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城区古镇陆慕及御窑遗址将进行保护性改造

 苏迷 2012-02-22
相城区千年古镇陆慕以及有600年历史的御窑遗址将进行保护性改造。近日,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文物保护的十几位专家到这两处古迹实地参观,对它们进行可行性改造的论证。专家们大多建议,要恢复陆慕老街风情,对御窑遗址进行活态保护。
  
  
千年古镇曾风光无限
  
  据吴县志记载,位于苏州城北的陆慕古镇,跨元和塘两岸,因唐代宰相陆贽的墓地在此镇,故名陆墓,1993年改用现名陆慕;唐代后元和塘两岸民居增多,逐渐形成街市;明清时是长洲县属镇,民国时期是吴县第六区区公所驻地;建国初为陆慕区政府驻地。陆慕名人辈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文徵明是陆慕人,墓也在陆慕。宰相陆贽墓在塘塔连桥堍。此外,陆慕盛产能工巧匠,诞生了御窑金砖、缂丝、砖雕、蟋蟀盆等相城绝技。
  
  据记载,在宋朝时,皇室内苑中的缂丝能工,多为陆慕人。“靖康之乱”后织工大批返回故里,生产缂丝,繁衍至今。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慕御窑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明清两朝,窑里烧出的砖一直是皇家专用,故宫里的每一块地砖均出自这里。
  
  陆慕老街沿元和塘两岸,分为上塘、下塘。清代居民多烧窑、织汗巾,当时商业繁荣,沿元和塘两岸,陶器店林立,尤以出售花盆、蟋蟀盆为盛。
  
  70年代沿苏虞公路开辟新区,建成宽阔整齐的南街、中街、北街。街道从南到北绵延2公里。街道桥多、庙多,桥梁不下7座连接两岸及新老镇区,并且呈现桥对桥、桥挑桥、弄对弄、庙对庙的特殊景致。相传西施采莲的采莲桥,镇西有河泾庙,还有南桥、中桥、北桥。
  
  今年50岁的鲍建忠是北街人,现任北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在他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北街相当繁盛,住户超过3000人。街道道路宽敞,中间为方石路快车道,两旁有慢车道和人行道。街上聚集着糖果店、米行、竹器店、布店等商店、摊贩200多家。“陆慕在1860年遭兵灾,老街几乎覆灭,连房屋的半片瓦都没有留下来,现在街上的民居建筑都是后来新建的。”鲍建忠介绍说,现存最早的一处为同治年间。
  
  世事变迁老街繁华不再
  
  陆慕老街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纯民居的一条街,商铺也仅剩街头的一两家杂货铺和小饭店,老街也是呈现“老态”:古迹大多消亡,仅剩下南桥、悟真道院、中桥等4处文保遗址。原本桥对桥、桥挑桥、弄对弄、庙对庙的特殊景致也很难看到。
  
  此外,老街道路狭窄,汽车根本无法通行,电线外露。墙面斑驳,破损随处可见,雨篷、空调架、排气管等使这里显得凌乱不堪。由于生活设施老化、雨污水管网未改造等原因,许多住户无法安装卫生设备,靠着马桶、公厕过活,极为不便。
  
  经过岁月洗礼,上百年的老房子也是破败不堪,甚至成了危房。北街9号,是一户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老房子,四井的房子住着9户人家,有老有少。“二楼的墙都斜了,我们不敢住了,只能搬到底层来。”两位年过七旬的住户说出了自己的隐忧。不过记者从残存的遗迹看来,这座房子以前应该是一户大人家,弄堂用青石板路铺成,房子保存着塔顶和古蹲石,石库门上还保留着两个拉环扣,只是在动乱的岁月中,受到了破坏,已经破败。
  
  北街11号,是老街上保留较为完好的一座古宅。从进门屋后的门楼横匾上的题词“光绪丁未(1907年)夏月吉立”可以看出,这座古宅已经104岁。北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鲍建忠告诉记者,这算是北街上最老的一处民居了。
  
  整座宅子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青砖墙,花岗石板铺地,雕花窗,飞檐翘角。门额上题着“富贵荣华”四个楷体字,落款依稀可见为洪鸣銮书。前后院子里,种着桂花树、铁树等树木,为院落平添几分苏式园林景致。
  
  68岁的户主韩布媛告诉记者,这座280平米的宅子一共11间房,住过六代人。“我们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对老街有感情了,希望能好好保护这条古街和古建筑。”韩阿婆说,她希望能早日看到陆慕老街重新恢复繁荣风貌的一天。

专家建议改建要保留“原味”
  
  “在整治中,既要保护历史遗存,又要兼顾居民的现代化生活。”在论证会上,苏州文化专家王稼句说,陆慕自古就是苏州齐门外的第一大码头,以前,陆慕老镇上茶馆多,经营金砖、蟋蟀盆生意的商家多。所以他建议,改造后的陆慕老镇,能还原旧时气息,真实反映陆慕人的生活,在街上建地方风味的茶馆、旅社,变成一条融旅游、休闲、居民居住于一体的风情街区,展现老街沿袭千年的文化。
  
  专家张建明建议,将陆慕镇上的文化古迹串联在一起,已经修复好的文徵明墓以及风情老街、御窑遗址串连成文化旅游片区,展示相城厚重的人文底蕴。
  
  

御窑遗址将建遗址公园
  
  位于元和塘以西、阳澄湖西路以南御窑村口的两座姐妹窑,是当年72座砖窑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砖窑。2006年,御窑古窑被列为“江苏文物保护单位”,其特有的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古砖窑为清朝晚期的,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砖窑拱形门尚保留历年维修的痕迹,据调查曾为清皇室烧制过金砖。窑为双窑连体窑,南北座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各自独立,渗水池位于窑顶,更为科学合理,此种渗水系统从未在相关的专业书刊上有过记载,为江南一带独有。窑内呈圆锥形,底面直径6.70米;拱形窑门,宽2.42米,高3.05米;圆柱形烟囱,直径1.00米,高4.25米。1984年,它成功烧制了传统金砖,此后为故宫、天安门和国内外宫殿庙宇及古建筑维修烧制了大量传统金砖。
  
  “御窑是国内较少现存的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双遗产保护单位,是活态的文物。”相城区文体局副局长席逢春介绍说,他们正酝酿将建设占地49亩32000平方米的古窑遗址保护区,建成一座遗址公园或者博物馆,真实还原御窑金砖的生产场景,展示丰富的砖品。此外,由于御窑周边文化遗存较多,如东部的老镇、西部的文徵明墓,北部的悟真道院等,串联成片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御窑的保存及金砖技艺的保护,给研究古建筑和古建筑材料提供了实物依据。”席逢春说,御窑保护区,打算以保护“活态文物”、光大金砖文化为设计理念,“精湛的技艺展示,丰富的砖品展览,经典的建筑形态,夺目的人文空间”为设计宗旨,“古韵今风,文化传承”为主题,将御窑金砖文化和制作技艺传承和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