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绞痛的中医辩证

 淄水渔夫 2012-02-20

一.概述

[病名] 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而引起心脉挛急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痛又名厥心痛、胸痛。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诱发因素常为寒冷、饱餐、劳累及情绪激动。

[沿革] 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均有记载。《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又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关于治疗在同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心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西医相关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

二.病象

心痛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不适。轻者偶发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较剧烈,可以为灼痛、绞痛、刺痛,可以向左肩背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放散,持续时间较短,多伴有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休息、祛除诱因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后,疼痛可以缓解。

三.病位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有关。因为心之生理活动赖肝的疏泄以助之,肾精濡养以敛之,脾之生化、转输以升清降浊、鼓舞心阳。

uxk老中医在线
四.病类

本病分虚和实两大类。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瘀血痹阻所致者为实;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而致者为虚。

五.病性

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虚分气、血、阴、阳之虚;标实为痰浊、气滞、瘀血、寒凝。

六.病程

一般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uxk老中医在线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心脉挛急。

心痛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侵袭、年老体虚等原因,使心、肝、脾、肾功能失常,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在正虚基础上形成气滞、血瘀、痰浊,引起心血运行不畅,心脉挛急而成。

1、饮食不当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湿不化,湿聚成痰,痰阻经脉,或痰留日久,痰瘀交阻,均可使气机不畅,在诱因作用下,使心脉挛急而成本病。

2、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升降受阻,运化呆滞,脾虚生痰;恚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生痰,横逆犯脾,升降受阻,聚湿生痰,日久气滞血瘀痰浊阻于心脉,在诱因作用下,使心脉挛急而成。

3、寒邪侵袭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阴占阳位,寒主收引,或气候突变,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在诱因作用下,使心脉挛急。

4、年老体虚 年老体虚之人,肾气不足,肾阳虚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肾阴亏虚,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虚。气虚血行不畅,阴虚经脉失于濡润,均可使心血运行不畅,在诱因作用下,使心脉挛急。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兼有心悸。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过度劳累等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的。

4、休息时心电图示心肌明显缺血,心电图运动实验阳性。

uxk老中医在线
(二)鉴别

1.与胃脘痛鉴别   心痛之不典型者亦可出现近胃脘部的疼痛而与胃脘痛相似,二者不同点在于,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呕吐、泛酸等胃系症状,而心痛多伴有心悸、气短的症状。

2.与心厥(真心痛)鉴别   心厥乃心痛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心痛剧烈,持续不缓解,伴有汗出、肢冷、唇紫面白、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正如《灵枢·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3.与悬饮鉴别   悬饮之胸痛与本病相似。但心痛为当胸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多伴有咳嗽、喘息的肺系症状。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疼痛的性质   灼痛多为阴虚、痰热;闷痛多为气滞、痰阻;绞痛多为寒凝、阳气虚;刺痛多为瘀血、痰瘀互结;隐痛多为气虚、阴虚。

2.辨疼痛的轻重顺逆   发作次数少者轻,发作频繁者重;持续时间短者轻,持续时间长者重;容易缓解者轻,不易缓解者重。

(二)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三)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兼次症:胸闷心悸,时作时止,日久不愈,或眩晕,或因恼怒而致心胸剧痛。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

脉象:沉涩,或弦涩,或结、代。

分析:瘀血阻于心脉,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加重。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胸闷心悸。恼怒则肝气郁结,气滞则加重血瘀,故常因情志波动而疼痛加重,时作时止,日久不愈。肝郁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眩晕或头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或结、代,皆为瘀血内停,气机阻滞之候。舌苔白腻或黄腻,为痰浊或痰热内结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2、痰浊内阻

主症: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

兼次症:疲乏,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或时有胸闷刺痛、灼痛。

舌象:舌质淡,或紫暗,苔厚腻,或黄腻。

脉象:滑,或弦滑,或滑数。

分析:痰为阴邪,重浊粘滞,阻于心脉,胸阳失展,气机不畅,故胸闷痛如窒。心之络脉、支脉布两肩,通背俞,因痰浊盘踞,阻滞心之脉络,故痛引肩背。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故肢体沉重。心脾气虚则疲乏气短。痰多,舌质淡,苔腻,脉滑皆气虚而痰浊内阻之征。久痛入络,久病必瘀,痰阻血瘀,痰瘀互结,则胸闷时刺痛,痛处不移,舌质紫暗,苔厚腻。若痰浊化热,痰热互结,则胸闷时灼痛,舌质或淡或紫暗,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

主症:胸痛如绞,时作时止,感寒痛甚。

兼次症: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uxk老中医在线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

脉象:沉细,或沉紧。

分析:素体阳虚,寒从中生,阴寒凝滞,胸阳阻遏,复感寒邪,可突发绞痛,因“胸痹缓急”,故时作时止。胸阳痹阻,气机不畅而胸闷,气短,心悸。阳虚生寒,不达四末,故面白而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沉紧者,为阴寒凝滞之重症。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膻香。

4、气阴两虚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兼次症:心悸心烦,疲乏,气短,头晕,或手足心热,或肢体沉重,肥胖,胸憋闷而刺痛。

舌象:舌质嫩红或有齿痕,苔少,或薄白,或舌质淡青有瘀斑,苔厚腻或黄腻。

脉象: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细缓,或沉缓而涩,或沉缓而滑,或沉滑而数。

分析:心痛日久,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气虚无以运血,阴虚则络脉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而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因气虚则疲乏,气短,舌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因阴血虚则心悸,眩晕手足心热,脉细数。气阴两虚重症,气不运血,血不养心,气血瘀滞则可见脉细缓或结、代。偏于气虚,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而见肢体沉重,肥胖,苔厚腻,脉沉缓而滑;偏于阴虚则心悸,手足心热加重,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如兼有血瘀则胸闷而刺痛,舌质淡青有瘀斑,脉沉缓而涩。若痰浊化热则脉沉滑而数,舌苔黄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营养汤。

5、心肾阴虚

主症:胸闷痛或灼痛,心悸心烦。

兼次症:不寐,盗汗,腰膝酸软,耳鸣,或头晕目眩,或胸憋闷刺痛,或面部烘热,汗多,善太息,胁肋胀痛。

舌象: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苔少或白。

脉象:细数,或促。

分析:病延日久,阴虚而血滞,瘀滞痹阻,故见胸闷灼痛,时作时止。肾阴虚,五脏失其滋润,心肾阴虚,阴虚生内热,故见心悸心烦,盗汗不寐,耳鸣,腰膝酸软。若水不涵木,阴虚阳亢则见头晕目眩。若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则颜面烘热,善太息,胁肋胀痛。热迫汗外出则汗多。因瘀血阻滞,故时有胸憋闷刺痛。舌质红降、有瘀斑,苔少或白,脉细数,或促,均为阴虚内热,瘀血阻络之征。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

6、心肾阳虚

主症:胸闷痛气短,遇寒加重。

兼次症:心悸、汗出,腰酸,乏力,胃寒肢冷,唇甲淡白,或胸痛扯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或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

舌象:舌质淡,或紫暗,苔白。

脉象:沉细,或脉微欲绝,或沉细迟,或结代。

分析:心肾阳虚,胸阳不运,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故胸闷气短,遇寒加重。心肾阳虚则心悸,汗出,腰酸,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若阴寒凝聚,胸阳阻遏,复感外寒,则胸痛扯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心肾阳虚,开合失常,水饮凌心射肺,而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舌质紫暗,脉沉细迟或结代,皆为心肾阳虚,瘀血阻络,水饮凌心所致。

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

(四)其它疗法

滋心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阴虚明显者

冠心苏合丸每服1丸。用于气滞寒凝者。

配合选用葛根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

速效救心丸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急性发作时10~15粒舌下含服,治疗心痛之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

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虚明显者。

十.转归与预后

本病治疗及时,辨证准确,症状一般可得到控制和缓解,若失治误治易发展成心厥,以致危及生命。

十一、预防与预后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激动。

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膏粱厚味,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体育锻炼。

十二、小结

心痛是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常在寒冷、饱餐、劳累及情志刺激诱因下发病,其病机关键为心脉挛急。治疗上区分气血阴阳之虚及痰浊、瘀血、气滞、寒凝之实的不同,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辨证论治,配合科学的护理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