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这一天刚好位居“立秋”和“立冬”之间,即整个秋季的中间,因此,秋分有着“平分秋季”的含义。秋分开始的第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都相等,故秋分又有了“日夜平分”的含义。
秋分节气概述秋分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 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运行轨道上所处的位置来划定的。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南北轴线并不垂直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有着23.5度的倾斜角。于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在南、北回归线(23.5度的纬线)之间来回摆动。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那里就是夏季,北半球则是冬季,反之亦然。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圈为360度,春分始于0度,秋分始于180度。秋分、春分时,太阳直射点都位于赤道。只不过,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移向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天气渐凉。春分后,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天气渐热。 关于秋分,有两个最常见的说法: “秋分秋分秋季平分” 按照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传统的季节划分方法:秋分这一天刚好位居“立秋”和“立冬”之间,即整个秋季90天的中间,因此,秋分有着“平分秋季”的含义。 “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秋分开始的第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都相等,都是12小时,故秋分又有了“日夜平分”的含义。过了这一天,阳光直射点位置便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夜晚的时间开始比白天长了。 秋分有三候 “雷声始收、蛰虫坯户、水始涸”,也就是说,进入秋分,你很难再听到夏天轰隆隆的雷声;而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在秋分过后也会陆陆续续回到土里,筑巢准备过冬;此时天气凉爽,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空气开始变得干燥。
秋分的特殊现象 秋分第一天会出现三种非常有趣的特殊现象:
南北极过着共同的白昼 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 高度和影子一样长 在北纬45度线上,用不着爬高,便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他们好像早就和自己的影子商量好了似的:因为这一天高度和影子一样长,所以知道了影子的长度,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了。 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太阳直射点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当你来到赤道线时,就会发现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秋分期间的天气气候特点秋季南北两重天 通常情况下,秋分时节我国新疆、青海、四川、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的少数地方已经步入初冬,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呼玛,内蒙古北端的海拉尔、四川西部的甘孜、松潘等地有时会出现雪花纷飞的情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已进入了深秋时节,人们纷纷登高望远,来到山区密林欣赏层林尽染的秋色。从辽宁南部到江南,人们享受着金秋送来的凉爽。
而在华南的两广和海南等地,日平均气温还在22℃以上,人们还在开空调,吃西瓜等方式纳凉,依旧没有走出漫长的夏季,但夏天潮湿闷热的天气不多了,遇到较强冷空气南下,还会有少数雷暴天气发生。 江南迎来小阳春 秋分过后,原先占据在大陆上的暖空气(副热带高压)继续南退。冷空气即将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导力量。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随着冷空气分股南下,一般年份,江南大部也都先后进入了秋季(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2℃)。“秋老虎”不见了踪影,人们开始享受一年中的好天气。江浙一带,人们用金风送爽、云淡风轻、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一切美好的词语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秋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将先后转入干季。
影响农业的灾害天气华西秋雨 在9月和10月份,由于冷暖空气的对峙,在华西地区(渭水和汉水流域、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往往发生连绵的秋雨,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天、几十天。特别是在四川盆地,几乎年年都有,并且常常是夜雨。著名唐朝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生动描述。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风 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后,引起显著降温,影响晚稻抽穗、开花、灌浆,造成减产的低温冷害。因各年强冷空气出现时间和强度不同,在长江中下游、华南的桂北、粤北、闽西北、闽中一带,寒露风多在秋分时节出现。各地的标准也不完全一样,通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作为出现寒露风的标准;华南以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作为标准。
初霜冻不足为奇 谚语说:“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受大陆冷高压控制的西北、东北部分地区,降温早的年份,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初霜的到来标志着农作物生长季的结束,农业生产开始进入秋收大忙时期。不过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那样耐不住风寒,傲立秋风中的菊花与枫叶就组成了一幅“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的优美画卷。同时,初霜的降临,使这些地区的人们提前欣赏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
大雾影响不可小视 进入仲秋,大雾天气开始增多,主要是辐射雾。
辐射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作用,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凝结后而形成的雾。它常出现在有微风而晴朗少云的夜间或清晨。在秋冬季节,我国内陆地区常有这种雾出现。 辐射雾往往范围较大,跨越数省,不仅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而且影响高速公路、跨省国道、航空、铁路的正常运营和安全。 秋分农事一二三秋分 —— 种麦正当时 在黄河中下游的冬麦区,小麦播种紧张有序。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播种小麦的适宜温度是:5天平均气温在14—17℃。农民朋友检修农用机械、选换小麦良种,抓紧做好运肥、浇水、翻地,开始播种冬小麦。
秋分 —— 预防寒露风 秋分过后,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剧,气温也开始降低。此时江南、华南的晚季稻正值抽穗、开花阶段,如果这时有强冷空气南下,很容易造成寒露风、强对流天气等灾害,因此,民间也就有了“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将晚禾,只怕此日雷电闪,秋收稻谷存几何”的说法。
预防“寒露风”方法如下:1.或选择早熟,后期耐寒的优良品种,适时早播早栽。2.在冷空气到来之前往田里灌水,以水调温,提高稻田的地温和近地层的气温。3.在“寒露风”到来之前和之后,采取根外施肥,改善稻株的营养条件,提高光合强度和抗寒能力。这样有利晚稻的抽穗、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秋分 —— 秋收的时节 如果说白露是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季节。那么秋分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正是棉花吐絮、烟叶变黄、五谷成熟、硕果累累的收获时节。农民朋友在及时收割玉米、大豆,采摘棉花等大田作物的同时,也开始陆续摘收橙子、山楂、猕猴桃、柿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