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湘教版)3[1]
2012-02-21 | 阅:  转:  |  分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单元2008.11之阅读“气候与土壤”内容,思考:3.我国东北的黑土
和南方的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2.气候是如何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1.气候对土壤有哪些直接影响?4.
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黑土高。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有机质积累多。P7
3活动2。土壤形成的过程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耕作土壤风化作用微生物低等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耕作
培育生土熟土肥土标志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绿色植物是怎样实现营养物质在大气圈、岩石
圈、土壤圈、生物圈中的运动的?通过生物循环不断地进行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元素的富集对比森林地区和草原地
区植被的根系生长情况,试说出这两个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区别及原因。阅读“地形与土壤”内容:2.完成课本P76页活动题
第2题。1.思考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土壤会有什么特征?(提示:从地势、坡度、坡向考虑)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由黄河带来的大
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发育而成,地势平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较慢,土壤发育程度最好。青藏高原寒漠土:地势
高、气温低,发育程度较低。江南丘陵红壤: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
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土壤物质基础矿物养分有机质形成肥力水热状况物
理、化学过程物质能量再分配稳定活跃气候母质生物矿物质土壤性质有机质水分、热量地形时间
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只用不养。最初产量很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
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老轮荒地,最后成为流动沙地。阅读以下材料,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阅读课本P75页“人类活动与土壤”内容,回答人类活动可以对土壤造成
什么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人们在利用土壤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用养结合,
促使土壤不断得到改良。不合理的耕作经营,则会引起土壤退化。材料一: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
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材料二:黄土高原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
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材料三:每生产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
生14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别是怎样反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
献花(0)
+1
(本文系福民挂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