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会读书10

 mhml 2012-02-21



我会读书10

豪华高雅分割线 - 闲散人也 - .

 

品味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1)“离开语言文字的鉴赏语文教学的智育、美育、德育都将落空”(2)要“突出文学语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语言的水平”。(3)这里的语言是指结合具体语境的语言,我们现在大多把它表述为言语。言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这里无需赘述。本文主要从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等方面就言语品味的一些方式作些探讨。

        一、基本的方式是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晨读时,他们常常默对课文,或者嘤嘤嗡嗡,音细如蚊。这样一来,就忽视了语言的一项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记录声音。所谓“言为心声”,他们放弃了一条最便捷的还原心声的方法,实为可惜。况且前人都是非常注重诵读的。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年学习读得“口舌生疮”。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记有寿镜吾先生早年诵书时的情景,把头“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直令童年时的“我”神往。前人总结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充分揭示了诵读的作用。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抒情性的文章尤为适用。如我们在上李密的《陈情表》时,可先由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继而让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挑读,挑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孤苦无依之状和祖孙相依为命之形,从而被作者所感动,接受灵魂的洗礼。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
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诵读这种最古老的方式,正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角色体验。

        华师大
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体验式阅读教学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现行的
语文教材有精彩的小说片段、乐府民谣、唐诗宋词、元明散曲、时尚精品,还有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情节鲜活灵动,人物有血有肉,妙语令人难忘。但这些本应能激起学生极大阅读兴趣的作品,却常常被我们有些老师讲解得支离破碎,意象全无。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去体验。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条件,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去亲身经历或参与。

       电影戏剧里,导演要求演员必须“忘我”、“投入”,我们
评价演员表演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他们是否“入戏”。同样,在阅读教学里,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我们的言语品味必将是非常到位的。

        角色体验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前者的要求相对高些,要求学生的准备也相对充分些,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课本剧,此方法偶一为之,很有必要,但无法作为常态,我们能够进行的是一些片断的分角色表演,如对《药》中有关“茶客议药”的描写,通过分角色表演,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对他们的表演是否到位进行
评价,就能加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至于分角色朗读,运用就比较广泛了,如在《失街亭》第一部分里马谡与王平就防守策略的对话就很能体现人物个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到马谡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和王平的小心谨慎的性格。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角色体验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

        三、联系语境品味。

        语境和语境的作用早在我国的传统
语文学中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唐孔颖达《正义》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 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数句以成言。”春秋笔法虽一字见褒贬,但必须有数句作为上下文,褒贬才能准确地显示出来,即“数句”是“一字”的语境。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也。”他们都从字、句、章、篇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上下文(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了。时至今日,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中,在教学过程中仍不能抛开语言环境。
现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专门开辟了“语义与语言环境”一节,在文中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

        四、用想象、联想加以品味。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而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有的学者指出,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一般情况下,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运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运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因此,可以说,想象能力应用多少是
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在言语品味中,让学生学会充分运用想象,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培养目标,其次,它也有助于理解人物,感悟主题。这里主要谈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文中含蓄的地方,我们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正面填充,品味其言外之意,如《祝福》里鲁四老爷的两个“然而”,前一个“可恶!然而……”是在人家说他家女佣祥林嫂被人家在大白天公然绑走,有损他家体面的情况下说的,“然而”后面的内容是,既是她婆家人来要她去,我们也无可奈何,反映的是他的礼教观念;后一个“然而”是在卫老婆子说“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后说的,其后面省略的内容是要找一个像祥林嫂那样既不惜体力又不论工钱多少的人难啊,反映的是他自私自利的一面。另一种是当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或主题有困难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反面设想一下,人物如不这样做,还有别的选择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如在《项链》中,当学生通过直接的人物行动、心理等描写分析后,得出她的爱慕虚荣等品质后,我说玛蒂尔德作为一个人,她的形象应该是圆形的、丰满的,你们要尽可能多的挖掘其内涵,学生又找出了她的诚实、勤劳等,接着就沉默下来了。这时,我提醒他们说,你们能否从反面想想,玛蒂尔德除了借钱赔项链外,还有别的高招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她可以去向朋友说明,以求得朋友谅解,这样,即便是真项链,朋友或许也会打折,毕竟朋友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我又问,“她不这么做,说明她的什么品质呢?”生答,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她不愿向朋友诉苦以求怜悯。有的说,她可以远走高飞,她不这样做,反映了她的诚实;有的说,她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美貌走一条捷径,毕竟舞会上连部长都注意到她了,她是完全有条件借此攀上高枝的,她不这样做,正反映了她的自尊……想象之门一打开,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人物形象也就丰满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古希腊学者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想象,就是那点燃希望的火把,运用得当,定能燃起熊熊篝火。

        五、替换比较法。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5)比较法是
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这种方法的形式多样,这里只谈一种,替换比较,也就是先用一种语言形式去替换,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优劣。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当品味到王熙凤的语言“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时,直接让学生品味,可能理解得不够到位。我把它替换为一问一答式:王熙凤问:“妹妹几岁了?”黛玉涩涩地答:“十三了。”(注:未加考证,是我的杜撰。)又问:“可也上过学?”答:“上过一年学。”又问:“现吃什么药?”答:“人参养荣丸。”并让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然后让大家跟原文比较一下,说说哪个好。学生讨论后明白,原文中只写王熙凤的问,不写黛玉的答,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特意为之,这样一方面可以把黛玉回答贾母和宝玉的话区别开来,这些答话,别处既已写过,此处就没必要重复;另一方面,它也符合王熙凤的性格,王熙凤只管问,不管答,也不在意黛玉的答。她问得连珠炮似的,为的只是在贾母面前体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而非真心关切她,体现的是她的虚情假意。这样一来,小心行事的黛玉既来不及开口,也就不开口了。

        事实证明,替换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豪华高雅分割线 - 闲散人也 - .
 
背诵读书法
 

       第一,读书时,一定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据心理学研究,阅读中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记忆;一种是有意识记忆。如果阅读时,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随便翻翻,但翻过之后,不自觉地记住了一些东西,用的时候能够回想起来,这样的记忆就叫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记忆留在脑子里的印象有深有浅,感兴趣的东西印象深,记得时间也长,不感兴趣的东西印象浅,过后就忘了。如果阅读前,有一定目的,阅读中又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经过自觉的努力去识记文章的内容,读过以后能够清楚地回想起来,这样的记忆就叫有意识记忆。有一位老师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甲班,让同学阅读一篇文章,阅读前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读过以后,立即测验,要大家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和中心思想。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不出来或写得不对。在乙班,让同学阅读同一篇文章,但阅读前就提出,读后要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和中心思想,此后进行了同样的测验,结果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地回答问题。实验表明,有意识记忆比无意识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有意识记忆的重要特点是阅读时有明确的目的,有了目的,大脑就能积极、主动地去识记读过的内容。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就得带着任务读书。

       第二,阅读时,一定要积极思考,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心理学家们还指出,按照阅读时的理解程度,记忆又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两种。对阅读材料不求理解,只靠反复诵读记住读过的东西,这样的记忆叫机械记忆。如读书时碰到的人名、地名、年代等等,就要靠死记硬背,直到记住为止。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文章的内容观点,这样的记忆就叫意义记忆。例如,阅读一篇议论文,就要弄清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论据是怎样说明论点的,经过这样的分析研究,文章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清晰的印象,经久不忘。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大不相同。有人做过实验,识记十二个不成词的汉字,需要复习十六次才能背下来,识记四百八十个字的诗歌,只需复习八次就能背诵下来。前者因为字与字之间没有意义联系,只能靠机械记忆,所以记得慢;在诗歌中,字与字之间形成了意义联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所以记得快。我们阅读的文章,绝大多数在内容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要积极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效果才好。

       第三,读书时,除了要有意识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帮助记忆。

       诵读法。即高声朗诵阅读材料,一边看,一边念,一边听,朗诵时,由于眼、口、耳三种器官同时活动,文字通过视觉、听觉两条渠道进入大脑,引起的兴奋比较强烈,因此,记忆也就比较牢固。大诗人白居易自述,年轻时为了记住所学的文章,常常读得“口舌生疮”,可见诵读法在帮助记忆方面是起重要作用的。又如抄读法。即一面阅读文章,一面全文抄录,或摘抄其中精采段落和语句。抄录需要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写,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就记得扎实。明代学者张溥抄书出名,他读过的书必亲自手抄,抄完之后朗读一遍就烧掉,然后又从头抄起,反复若干次。由于记忆积累的知识多,所以他写诗作文才思敏捷,挥毫立就。

       整理法。即在阅读中将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或列成提纲,或制成图表,然后扼要地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透彻地理解了阅读材料,加工结果又比较简明,所以便于记忆。

       联系法。即阅读中把阅读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如看到辛亥革命爆发年代是一九一一年,就联系到党的生日是一九二一年,中间相差恰好是十年。这样一联系,辛亥革命的年代就比较好记了。又如学习一篇驳论文,联系一下被批驳的文章的观点,驳论文中的观点也就记得更清楚了。读书时,帮助记忆的方法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历来学有所成的人,在阅读中都很重视记忆,记忆力强的人甚至可以做到“过目成诵”。记忆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锻炼而加强,我们只要掌握了记忆的特点和规律,再有意识地在读书活动中去运用,就会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