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加快云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xzhk 2012-02-22

肖晓鹏  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在深入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进程中,云南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茶叶产业的发展中,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茶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达到了云南省政府提出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但是,如何按照云南省政府“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的要求,在保持现有茶园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中低产茶园的改造,实现向管理要产量、要效益;向技术要产量、要效益;向质量要市场、要效益的目标,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十分关注和必须思考、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云南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世界上有茶园的国家虽然不少,但是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土耳其等几国的茶园面积之和就占了世界茶园总面积的80%以上。我国茶叶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经94-122度、北纬18-37度的浙、苏、闽、滇等南部省区的上千个县市;种植的最高海拔为2600米,最低仅距海平面几十米。截止到2006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2177万亩,产量102万吨,可采摘面积平均单产61公斤、总面积平均单产46.9公斤。

  近年来,世界绿茶贸易量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这对于以绿茶生产为主的中国来讲是很好的机遇。据中国农科院统计,2006年我国茶叶出口28.7万吨,出口金额5.47亿美元。

  (一)我国茶树品种的繁殖方式

  茶叶分为有性繁殖系品种和无性繁殖系品种两大类。通过有性途径(种子)繁殖的品种称为有性繁殖系品种,简称有性系品种;通过无性途径(扦插、组培等)繁殖的品种称为无性繁殖系品种,简称无性系品种。在茶叶生产上,常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无性系品种称为无性系良种。有性系品种由于采用种子繁殖,幼苗主根明显,为直根系,群体中植株的性状较混杂,参差不齐;无性系品种一般采用短穗扦插繁殖、组培繁殖,群体中各植株的性状整齐一致,无性系的幼苗无主根,为须根系。无性系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够世代相传,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芽叶持嫩性强,发芽整齐,芽叶的形态大小及内在品质一致,便于采摘加工等特点,因此无性系品种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二)云南茶叶的区划布局和相关政策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我国茶叶发展由中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给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根据茶树对土壤理化性状、酸碱度以及光合作用等一系列要求,云南最适宜种植区是年均气温在10℃~26℃之间的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十五”期间,云南省政府就决定,在全省茶叶主产县选定绿春、思茅、澜沧、景谷、景洪、腾冲、昌宁、龙陵、梁河、凤庆、临翔、耿马等12个县(区),建设2万亩无性系生态有机示范茶园,辐射带动周围地区建设10万亩生态有机茶园,生产无公害、优质名牌茶叶。从2000年开始,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云南在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组织茶叶种植36.98万亩,其中:退耕地种茶20.7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种茶16.21万亩。

  截止到2006年,茶叶总面积371.3万亩,比上年增加43.6万亩,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茶叶总产量13.8万吨,比上年增加2.2万吨,占全国的13.55%,居全国第三,面积与产量比潜力还很大。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05亿元左右,其中农业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加8亿元,增长30.8%;工业产值50亿元,比上年增加14亿元,增长38.9%。涉茶人口1100多万人,农民纯收入达24.4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407元,比2005年增长124元;全省农民人均来自茶叶产业的纯收入68元,比2005年增加了20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区域性的传统支柱产业,成为云南省大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成为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云南茶园面积总数虽然居全国第一,但茶叶产量次于福建、浙江,居全国第三位。因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云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优质高产茶园基地建设滞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小。基地建设水平较低,种植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到2006年无性系良种茶园推广种植面积仅达到105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28.3%;无公害有机茶园7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18.9%。二是茶叶单产水平不高,单位产值偏低。尽管云南茶叶种植总面积371.3万亩居全国首位,可采摘面积267.3万亩,但是可采摘面积平均单产51.6公斤、总面积平均单产43.5公斤,分别低于全国61公斤和46.9公斤水平。全省现有单产在30公斤以下的低产茶园100万亩,占总面积的27%,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三是茶叶品牌多,形成的知名品牌少。目前,全省茶叶花色品种上百个,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滇红茶、普洱茶、下关沱茶等传统名优品牌的开发,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品牌优势。四是产业投入不足。尽管云南出台了许多有利于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云南茶叶政策法规以及“十五”期间,云南省政府在茶叶产业发展中每年投资600万元;在全省实施名优茶工程中,又每年安排投资30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全省茶叶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茶叶产业融资机制不活,投资渠道单一,尤其是茶叶种植主要靠政府扶持,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五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云南茶叶加工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的状态,没有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龙头加工企业,难以起到龙头的带动作用,与农户也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交易过程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六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技术培训、种苗供应、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等环节上,服务的能力还比较弱。

对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贯彻落实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云南省出台了许多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加大了对“三农”资金的投入。云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决定:“2007年茶叶产业要继续在加强基地建设、突破加工环节、强化市场监管、推进品牌建设、完善发展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使产量达到14.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距云南省去年茶叶产量13.8万吨,综合产值105亿元,还需在现有产量上增加0.7万吨,综合产值增加15亿元。为落实好今年的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茶叶产业管理、技术、质量各个环节的工作。

  (一)向管理要产量、要效益

  经实验和测算,目前,云南省新种植一亩台地茶园需要投入600-1800元,2-3年开始采摘,平均亩产可达20公斤;5-8年后才达到盛产期;而更新和改造一亩茶园,含补植补造优质茶苗,只需投入200-600元,比新定植一亩茶园不仅可节约400-1200元,而且可减少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可在现有茶叶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扩大现有茶园的采摘规模,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增加收入。这种向管理要产量、要效益,最快捷地提高低产茶园产量的办法,是经济发展水平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转移的工作重点和最大限度挖掘潜力的做法。经过多方实地调研,并于2004年在勐海县勐海镇曼真村委会曼真村民小组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老茶园基地建设的管理。云南省371.3万亩茶园中,有低产茶园100万亩,要尽快改变面积大、单产低、覆盖广、效益差的局面,就要坚持因地制宜,择优布局,改造低产茶园,包括种苗选定、栽培、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茶青采摘等,都要按生产技术标准进行,减少茶园施药污染,达到生态型、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标准。6月,是茶叶修剪的最佳时机,一直可延续到10月中旬,若将其普遍进行一次整枝修剪、深垦追肥等措施,将会使夏、秋茶在现有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加5-10公斤。

  二是加强间苗补苗工作。为使低产茶园的改造达到高产优质的茶园,可采取间苗补苗的办法。若一次性对低产茶园每亩投入200-400元,进行精细管理,即1-2年的茶苗怕干怕晒,适当进行适时追肥、遮阴;对于苗多的茶按照去弱留强、移栽等方法进行间苗。加上合理套种经济乔木,实现适当遮阴,既可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又可达到深层次固土保水,多层次、多种效益并存的作用。5年后达到高产优质茶园高标准、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

  三是加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可使春茶在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平均单产增加20%-30%。

  通过以上措施,将会使云南省100万亩30公斤以下的低产茶园总产量增加1.5-2.2万吨,其中:春茶平均单产增加6-9公斤,总产量增加0.6-0.9万吨;夏茶平均单产增加7-10公斤,总产量增加0.7-1万吨;秋茶平均单产增加2-3公斤,总产量增加0.2-0.3万吨。

  (二)向技术要产量、要效益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科学技术给云南茶叶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例如:云南普洱市江城县等有关部门,利用高科技、高投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种植的茶园,平均亩产高达450公斤(相当于15亩低产茶园的产量),但这样的茶园全省仅有1000多亩,而粗放种植的茶园,平均每亩年产量仅仅只达10-30公斤。所以,坚持以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种植结构,加强质量管理,加强对低产茶园的改造,不仅能科学地配置资源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更能实现质量和效益的良性循环,达到向技术要效益的目的。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名优茶、礼品茶的消费比重逐年增加,而且茶叶消费趋向是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为云南茶叶的升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6年,云南省春茶总产量4.5万吨、占33%;夏茶总产量6.54万吨、占47.4%;秋茶总产量2.76万吨、占20%,我们如何合理利用好不同季节的茶叶,加工好不同区域的茶叶,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一般而言,国家茶树品种审定的标准有3条,达到其中之一者,可审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一是区试产量比对照品种增加10%以上,并经统计分析达到显著标准;二是产量与对照品种相近,品质明显超过对照品种;三是某些性状突出,具有特殊利用价值,产量和品质与对照品种相当。统计产量时,按一芽二三叶的标准采摘鲜叶记产量。茶树品种选育,是通过芽叶的物理特性观察和化学特性测定进行间接评估的。物理特性是指茶树新梢上芽叶的肥瘦、大小、叶色、叶质、叶片厚薄、柔软程度、嫩度、茸毛等的特征和状态,它与成品茶的外形品质息息相关。化学特性是指芽叶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它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化学特性的测定一般按一芽三叶标准采集鲜叶,在100℃温度下蒸3分钟,80℃温度下烘干制蒸青茶样品,然后将样品磨碎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尽管茶树品种的化学特性受种植地区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但同等条件下不同品种间的化学特性差异仍然明显。一般茶多酚含量高,且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简称酚氨比)大的品种,制红茶品质优;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宜(约16%~24%),且酚氨比小的品种,制绿茶品质优。

  我们只有对以上茶叶的生物特性有所了解,才能因地制宜地推广优良茶种,举办各种实用型培训班,配置好不同季节茶叶的供销,做到:一是在茶叶基地种植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品种搭配;二是对种植之前的整地,必须进行开沟深垦,并且按照速成茶园要求施入大量有机肥料,并结合深垦分层施于种植沟中,然后,根据规定行距开种植沟。三是选择正确的移栽时间,云南省5-6月为适宜时间。同时,要健全服务体系,技术人员要深入山头、基地,定向承包,定向服务,手把手地指导,提高种植技术。四是掌握好不同季节茶叶采摘时令,提高采摘技术水平,提升加工品质,实现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三)向质量要市场、要效益

  当前,云南茶叶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茶园品质,提高茶叶单产;创名牌,提高茶叶产业效益,实施精品战略、名牌战略、绿色战略和文化战略,促进茶叶品牌优化与提升,全面构筑云南茶叶新优势,实现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的转变,实现省政府提出的今年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的目标。

    一是抓好质量。质量是效益的核心和基础,没有质量,就没有消费者和用户的订单,也就谈不上占有市场。因此,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二是抓好特色。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云南传统优势产业,通过重点开发并全力打造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三大品牌形象,不断提高知名度,发展壮大三大品牌,带动全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高度重视滇绿茶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建设,提高滇绿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要使云南的茶品牌符合云南的茶文化,突出云茶特色,尽快形成云南茶叶的名茶、名地、名牌等完整品牌系列,在品牌打造上下大功夫。三是抓好规模。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云南茶产业开发。四是抓好市场。2006年,云南省的13.8万吨茶叶,只有近3万吨销售到北京、上海,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掘。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巩固云南在西部省区茶叶的传统市场,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采取多种促销方式,扩大云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要在扩大普洱茶销售的同时,把云南茶叶的其他产品也带过去,扩大茶叶销售,增加出口创汇。(责任编辑 成 浩)[《社会主义论坛》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