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湾窑仿宋钧釉(B) DM

 天德元宝 2012-02-23

从石湾窑仿宋钧釉谈起  冯素阁

广东石湾窑陶器,自明代以来,善仿宋代各大名窑产品,主要是仿制钧窑窑变釉作品,如仿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浙江哥窑、龙泉窑、越窑、福建建阳窑、江苏宜兴窑、江西景德镇窑等作品。而且仿其各种釉色。不但仿其各种器形和纹饰,特别在仿制宋钧釉陶器方面到现在一直长盛不衰,非常受人们喜欢。明至清初以仿钧著称,世称"广钧""佛山钧"。在《竹園陶说》一书中论述广窑文中说道:"石湾陶器上釉者,明时曾出良工,仿制宋钧红、兰窑变各色,而以兰釉中映露紫彩者最为浓丽,粤人呼之翠毛兰,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次之,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类物也"。这段话可看出明代石湾以制作钧式窑变为其主要特色。

 

石湾的窑变釉是别具一格的,根据口授相传石湾窑变釉是承袭钧窑而来的而钧窑于北宋及金代时期创烧出灿烂瑰丽的窑变玫瑰红等釉色。主要有天蓝釉、月白釉、海棠红釉、玫瑰紫、驴肝马肺、红霞等。清代景德镇唐英主持窑务时,仿钧釉有"海棠红釉、玫瑰紫、茄花紫、梅子青、驴肝马肺、天蓝、窑变"。蒙古入侵南宋后,许多陶工逃往南方,而钧窑的陶艺师不少即定居于广东省。石湾的祖先一些继承了佛山的优良传统,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创造出斑斓的窑变釉。早期的石湾陶塑,为了烧制窑变釉,便在釉内混入手工业的废弃物。20世纪下半叶,开始研究石湾釉料的配制,很快,石湾不但生产出琳琅满目的窑变釉,而且窑变釉比宋代钧窑的成就更大,发展面更宽、更大。令窑变釉成为石湾陶器中最具特色的釉彩。

 

"广钧",为广东石湾窑的仿钧作品。因其胎为陶土,因此又称之为"泥钧"

 

由于石湾窑仿宋代钧窑出名,以蓝色釉为基调,间以红、玫瑰紫、翠毛釉诸色为最佳。所创蓝釉中流淌雨点状葱白色品种,俗称"雨淋墙",或称"雨洒蓝"是其杰作。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对此有精确的概括:"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广窑之釉,扪之甚平,而中现蓝斑,大者谓之霞片,小者谓之星点,是广窑之特色也。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此外,还有一种窑变釉色,光洁流畅,或聚或散,或浓或淡,犹如暴风骤雨,万马奔腾般的淋漓尽致,使简洁的器形变得华丽多彩,变换无穷,给人以佳趋天成之感。据赵青云和赵文斌先生编著的《钧窑瓷器鉴定与鉴赏》一书中谈到:"广东有宋元明清的佛山石湾窑,宋阳江石湾窑以及明博罗石湾窑,以佛山最为著名,它极盛于明、清两代,亦称广窑"。其产品胎质较厚,胎骨灰褐,釉厚而光润,与钧窑特点比较相近,因此,具备仿钧的良好条件,尤善于仿钧窑釉。

 

何时开始石湾陶仿钧窑釉,据张维持先生和李抱荣先生合写的"石湾窑仿钧窑的成就与特色"一文,谈到:"196011月香港举办的《石湾陶瓷展览》上,发现了一件刻有"至正元年"1341年)底款的窑变釉象鼻大瓶,此器若是鉴定无误,石湾仿钧窑的早期历史就可上溯到元代。……从有关族谱提供的情况分析,元代出现仿钧器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石湾《霍氏族谱》记载:"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缸瓦窑一座,土名莘岗村,窑名文灶,东西俱十六丈七尺,南北俱二丈五尺"。又说:"霍氏原籍山西,南宋前迁于广东南雄,宋咸淳九年(1273年),再迁佛山石湾。"据此看来,霍氏家族在迁居石湾不久,就自行制陶烧窑,假如没有一技之长的话,是很难办到的。这些南迁的北方人,运用他们的烧窑技术,制作出仿钧产品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说,石湾仿钧陶从元代开始烧造是有道理的,但是,最让人难以信服的是全国各博物馆和收藏家目前都没有元代石湾陶仿钧器,而且出土文物也未曾见到。目前博物馆收藏较多的都是明、清石湾仿钧陶器。钧窑对后世广东石湾窑的影响,元代末年,钧窑瓷器在北方地区渐趋消亡之时,在我国南方地区却悄然兴起仿钧之风。其中有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浙江金华店、广东石湾窑等。特别是广东石湾窑仿钧时间最为连续性,持续的时间最长,至今仍然采用仿钧釉的釉色,而且深受各界人士欢迎。具体河南钧窑如何在广东石湾发展起来,这些南迁的北方人,运用他们的烧窑技术,制作出仿钧产品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说,石湾仿钧陶从元代开始烧造是有道理的。但是,最让人难以信服的是全国各博物馆和收藏家目前都没有元代石湾陶仿钧器,而且出土文物也未曾见到。目前博物馆收藏较多的是明、清石湾仿钧陶器。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最早的石湾陶仿钧器,就是明早期的翠毛釉梅瓶,是著名历史学家商承祚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捐赠的。为此,目前,没有元代石湾窑仿钧釉的传世品器物存在,要想证实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和研究。

 

"广钧",为广东石湾窑的仿钧作品。石湾窑仿钧釉表现在仿其窑变的各种釉色。广钧以兰色釉为基调,间以白、红、紫诸色。所创蓝釉中流淌雨点状葱白色品种,俗称"雨淋墙",或称"雨洒蓝"是其杰作。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对此有精确的概括:"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广窑之釉,扪之甚平,而中现蓝斑,大者谓之霞片,小者谓之星点,是广窑之特色也。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据赵青云和赵文斌先生编著的《钧窑瓷器鉴定与鉴赏》一书中谈到:"广东有宋元明清的佛山石湾窑,宋阳江石湾窑以及明博罗石湾窑,以佛山最为著名,它极盛于明清两代,亦称"广窑"。其产品体质较厚,胎骨灰褐,釉厚而光润,尤善于仿钧窑釉,称为"广钧",因其胎为陶土,因此又称之为"泥钧"。钧釉特别对广东石湾窑陶器的影响最大,自明代以来,在仿制仿钧釉陶器方面直到现在一直长盛不衰,非常受人们喜欢。明至清初以仿钧著称,世称"广钧""佛山钧"的。《竹園陶说》广窑条中说:"石湾陶器上釉者,明时曾出良工,仿制宋钧红、兰窑变各色,而以兰釉中映露紫彩者最为浓丽,粤人呼之翠毛兰,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次之,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类物也"①。这段话可看出明代石湾以制作钧式窑变为其主要特色。

 

2005年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和广东省文化厅在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粤海珍萃》清代广东贡品特展,其中特别把广东石湾窑的仿钧釉、翠毛釉等器物,作为一个专柜进行展示,这就进一步说明,清代的石湾窑仿钧釉器很珍贵,现就广东石湾窑仿钧窑器的器物介绍部分,让大家与钧窑比较认识。

 

1明代石湾陶仿钧翠毛釉梅瓶。高25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10厘米。小唇口,短颈,丰肩至足渐收,圈足稍外撇,打磨光滑。瓶身蓝釉满饰浅色的丝丝自然纹理,美似翠鸟的羽毛,是釉在窑中自然变化的的缘故。釉面有细小开片。底部无釉,胎呈褐色,有旋削痕。这件作品是石湾窑明代早期的作品。这件梅瓶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商承祚先生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的。后来,被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确认为一级文物。

 

2明代石湾陶仿钧蓝釉蟠螭纹瓶。高19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6.5厘米。直口,长颈溜肩,腹下收,浅圈足。肩部双凸弦纹间印四凸起的蟠螭纹,形成装饰带。满施钧蓝变釉,浓艳美观。底无釉呈酱褐色,刻"仿周蟠螭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石湾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3明代石湾陶钧兰釉仿商贯耳瓶。高15.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8.3厘米。口稍撇,颈间装双贯耳,施钧兰变釉,又称翠毛釉,因其浓艳美观,甚似翠鸟的羽毛,底无釉呈酱褐色,内竖刻两行"仿商贯耳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苏可松,明代石湾有名的陶瓷工艺家,善于模仿制作钧窑颜色釉,运用在翠毛釉器物创作上,颇有独到的功夫。擅长器皿造形,作品有浓烈的民族特色,造型结构严谨,器形饱满,雕刻工艺精巧,苍劲雄浑。传世作品有《仿商贯耳壶》、《仿周蟠螭瓶》、《翠毛釉洗》、等。经常在器物的底部,刻写极为工整的楷书款识,如"仿商贯耳壶可松制""甲子乙亥可松制"等。

 

4明中期石湾陶仿宋钧釉三足炉。高139厘米。炉形似鼎,唇口,短颈,双耳,圆腹,三乳钉足。通体施仿钧蓝变釉。石湾陶来历善仿宋代名窑瓷器。这件作品不管从釉色还是器形都是十分成功的仿钧器。

 

5清代石湾陶仿钧变釉寿星像。高18厘米。老寿星身穿钧蓝变釉的衣衫,坐姿,玩赏动物,笑容可拘。老寿星是民间喜欢的福禄寿三星之一。这件寿星人物制作上采用素胎,脸面上突出白色的胡子、眉毛,头和脸面部的做法,与明代观音人物的做法完全不同,清代的人物头和脸面无釉,完全是采用素胎色,自然、真实而富有立体感,能把人物脸面的骨裸真实的凸现出来。

 

6清代石湾陶仿钧变釉猫头鹰。高267厘米。鹰通体施钧变蓝釉,卧站在石头上,侧头望着前方,双目集中,时刻待飞。

 

7清末石湾陶仿钧红釉狮子。)高27厘米。狮为前卧后立,两眼怒视,张口露齿,十分凶猛。通体施红釉并采用金黄釉衬托狮子的眼眉、嘴、鼻、胡须和狮身的毛等突出部位,使整体狮子更加富有立体感,显现出狮子的凶猛本性。

 

石湾窑窑变釉的制作方法是以两层釉为基础,底釉为不流动的铁质釉,以石墨、星朱或石墨加星朱作主要成分;釉面为流动性较大乳浊釉,其主要成分是稻草灰、桑树灰、玻璃粉和瓷泥等。煅烧时,由于底釉和面釉相互渗透融合,从而产生五彩斑斓、复杂多变的颜色和生动的丝状花纹、斑纹等美妙的艺术效果。这些美丽多变的颜色釉,给石湾窑匠师们驰骋神思,施展才能,表达窑变釉的艺术构思打开了新天地。例如,在仿制钧窑窑变釉的制品时,避免与钧窑争艳竟精,也不限于模仿、相似或乱真,而是就地取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胎土制作上,利用本地取之不尽的含砂量大的陶泥,取其出单纯、庄重、粗犷、古朴本地特色,再施覆盖力强的复色釉,既掩盖胎的棕眼瑕疵,又突出了它特有的淳朴之美。同时突出了石湾艺术陶塑的地方艺术特性主流,使粘、贴、塑、浮雕等制作方法充分发挥出来。明清时期出现的石湾陶仿钧釉制作匠师有可松、杨升、杨名、陈粤彩以及一些不知名的作者等。代表作有《明代钧蓝釉蟠螭纹瓶》、《明代钧兰釉仿商贯耳瓶》、《清石湾陶钧变釉猫头鹰》等。

 

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和同行朋友研讨:

1、钧窑变釉是北宋时期的,钧窑系在北方基本上是同时代的,宋元时代不可否认,那么为什么广东的钧变釉最早在明代呢?

2、有没有可能宋元时期的,目前,没有发现窑址,考古专家多年也未重视这方面的发掘。有待今后考古发掘研究,目前我们传世品中的所有仿钧器有没有可参考的器物?如商承祚先生捐赠我馆的翠毛釉梅瓶,是明早期的,可否到元?以前曾经有人把石湾窑钧变釉定为宋代阳江窑,后来全部改正了,为什么?

3、前边张维持先生宋元北方窑工南迁的事实依据,而实物作品没有,该如何解释?

总之,石湾窑仿钧窑变釉是石湾窑釉色烧制上的重大突破,它既仿出宋代钧窑窑变釉的艳丽斑斓,又具自己纯正、深厚的独特韵味。

 http://www./Content/xueshu/C_2/C_2/2006/3-28/063281614382562.html

 

石湾窑仿鈞釉

 http://bbs./viewthread.php?tid=49937

石灣窯始創於宋代,不過它的興盛時期相當晚,直到明朝後期才在陶瓷界享有美名。石灣陶的陶土暗灰,釉厚而光潣,石灣除了生產各式日用器皿外,也製作花器與文房用品和大型的室內陳品。在陶塑方面,則首傭專一題材的名士塑像,其中以漁、樵、耕、讀四種最為聞名.

 

石湾窑釉彩一般可分为红、黄、蓝、绿、白、赭、紫七大类,以红绿蓝白较为常见,其中以窑变釉最为神奇,它是窑内器物的釉色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化学反应而呈现的奇幻色彩,这些釉彩凝结后会出现意料不到的艺术效果。

 

  陶瓷博物馆展出的200多件器物,分为明、清、民国时期石湾窑釉彩;解放后石湾窑釉彩;特别釉彩和窑变釉彩四部分,其中有不少咏陶轩收藏的珍稀品种,是一次石湾窑釉彩的大巡礼。

 

  从展品中可以看到,民国以前的石湾窑釉彩特色是浑厚朴实,解放后石湾窑釉彩特点是釉色丰富多彩,如50年代的蓝钧、70年代的红钧、90年代的杂色釉,现代的金砂、满天星等,釉色日新月异,不断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