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东拼西凑的省

 GBT 2012-02-21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人文/历史

分类: 玩味历史
一个东拼西凑的省
    看一些介绍安徽人性格的书总有些南辕北辙的感觉,这也难怪,对一个东拼西凑起来的省来说,想给他总结出一个覆盖安徽全省的性格总有些强人所难,怪就怪那些作者为了挣钱,非要自找苦吃去找什么安徽人的性格,结果吃力不讨好,怪谁呢?
    先说语言吧?大凡四川、河南、东北、广东、浙江这些地区的人,外人一听多半会知道他们是哪里人,因为他们都有差不多的口音,我们凭口音就可以推断他们是哪儿人了。
    但凭口音猜安徽人就可能要失效了,因为你听皖北阜阳、亳州一带的安徽人讲话,十有八九会以为他是河南人,因为当地流行的是河南官话。到了江淮之间乃至沿江江南一带又改说江淮官话了。笔者就生活在这个方言区,结果在外地常常被人误会是南京人,其实我自已觉得我讲的话与南京话差的老鼻子远。到了皖南,有讲吴语的,有讲徽语的,安庆市下辖的几个县则是讲赣语的,有这么多方言的省,到底哪一咱是安徽口音呢?显然无法确定。
    风俗习惯上差别就更大了,皖北吃馒头,皖中和皖南吃米饭。皖北的老年人喜欢听豫剧,省城合肥一带的人则热衷于像哭腔一样的倒倒戏,皖西南和皖南则流行黄梅戏。
    皖北人刚烈,称雄一时的朱元璋明军和李鸿章淮军都是这些淮上健儿的骄傲。最南边的徽州人打仗不行,经商却有一套,也曾轰轰烈烈地演绎过“无徽不成镇的”商业神话。皖西南的安庆人却似乎是天生读书写文章的种子,所谓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文章数我哥,我帮我哥改文章是也!
    粗略分起来,安徽可以以长江、淮河分成截然不同的三个同区,即淮河以来的皖北地区、江淮之间的皖中地区和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这三个地区在地理、文化、经济、气候乃至方言、风俗、饮食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差别如此大的地区是怎么走到一起成了一个省呢?
    其实在明代以前,安徽的上述三个地区从来不在一个一级行政区内,比如唐代的一级行政区是道,而皖北属河南道、皖中属淮南道、皖南属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
    到了宋代仍是如此,宋朝改道为路,皖北属于京西北路和京东西路、皖中属于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皖南则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设行省,安徽长江以北大部分属于河南江北行省,长江以南则属于江浙行省。
    明朝建立后,安徽上述三个地区才开始第一次走到了一起,而这与朱元璋有着直接的关系。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以南京为首都,以他的家乡凤阳为中都,于是他以南京和凤阳为中心,在地图上划了一个大圈子,建立了一个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庞大的行政区域----南京,也就是京师直属的地区,这个明朝中央直属行政区有140个府、193个州和1138个县,含括了今天的安徽、江苏、上海两省一市。
    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块行政区域又叫南直隶省。到了清代,改称江南省。所以在整个清代,经常有江南徐州、江南扬州、江南合肥的叫法,这里的江南并不是地理上的江南,而是行政上的江南。
    朱元璋建立这个庞大行政区的直接后果一是把原本差异较大的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地区揉合在了一起,二是把原本一体化很强的江南地区一分为二,将古代的吴越地区再次割裂开来。
    到了清代,由于考虑到这个名不符实的江南省实在是太大了,于是一分为二,从中间割了一刀,分为江苏和安徽两个省。
    从此东拼西凑的安徽省诞生了,东拼西凑和江苏省也同时诞生了。
    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差异哪些大的地区能够长期维持下来呢?其实这与中国统治者一贯的区划原则和思路是分不开的,这个原则和思路就是尽量不要让一个省自成一体,目的呢?就是防止发生唐朝那样的藩镇割据!比如陕西的汉中从地理和文化上来说与四川更加接近,可是偏偏把它划到陕西去,四川的军阀就难以割据了,因为他管不到汉中,就意味着四川的北方门户大开,难以坚守。潮汕地区实际上说的是闽方言,但统治者偏要把他划到广东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想多举了,反正东拼西凑的安徽就这么诞生了,成为一个地跨南北,承东启西,吴头楚尾的混合体,快乐着、自在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