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粮食为啥能“八连增”

 木鸡王子 2012-02-22
粮食为啥能“八连增”11424亿斤!这是2011年的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49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从2003年的8614亿斤,到2011年的11424亿斤;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2011年的粮食增产是在气候异常变动、旱涝交互的背景下取得的,有着重大的意义。粮食增收有力地保障了农产品供给,能够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为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赢得了主动,也为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之所以能取得粮食“八连增”的成绩,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国家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计划。“米袋子”、“菜篮子”等工程对我国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一些年来,为了国家的粮食增产稳产,国家出台了许多重大扶持粮食增产计划,如国家粮食增产1000亿斤计划等。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务院又发布重要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对未来“十二五”我国的粮食生产进行了整体的布局,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些重大粮食发展计划从宏观层面上保证了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确保了粮食播种面积,也保证了国家粮食增产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是国家层面加大了投入。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八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不但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贯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从财政上大力向农村倾斜,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这些巨量的资金投入,确保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基础。

  三是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4年起,国家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相关部门还进一步建立了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对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225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奖励政策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四是通过科技增产增收。现代科技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国粮食科技方面有了长足进展。比如我国的杂交稻育种推广技术领先于世界。2011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科学家成功育出平均亩产过900公斤的超级稻,这是继在2000年成功实现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目标、2004年实现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目标的第三次大突破。

  为了调动科技兴粮的积极性,相关部门不但组织制定了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还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还组织开展了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了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通过组织开展跨区的机耕、机播、机插、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弥补目前大量劳动力转移之后农业对人力的需求。这些措施都确保了技术对粮食增产的支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