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棄嬰尋根 漂流海外半世紀 相約回港

 平雅小座 2012-02-20

30棄嬰尋根 漂流海外半世紀 相約回港

上一篇主題 下一篇主題 向下

30棄嬰尋根 漂流海外半世紀 相約回港

發表 由 Kit 于 周日 10月 17, 2010 12:05 pm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傳教士 Mildred Dibden來港開設粉嶺育嬰院( Fanling Babies's Home),收留數以千計被遺棄嬰孩。這些棄嬰有因健康問題被棄、有因家庭劇變而無依無靠,也有因貧窮被送出家門。半世紀過去,本月初, 30多名來自粉嶺育嬰院的棄嬰,成立了名叫 Fanling Babies' Home的網站組織,相約回港一聚,希望找回親生父母。不是要向他們抱怨,只想向他們說一句:「這些年來我過得還好。」
記者:梁德倫、麥志榮


一班當年的棄嬰早前在港重聚,希望找回昔日的記憶及失散的親人。

瑞芬不再有怨恨:只想見父母一面
瑞芬曾住在粉嶺育嬰院,但瑞芬這個名字對她來說十分陌生,連讀出來也十分困難。她現在的名字是 Debbie Cook。瑞芬於出生一、兩星期後,被棄在深水埗東沙島街頭,當時是 59年 7月。她其後被送至粉嶺育嬰院,住了約兩年,被一對英國夫婦領養。瑞芬養父是英國華僑,母親是英國人,他們因為當時生育有困難,決定領養她。居住在英國人社區,在家中說英文,她對中國文化感到陌生。


瑞芬(左)與美恩(右)離開孤兒院半個世紀後,希望可憑手上的出生證明文件等,找到親生父母的下落。 黃賢創攝

對港有強烈歸屬感
她的成長期很孤獨,整個社區就只有她一個人與眾不同,上學後遭同輩排擠,甚至有人問,她明明是中國人,為何會出現在英國社會、為何一句中文都不懂,令她非常難受經常痛哭。當她的領養母親在她 6歲左右成功懷孕後,她即時意識到自己其實並非這個家庭的成員。「當時,有種我是外來的人感覺,花了很長時間才平復心情」。

瑞芬後來嫁了一名英國人,有了自己的子女,但始終對英國缺乏歸屬感。「我知道自己來自香港,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當她生出尋根的想法後,養父養母都表示十分支持,又提供一些當年她的出世紙和護照等文件,希望能循這些線索找出蛛絲馬迹。她參加今次孤兒聚會後,又趁機以多種方法尋親,包括到入境處和社會福利署翻查資料,也找到當年報道自己被遺棄的舊剪報。

想法沒一刻停止過
瑞芬稱,尋親的目的不單是想見見親生父母,更想知道有無其他親人,到底自己生於一個怎樣的家庭。她說:「我有時看醫生被問及有沒有家族病史,真的不知怎樣回答。」瑞芬表示,一個被領養兒童的感受一般人很難明白。「我也恨過親生父母為何要拋棄我,但現在只想見他們一面,想知道與自己擁有同一個姓氏的父母是怎樣,這種想法沒有一刻停止過」。

本港近年偶有發生青少年遺棄初生嬰兒事件,瑞芬說要作出一個骨肉分離的決定要承受莫大痛苦,每當聽聞這些事件她都會感同身受,「就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會為那些棄嬰感到痛心,也希望這些父母想清楚,有些決定可以影響別人的一生」。


泛黃的黑白照片,紀錄着美恩當年在孤兒院的生活點滴。

美恩盼向家人說:這些年過得還好
今年 55歲的 Mei Yan Griebenow,出世紙上姓名欄上只寫着「美恩」二字,父母那欄留空劃去,對她來說非常刺眼。 55年 8月中,約兩個月大時的她被棄在當時大埔診所外,其後被送到粉嶺育嬰院,生活到 62年, 6歲半那年,才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她現在連基本的中文也不懂。

難忘孤兒院生活
由於曾在孤兒院生活 6年,當年的點滴,美恩仍有些印象,「我仍記得當時的床、上課時的情況,一起排練表演,甚至孤兒院的氣味,這些記憶統統沒有遠離」。數年的孤兒院生涯竟成為她最珍貴和開心的童年回憶,因為當她被領養後,要在一個陌生環境成長,不快的事情接踵而來。

美恩說,當年被領養帶到外國時,同行還有一名較小的同院孤兒鄧秀旺,成為她的妹妹。人在異地,環境、氣味截然不同,鄰居、同學全是白皮膚的人,她這個黃皮膚黑眼睛的女孩顯得更為礙眼,因而被排擠,「當有人問我為甚麼與他們不一樣時,我真的不懂回答」。

長大後慢慢融入外國的生活,但美恩內心深處想要尋根的想法卻越來越強烈,「我始終和他們不一樣,雖然我已忘記如何讀和說中文,但我知道自己來自遠方的香港,我和這個地方仍然有強烈的聯繫」。

她稱,小時候會怨恨被親生父母遺棄,但長大後明白他們當初決定時必定很痛苦,「我現在只想知道他們的模樣,知道自己的家族到底是怎樣,也想告訴他們雖然我被遺棄了,但我有一個新的生活,這些年來我過得還好。」


美恩至今仍珍藏着當年抄寫的中文生字簿。

妹妹遭遇更凄慘
現仍單身的美恩說,今次來港,其實心中也明白可找回親人機會不高。「但若我甚麼都不做,就連最後機會都會錯過」。
美恩指,當年與她一同被領養成為「妹妹」的鄧秀旺,背後的故事更令人心酸。秀旺 56年出生沒多久,家中便發生慘劇,父親將母親斬死,遺下秀旺和三個哥哥。秀旺的嫲嫲不久便將秀旺送至孤兒院。

美恩表示,秀旺其實很想找回哥哥,她明白兄長可能出於不同原因不想見到她,但她並非要和一家人團聚,她只想知道媽媽的模樣。


粉嶺育嬰院舊址在 80年代已被一間染廠接手。

話你知
39年照顧千計棄嬰
粉嶺育嬰院在 1936年由英國女傳教士 Mildred Dibden成立,於粉嶺安樂門路 17至 21號設立院舍,收留棄嬰。孤兒院 51年由基督教兒童基金( Christian Children's fund)接手管理,直至 66年院舍的人手及服務轉移至大埔松嶺繼續運作,粉嶺院舍丟空;新院舍於 1975年關閉,由匡智會接手改為該會會址。育嬰院主力照顧棄嬰,直至他們被領養或滿 18歲。據估計,粉嶺育嬰院多年來照顧數以千計棄嬰,逾 500名嬰孩獲領養。

一班來自該孤兒院的孤兒近年聚首一堂,成立一個名為 Fanling Babies' Home的網站,讓來自同一背景的孤兒透過互聯網、電郵及電話聯絡,找到親生父母。

Kit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過來人:有信念未絕望

發表 由 Kit 于 周日 10月 17, 2010 12:14 pm

30多年前在贊育醫院出生時被調亂的李國賢,近年千方百計要尋找親生父母,卻未成功。這名過來人指,過去兩年的尋親過程,心情起伏很大,要經歷多次的期望與失望,而收到的消息及回應,亦會慢慢減少,要抱着奇蹟最終可能會出現的信念,他才不致絕望。

驗 DNA揭調錯嬰
76年在贊育醫院出生的李國賢,到 07年因血型與父母不脗合,才偶然產生疑問,自行驗 DNA證實,養育他數十年的並非親生父母,追查下揭發贊育醫院當年將他與另一嬰兒調亂。過去兩年他公開事件,尋求政府協助,又將經歷出書,希望尋找親生父母,至今未成功。

李國賢向本報表示,尋親過程心情會起伏很大。他說:「有時行街,見到有人個樣有啲似自己,都會望多幾眼,心裏會問究竟係唔係自己親人?」

李國賢說,他收到不少電話,聲稱可能是他父母,部份人更見過面,「見面之前心情會好緊張,不停諗好多嘢,但見到面,傾完發覺唔係,就會好失望」。

李國賢對親生父母根本一無所知,但仍希望能見一面,這是人類天生的血緣情感。他說:「對好多人嚟講,同父母食飯,拖手行公園,送件衫畀佢哋,都係好普通嘅事,但係對我就係一種遺憾。」尋親過程可能很漫長,收到的消息及回應亦慢慢減少,但李國賢堅持不放棄,相信奇蹟遲早有可能出現。


Kit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紅十字會代尋親四條件

發表 由 Kit 于 周日 10月 17, 2010 12:16 pm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窮命賤,時常發生遺棄嬰兒事件;今時今日孩子如珠寶,近年本港棄嬰數目大幅劇減,維持在單位數字。

過往棄嬰多由外國家庭領養,近年則由本地家庭主導。社署目前正處理 129宗本地家庭領養申請,海外家庭申請則有 37宗。

根據警方提供數字, 06年錄得五宗遺棄 2歲或以下嬰孩個案, 07年有兩宗, 08年則錄得六宗,去年則沒有個案。本港現時主要由社會福利署統籌領養嬰兒事宜,而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保良局和「母親的抉擇」都有提供領養服務。

成功尋回率 35%
社署統計顯示,每年約有數十宗本地家庭成功領養個案, 09至 10年度有 87宗,今年 4至 7月則有 30宗。領養兒童申請人必須年滿 25歲,有固定的工作和充裕財政狀況等;夫婦結婚也須達 3年以上。

提供尋親服務的紅十字會表示,服務申請人需符合四項條件,包括因天災或戰禍而失去聯絡、申請人與被尋者必須為直系親屬關係;另申請人或被尋者其中一方必須現居於香港及申請人必須提供被尋者的基本資料,包括姓名、年齡、最後聯絡地址等。若棄嬰符合條件也可與當地紅十字會聯絡。

紅十字會表示,尋人時會先核對資料庫,又會翻查香港電話簿,若查詢人能提供被尋者在香港的最後通訊地址,紅十字會將派員上門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