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强养成教育 培养文明学生

 灯火闌珊 2012-02-23
加强养成教育 培养文明学生
作者:德育处 文章来源:厦门英才学校中学部德育处 点击数:1718 更新时间:2006-5-23 【字体: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要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而这几个“学会”是和养成教育紧密相连的,只有真正抓好了养成教育,打基础的任务才能完成。在开展养成教育中,主要抓好“一个关键、二个重点、三个结合”。
 
一、狠抓一个“关键”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关键,正所谓“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重视师德教育,力求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去感染、教育学生。在师德教育中,我们要做到治本为先,抓起点、抓风气。在学校刚开办、教师群体刚形成时,对教师高要求、严要求,大力倡导“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育人观念,大张旗鼓地开展“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师德教育活动,使第一批创业者在相互的影响中形成良好的师风,良好的师风又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良好工作习惯的形成,使爱岗敬业、勤勉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习惯行为。这样,后来调进的教师受到一种“入乡随俗”的巨大影响力,也自然而然融进了群体的同一性之中,这同时又增大了群体的力量,使师德师风走上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其次是抓规范,为使教师行有所规、动有所范,建立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规范从校长到门卫共14类人员各自的职责,制订了《师德八提倡八不准》、《教职工“坐班”制度》、《教职工工作考评制度》和德育、安全、教学、后勤等四大方块的规章制度,为规范教职工方方面面的工作提供准尺,使每位教职工每时每地都明确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该干出怎样的效果。再次是学校领导敢于时时处处事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无声影响力引导教师积极工作。不论是班子成员还是中层干部,都敢于当教学的内行家、教研的带头人、工作的“老黄牛”和教师的贴心人,使教师不想偷懒、或不敢偷懒、或不好意思偷懒,从而显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突出二个“重点”
1.以全面系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而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会做人的文明基础,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习惯习惯,不“习”怎能“惯”呢?我们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学生日常行为细则》、《学生安全“十防十不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评方案》和《文明班评比方案》,实行“二级评比”,做到全面抓、抓全面,反复抓、抓反复。首先是抓好每月一次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评,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帮评、老师总评的做法,并把考评结果作为期终评定学生操行和评选“文明学生”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生在自律和他律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是抓好每日登记评分、每月评奖“流动红旗”和每学期评选“文明班”的班级评比。根据小学生随意性大的特点,我们设立了由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的“文明卫生监督岗”,划定区域,实地监督,做到校园处处有“巡警”,随时随地纠正学生行为偏常的现象。同时对学生的违规行为逐人登记,逐班评分(采用奖扣分),逐日公布,并把评分结果作为月终评奖班级“流动红旗”和期终评选“文明班”的重要依据,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师生“二合一”评比,有效地促进了“为生者自律、为师者勤管”。
 
2.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为重点,深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内容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把握养成教育的特点,顺应时代变化,捕捉学生需要,较好地处理养成教育过程持续性和内容灵活性的关系,实现养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深化。我们的体会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系列的、有所侧重的、丰富多彩的学月主题教育活动,做法是抓好“三个一”:一是每月确定一个教育专题。例如,我校2002年各学月的教育专题分别是:1月为社会公德教育月,2月为文明礼貌教育月,3月为学雷锋树新风教育月,4月为革命传统教育月,5月为勤劳节俭教育月,6月为前途理想教育月,7月为法制纪律教育月,8月为社会实践教育月,9月为行为规范教育月,10月为爱国主义教育月,11月为安全教育月,12月为诚实守信教育月。这些主题教育,既各有侧重,又互为依存,使教育活动形成系列化,内容丰富多彩。二是每月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主持、辩论、抢答、演讲、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行为规范得以内化、情操得以陶冶、品德得以升华。三是每位班主任每月撰写一篇德育“小案例”,通过对班里典型“案例”的剖析,促进班主任反思、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水平。
 
三、注重三个“结合”
1.注重养成教育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任务,而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们坚持扎扎实实地打好“阵地战”,千方百计地寓养成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首先是持之以恒地抓好课堂常规。众所周知,“乱哄哄”的课堂,不仅不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而且会使学生“染黑”了。我们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了《课堂常规》,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时师生相互问好、课中学生的坐姿、站相、听讲、发问、回答、操作、合作交流、作业及下课时师生相互道谢等都作了具体要求,同时明确指出:“课堂纪律差,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并实行《领导巡堂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科任教师,特别是“小科”科任教师自觉地负起教书和育人双重责任,较好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其次是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充分发挥德育“主课程”的育人作用,同时深入挖掘其它学科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有机“结合”和“渗透”,让“主课程”和 “学科课程”在德育过程中“此呼彼应”,实现了德育内容、过程及目标有效的对接,大大地提高了育人效果。
2.注重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其育人功能是学科课程无法代替的,它使学生在课余休息、停留驻足间,身临其境,直接受到熏陶和教育。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致力于把整个校园建成一个德育“大课堂”,使校园的每一处场地,都是教育学生的难得素材。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整洁优美;文化环境布置规范划一,校设文化走廊,班设二栏一园地,定期出版,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校园“八有”、“五无”、“三化”。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使全体师生无不受到感染和教育,自觉地与学校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校兴我荣的认同感、爱校如家的亲切感。
3.注重校内养成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要使心灵幼稚、思维活跃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仅靠校内教育的作用是不够的。“5+2=0”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即学校5天的教育被2天的社会负面影响冲得一干二净。一贯以来,我们十分重视调动校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提高校内教育的“巩固率”。首先是沟通校、家协作教育渠道。我们坚持经常性的家访制度,每学期家访面均达100%以上(含电话访),同时注重对后进生、富裕家庭子女、下岗职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教师的“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此外,我们还通过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接待日”、给家长一封信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讲究教育方法,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较好地使校、家教育同步,巩固和提高了教育效果。其次是拓宽社区教育渠道。我们通过走出去参观和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巨变,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和刻苦学习的热情;通过请进来,为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法制教育课、卫生保健教育课、环境保护教育课和讲革命故事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