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文化与中华文化

 公司总裁 2012-02-24

  ●杨培基

  今年是农历壬辰龙年。壬占10天干第九位,辰占12地支第五位,10天干与12地支经过5轮组合,便形成一个甲子60年。其中,甲和子都处天干地支的第一位,60年排列组合结束,就是下个60年的甲子第一年了。

  这样算下来,60年中该有5个龙年,前5个龙年分别是:1952年,壬辰龙年;1964年,甲辰龙年;1976年,丙辰龙年;1988年,戊辰龙年;2000年,庚辰龙年。从1952年的壬辰龙年到今年的壬辰龙年,刚好形成一个60年的轮回。下一轮回的壬辰龙年,是2072年。天干地支仅22个汉字,几千年来就这样奇妙而有序地排列着、组合着,为人们昭示着岁月的更替,勾画出一道道历史的轨迹,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人类历史的演绎。

  在先民看来,庞杂的大千世界,无非由阴、阳二气构成。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世间万物,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就数字而言,也有阴阳之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5”是神奇的数字。有人认为,“5”才是最大的阳数。因为“9”虽然比“5”大,但它却是5加4组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形成了以“五”字打头的一个庞大的数字系统。五行:水、火、木、金、土;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色:青、黄、赤、白、黑;五味:咸、苦、酸、辛、甘;五音:宫、商、角、徵、羽;五星:金、木、水、火、土;五气:寒、热、风、燥、湿;五性:智、礼、仁、义、信;五志:恐、喜、怒、忧、思;五谷:菽、黍、麦、麻、稷;五脏:脾、肺、肾、肝、心。先民为何对各种事物都只总结到5就戛然而止了呢?其精深与奥妙又在何处?

  “12”也是神奇的数字。据说,九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绕太阳公转周期需11.86年。于是,先民便将木星作为岁星看待:一年12个月,又配以12地支和12生肖。一天12时辰。12个月实际上是月亮的12个朔望月,是月亮运行的12个周期。如果将黄道周天360度分为12段,每段30度,就又有了12宫(段)、24节气。

  宇宙是大系统,人体是小系统。与自然相对应的,人既有12经脉,又有五脏六腑11脏。这与木星绕太阳公转的近12年中,能与地球会合的却仅有11次又是如此的吻合。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得如此准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竟又能巧合到如此程度,世人还能不敬畏自然吗?

  在12生肖中,虎、牛、马、兔等11种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唯有“龙”是先民虚拟的。而恰恰是这虚拟的“龙”,却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也最终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符号——“龙的传人”!

  龙的演变历史是很悠久的。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前红山文化时期,就有了用红褐色石块堆起的长20米、宽两米的堆塑龙。在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的古墓中,出土过用白色蚌壳拼摆的塑龙图案。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曾出土过蟠龙纹等被称为“原龙纹”的陶器。开始的龙并无足、角,商周时期的龙,已定形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形象了。

  先民仰观天象,将地球赤道附近的星象划为28宿,又将东方7宿称为苍龙。《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鸟是春的象征,苍龙7宿踞东以示春。汉代南阳人张衡,在《灵宪》中以文学的语言对28宿描述道:“苍龙连踡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似乎都与龙有关。伏羲被称为是龙图腾部族的创始人和华夏族人的先祖,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龙形”。“尧母庆怀亦龙合婚生尧”(《竹书纪年》)。《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炎帝母系“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史记·三皇本纪》)。昔大禹治水,有翼龙以尾划地,为大禹指引疏浚线路。秦始皇称“祖龙”。之后的汉刘邦,也是“高祖感龙而生”(《史记·高祖本纪》)。

  应该说,龙是中华各部落、民族图腾崇拜的融合体。它融鹿角、兔眼、蛇颈、蜃腹、鲤鳞、鹰爪、虎掌、牛耳而合为龙。这些,又都是被融合动物的力量或特长的亮点。虚拟而融合的龙,也就有了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变化无穷的特性:冲天而翔,可高凌九天之云雾;乘风而下,可蛰潜湖海之深渊。从龙的这一特性上说,你能说龙不就是中华各民族融合、凝聚、团结、包容和力量的精神象征吗?

  甚至连乾卦6爻的爻词,也拿龙来比喻,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各爻词预示的,实际上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的特定状态,并提示人们的心态,也要与这些事物的发展态势相一致。以龙示天,以天喻人,所以乾卦卦词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行而开拓进取,世代绵延而生生不息,这就是先民的美好善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龙德的核心是福祉。龙之福力所及,几乎涵盖了世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比如说龙兴风雨而利万物。被称为“人龙”的三皇五帝,不论是伏羲的治屋庐、养六畜,黄帝的植五谷、造舟车,还是炎帝的尝百草、事农桑,无不是在为芸芸众生造福。且这些福祉对黎民百姓来说,都是带有开创性的壮举!

  文化之力,无形且大。全世界的华人,对龙、“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认同,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文化之力的一种彰显。这说明,中华民族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双向追求,从古至今是一以贯之的。

  一个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泱泱文化大国,现在却与世界发达国家在文化出口上已有太大的差距。进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后,中国文化出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在拉大:据统计,全世界每100本图书,有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有74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电影数量虽然只占世界电影总量的10%,但它却占了全世界一半的观映时间。这些数字,太令创造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先民们蒙羞!也太令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历史的“龙的传人”们汗颜!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兴则国运昌!

  在中华文化史上,第一次将“文化”连接到一起的,是《周易·贲卦》卦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者,“以文化人”之谓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教化,文化即感化,文化即潜移默化。文化乃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之基石。不论是儒家的“仁”,还是道家的“德”;也不论是佛家的“善”,还是基督教的“爱”,所体现的无非都是两个字:“良知”。在诚信和道德缺失的当今社会,良知也许是拯救人类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的最后底线。而良知,又要靠多种有益的文化来滋养。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多次呐喊:21世纪是属于中华文化的世纪!

  龙呈祥瑞,龙腾龙年。在2012年壬辰龙年乘漫天飞雪飘降到中华大地的时候,所有中华民族和龙的子孙们理应铭记:是该让中华龙、中华龙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腾飞在天的时候了!

  左上图:独玉“龙”。

  本报记者 王鸿洋 摄

  编者按

  昨天是阴历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是华夏民族的节日,从汉代就开始了,那时“二月二”又称青龙节、春龙节。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龙文化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繁荣中华文化的目标任务,本版今日特推出《龙文化与中华文化》一文与读者一起共同品味中华古老文化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