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书楼寻踪馆 2012-02-21


(2011-09-26 15:24:08)

          [转载]珂勒惠支原作展(日本佐喜真美术馆收藏)


    这个展览就是去了两次都没有看成的展览。见不到原作,买了一套日本印刷的原作明信片,印得也不是很好。只能搜几张图片,做一个网上的观展了。


                   

柯勒惠支原作展 海报

   1931年,经由鲁迅推介,天才而苦难的德国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的木刻作品首次登陆中国。珂勒惠支的作品饱含人文关怀、极富表现魅力,具有超越时代、地域、主义、性别等诸多差异和束缚的精神感召力,对鲁迅所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起到了巨大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为使此次鲁迅纪念活动更臻圆满,来自琉球的佐喜真美术馆特提供58件珂勒惠支原作与“鲁迅的面容”纪念特展同场展出,恰如一个精准的注脚诠释出鲁迅精神的本色和特质。

   在灾难与贫困,战争和牺牲交织的时代,这位德国女艺术家的作品最打动鲁迅的地方,其实不仅在战争和反抗。鲁迅说:“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最根本的,是“深广的慈母之爱”!

[转载]珂勒惠支原作展(日本佐喜真美术馆收藏)
   佐喜真美术馆,是建立在日本冲绳美军基地旁边的一个收藏反战题材作品的美术馆。

  佐喜真美术馆收藏的珂勒惠支的作品有59件,在日本国内属藏品第一。把佐喜真美术馆作为合作对象,是以民众的视点看中日文化沟通。原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即使在黑夜般绝望当中也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人生意义,这就是鲁迅和珂勒惠支的共同点。鲁迅从民众的视点角度出发来开展文学活动。同样,佐喜真美术馆尊重民意,代表民众的声音。我们举办珂勒惠支作品展,目的在于发掘东亚历史的记忆,寻找重新审视日本冲绳与中国之间关系的新契机。”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凯绥·柯勒惠支自画像石版 1934

   凯绥·柯勒惠支(K?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柯勒惠支出生于俄罗斯克尼哥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一个德裔家庭,原名凯绥·施密特。14岁时即开始学习绘画,1884年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1889年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柯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任教。其间几次游历巴黎和意大利。1909年回国后为一个漫画杂志Simplicissimus.工作。这时她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 、《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的儿子被征入伍在西线阵亡。1920年她和爱因斯坦等人组织成立了国际援助工人组织。1932年她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组成反对纳粹的阵线,希特勒上台后,她被取消普鲁士学院院士的荣誉(她是第一位被选为普鲁士学院的女性院士),并禁止她的作品参加展览。1940年她丈夫去世,1945年她的孙子又在东线阵亡。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毁,她离开柏林到德累斯顿附近的一个小镇居住,并在那里逝世。

   她因为和丈夫居住在贫民区,了解普通人民的贫困境遇,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反映普通人民的贫苦生活,因此在第一次获得金奖时,就被当时的[威廉二世]]国王取消。后来她又创作了《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和为工人组织创作的一系列招贴。儿子去世后又创作了许多悲伤母亲的形象,宣传反战思想。她的作品充满悲伤和凄惨的情绪,如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底层人民的可悲状况。柯勒惠支还对铜版画和石版画的技术有许多改进和创造。

   柯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评价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同时代艺术家这样评价凯绥珂勒惠支:“从未见到过一个妇女能有这样的作品!”这评价中也透露出当时女性艺术家地位较低的事实。在珂氏时代的德国,女艺术家只能用字头而不能用全名签名,因为画商怕她们的作品卖不出去。珂勒惠支夫人不愿做家庭妇女,而以她的勇敢和勤奋在版画、雕塑这些男性统治的艺术门类里创造了奇迹。她的卓越之处,在于她对战争的反思。她的战争题材作品里突出的是对反抗者命运的同情,对战争受害者的怜悯。她的版画《哀悼的母亲》发表后,纳粹中央机关报发表文章讽刺说:“感谢上帝,没有一个德国母亲长得像这个样子。”她用爱和悲悯冲淡全民武装的政治狂热,却被视为不健康,颓废,反动,作品不得展出,甚至被焚烧。

生平大事记
1867年(与诺尔德同年)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 
1884年在柏林美术学院学习,后又在慕尼黑继续深造。 
1885-1886年在柏林从师施陶费尔-贝尔恩,学习马克斯·克林格尔的蚀刻组画。 
1890年创作了第一批铜版画。1891年与“施诊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 
后经画家门采尔推荐,当选普鲁士美术学院成员,主持版画部工作。 
1919年从师巴拉赫,改学木版画。 
最初的作品是《纪念李卜克内西》,此后在1922-23年创作了组画《战争》。 
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鼓舞了她 ,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1931年她的作品被鲁迅介绍到中国来,1936年又出版她的作品集,对中国新木刻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勇敢的反纳粹女战士,1933年她愤然离开了普鲁士美术学院。 
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代表作《死亡》和《哀悼基督》以粗犷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描绘了生与死的激烈搏斗,宣泄了她愤懑的情绪。 
1942年“全面开战“时,她发表了最后一幅木版画作品《不要把收获的粮食磨成粉》。 
1945年战争即将结束时死于德累斯顿附近莫里茨山 
1979年北京举办《珂勒惠支作品展》,展出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113件。 

柯勒惠支的主要作品
穷困(1893年) 
末日(1897年) 
下工的工人(1897年) 
自画像(1897年) 
起来(1899年) 
自画像(1900年) 
哀悼去世孩子的妇女1903年) 
觉醒(1903年) 
战场(1907年) 
囚徒(1908年) 
志愿者(1920年) 
母亲们(1921年) 
不要再发生战争(1924年) 
自画像(1924年) 
死神的召唤(1934年) 
自画像(1938年)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899年作 暴动 295mm×317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19年作 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 木刻 350mm×500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03年作 反抗 .jpg 507mm×592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25年作家庭生产1925年德国家庭生产宣传画 石版 343mm×427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05年作 磨镰刀 铜版 298mm×298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03年作 女人与死去的孩子 铜版 425mm×486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03年作 披蓝围巾的劳动阶级女子胸像 .jpg 套色石版 352mm×246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23年作 双亲 木刻 350mm×420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23年作 牺牲 木刻 370mm×400mm
 
[转载]佐喜真美术馆藏柯勒惠支原作展网上观展笔记
柯勒惠支 1907年作 战场 铜版 412mm×529mm
 

以上图片取自雅昌艺术网,以下图片取自网友刺儿。

前三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其余为佐喜真美术馆馆藏。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德国的孩子们饿着 1924 石版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突击 铜版 1897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自刻像 木刻 1924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母亲们 《战争》系列第六幅 石版 1919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牺牲 《战争》系列 370mm×400mmm 1922/1923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玛利亚和伊莉沙白木版 1928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站着给儿子喂饭的母亲 石版 1931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家族 石版 1931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两个闲谈的妇女和两个孩子 石版 1930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母亲们啊!请奉献出你们多余的乳汁!1926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献身 1921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市立收容所 1926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母亲们 1919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碾死 软漆 1910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怀抱孩子入睡的女人木版 1929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自画像 石版 1934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以手抚额的自画像铜版 1910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侧面自画像 石版 1927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化身为友的死神 石版 1934/1935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人民 《战争》系列第七幅 木版 1922/23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寡妇1 (《战争》系列第四幅 ) 1922/23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饥饿 木版 1923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双亲《战争》系列第三幅 木版 1923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低垂的女性头像 软漆  380*319 1905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劳动阶级女性 铜版 1910 329*251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死神与母亲 铜版 1910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告别与死亡 1923/24 石版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死神的呼唤 石版 1934/35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反抗 《农民战争》组画第五幅  1903 铜版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战场 《农民战争》组画 第六幅 铜板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俘虏 《农民战争》组画第七幅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在听音乐的囚徒 石版 1925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汉堡酒馆 软漆 1901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与死神争夺孩子的女人 铜版 1911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暴动 1899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磨镰刀 铜版 1905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祈祷的少女 铜版 1892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家庭生产 石版 1925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  木版 1919/20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死神 女人和孩子 铜版 1910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哦,人民!你有多处伤口在流血 铜版 1896

人性的明度-珂勒惠支原作展

圣殇 1937
 

         

   鲁迅希望中国的木刻青年认真学习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鲁迅面对的,是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用艺术来呐喊、鼓舞和战斗,渴望获得广泛的影响和认同,引发对不公正社会的震动和破坏,因而,战争题材、反抗意识,最容易打动和俘获他们的心。鲁迅编辑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偏重战争题材和劳动者形象,如《商议》、《织工队》、《突击》、《收场》、《卡曼纽歌舞》、《耕夫》、《凌辱》、《磨镰刀》、《城洞门下的武装》、《反抗》、《战场》、《俘虏》、《失业》等等。编辑过程中,鲁迅参考了托朋友从德国买回的《凯绥?珂勒惠支画帖》(Kaethe Kollwitz Mappe)。这本画帖,他前后购买了两个版本。但在编辑选集的时候,他使用了初版,而把修订再版送给了日本朋友。为什么这样做呢?他说是因为“后一版便变了内容,忧郁的多于战斗的了。”他看重战斗的作品,与当时中国的现实有关。
   

  现在,冲绳佐喜真美术馆的藏品为我们诠释凯绥·珂勒惠支拓展了视野,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战与和,生与死,养育与杀戮,希望与绝望,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上,丰富和丰富中的平衡是多么重要。
  
  凯绥·珂勒惠支是多面的,有人说她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宣传家,也有人说她是悲观的困苦的画家,更有人说她是宗教艺术家。鲁迅生前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没来得及翻译出版。假以时日,他会继续介绍这位女艺术家多方面的成就。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对凯绥·珂勒惠支的研究,还仅止于一两本小传和几本作品选。广大艺术爱好者对她的了解,似乎还无法跃出鲁迅的视野。

链接:

                 佐喜真道夫:珂勒惠支正是冲绳所需要

   青年时代,我在学生运动的大潮中与鲁迅相遇。
  
  读到鲁迅的《写于深夜里》,知道了珂勒惠支,这篇文章由《珂勒惠之教授的版画之入中国》和描写学生们因为受到法西斯权力无情拷问而身心俱损的当时中国的现实的四个短章构成。鲁迅写道,年轻同路人柔石因为国民党"猎赤"而遭枪杀,为了献上自己无言的祈念,把凯綏·珂勒惠支的作品《牺牲》刊登在杂志《北斗》上之后,许多人都感到了其中的含义。文章的最后,以"作者虽然现在(在希特勒政权之下)也只能守着沉默,但她的作品,却更多的在远东的天下出现了。是的,为了人类的艺术,别的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结尾,表达了为了人类而创作的艺术无论在何种绝望的状况之中,都和人们的灵魂紧贴在一起,并激励着人们。在木刻运动中孕育的众多版画家的作品正是做了最好的实践。由此,我渴望看到珂勒惠支的作品。但是,在当时的日本,还很难有看到珂勒惠支作品的机会。我听说石母田正的书《历史和民族的发现》中使用了珂勒惠支的《牺牲》,就去把书买回来。但是,印在书上的作品照片很小,虽然可以看到大致的轮廓,但远远谈不上作品的鉴赏。
  
  我第一次面对珂勒惠支作品,是在东京银座的画廊见到的《女人和死去的孩子》。母亲太过悲伤,死死地抱着孩子,下颚紧紧抵着已经死去的孩子的胸。有那么一瞬间,恍惚觉得母亲几乎要把孩子吞噬。一时错愕无语,静静过了一阵,眼前好像浮现出圣母像。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深沉的哀叹和爱意四溢的母子像。越过简洁的构图,我感受到表现失去世界般的母亲的悲伤,我痛感鲁迅的思绪。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志愿兵的18岁儿子皮特的战死,珂勒惠支夫妇沉浸在绵长的悲苦之中,然后决议创作包含了青年们对战争的狂热、母与子、家庭等所有问题的皮特的悼念雕塑。名为《双亲》的石像历时18年的岁月完成。睁着双眼的僵直的父亲的雕像,和勾着背透着难以言传的深沉悲哀的母亲的雕像。父母二人的雕像之间没有皮特的像。但反而更向人们倾诉失去儿子的感受。每个战死的年轻人的背后,都有遭灭顶打击的双亲和家族。珂勒惠支就是这样诉说着战争。
  
  我一直想在遭受过战争重创的冲绳土地上建立能整合内心的"思考空间",于是在1994年开设了佐喜真美术馆。主要的收藏包括丸木位里、丸木俊的《冲绳战之图》系列14副作品、乔治·鲁奥的版画、凯綏·珂勒惠支的版画、上野诚的木刻版画、浮世绘等等。这些都是竭力向民众传达艺术力量的艺术家的作品。珂勒惠支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的深刻洞察和爱意,富于激励的力量,和冲绳人的灵魂相连。我直觉到"珂勒惠支正是冲绳所需要的",于是开始义无反顾地收集她的作品。
  
  现在时隔40年我重读鲁迅的文章。没有真正关于美术的研究和准备,仅凭着对艺术的强烈憧憬,就开设了美术馆,这是因为学生时代读过的鲁迅的语言赋予我巨大的力量。我再次意识到从鲁迅的思想汲取了诸多行动的指针,暗暗地感动。
  
  我由衷地感谢此次自己收藏的珂勒惠支作品能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和浙江美术馆展出。感谢浙江美术馆马锋辉馆长基于对鲁迅和珂勒惠支深厚理解的诚挚邀请,感谢展览编辑刘颖女士,画册设计师章利民先生等浙江美术馆工作人员的细致入微的工作。同时感谢鲁迅博物馆的肖振鸣主任,展览的提案者清华大学文学院汪晖教授,展览策划人胡冬竹女士,顾问横地刚先生,奈良和夫先生。孙郁老师(原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曾说“我们珍视不是从德国而是从琉球借展(珂勒惠支作品)”。但愿,来自琉球的小小的收藏,能成为载负鲁迅和珂勒惠支思想的磁场,化为创造东亚新的和平的博大想象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