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的心法和顿悟

 炁迷 2012-02-24
中医学的心法和顿悟
2009-04-30 15:50

中医学的心法和顿悟

所谓“心法”,是指研究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殚心思忖,反复琢磨,终于心领神悟,获得独到见解的认知方法。它源自于儒家修养身心的内省法,关键在于内心的反复思考。所谓“顿悟”,原系佛教用语,它与逐渐理解相对而言,指对某问题苦思冥想后突然独有所悟,一下子进入明澈的境界,它与通常的“灵感”相通。中医学早期著作中,常称其为“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后期著作又多称“禅悟”、“心悟”等。心法和顿悟这两种认知方法互有联系。均属非逻辑思维方式,且都是东方民族中占主导的思维方式。

以往,西方哲学和科学界只注重逻辑思维,认为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足以做出所有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并误以为心法、顿悟等只适用于文学艺术,或宗教。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法和顿悟并非玄秘莫测。他们是人类思维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科学史的研究也提示:许多科学理论源自假说,大多数重要假说的原型正是借助心法、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萌发的。鉴此,人们对这类非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且日趋重视。

较之西方,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发育不良,但这并未影响先贤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他们往往广泛充分地利用心法,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方式,探究世界,洞察奥秘,阐发新观点,新见解,作出创造或发明。中医学家亦然,历代有许多医家把自己的医学著作冠以“心法”、“心要”“心书”、“心得集”等。就体现了这一观点。清吴瑭在《温病条辨自序》中曾说:“瑭与病谋,通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许多医家都有着类似的经验和体会。因此,心法与顿悟是衡量中医师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弱的一个标志。

心法和顿悟虽非逻辑思维,但不等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它们不是轻而易举便能萌生的,需要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具备非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技巧;二是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并立足事实,对有关问题锲而不舍地追究深思。清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曾说:“学者读书之余,闭目凝神,时刻将此数语细加领会,自应一旦豁然贯通”。这是总结出的有助于激发灵感,促进顿悟的经验之谈。

应指出的是,尽管心法、顿悟属于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但由此获得的只是些思路、想法等,必须进一步作出实践的检验,或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升华为有重要认知意义的理性知识。

(可以预料,今后的世界,将更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欧洲中心论将被多元文化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所替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化的价值及其意义将重新为世界所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与文化母体休戚相关的中医学。---------)

道法自然,依此类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