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明: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南烟舍 2012-02-23
2012-2-20 14:1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梁卫国

  【嘉宾介绍】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秘书长(已举办4届)、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秘书长。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年度系列,已出版10部)主编,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系列,已出版2部)主编、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系列,已经出版1部)主编、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系列,已出版2部)执行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发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国家动漫产业基本战略研究组组长。国家民委文宣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首席专家、主持人。2007年度文化产业年度十大人物。发表《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等专著,在《报日人民》、《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理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经济伦理学等。
  
  2011年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主办,哲学研究所和院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术报告会”在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次会议召开对六中全会具有什么解读,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就上述问题,本网记者在会后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副主任张晓明。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记 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新的征程再次开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请问文化强国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张晓明:文化强国的改革目标有4个。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打造市场主体,盘活存量资源是本轮改革的中心环节。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既是健全流通体系,更是放开增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有赖于加大开放市场准入。这是改革深化的唯一途径。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将政府职能转移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建立起政府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新型宏观调控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新阶段的关键环节。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记 者:您认为《决定》中还有什么概念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晓明:有两个概念需要研究。第一个概念“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表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以后者替代前者,更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客观的技术性描述,而“积极作用”则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性描述。从历史进程来看,计划与市场表现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从当前我国发展转型的现状来看,计划与市场表现为调节经济的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有一著名论断,市场不是资本主义,计划也不等于社会主义,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就是明确了市场和计划的“价值中立”性,从而止息了改革的意识形态争论。

  两种资源配置机制一般作为体制性设计的依据。对这段论述的理解有两个基点,第一是客观必然性,第二是实践历史性。在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低,文化消费以计划分配的“福利性消费”为主,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大部分文化消费活动已经建立在个人自我选择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市场已经取代计划成为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这个根本性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开放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并为此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性依据。承认这一点就是承认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必须毫不动摇。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涉及到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要有历史性的观点,要循序渐进,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结合。在转型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令市场经济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稳步扩大。

  第二个概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既要以经济效益为基础,也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首先应该认识到,一方面,文化产品与一般经济品一样,需要投入稀缺经济资源(人力物力)进行生产,通过市场交换后获得更大的价值,以便使生产可持续进行。因此,在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经济效益是文化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品,是文化内容即符号和文本的生产,其消费产生精神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生命力。因此,应该将经济效益是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基础,和社会效益作为文化产品的灵魂统一起来,不应该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理解为否定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

  两种效益一般作为政策的制订依据。制度管底线,出禁令,除此之外则“非禁即入”,政策则是管调节利益关系。如果一个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平衡的,就说明企业的获利和社会的收益平等,就无需政府干预;如果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就说明企业获益大于社会,政府就有必要出台政策加以限制,从企业获益中拿走一些;如果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就说明企业对社会有额外贡献,就有必要出台政策加以鼓励和支持,如此等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非是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导致的企业内部收益和社会收益的比较,而政策就是根据这一比较制定的。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要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在调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文化企业没有什么两样。要说有所不同仅仅在于,文化企业更加依赖于社会效益来衡量其产品的品质,以及对于这种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的衡量更加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令文化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更具有审慎性。

  强调社会效益往往成为一些国家出台限制文化贸易政策的依据。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在文化贸易中地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对于文化的内容特性(社会效益)的关注程度不同。发展水平较低、因而文化消费难以支撑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国家,或者在文化贸易中处于劣势的国家往往强调文化产品内容特性的重要,以此作为出台保护文化传统,以及保护本国文化市场和的政策的依据,而在文化贸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如美国——则倾向于抹杀文化产品的特性,甚至认为文化产品应该视同于一般贸易品,无需特殊对待。

  对社会效益的强调程度往往因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国家文化政策在一定时期里对于社会效益的适度强调会对本国文化产业起到保护发展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反而可能抑制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并在国际交往中导致某种类型的保护主义,反应出来的实际上是文化竞争力和总体实力不强,甚至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不自信。

  文化产业发展供给不足

  记 者:目前中国文化发展情况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难?应该如何应对?

  张晓明:从2001年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新的政策,2003年开始把文化事业单位分成事业和企业两种类型,推动文化体制改革。11年前应该说中国文化是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或者至少是在1949年解放以后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不管我们是在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电影、演艺等文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取得的成绩都是非常大的。这里面的统计数据很多,国家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国家关于文化的一些重大专项工程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统计局数字的显示上从2004年到2010年年增率超过21%,将近GDP增长的一倍,总体来说文化发展情况很快。版权贸易赤字降低比较快,2000年是10:1,现在是3:1。从发展内容上来讲,文化市场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老百姓喜欢的好作品。产生了一些好的文化企业,文化集团上市,改革也获得了很大成就。

  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问题。首先,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够快,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能满足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创造性的数字内容产业飞速增长的需求,甚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总体来说,文化产业发展的供给不足,满足不了需求。其次,文化产业发展本身也存在问题,发展方式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精品力作不够多,人民群众喜欢的好作品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多等等。

  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目标引人关注

  记 者:《决定》提出文化强国目标,最后确定了文化发展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引领性位置,将我国文化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如何看待这个发展目标?

  张晓明:总体目标是改革与发展并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分为6个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形成;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总起来看,6个目标中前4个是“做什么”的问题,后2个是“怎么做”的问题,而前4个中只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性质的指标,可以做量化分析。

  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三大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分为三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三类基于3个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导向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于公平原则,建设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落实城乡居民平等的文化权益。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基于效率原则,因为图书馆、博物馆、以及非物质遗产等是公共产品,通过市场提供必定低效率。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基于导向原则,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的现代传播体系是传播先进文化、主导健康舆论的主要阵地。

  文化产业发展支柱产业目标。将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个引人注目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39亿元到2010年的11052亿元,年增率为21.48%。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2015年可以达到29238亿元。另根据家宝温总理在2011年2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年增率将控制在7%,2015年将达到55万亿元人民币,文化产业将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2%,将超过“支柱产业”占GDP5%的标准。

  社科院要在文化发展中发出自己声音

  记 者:张老师,请问为什么要召开这次“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术报告会”,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

  张晓明:六中全后以后,全国都在宣传、宣讲六中全会决定的内容和精神,社科院是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国家文化发展的新的战略格局里地位非常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在文化政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在全国占有非常显要和突出的位置,理所当然应该对六中全会的决定做出自己的一个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从2000年成立到2011年,已经走过11年的历程,文化中心本身的发展是跟中央一些大的决策一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中心的成立就是在十五届五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二天,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开端。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以后,院领导正式批准把中心办成一个有编制、有财政拨款、有办公场所、有发展规划的机构。自从2001年开始,中心连续10年,出版了10本文化产业蓝皮书,2本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2本国际文化产业蓝皮书,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蓝皮书和文化消费蓝皮书各1本。应该说,文化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文化蓝皮书”的品牌,其下的产品系列已经形成了集群的发展态势。文化中心11年的发展历史和国家的这一段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中心的成长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在院科研局的建议和安排之下,主办这样一个学术报告会,主要是给院学部委员汇报一下中心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并结合六中全会的决议和内容给社科院做一个汇报。

  记 者:这次会议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晓明:这次会议最直接的成果是我们形成了一批关于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的一批文章,里面有一些属于解读,有一些属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次会议以前,我们已经和院要报开过一次内部座谈会,这次会议是公开宣讲,这次宣讲内容会形成一些文章,并陆续发表。

  第二个成果是,利用这次机会,向请来的学部领导和老师进行了汇报。值得指出的是,中心创建前几年发展比较快,都是在江蓝生副院长领导下取得的成绩。中心现在正在申请社科院创新工程,正处在报批、审核的过程。文化中心可以通过报告会这样一个形式,让院里面的其他研究所、学部及一些院领导了解到我们所做的工作,这可能会推动中心更快进入创新工程,解决一些长期未决的自身发展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记 者:机制不顺的原因在哪里?

  张晓明:我们有11个所的所长是我们的中心理事,院外还聘请了10个左右的院外理事,主要是文化部的司局长,和我们合作比较多,还有一些地方领导,包括上海交大校长。我们形成一个院里是跨所,院外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理事会。我们的中心是院直属的,所以我们是一个院级中心。这个中心一开始成立是虚体,还不是一个独立法人,也没有编制、没有行政机制。2003年中宣部委托我们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李长春同志要求我们参加方案制定,院里为了支持中心的发展就将中心升格为“半实体”。但从2003到现在这八年时间,中心的“半实体”地位没有变。从现在的情况看,半实体停留时间过长,使中心发展受到影响,形不成自己独立的运作体系,形不成自己独立的学术评价机制,因为我们没有学术委员会,也形不成我们自己的人事管理办法,我们需要的许多跨学科的人才很难根据我们的需要调进来。半实体急需要升为实体,这是各方面的呼声。

  记 者:文化中心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卓越的文化研究学术团队,建设国家重要的文化政策与理论研究中心、文化信息和发展咨询研究中心、文化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具有良好公信力和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思想库、智囊团。

  下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将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张学术资源,提高学术品质,在发展中创造更大的优势,打造中国最权威的战略型文化研究、咨询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的优先发展领域是:加强自身建设,扩展对外合作,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和研究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基地;以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为切入口,多角度展开文化发展理论建设;扩大与文化领域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国内著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合作,建立博士后研究基地,培养优秀的文化发展研究人才;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积极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研究与国际接轨。(录音整理:袁倩)

  【延伸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研究中心之一,是我国高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文化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战略研究为中心,以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为两翼,致力于国家和区域文化发展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定位是文化发展与文化战略咨询研究,包括文化发展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环境研究,以及文化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文化发展的基础理论、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战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政策与立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