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白云73 2012-02-22

电子政务建设作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府导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成为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立项支持的西部唯一的“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绵阳市结合本地实际,确立了以电子政务带动城市信息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农村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理顺体制机制。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陆续从制度、机制上明确了全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组织机构、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强化了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简称“市信息办”)作为全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相继出台了《绵阳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意见》、《绵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绵阳市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了各地、各部门参与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行为,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全市目标考核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二)整合信息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强化信息资源整合,突出实际应用效果。一是通过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强部门和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二是利用自助建站系统,统一为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部门建设、维护网站,建立统一的门户网站体系。三是根据不同部门的业务需求,由市信息办统一牵头建设应用系统,杜绝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

  (三)强化项目管理。从加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入手,理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渠道。凡是财政性投资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均按照《绵阳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由市信息办负责项目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优化设计、概算审查、监督管理和验收评价,规范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建立资金保障。一是市财政设立了年度科技城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市性基础和公共信息化项目及具有示范意义的部门信息化项目建设。二是全市电子政务中心平台和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运行维护费,纳入市财政预算,保证了全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日常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典型应用

  2003年以来,市财政已陆续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开通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10余个典型应用系统,在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和部门业务协同工作深入开展,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方面收到了明显实效。

  (一)统一建设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绵阳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全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统一网络汇接中心、应用支撑中心、数据中心和信息安全中心。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汇接各部门的纵向应用系统和横向应用系统,优化业务流程,杜绝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真正做到“整合业务、共享资源”。目前,100%的县市区政府、市级部门和40%以上的县市区级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已接入政务网。已整合省政府信息资源网、电子政务外网、住房公积金专网、社保网、金财网、统计网、金审网、城管网、监控网、经贸网、应急指挥、行政效能等十多个部门和行业网络,每年为财政节约资金逾千万元。

  (二)统一建设各地各部门门户网站。利用网站集群管理系统,为部门免费建设、修改、完善网站,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极大地降低了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在网站建设上的技术门槛和资金投入,累计节约财政建设资金逾500余万元。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部门网站建成开通率达100%,电子政务外网上线终端1万余台,市县级网站265个,形成了覆盖市县级党政机关和部分县乡三级党政机关,具有统一风格的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集群。

  (三)建设开通《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该系统整合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面向企业、个人的网上行政审批事项和市纪委(市监察局)行政效能监察业务,圆满完成了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中心、视频监控系统、行政审批指南和办件情况网上查询等系统建设。实现了市级部门所有行政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从申请到受理、审核、批准、办结、查询、申述等全过程的网上办理、实时监督、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功能。

  (四)建设开通《行政效能数字化管理系统》。整合12345市长热线、政府值班、应急管理、电子政务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各子系统应用展示、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建立了行政效能数字化管理中心。直观展示了全市电子政务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各子系统(如行政审批、城区监控、数字城管、办公平台、门户网站、政务网络等系统)的运行状况。有力地促进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走出了一条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新路子。

  (五)建设开通《政府信息公开系统》。该系统主要满足政务公开和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需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建立门户网站网上政务公开专栏、网上调查、网上民意征集、热点解答、网上咨询服务体系,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务公开指南,组织完成各部门1170余项服务事项梳理及网上公开发布工作,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六)建设开通《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www.my.gov.cn),主要承载“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服务功能,是全市党政机关网上办公、网上政务服务、网上政务公开的平台。网站拥有2000余个栏目,年均加载动态信息12万余篇,日均访问量达3万人次。继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后,已连续四年排名四川省政府网站第二名。

  (七)建设开通《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城区管理区域划分为56个工作网格,390个单元网格,整合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200多个关键部位视频监控、城建服务热线12319呼叫系统和无线终端等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对城市部件进行系统编码和精确定位,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的准确采集、网络传输、实时管理和各专业部门工作协同功能,提高了绵阳科技城现代化管理水平。

  (八)建设开通《城区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公安、交警、城管、环保、工商、应急管理等多部门业务需求,将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交警非现场执法系统、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与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和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涵盖公安、交通、城管、文明城市创建等多种应用需求的城市视频监控和应急管理基础平台。目前,一期工程第一批250余个监控点已建成投入应用。二期工程投资上亿元,2000余个监控点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有效提高了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和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九)建设开通《绵阳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市场监管功能,依托绵阳政务网进行连接,构成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统计、社保等部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的长效机制。为下一步,实现更多部门之间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十)建设开通《绵阳市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协调招监办、发改委、建设局、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等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以绵阳市政务网为公共平台,以CA认证证书为安全保障工具,共同研制开发了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实现了网上招投标及建设工程电子化评标功能。使绵阳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省内首家实现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电子化的城市。2010年9月17日,“全省工程建设招投标电子化工作绵阳现场会议”将该项目作为在全省推广的重大示范项目。

  三、几点体会

  绵阳市在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积极寻求低成本、高效益的电子政务建设新路子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保障坚强有力。为加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完善了市委市政府和各地、各部门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能职责,使市、县信息办成为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强有力的工作部门。

  二是坚持创新实干、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在对全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各地、各部门参与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行为,理顺了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管理渠道,落实了政府基础性和公共性项目建设经费,形成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是坚持统一规划、业务协同、共建平台、资源共享,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针对各部门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阵,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绵阳市加强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强调以开放的理念建设统一的信息安全和业务支撑平台,以电子政务网络作为各行业、各部门业务系统支撑平台以及上下级系统纵向业务联系的纽带,整合了一大批重点行业和重点部门的网络系统,基本克服了“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绵阳市将继续实施以电子政务建设带动城市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努力提升实际效果和应用水平,推动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再上新台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