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

 俯牛山人 2012-02-24
白露节气从9月7或8日开始,到9月23或24日结束。 和寒露节气一样,都是从水汽的凝结现象反映着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强弱的程度,在反映温度的意义上远远大于反映水汽凝结的意义。
 

白露节气概述

  人们刚从火伞高张、骄阳似火中走出,初步感受到秋风送爽之时,迎来的是一个一年中让人感到惬意的仲秋时节——白露,它从9月7或8日开始,到9月23或24日结束。
  

白露:间接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

  先人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到:“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大多数年份,农历八月正值阳历9月,能够见到露水了。先人们根据看到的露水现象,将这一时期的节气,取名为“白露”。
  露水是气温降低的产物。由于日照时间缩短、强度减弱,尤其是西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冷空气开始走出原地,一显身手,影响我国北方甚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蒙古冷高压的控制下,常常白天天朗气清,夜间晴空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气温明显降低,如果这个时候近地面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它就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达到饱和状态,开始在近地面的植物上附着,凝结成水珠,称之为露水。
  白露和寒露节气一样,都是从水汽的凝结现象反映着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强弱的程度,在反映温度的意义上远远大于反映水汽凝结的意义。
  

白露:天气的简单描述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股南下,往往带来一定程度的降温。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在此期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第一场秋雨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带来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
  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
  

白露:北雁南飞 南桂芬芳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在农历的八月、阳历9月中,对气候敏感的候鸟,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的大雁陆续南飞;屋檐下的小燕子也要辞别旧居,飞往南方栖息地越冬了;留在北方过冬的鸟儿们到这时开始增生羽毛,贮存干果粮草,搭枝筑巢。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缘于生物体内有一种感知外界环境周期性变化,并调节其生理活动的“生物钟”所致。
  仲秋的白露,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比春季更艳丽,如木芙蓉、秋海棠、鸡冠花等。此时桂花十里芬芳,芙蓉千姿百态,菊花遍地金黄,都深深地点缀了秋色,使人心旷神怡。
  

白露:瓜果飘香 作物成熟

  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
  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
  

白露节气的天气气候

  在以往的节气天气气候描述中,我们提到的晴雨冷暖天气变化往往是简单地说,它们都是以大陆蒙古高压带来的冷空气和海洋上副热带高压携来的暖湿空气互相对决的产物。
  其实造就一个地方天气的决定因素,除了气候背景中的主导力量外,还与冷暖空气的双方实力对比、所处位置、移动路径、移速快慢、是否稳定、水汽条件以及周边其他天气系统的配合都有关系。
    

秋天的脚步来到长江流域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阳光明媚和煦,天空湛蓝如海,云朵洁白闲静,清风徐徐送爽,柔漫的风儿送来了满园花果的飘香……
  在白露期间,秋天的脚步先后来到长江流域,按照连续五日平均气温(T)符合10℃≤T≤22℃的首日为秋季开始的标准,统计出以下城市的平均入秋时间:
  ◇乌鲁木齐8月26日
  ◇西安9月8日
  ◇北京9月9日
  ◇成都 9月14日
  ◇南京9月23日
  

北方天高气爽利于秋游

  白露期间,蒙古高压带来的冷空气,已有一定实力,一般来说势力不是很强,主要影响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个别时候强冷空气可以南下到华南北部一带。北方受其控制,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气温不冷不热,是一年中登高望远秋季旅游的黄金季节。
  

日温差加大注意防凉

  随着日照减弱,冷空气降温影响,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明显。我国各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温差逐步加大,也就是气象上通常所说的日较差增大。
  历史资料表明,白露期间,华东地区的平均日较差为5~9℃ ,中南地区为7~12℃,华北地区为10~15℃,西北和东北的日较差更大,甚至能达到18~20℃。因而,白露前后的昼夜温差是仅次春季的第二个最大的时期。有谚语形容:“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夜间清晨的降温,往往是人们受凉得病的起因。
  

关注严重秋旱警惕火灾

  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春旱盖仓房, 秋旱断种粮。”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秋老虎还有出没 势穷力竭

  白露节气当冷空气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的秋老虎变成了纸老虎,或者说老虎归山了。但当大陆冷高压变性后,气温还可回升。不过此时的秋老虎已是此一时彼一时,威风大不如从前,但常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小阳春,要到10月了。
  

秋季连阴雨 华西秋雨是典型

  民间谚语:“雨打白露,天天溜路”,形容的就是这时候的连阴雨天气。与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形成鲜明对照。如果南下的较强的冷空气与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易形成连阴雨。比较典型的秋雨是华西秋雨。
  有的年份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部分地区也有连阴雨,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连阴雨的气温,连续三天日平均温度是否有可能≤20℃,出现影响晚稻产量的“寒露风”天气。
  

继续关注热带风暴(台风)

  统计表明,9月份热带气旋仍是高发期。
  ◇ 9月强台风多 ,其中1973年9月14日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速达60米/秒。
  ◇ 9月之后登陆后北上的可能性减少 (明显少于7、8月)。
  我国江南、东南和华南沿海省区,若有冷空气与热带天气系统(台风)“相会”,不仅易形成连续性降水,若伴有特大暴雨时,往往造成洪水、秋涝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初霜日期与地区霜冻的危害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
  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白露期间,平均初霜日期和地区是:
  ◇ 9月上旬:新疆东北部、内蒙古东部。
  ◇ 9月中旬: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和黑龙江中部、北部。
  ◇ 9月下旬:新疆南疆的部分地区、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东北地区中北部都会出现初霜。
  早霜冻影响东北大豆的质量和产量,使华北棉花、白薯、玉米遭受冻害,影响产量。
  

白露气象条件与农事活动

  至白露节气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此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此外,华南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华南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华南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华南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华南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与此相应,华南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华南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