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单5号 品种来源 辽宁省东亚种子科学研究院玉米育种所组配的玉米单交种。 特征特性 幼苗叶鞘深紫色,叶片深绿色,根系发达。株高 280cm,穗位105cm,株型紧凑、清秀,叶片数19~20片。果穗长筒型,穗长18.3Cm,穗粗4.8cm,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子粒黄色有较浅白顶,马齿型,百粒重33.4%,出籽率84.5%。粗淀粉71.7%,粗蛋白质10.10%,粗脂肪4.73%,赖氨酸0.31%。该品种全生育期需≥10 有效积温2630℃,属中晚熟品种。较抗倒状、耐涝,耐瘠薄,抗玉米大、小斑病、较抗茎腐病、丝黑穗病。产量表现 1998~1999两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71.9kg/667m。 栽培要点 适宜肥力中等的平地、坡地种植。精选后的种子用兼防丝黑穗病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适宜清种,种植密度为3500~4000株/667m。北方春玉米区地温通过10℃为适宜播种期。施底肥复合肥20~25kg/667m,于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5~30kg/667m。心叶末期要防治玉米螟虫的危害。 适宜地区 丹王13号熟期的辽宁东部、西北部、吉林中南部,内蒙古等适宜地区种植。 2、郑单958 郑单958是堵纯信教授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玉米新品种。20加年先后通过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和国家审定,并被农业部定为重点推广品种。该品种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高产、稳产:1998、1999两年全国夏下米区试均居第一位,比对照品种增产28.9%、15.5%。1998年区试山东试点平均亩产达674公斤,比对品照种增产36.7%;高者达927公斤。经多点调查,958比一般品种每亩可多收玉米75公斤——150公斤。 穗子均匀,轴细,粒深,不秃尖,无空秆,年间差异非常小,稳产性好。 抗倒、抗病:郑单958根系发达,株高穗位适中,抗倒性强;活秆成熟,经1999年抗病鉴定表明,该品种高抗矮花叶病毒、黑粉病,抗大小斑病。 品质优良:该品种籽粒含粗蛋白8.47%、粗淀粉73.42%、粗脂肪3.92%,赖氨酸0.37%;为优质饲料原料。 综合农艺性状好:黄淮海地区夏播生育期96天左右,株高240厘米,穗位100厘米左右,叶色浅绿,叶片窄而上冲,果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行——16行,行粒数37粒,千粒重330克,出籽率高达88%——90%。 适应性广:该品种抗性好,结实件好,耐干旱,耐高温,非常适合我国夏玉米区种植。 2000年在东北各地种植观察,958有较好的表现。 栽培要点:抢茬播种,一般密度在4000株——5000株/亩,大喇叭口期,应重施粒肥,注意防治玉米螟。 3、沈玉28号(辽审玉[2007]330号) 沈玉28号是沈阳市农业科学院2004年以自选系沈160为母本、外引系昌7-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母本来源于多黄29×辽6107/478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来源于黄早四血缘。2008年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早2天,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270厘米,穗位110厘米,成株21-22片叶。花丝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果穗筒型,穗柄中,苞叶中,穗长20厘米,穗行数12-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8克,出籽率84.4%。倒伏率4.8%,倒折率0.7%。经测定,籽粒容重745.6克/升,粗蛋白含量10.36 %、粗脂肪含量4.88%、粗淀粉含量72.86%,赖氨酸含量0.4%,属高赖氨酸玉米。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灰斑病、青枯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抗丝黑穗病。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区域试验,12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10.5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1.4%;2007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54.9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7.3%。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上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每亩适宜密度为3800~4500株。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丹东、阜新、鞍山、锦州、朝阳等活动积温在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区种植,弯孢菌叶斑病高发区慎用。 4、铁研124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7 申请单位: 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铁98131×铁0203-1 铁研124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郑单958晚熟1天,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3厘米,穗位高124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4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灰斑病,抗茎腐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18克/升,粗蛋白含量11.18%,粗脂肪含量3.92%,粗淀粉含量72.43%,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0.4千克,比对照增产8.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40.5千克,比对照增产6.2%。 栽培要点 铁研124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丹东除外)、吉林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唐山除外)、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陕西延安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5、宁玉309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7012 南京春曦种子研究中心选育,母本宁晨20,来源于瑞德B73×478;父本宁晨07,来源于(78599×H21)×H21。 省级审定 2007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吉审玉2007051); 2007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审玉2007335); 2007年宁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宁审玉2007002); 2007年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蒙认玉2008001) 特征特性 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早熟1.3天,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97厘米,穗位高12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中间型,穗长21.8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粉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8.8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茎腐病,抗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感大斑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0克/升,粗蛋白含量9.50%,粗脂肪含量4.24%,粗淀粉含量73.11%,赖氨酸含量0.29%。 2005~2006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12.7公斤,比对照增产10.6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2.2公斤,比对照增产10.25%。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注意防涝。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忻定盆地、辽宁(辽南地区除外)、吉林晚熟区春播种植,大斑病和玉米螟重发区慎用。 6、良玉66号 审定编号:辽审玉[2008]365号 申请单位: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良玉66号是由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以M54为母本,以S12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母本来源于美国杂交种×铁7922选系,父本来源于掖H201×丹340×掖H204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294厘米,穗位113厘米,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丝淡紫色,花药紫色,颖壳绿色.果穗筒型,穗柄短,苞叶中,穗长17.2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7.2克,出籽率86.2%。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750.1克/升,粗蛋白含量10.30%,粗脂肪含量3.91%,粗淀粉含量70.81%,赖氨酸含量0.36%。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早4天,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经2007年~2008年两年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1~5级),抗灰斑病(1~3级),感弯孢菌叶斑病(1~7级),中抗茎腐病(1~5级),感丝黑穗病(0.0~12.1%)。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12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 708.7公斤,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10.7%;2008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0.3公斤,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3800~4000株,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 适宜地区:辽宁沈阳、铁岭、丹东、阜新、鞍山、锦州、朝阳等活动积温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区种植,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7、东单258 审定编号:辽审玉[2008]369号 申请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东单258是由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N84为母本,以C10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母本来源于美国先锋杂交种P1211二环选系,父本来源于丹598变异株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299厘米,穗位129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锥型,穗柄中,苞叶中,穗长20.4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4.2克,出籽率83.1%。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732.4克/升,粗蛋白含量10.88%,粗脂肪含量4.39%,粗淀粉含量72.46%,赖氨酸含量0.34%。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早3天,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经2007~2008两年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1~5级),中抗灰斑病(1~5级),感弯孢菌叶斑病(1~7级),中抗茎腐病(1~5级),中抗丝黑穗病(病株率0.0~5.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11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00.2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4%;2008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9.2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 适宜地区:辽宁沈阳、铁岭、丹东、阜新、鞍山、锦州、朝阳等活动积温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区种植,弯孢菌叶斑病高发区慎用。 8、北玉288 审定编号:辽审玉[2008]372号 申请单位:北票市兴业玉米高新技术研究所 辽宁联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北育288是由北票市兴业玉米高新技术研究所和辽宁联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以BX144为母本,以BX143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母本来源于郑58×478选系,父本来源于昌7-2变异株×黄早四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中.株型紧凑,株高272 厘米,穗位124 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 片.花丝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淡紫色.果穗筒型,穗柄短,苞叶中,穗长17.3 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硬,百粒重38.0克,出籽率88.5%。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 790.0克/升,粗蛋白含量9.82%,粗脂肪含量4.80%,粗淀粉含量73.48%,赖氨酸含量0.32%。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0 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早3天,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经2007~2008两年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1~3级),抗灰斑病(1~3级),感弯孢菌叶斑病(1~7级),中抗茎腐病(1~5级),中抗丝黑穗病(病株率0.0 %~7.8%)。 产量表现:2007~2008 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14 点次都增产,两年平均亩产725.9 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5 %;2008 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5.7 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6 %。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 适宜地区:辽宁沈阳、铁岭、丹东、阜新、鞍山、锦州、朝阳等活动积温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区种植,弯孢菌叶斑病高发区慎用。 9、博玉98号 审定编号:辽审玉[2008]374号 申请单位:王延芳 品种来源:博玉98号是由王延芳于2004年以D311为母本,以J505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母本来源于美国杂交种选系D50×78599选系,父本来源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是丹360×黄改系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114厘米,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丝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淡紫色.果穗筒型,穗柄短,苞叶中,穗长16.8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百粒重37.2克,出籽率87.4%.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785.0 克/升,粗蛋白含量9.74%,粗脂肪含量4.60%,粗淀粉含量74.44%,赖氨酸含量0.34%。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2 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 早1 天,属密植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经2007~2008两年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1~5级),抗灰斑病(1~3级),感弯孢菌叶斑病(1~7级),感茎腐病(1~7级),中抗丝黑穗病(病株率0.0~7.8%)。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玉米高密组区域试验,13 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26.4 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2.0 %;2008 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12.4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0%。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4000 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 适宜地区:辽宁沈阳、铁岭、丹东、阜新、鞍山、锦州、朝阳等活动积温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区种植,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10、益丰29号 审定编号:辽审玉[2008]376号 申请单位:吉林省王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益丰29号是由吉林省王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以E003为母本,以昌7-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母本来源于(掖478×丹9046)×美国坚秆群体95-1选系D049与郑58杂交选系,父本来源于外引。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白色,苗势强.株型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109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筒型,穗柄短,苞叶长,穗长19.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8.3克,出籽率84.3%。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746.5克/升,粗蛋白含量9.86%,粗脂肪含量4.40%,粗淀粉含量73.28%,赖氨酸含量0.30%。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早1天.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经2007~2008两年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1~3级),抗灰斑病(1~3级),感弯孢菌叶斑病(1~7级),中抗茎腐病(1~5级),抗丝黑穗病(发病株率0.0~4.8%)。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玉米引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12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54.8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3%;2008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41.9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0%。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 适宜地区:辽宁沈阳、铁岭、丹东、阜新、鞍山、锦州、朝阳等活动积温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区种植,弯孢菌叶斑病高发区慎用。 11、辽单565 品种来源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所育成。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中熟杂交种,春播生育期为120天(沈阳地区),夏播生育期为90-95天左右,与本育9号和郑单958相当。株高260厘米,穗位96厘米,株型紧凑,果穗筒型,穗长22厘米,穗粗5.5厘米,14—16行,千粒重450克。高抗玉米各种叶部病害及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和茎腐病,抗倒伏,活秆成熟。 产量表现 适应性广,产量稳定,在国家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域试验中,12个点平均亩产740.4公斤,比对照品种四单19增产9.1%,比本育9号增产9.7%,居全部参试组合的第2位。在辽宁省中熟组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729.2公斤,比对照本育9号增产16.9%,全省各点均增产,居全部参试组合的第一位。 栽培要点 种植形式 适于清种,也可采用大垄双行、米麦间作或小麦下茬种植。 种植密度 清种密度以每亩4000株左右为宜(1.5尺、1.7尺、1.8尺的垄距,株距分别为1.1尺、1.0尺、0.9尺)。 适宜区域 凡种植吉单180、郑单958、本育9、豫玉22的地区均可种植,如黑龙江南部、吉林中北部、辽宁东部山区、内蒙大部分地区、关内夏播区及陕西、山西等地种植。 引种编号:晋引玉2010014申报单位:沈阳中元种业有限公司 选育单位:沈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3336×3267 审定情况:2007年辽宁省审定(辽审玉[2007]333号)? 特征特性 生育期129天左右。株形紧凑,株高256cm,穗位104cm,花丝粉色,花药黄色,成熟期茎杆紫红色,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穗长20.6cm,穗行数16行,行粒数42.2粒,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5.0g。 2009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穗腐病,中抗大斑病、青枯病,丝黑穗病、粗缩病。 品质分析 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检测,容重776.5g/l,粗蛋白10.89%,粗脂肪3.46%,淀粉74.84%,赖氨酸0.35%。 产量表现 2009年参加山西中晚熟区玉米引种试验,平均亩产740.4kg,比对照增产8.6%。 栽培要点 选择肥力中上等地块;亩留苗3500-3800株;种子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及时间苗。 适宜区域 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13、中鑫108 审定编号:辽审玉[2008]371号 申请单位:大连市金州区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中鑫108是由大连市金州区种子公司于2003年以T100为母本,以黄9872为父本组配成的单交种。母本来源于铁7922×掖478选系,父本来源于9801×昌7-2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317厘米,穗位151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淡紫色,花药淡紫,颖壳绿色.果穗筒型,穗柄短,苞叶中,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粉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4.3克,出籽率84.9%。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766.6克/升,粗蛋白含量10.34%,粗脂肪含量4.76%,粗淀粉含量73.96%,赖氨酸含量0.32%。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郑单958早1天,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经2007~2008两年人工接种鉴定,感大斑病(1~7级),抗灰班病(1~3级),感弯孢菌叶斑病(3~7级),中抗茎腐病(1~5级),感丝黑穗病(病株率1.0~16.2%)。 产量表现:2007~2008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14点次都增产,两年平均亩产732.2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5%;2008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28.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3500~3800株/亩,注意防治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 适宜地区:辽宁沈阳、铁岭、丹东、阜新、鞍山、锦州、朝阳等活动积温2800℃以上的中晚熟玉米区种植,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14、东单606 审定编号:辽审玉[2008]392号 申请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东单606是由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A801为母本,以A6159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母本来源于9042×( 9046×墨黄9)选系,父本来源于LD61×(J599、沈137、178、沈135、K163、P126、P138、齐319混合花粉)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316厘米,穗位151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绿色。果穗筒型,穗柄短,苞叶中,穗长24.4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5.5克,出籽率81.3%.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760.0克/升,粗蛋白含量9.16%,粗脂肪含量3.86%,粗淀粉含量74.36%,赖氨酸含量0.31%。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丹玉39早3天,属晚熟玉米杂交种。 经2007~2008两年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1~3级),中抗灰斑病(1~5级),感弯孢菌叶斑病(1~7级),中抗茎腐病(1~5级),抗丝黑穗病(发病株率0.0~3.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玉米晚熟组区域试验,14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04.4公斤,比对照丹玉39增产14.5%;2008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6.8公斤,比对照丹玉39增产9.9%。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38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 适宜地区:辽宁沈阳、铁岭、丹东、大连、鞍山、锦州、朝阳、葫芦岛等活动积温3000℃以上的晚熟玉米区种植,弯孢菌叶斑病高发区慎用。 15、良玉88 审定编号:辽审玉[2008]387号 申请单位: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良玉88号是由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以M54为母本,以S12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母本来源于美国杂交种×铁7922选系,父本来源于掖(H201×丹340)×丹340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紧凑,株高302厘米,穗位116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淡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锥型,穗柄中,苞叶中,穗长19.1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6.2克,出籽率85.3%。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籽粒容重744.3克/升,粗蛋白含量9.82%,粗脂肪含量3.74%,粗淀粉含量69.16%,赖氨酸含量0.35%。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丹玉39早3天,属晚熟玉米杂交种。 经2007~2008年两年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1~5级),抗灰斑病(1~3级),感弯孢菌叶斑病(1~7级),中抗茎腐病(1~5级),中抗丝黑穗病(病株率0.0~7.7%)。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玉米晚熟组区域试验,15点次均增产,两年平均亩产708.4公斤,比对照种丹玉39增产16.9%;2008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8.4公斤,比对照种丹玉39增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3300~35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 适宜地区:辽宁沈阳、铁岭、丹东、大连、鞍山、锦州、朝阳、葫芦岛等活动积温3000℃以上的晚熟玉米区种植,弯孢菌叶斑病高发区慎用。 16、东裕108 东裕108是由沈阳东玉种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以自选系P2237为母本、自选系K3841为父本组配的的玉米单交种,2009年通过辽宁省、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株型紧凑、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沈阳地区生育期131
d左右。适于辽宁、吉林活动积温2 800℃以上玉米区种植。 17、良玉188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6 品种名称:良玉188 选育单位: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M60×S121 特征特性:生育期:夏播95天,春播125天,与郑单958相当,需有效积温27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5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粉色,果穗中筒型,穗长18-22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籽粒深马齿型,千粒重420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4克/升,粗蛋白含量9.90%,粗脂肪含量3.35%,粗淀粉含量73.28%,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4.7%; 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9.6%;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7.2%。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12.0%。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4000株,施足农家肥,种肥施用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公顷,硫酸钾100-150公斤/公顷,尿素50-100公斤/公顷,追肥尿素300公斤/公顷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苏北部、湖北北部等地区种植。注意防止倒伏(折)。 来源:康平粮油高产创建之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