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用卡密码,这个应该有

 msjp 2012-02-24
 
 
  对于“信用卡不设密码更安全,如发生盗刷等会有银行负全责,而对有密码的银行卡却不负责”这种说法,几乎所有银行的信用卡章程中都有明文规定:“凡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但研究专家董峥认为,这样的说法存在误导并且是有前提条件的,而且银行的赔付也不会是全额(失卡保障额度1-5万)。他建议在中国这种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备的国度,一般人的信用卡,密码还是要有的。
  在中国,信用卡不设密码更安全的说法不属实  

信用卡
现代生活和形形色色的信用支付方式息息相关。
 
 

Q: 信用卡一旦被盗刷,没密码的发卡行将负全责,而设置密码的信用卡则由持卡人付全责。这种说法是否属实?

 

A:不设密码的信用卡也只有在挂失得到银行确认之后,银行才承担部分损失,也不负全责。

 

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无密码的卡,只有在挂失并得到确认后出现的损失,才是发卡行来承担,而挂失确认前的损失依旧由持卡人承担。有些银行推出“失卡保障”,对于挂失确认前的损失,在符合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得到部分赔偿,具体内容以银行公布为准。而凭密码交易的损失由持卡人负责(含消费和ATM取现)。[详细]

 

Q:在中国使用信用卡,签名难道不是一种安全措施吗?密码交易与签名交易,这两种方式哪种更为安全?

 

A:在中国这种凭签名交易配套服务不健全的国家,设置密码更安全。

 

其实,没有哪一种措施更安全。"签名交易"是从国外搬进来的,它更适合于国家信用体系健全的环境。国内由于在这方面相对欠缺一些,凭签名交易的配套服务不健全。相比较而言,更推荐使用密码。就如同在一个社会比较乱的环境下,出门后是给门上上把锁让房主放心,还是敞着门就出去放心的关系。[详细]

 

Q:新闻报道称美国的信用卡交易是不需要设置和输入密码的,据说有些POSE机是没有密码键的;仅凭借签名来完成交易,这是否意味着无密码即安全?

 

A:美国信用卡不设置密码是因有《信用卡发行法》,它要求银行无条件的保护合法持卡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但这种无密码交易,还有一个前提:合法持卡人因被盗等导致的损失,不需要发卡行赔付或赔付费用很少。

 

美国的信用卡在交易时是不需要输入密码,仅凭持卡人签名即可进行交易。但是这个“惯例”的前提条件是《信用卡发行法》中制定了合法持卡人因被盗等非主观不良行为的情况下造成的信用卡损失,不需要赔偿或者仅需要很少量的负担费用。这就有效地保护了合法持卡人的利益不受侵害。银行必须无条件承担这种风险。而且日本和台湾也有类似的法律。[详细]

  在国内即使不设密码,持卡人也要担风险 

信用卡丢失
目前多数银行提供失卡保障服务。广发银行在国内较早推出“失卡万全保障”,据该行透露,上述服务是针对挂失前48小时内的交易行为进行赔偿,从保障时间来看,各银行规定不同,一般挂失前48小时,最长120个小时内。
废弃信用卡
直接剪断信用卡是处理废弃卡片时,保护个人资金安全的最佳方式。

Q: 有网友表示,曾就信用卡是否设密码征求过律师意见,该律师称持不设密码的卡,只要消费凭单不由持卡人签署,而且没有重大过错,持卡人就完全不需要为盗刷负责。银行方面希望设置密码,是因为可以把原本该由银行承担的风险转嫁给用户。您觉得这种说法靠谱麽?

 

A: 在国内,由于相关配套不完善,信用卡即使不设密码也要承担责任。

 

不设密码的交易,是以“是否为本人签名”作为识别条件的。但是由于国内其它相关措施不配套等多种因素,从实际判例中持卡人多多少少都要承担一定责任。银行要求设置密码,作为格式条款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Q: 央行颁布的《银行卡管理条例》,明确要求收单商户负担起核对信用卡签名的责任。那么签名检查这一点在国内的交易中现状如何?

 

A: 国内以密码交易为主,商家不是很在乎签名。

 

现在大多数是凭密码交易,对签名的要求已经降低了,所以商户对签名交易不是很注意。这也就为盗刷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没有密码的信用卡随便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密码交易”。

 

不设密码的交易,是以“是否为本人签名”作为识别条件的。但是由于国内其它相关措施不配套等多种因素,从实际判例中持卡人多多少少都要承担一定责任。银行要求设置密码,作为格式条款持卡人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详细]

 

Q: 还有种说法是:如果丢失信用卡,在48小时内打电话挂失,在这期间里面发生的损失不需要持卡人赔偿;但是如果设了密码就相反,所以不设密码更好?

 

A: 不是,挂失并确认后出现的风险有银行承担,只有办理了“失卡保障”业务后,银行才会有条件的承担风险。

 

银行章程中,是挂失并确认后出现的风险由银行承担,确认前的风险由持卡人承担。对于推出“失卡保障”的银行,推出了挂失确认前24、48、72小时的失卡保障服务,对于挂失确认前如果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风险,经过报案并由银行认可后,才能由银行承担;未被银行认可,依旧由持卡人承担。程序参照银行相关流程。[详细]

 

  中国信用卡法规不健全,持卡人应会自我保护  

信用卡密码
在美国信用卡不设密码只是惯例,但刷卡机同样设置了密码键供愿意使用密码的持卡人使用。
信用卡安全
保护好个人信息,信用卡不外借,是用卡安全的前提。

Q: 国外信用卡受到更多政策和法律的保护,国内对于信用卡产业发展研究一直没有,对于这些问题也无法系统地解决?

 

A: 信用卡产业中国只有一部法律,而美国有17部法律保护和约束,国内对信用卡的法律保护薄弱。

 

美国对于信用卡产业,有十七个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这些措施都对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国内目前只有一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相对薄弱一些。 [详细]

 

Q:一张信用卡上的信息都有哪些组成?例如卡号的组成,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有人说卡背面的后三位数字是最关键的?

 

A: 信用卡上的信息各有用处,都要严格保密;背后三位数字只是用于非接触交易。

 

卡面上主要是卡号,背后有个三位识别码(俗称后三码)主要用于非接触交易,如网上支付的验证使用。卡号、密码、识别码,以及个人的相关信息都需要严格保密。

 

Q:在中国目前的规章制度和消费环境下,我们设密码更有利还是不设置更安全?

 

A:一般人还是应该设置密码,但根本前提还是要保护好个人信息。

 

如果对于信用卡相关业务不是很熟悉的持卡人,尽量还是选择密码交易。但是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首先养成保护好信用卡的习惯。

 

1、保护好信用卡信息和个人信息;

 

2、信用卡不外借;

 

3、不参与不良交易(套现或不良网站消费);

 

4、学习一些防范措施。[详细]


 
  在中国,信用卡持卡人还是应该为自己的卡加一把密码“锁”,并且牢牢的管住自己的“钥匙”。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帮助你看好那道安全的大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