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时有关电报的几则趣闻

 闲之寻味 2012-02-24
⊙1865年,英国利富洋行驻上海的头头雷诺,沿着川沙厅(今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口金塘灯塔间,偷偷建起一条专用电报线路,长21公里,电线杆227根。彼时洋人嚣张,寻常百姓见了都绕着走。而官府见这帮人有恃无恐,以为必有后台,也不敢上前询问。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就这样建成了。

⊙晚清大诗人戴启文写过一首咏电报的诗,描写了国人第一次目睹电报功能的惊奇:“五岳穷云海澄练,纬地经天长一线,重洋万里纸鸢风,暗地机关人不见。”

⊙1873年,丹麦大北公司借口海线电报经常被过往船只碰断,公然在张华浜到外滩南京路12号之间,架设了一条16公里长的旱线,并设立了一个电报房。从此上海租界与外界正式建立了电报联通。清廷当时从中得到的唯一好处,就是凡经大北公司线路传递的政府公文、外交文书等,全都予以免费。

⊙电报设立之初,价钱很贵。从天津发往通州的电报,每个字的费用是银圆1角,可以买16斤大米或30个鸡蛋。

⊙1884年,清廷在军机处建立电报档案,光绪帝亲自下旨,将电报视做公文对待。同僚之间的电文往来,被称为“电牍”,给皇帝的电报奏折则称为“电奏”。1898年百日维新时,电报被新法提升到了正式公文的地位。

⊙清末民初,电报员是个十分吃香的工种,每月可拿薪水30两银。民国时期的电报员,每个月的收入也在100元上下。而当时英国的电报员年收入只有5.8英镑。美国著名大财阀安德鲁?卡内基在匹兹堡市大卫电报公司当电报员的时候,一开始月薪只有13美元。

⊙清末时,人们为了扩大舆论影响,往往采用电报与报纸相结合的方法,一有重大新闻事件,就发私密电报或者公开通电,然后报纸再予以转载。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信息传遍全国,很是兴盛了一段时间。

⊙1899年,己亥交储之时,经元善串联商界名流与新党官员一千二百三十一人“公凑电资”,以上海电报总办的名义,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全国发出了这样一封电报:“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日电旨,沪上人心沸腾,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求王爷、中堂大人公忠体国,奏请皇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皇太后之忧勤,下以弭中外之反侧。宗社幸甚,天下幸甚。”此举被赞为“飞电阻谏,电动全球”。

⊙英国公使巴夏礼有一次急等国内一条重要电报,却迟迟不见送来,于是责问中国政府是怎么回事。总理衙门追问电报总局,电报总局又追问分局,分局理直气壮地回话:这条重要的外交电报是按“四等寻常商报”付的钱,按照规定,理应和其他寻常商报一样,排在一等官报、二等局报和三等加急加费商报之后发送投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