类为主;成矿时代主要为中晚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成矿背景主要产于大陆边缘增生带或板块汇聚带及大型韧性剪切带等成矿堆积环境中;矿床往往呈带状展布,带内外具有明显的变形强度差异性;矿化蚀变的中心地段多位于背斜轴部的高角度挤压破碎带上,与主断裂构造垂直或斜交的次级控矿构造,深大断裂两侧的次级平行或不平行构造是主要控矿构造,矿体内部发育揉皱状片理的地段矿化最强,断裂交汇部位,断裂膨缩及产状变化的变异部位,往往使矿体增厚变富;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矿床勘查过程的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勘查实践反映勘查行为往往跨越式进行,以满足勘查效益最大化,更经济有效地进行找矿;资料再开发、老矿外围就矿找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成功率。综合勘查技术的应用在矿床勘查中起着关键作用。加强科研和不同形式的合作勘查是加快取得勘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超大型金矿  矿床特征  勘查过程

前言

近年来我国相继在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发现了数个超大型金矿床,资源储量达到国内甚至亚洲最大,随着勘查程度的深入,资源潜力还在进一步扩大。随着这些矿床的陆续发现,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金矿是怎么找到的,我国还有没有超大型金矿,和下一步应该到哪里去找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金矿发现和勘查史的研究,以其对我们当前开展的地质勘查工作有所启示。

超大型金矿的界定

关于超大型矿床的概念和规模大小,不同学者理解不一,解释多样,名称也有多样,如特大型矿床(B.Ⅱ.费多尔丘克,1990;裴荣富,1993;A.A.Kemenetsky,1995),超大型矿床(中国科学院黄金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94)、巨型矿床、超巨型矿床、世界级矿床(P.拉兹尼卡,1983)等。

对超大型矿床的划分标准,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方案。加拿大学者拉兹尼卡(P.Laznic-ka,1983,1989)用吨位富集指数(TAI),即金属储量与该金属地壳平均丰度的比值划分巨型矿床(1011)、超巨型矿床(1012)。加拿大学者P.拉兹尼卡(1983)提出的标准是,一个矿床,当其中有价值的金属储量与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丰度之比超过1011,即一千亿倍时,为巨型矿床,如果超过1012,即一万亿倍时,为超巨型矿床。按P.拉兹尼卡的标准,现在世界上已发现的巨型矿床约80个,超巨型矿床48个。该方法优点是便于全球对比,缺点是只适用于金属矿床,无法应用于非金属矿床。而且如果按此标准,铁、锰、铝等常量元素矿床很难达到巨型,但一些微量元素如铋、钼、钨、锡等超大型矿床数却较多。特大型矿床储量/资源量下限也可选用全球同类已知矿床,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选前2%~5%的矿床的平均储量/资源量作为类比标准。

我国学者对超大型矿床金属储量规模的多少划分也不完全统一,一般按大型矿床储量的若干倍为超大型矿床。我国学者一般以大型矿床储量/资源量下限的若干倍作为特大型的标准,例如裴荣富(1999)等曾建议以我国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87年颁布的大型矿床储量下限的5或10倍作为特大型矿床储量/资源量的下限。但大型矿床储量/资源量的下限迄今没有国际标准。按照我国现行的规范,一般超大型矿床金属储量相当于大型矿床储量的5倍。我国现行的储量规范和国际惯例规定相比,部分矿床储量稍低于国际标准,有些矿床一致。

作者认为,首先应对超过现行规范规定的大型矿床规模数倍的矿床统一名称为“超大型”。超大型矿床可以现有规范确定的大型矿床下限的5倍以上定义。同时应明确,超大型矿床应指的是一个矿床,而不是一个矿田中数个矿床的组合,更不应该是一个矿带上的数个矿床。

例如,依我国现行规范,大型金矿床储量定为20t以上,金矿储量超过100t以上即可算做超大型金矿床。特别应注意的是,确定一个超大型矿床,不仅仅是考虑矿床的规模,还应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矿石的质量。只有矿石质优,经济效益高,当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下降时,仍有利可图的矿床,基本可认为是质优、效益高的矿床。

以此界定,我国已查明的金矿床可称为超大型的有贵州烂泥沟金矿、辽宁猫岭金矿、甘肃阳山金矿、云南博卡金矿等。

超大型金矿特征与勘查过程

3.1  贵州烂泥沟金矿

  烂泥沟金矿位于贵州兴义地区贞丰县沙坪乡,2007年公布的金金属储量110吨,远景资源量达130吨以上,是贵州地质勘查局近年来发现的一座超大型卡林型难选冶原生金矿。

 

3.1.1  矿床特征

烂泥沟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右江褶皱带、册亨一望漠构造变形区、赖子山背斜北倾没端东侧。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2W) 厚层一块状含白云质团块的生物灰岩;中三叠统边阳组(T2b) 中厚层一块状中粒铁白云质、粘土质石英砂岩间夹薄层粘土岩,新苑组(T2x)上部薄层粉砂质粘土岩、中上部细-粗粒铁白云质粉砂质石英砂岩、粘土岩、细-中粒砂岩及铁白云质细砂岩、中部薄层铁白云质、粉砂质粘土岩、下部薄层泥晶灰岩、粘土岩.中三叠统为矿区主要赋矿地层,新苑组中上部蚀变断裂带中有金矿体赋存。

    主要含金岩石有铁白云质石英砂岩,铁白云质水云母粘土岩或粘土质白云岩、铁白云质粉砂岩及构造角砾岩。前三者经动力作用发生破碎,伴随硅化、高岭石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方解石化等蚀变作用。除铁白云质粘土岩含金性较差,一般含金在5 g/t以下,其余三种岩石的金含量一般达数g/t-10余g/t。

    矿区内中三叠统地层总体呈走向北西一南东的宽缓复式褶皱,地层倾角一般多在250-400左右,受断裂切错,大体可恢复为一个南西部的向斜和一个北东部的背斜,二者之间叠置了一个次级的紧密背斜褶皱,轴向仍作北西一南东向,背斜扭曲轴线起伏变化剧烈,矿床内主要的断裂构造有北西向的F5, F3及南北向的F10等。F5逆断层,走向长4 km以上,倾向北东,倾角近于直立,破碎带宽数米一30m,局部达50m,硅化强烈,偶见金矿化,为矿床东部的主干断裂。F3断层位于矿床中部,介于F5与F10之间,斜跨褶皱两翼,由一系列方向略异的宽数米至40m,走向长700余米,带内常常是一些破裂、滑动面切割的砂岩、粘土岩互层的断块,仅偶见角砾破碎带嵌布其间,宽度多不足1 m, 整个蚀变破裂带以十余米一数十米厚度的稳定金矿体产出和明显的硅化,上、下盘岩层有明显的挤压变形。主干断裂F10位于矿床西部,为一走向南北,长数千米,向西陡倾的逆断层。断裂带中见零星金矿化。

    金矿化集中于F3断裂带内及近侧,其中I号矿体规模最大,是目前烂泥沟金矿的主矿体,沿F3断层破裂带呈大透镜体或似板状产出,走向长约600m,沿倾斜延伸300m以上,矿体倾角一般800-850左右,水平厚度一般10-20m,局部膨大及狭缩。往深部有逐渐向南东侧伏趋势,矿体上、下盘附近常有小矿体产出。Ⅰ号矿体金品位2-9 g/t,单件样品含金量最高为 40.25 g/t。除I号主矿体外,其余矿体多属延伸数十米,厚度3-5m的小矿体,含金1-10g/t,也多赋存在与控制I号矿体产出相类似的陡倾斜蚀变断裂带中,个别矿体倾角较缓,受次级入字形分枝断裂或层间破碎带控制,其厚度、金品位分别可达13.29m及9. 99 g/t。

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雄黄矿化、辰砂化、碳酸盐化、高岭石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具多阶段作用的特点,与金矿化密切相关。成矿热液早期阶段(Ⅰ)硅化石英以其粒度细小,透明度差为特征,并与同阶段形成之细粒、富砷环带状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和毒砂伴生。成矿热液晚期的硅化和黄铁矿,则以其粒粗、多呈脉状充填交代和伴有碳酸盐化、辰砂化、雄雌黄化为特征。

    矿床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毒砂、自然金、白铁矿、闪锌矿、辰砂、雄黄、雌黄、辉锑矿、褐铁矿、水针铁矿等。

    金矿石可分为原生矿石、氧化矿石和过渡型矿石三大类,其中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根据矿物组合和Si /Al比值,分别划分为:黄铁矿矿石、黄铁矿一毒砂矿石,黄铁矿一毒砂-辰砂矿石和富硅矿石、富铝矿石。矿石结构有溶蚀交代结构,它形一自形晶粒结构,环带结构,胶状结构,假象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脉状、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多孔状构造,土状构造等。矿石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均伴生汞和砷。汞主要以辰砂矿物出现,嵌布于石英一碳酸盐脉体中。砷除含于毒砂和含砷黄铁矿中外,还以雄黄、雌黄矿物出现,呈小囊状及网脉状产出。原生矿石中的金主要分布在硫化物相中,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金呈超显微粒级(<0.2 ūm)赋存,含金可达200-500g/t。氧化矿石中金绝大部分呈游离状,并见少量不规则粒片状(0.002-0.006 mm)自然金赋存于褐铁矿中及石英晶间孔隙内。

 3.1.2  勘查过程

 1978年,贵州地质局根据地质部找金工作的部署,调整了找金工作部署,当年末区调队首先在册亨板其锑矿点发现与锑伴生的含金信息,经117队进一步勘查,证明有工业金矿体存在。

1984年,贵州地勘局物化探院在本区开展1:20万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烂泥沟地区的金异常。

1986年,贵州地勘局区调院在本区开展1:5万区调和化探异常查证,发现了烂泥沟砷矿区。 

    1987-1988年,根据贵州地勘局的统一部署,117队接受了烂泥沟金矿点的普查任务。经近一年的工作,大致查明金矿化受一条NWW向的断裂破碎蚀变带控制,之后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矿区的地层层序和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认为金矿化围岩系中三叠统许满组细屑岩,对金化探异常的解剖发现了冗半金矿点。1989年底,探获C+D级金金属量约6t。

    1990年以来,矿床勘查大步前进。磺厂沟矿段详查及其他地区普查同步进行,当年在磺厂沟矿段完成钻探3 OOOm,坑道1 400m,估算新增金资源量7t。通过1:10 000—1 000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槽、坑、钻揭露,新发现几条含金断裂带。

    1991一1993年,磺厂沟矿段勘探进人高潮,3年共完成钻探12 OOOm,硐探7 500m。探获金金属储量达到110吨,远景资源量达130吨以上。

3.2  辽宁猫岭金矿

猫岭金矿位于辽宁省东部, 盖州市矿洞沟镇李家堡子西沟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块北部、营口—宽甸台拱西南缘。截至目前,猫岭金矿共探获黄金保守储量150吨,远景储量可达300吨以上。

3.2.1  矿床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元古界辽河群盖县组,下部主要为片岩、石英岩、千枚岩组合,上部以千枚岩为主夹变质石英砂岩。千糜岩化绿泥绢云千枚岩是主要赋矿围岩。区内陆层总体走向北西,西部向南西倾,倾角800左右,东部向北东倾,倾角500左右。

矿区南部出露的印支期壳源型猫岭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侵入盖县组地层。岩体围岩遭受较强的接触变质作用,在外接触带形成约800m宽的热接触变质晕圈,可划分三个渐进变质带。黑云母带距岩体约800m,形成斑点状分布的细小鳞片状云母。红柱石带距岩体约600m,此带内见有熔蚀交代现象。矽线石带较窄,距岩体20-80m,岩石的片状构造变得不明显。岩体本身具有矿化蚀变现象,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沿节理呈细脉状出现,脉宽0.5-lcm, 脉壁两侧岩石遭受轻度硅化和绢云母化,蚀变二长花岗岩含金,但不均匀。

矿区主要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脉岩。岩石类型有辉长岩、煌斑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粉岩、流纹岩和石英脉等。

    金矿化受营口一青堆子北西西向深大断裂和城子坦一本溪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二者交汇区及附近的盖县组地层褶皱构造发育,控制着金矿化的空间展布。

猫岭金矿区矿体的空间展布严格受矿化蚀变岩带控制,矿体与蚀变带渐变过渡无明显界限。依据化学方法共圈出4个矿化蚀变岩带,其中I号为主要的赋矿蚀变岩带,长1600m平均宽500m,北北西倾向,倾角50°左右。延至猫岭岩体外接触带红柱石带中,矿化减弱。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状变化范围2860-3000∠560-62°,由北而南呈雁行状右行排列。矿区以Ⅵ、Ⅶ、Ⅹ、Ⅺ号矿体为主矿体,长200-500m,延深120-400m,具多金属矿化,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金,其次为银。金银比值为1:0.22-0.44,金品位平均3.04-6.31g/t。金矿物可分出四个世代,第一世代金赋存在石英中,以不规则粒状为主,粒径0. 65-0. 13mm;第二世代金矿物赋存在毒砂内,呈不规则片状和粒状,粒径一般为0. 008mm左右;第三世代金矿物赋存于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中,呈不规则片状、粒状,粒径0.0017-0. Olmm;第四世代金矿物沿磁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的裂隙分布,呈不规则细脉状。金主要赋存在第二世代毒砂矿物中。

    矿石结构主要以压碎、填隙、糜棱、包含等结构最发育。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浸染状构造、柔曲状构造、团块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等。

矿区蚀变类型以硅化为主,次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矿化蚀变带中还发育多期次金属矿化,且伴有金矿化。主要金属矿化有毒砂化、磁黄铁矿化、多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 矿化,其中毒砂化、磁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成分、成矿热液性质研究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铅同位素特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特征等综合研究表明,矿区可划分五个成矿阶段, I、Ⅱ、Ⅳ三个成矿阶段的矿石与围岩关系密切,二者物质来源相同,第V成矿阶段与重熔侵位的细粒花岗岩有密切的成生联系,部分成矿物质可能来自猫岭岩体。其中,Ⅱ、Ⅳ成矿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以变质热液为主,第V成矿阶段是以交代重熔岩浆期后热液为主。猫岭金矿床的成因,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主要观点有两种,即变质热液成因和岩浆热液成因。一般认为,沉积变质成矿期((Ⅰ期)以浸染状毒砂、磁黄铁矿为特征,分布范围最广泛,变质热液期(Ⅱ一Ⅳ期)以肠状含毒砂石英脉、浸染状磁黄铁矿细脉、毒砂、磁黄铁矿石英细脉为特征,岩浆热液叠加期(V期)以平直的多金属矿化石英脉为特征。变质热液成因者认为Ⅱ、Ⅳ成矿阶段是主成矿阶段,岩浆热液成因者则认为第V成矿阶段是主成矿阶段。

3.2.2  勘查过程

1985年由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发现,圈定黄金储量74.10吨。

九十年代初,辽宁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与原太平庄乡(现已划入矿洞沟镇)共同投资600万元开发金矿,后因种种原因,该项目下马。

1991年,辽宁省地矿局下属的爱地公司与曼德罗矿业公司成立合作公司,共同开发猫岭金矿。

2002年,合作公司取得了猫岭金矿勘查许可证。6月,开始进行前期勘探工作。11月,首钻钻进到300m深度见矿,之后继续钻进,又见到数层矿体。

截止2004年,共完成100多个钻孔,累计完成进尺13000余m,成为在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金矿。   

3.3  甘肃阳山金矿

阳山金矿位于川陕甘交界地带, 甘肃省文县境内高楼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交接部位的松藩—甘孜褶皱系以东的三角区内,玛曲—略阳深大断裂南侧。阳山金矿为近年发现的一超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8吨,远景规模可望达到500吨左右。

3.3.1  矿床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宙碳酸盐岩、硅质岩、千枚岩、板岩及绿片岩。泥盆系三河口组千枚岩、灰岩、板岩、砂岩、铁石英岩。局部出露下石炭统灰岩、泥岩、石英砂岩和二叠系灰岩、白云岩、砂板岩等。此外还出露少量三叠系碎屑岩。其中,泥盆系三河口组富含C、Si的热水沉积浅变质泥质岩为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

矿区以文县弧形构造为主,它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断裂构成, 主要构造带有石坊—关家沟、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汤卜沟—何家坝逆冲断带及水草坝—马蹬岩逆冲推覆断裂带,四带近于平行。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为阳山金矿的主要容矿断裂,金矿体定位于剪切断裂带中。断裂带总体北东走向,由一系列次级断裂及强变形带构成,NEE及NWW向两组次级断裂带发育在背斜的翼部,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NEE向次级断裂带为矿区的重要含矿断裂,宽一般100~400 m,带内岩石破碎、强烈曲变形, 常伴有较强的热液蚀变、岩石褪色等现象。断裂带内常发育厚达5m的碳质千枚岩,断层中充填的斜长花岗斑岩脉常被挤压成扁豆状,显示断层具有多次活动性。安坝、葛条湾矿段主要金矿脉均赋存于该断裂带中。NWW向断裂带在阳山金矿带各矿段均存,是一组顺层断层,长一般500~1500 m,宽50~300 m,北倾,倾角40~50°,该组断裂同样是含矿断裂,NWW与NEE向两组断裂有多个交汇处,其中安坝交汇处形成厚大的金矿体。该断裂为一多期复合挤压拼贴构造,带内次级褶皱发育,且同时伴生一系列次级剪切带或断裂。 

矿区褶皱主要有金子山复向斜与葛条湾—草坪梁复背斜,卷入地层为泥盆系三河口群千枚岩、灰岩及砂岩。复向斜轴向80°,轴面北倾,产状340~10°∠70°,轴部和翼部岩层中次级褶皱发育,轴部变形强烈,北翼遭受断裂破坏,地层破碎,矿化较弱,南翼地层保存完好,层序正常,岩层产状340°∠70~80°局部倒转。复背斜全长约10 km,宽约1 km,北翼产状陡立局部倒转,矿化较弱,南翼受断裂影响,金矿化较强。

矿区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小,主要为浅成花岗质岩脉、斜长花岗斑岩、黑云二长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以及霏细斑等,属钙碱性系列。其中斜长花岗斑岩脉在矿区出露最为广泛,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矿体一般产于斜长花岗岩脉的内外接触带附近。

矿床赋存于泥盆系地层中,金矿带东起固镇,西至堡子坝,全长12 km,共发现49条金矿脉,其中规模最大的为305#、314#矿脉。305#脉位于安坝背斜南翼的破碎带中,由碎裂岩化、黄铁矿化千枚岩及斜长花岗斑岩组成,矿体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剖面上为脉状、似层状,总体走向NEE,倾向N,倾角45~70°,矿体长1800 m,控制斜深440 m,平均厚度5.58m,平均品位7.06g/t。314#脉位于305#脉上盘,并与之平行分布,矿体长2100 m,控制斜深330 m,平均厚度5.61 m,平均品位5.52 g/t。矿区矿石以原生矿石为主,氧化矿石次之,原生矿石Au品位高于氧化矿石。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毒砂,金主要以微细粒(2~3μm)包裹于毒砂、黄铁矿等矿物之中。矿石中As、Sb及C有机含量较高,并且Au与Ag、As、Hg、Sb等低温热液元素相关性明显。

矿石原岩类型主要为蚀变砂岩型、蚀变千枚岩型、蚀变灰岩型和蚀变脉岩型4种,其中以黄铁矿化蚀变千枚岩和黄铁矿化蚀变斜长花岗斑岩型为主。矿石中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为银金矿。金矿物主要赋存于毒砂、褐铁矿、辉锑矿和粘土矿物中,金矿物嵌布粒度细微,大部分在2~3μm或更小。矿体围岩有一定的蚀变分带现象,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毒砂化、褐铁矿化等。一般近矿部位硅化、黄铁矿化较强,远矿部位粘土化、碳酸盐化较发育。

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 Au含量较高的C、Si泥质沉积物,在沉积成岩及印支期区域浅变质过程中Au被初步富集,其后又叠加了燕山早期岩浆、热液活动,使Au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了阳山叠加改造型微细浸染型金矿。

3.3.2  勘查过程

 陇南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已有1600多年的采金历史。

文县区内原以开采砂金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了大水、坪定、拉尔玛、东北寨、联合村等一系列岩金矿床。

1994年,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在川北陇南舟曲地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30余处金异常,通过异常检查,发现了落地坪、对坝子、冷水泉等一批金矿点。

1995年,在文县堡子坝~桥头一带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泥山、月元、葛条湾、安坝、高楼山、高家山、四沟、李家沟、螺旋湾、冯家塄坎10个金浓集中心。 

1996年,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开展金异常查证工作,在阳山发现3号矿脉,并开展了川北—甘肃省南部地区1∶5万、1∶50万TM卫片解译,发现了阳山—葛条湾长达近17Km的带状蚀变带。

1997年,发现2号矿脉,当年提交334资源量3585Kg。

1998年,对阳山矿段2号脉进行深部钻探施工解剖,相继发现了6、8、9号脉。

1999年,根据化探成果,对安坝异常进行查证,发现305号脉群,在高楼山和葛条湾一带发现了多条金矿化体 ,并提出“长达17千米的构造带内可能存在大矿”的观点。

2000年,通过对305号脉进行深部钻探工程施工,发现了脉距多在10~20m的多条隐伏矿体(314、313、308、309、308、317等)。305、314号脉当年提交333+334资源量69.41t。矿带累计333+334资源量达84.53t。

 2001年,安坝矿段深部施工11个钻孔,进一步扩大了305号脉群的规模,地表控制长达3200m,深部工程控制长1900m,控制最大斜深440m,314号脉地表控制长2100m,控制斜深330m,在葛条湾矿段新发现4条矿脉。矿带累计333+334资源量达到108.45t。

2002~2003年,在矿区按100×40m网度,先后开展1∶10000的物探激电中梯面积测量45.24Km2,激电联合剖面18.2km,圈定低阻高极化带1条,成矿带3处,视极化率异常15处,视电阻率高阻异常15处,初步圈定了观音坝13号矿脉的长度、倾向、延深,推断断裂带11条、含金属硫化物地质体9条,并大致圈定了其走向、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1∶10000激电中梯测量工作表明,极化率异常均分布在电阻率低阻带中,与低阻带中的高阻相吻合,反映了金矿脉严格受构造控制特征,断裂中金属硫化物富集,表现为电阻率低,极化率值高。经查证已知矿脉与极化率异常吻合较好,低阻带中的高阻区极化率异常与地球化学金异常重合区是找金矿的主要地段。据此在位于安昌河-观音坝断裂与其分支上窑-王家山断裂交汇地带的阳山矿段观音坝一带发现了13号脉,并在13号脉附近发现了10条金矿化脉体;在阳山矿段与安坝矿段之间的高楼山矿段,发现了13条金矿化脉体。

2003年,对安坝矿段305号脉群北侧的311号脉群开展深部钻探,施工10个钻孔,发现11条矿化脉。整个矿带累计332+333+334资源量达144.88t。

2007年,矿区探明黄金资源量已突破308t,远景资源量预估将达500t左右。

阳山金矿床的特点为矿床单一,规模巨大,二是找矿周期短,从发现到确定为超大型仅用了4年时间;三是重型山地工程见矿率高,已施工的68个钻孔,见矿率达到92.6%;四是深部盲矿体多,通过钻探工程施工,在305号脉附近发现了14条矿(化)体,在311号附近发现了12条矿(化)体。

3.4  云南博卡金矿

播卡金矿位于昆明市东川区西北部金沙江及小江夹持地区,西邻四川会东县,属播卡乡和拖布卡乡管辖。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康滇地轴中南段东北侧,近南北向小江深大断裂西侧。矿体划分为新山~马家沟和七角地~蒋家湾两个金矿段。查明资源量达158.57 t,估算远景资源量300t。

3.4.1 矿床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陆源细碎屑岩。主要由各种板岩、变余砂岩、粉砂岩、变形砾岩构成互层。中、下部常夹火山角砾岩、中-基性条带状钠质凝灰岩、沉凝灰岩、细碧角斑岩,呈互层组合,呈多旋回性,过渡部位是主要金矿化赋存位置。

矿区位于轴线总体近南北向的拖布卡复向斜北段,区内发育近南北和东西向两组断裂。褶皱轴线两侧分别形成多个大致同向的次级背斜、向斜。向斜西翼部因民组与美党组接触界线附近发育金矿化。近南北向的小江深大断裂从矿区东侧通过,控制了区内构造形变、地层出露及岩浆活动。伴生断裂 F1~F5与拖布卡复向斜轴向近一致,主要分布于向斜两翼,与地层界线斜交~平行。断层总体显示为压性-压扭性高角度冲断层。近EW向断裂(F6~F13):一般长度在5~8km,以一定间距大致平行排列,断裂以张性为主、局部具张扭性的特征,错断矿带(体),近NS、EW向断裂交汇处矿体增厚变富,表现出明显的控矿性。

矿区火山岩主要发育在昆阳群下部,岩石类型复杂,有钠、钾质基性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等;火山角砾岩、中~基性条带状钠质凝灰岩、沉凝灰岩、细碧角斑岩,呈互层组合多个旋回;火山岩与沉积变质岩过度的局部部位发育金矿化。晋宁期侵位的以基性为主的中~基性岩呈岩脉、岩床、岩墙或岩株状产出,以辉长岩、辉长辉绿岩为主,少量闪长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大小岩体数十个,长轴方向总体为近NS向,与地层走向略有斜交,集中产于近NS向断裂与近EW向断裂交汇部位,基性岩多已片理化。正长岩、辉长岩呈渐变相互过渡,互层组合,这类岩体与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金矿化多产于内外接触带。

矿区围岩最常见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毒砂化、褐铁矿化、铜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热液蚀变,尤其是呈脉状及网脉或团块状石英产出的硅化、脉状及网脉或团块状的菱铁矿产出菱铁矿化、脉状、网脉状及稠密浸染状或团块状的中细粒或粗粒黄铁矿产出的黄铁矿化“三位一体”是最佳热液蚀变组合,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

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近NS向的层间小断层及裂隙破碎带中,主矿(化)体由多个近于平行的小矿(化)体组成,品位较稳定。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部分呈大脉状、囊状,南北走向、东倾,局部呈近东西向,近地表产状较缓,向深部逐渐变陡,往往呈尖灭再现、分枝复合,沿倾向相对较稳定。主矿(化)体上下两侧的矿(化)体及组成主矿(化)体的单个小矿(化)体多沿走向、倾向的连续性均较差。在近NS向平行小断裂及羽状断裂密集分布地段、NNW向与NNE向断裂交汇处、断裂膨缩及产状变化的变异部位矿(化)体增厚变富,局部形成鸡窝状特富矿矿囊。经深部钻探初步控制,新山~马家沟金矿段,控制金矿(化)体长1 885m,最大宽度630m,矿(化)体单工程厚度18.4m~90.85m,矿(化)体平均厚度58.91m。矿(化)体单工程平均品位1.1g/t~10.2g/t,矿(化)体平均品位3.84g/t。七角地~蒋家湾金矿段,控制矿(化)体长1 365m,控制最大宽度214m,矿(化)体单工程厚度31m~107.3m,矿(化)体平均厚度62.7m,矿(化)体单工程平均品位2.4g/t~3.2g/t,矿(化)体平均品位2.68g/t。

地表至深度150~200m范围内为氧化矿石,原生矿石自然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少量碳酸盐脉型和硫化物脉型,以构造蚀变岩型为主,石英脉型和碳酸盐脉型金品位较高。矿石结构有自形-半自形和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和凝胶状结构,包含结构和交代溶蚀结构,充填结构。矿石构造分为碎裂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碎裂状构造最为常见。

矿石矿物组合属黄铁矿型,主要化学成分为Au、Ag、Fe、Mn、Cu、Ni、Zn、Pb、As,有害元素为C、S、A s、Cu。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次为银金矿,少量针碲金矿。粒径小于20μm-0.1~2mm)。

3.4.2  勘查过程

博卡金矿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汤丹乡。据史书记载,东川采金历史始于300多年前。

1996年,云南省地矿院首次在东川发现金矿,初步确定为一小型金矿。

2000年,加拿大西南金矿公司在滇东北开展大面积快速勘探工作,在东川区博卡乡发现长约5-6Km、厚6m至100m的金矿带。

2003年,西南金矿公司更名为“西南资源公司”,在博卡金矿发现金品位32.4g/t和29.2g/t的钻井点,估算远景储量为200吨的高含金量矿带。

 2006年,西南资源公司勘查工作完成钻孔171 个, 钻孔间距50 m。在博卡1矿床求得确定和推定矿石资源量3120万t, 平均品位3.05 g/t, 金资源量95.07 t, 另外推测矿石资源量886 万t, 平均品位2.66 g/t, 金资源量为23.57 t。在博卡7 矿床求得推测矿石资源量1450万t, 平均品位2.75 g/t, 金资源量为39.93 t。总资源量达158.57 t,估算远景资源量300t,资源总量达到超大型。在资源量计算过程中, 没有使用临界品位, 块段最低品位0.9g/t, 博卡1 矿床极高品位限制在45 g/t, 博卡7 矿床限制在31 g/t。在资源量计算过程中, 还使用了地表探槽和平硐样品数据。矿体最小厚度为4 m。

 2008年,华东有色地勘局收购云南东川播卡金矿的全部外方股权,进入开发阶段。    
找矿启示

4.1  成矿规律特征

1)超大型金矿床与一般矿床在分布规律、控矿因素、矿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等很多特征上无异,对成矿类型、成矿时代、成矿背景等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成矿类型上,目前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可分为微细粒浸染型和蚀变岩型两大类型。成矿时代,超大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成矿背景,超大型金矿床产出的特定位置与特定的构造背景、特殊的岩相古地理地层环境、特殊的岩浆活动有关。4个超大型金矿床基本特征表明,它们主要产于大陆边缘增生带或板块汇聚带、陆内克拉通及大型韧性剪切带等成矿堆积环境中。

2)超大型金矿床往往呈带状展布,具有大致平行而基本连续的两个分划性结构面作为破碎带的边界面的特征。带内外具有明显的变形强度差异性。在化探异常的指示下,构造、岩性这二者的最佳结合部,是找矿的主攻地区。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建立找矿模型,是区域性寻找微细粒浸染型和蚀变岩型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和依据。矿化蚀变的中心地段多位于背斜轴部的高角度挤压破碎带上。与主断裂构造垂直或斜交的次级控矿构造,深大断裂两侧的次级平行或不平行构造是主要控矿构造,控制着矿化蚀变亚带的展布。金矿体、矿化体除受断裂构造控制外,矿体内部发育揉皱状片理的地段矿化最强。矿化体主要产于逆冲断裂上盘,由若干近于平行的小断裂、羽状小断裂、层间小断裂及节理、裂隙组成的断裂破碎带控制。断裂交汇部位,断裂膨缩及产状变化的变异部位,往往使矿体增厚变富。矿区发育多种蚀变,其中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空间上金矿体与其密切相伴。近地表氧化带发育,硅化、褐铁矿化是重要的蚀变找矿标志。

    3)蚀源区含金丰度高是发现超大型金矿的有利选区。控矿岩系的高砷异常,特别是Au, Ag, As, Sb等组合异常,可作为寻找金矿的地球化学场标志。沿断裂成生的多期频繁的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热液来自岩浆水,它们共同组成含矿构造蚀变带。

4)金矿化对容矿岩石有较强的选择性,断裂下盘的千枚状板岩、板岩和断裂上盘的岩浆岩、板岩、粉砂质板岩构成矿化带的上、下屏蔽层,中部力学性质不同的互层岩石则利于发育破碎带。

4.2  矿床勘查过程特点

1)勘查程序多样化。计划经济时期,矿床勘查工作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勘查程序,一般情况下,一个矿区的完整勘查工作都要经过予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勘查实践反映勘查行为往往跨越式进行,以满足勘查效益最大化。一些国外矿业公司或勘探组织在矿床发现中尽可能地采用简化的勘探步骤,更经济有效地进行找矿,也可直接进行详查或勘探。

   2)资料再开发、老矿外围就矿找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成功率。收集一个地区的所有地质资料,系统登录、汇编已知矿点的资料,反复分析这些资料,从中挑选进行重新评价的矿点和地区,甚至对某些矿点进行多次再评价工作,勘查成功率较高。

  3)综合勘查技术的应用在矿床勘查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找矿难度的增大,尤其是在寻找隐伏矿、深部矿藏中,更是需要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从上述矿床的发现来看,均是在综合运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钻探等方法发现的,包括常规的地质测量,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成矿预测,尤其是富有想象力的系统地质填图和大量野外地质观察仍是找矿的极重要手段。对成矿规律的反复认识是矿产勘查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矿床勘查具有高风险和长周期,研究工作需要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

  4)不同形式的联合勘查(合作)是取得勘查成功的重要保证。目前,不同勘查组织合作勘查的情况很普遍,包括政府与公司合作,个人与公司合作,公司与公司组成联合勘探公司或进行一项合作勘探项目。一个矿床的发现,在早期也许是个人,找矿人或地质学家等,但后来就会有变化。随着矿床发现的进展,矿床勘查的组织形式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当勘查形势越来越有利时,其他公司可能会不断参与进来,通过合股或联合的形式进行。这些合作形式,无疑大大加快了勘查工作的进程。矿产勘查是为了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开发效益尽可能大的矿产储量。勘查设计方案必须实事求是,可以创新性地执行勘查程序或规范。矿产勘查过程中的地质研究是一项容易出成果,并且有较大效益的工作,必须重视地质科研与勘查的结合。地质科研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地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研究掌握矿床分布规律,灵活设计勘查方案,在技术方案满足控制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勘查效益。  

参考文献(略)

本文发表于“河北地质”2011年第一期专家论坛2-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