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林记秘方愿意免费提供 只愿在全国推广更好

 2010516 2012-02-24
蔡林记秘方愿意免费提供 只愿在全国推广更好
http://hb.qq.com/  2008年11月24日07:59   长江商报    评论10

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品牌 只求做出原汁原味的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地方标准出台但执行难,大汉口、南街村声称娶走“蔡林记”(本报近日多次报道),“沉默多年”的蔡氏后人不再保持沉默。

22日,年过花甲的蔡汉文先生约见本报记者,愿意无条件贡献出祖传秘方,只求把原汁原味的热干面提供给食客。他是“蔡林记”创始人蔡明伟的长子,也是嫡传的第一个学徒。从4岁开始,蔡汉文就给父亲当下手,干活擀面。

蔡林记热干面有独特配方

几天前,户部巷、李记等70多位武汉热干面“手艺人”,在省质监局拿到热干面省级地方标准。根据该标准定义的热干面,必须添加芝麻酱、麻油、酱腌菜、酱油、食用盐、胡椒粉、味精、醋8种调味料。当面条和调料拌匀后,外观应呈酱褐色。

“热干面哪有什么标准,愿意花时间,愿意下功夫就可以做出好面!”蔡汉文笑呵呵地说,只要工艺精细,配方考究,做出地道的热干面并不难。

武汉热干面大都采取相似的操作流程,面条煮熟,捞起摊凉,吃时在开水内滚烫几下,加上芝麻酱、小麻油和醋等调料拌匀。那么,为人称道的蔡林记热干面到底有啥独特配方和秘诀呢?

蔡汉文称,蔡林记热干面采取相同的方式制作,但工艺上更精细,配方上较考究。

以压面来说,一般面厂会把面粉压一道即可,但蔡林记面全部都要压三道,以保持面条劲道,同时压出来的面,撒上一层米粉,再存放。每次煮面,锅大水多面少,上下搅拌保持受热均匀。配料上,蔡林记采购专业的芝麻酱场制作的芝麻酱,并用小麻油搅拌,配上红白萝卜丁、香葱,色香味俱全。

愿无条件贡献热干面秘方

当年蔡林记连锁店遍地开花,如今难见踪迹,大多数市民觉得热干面越做越“走味”。蔡汉文以前也尝遍蔡林记所有连锁店的面,“但就是尝不到父亲做面的味道,面的劲道、佐料的味道都无法相比”。

蔡汉文分析,按照蔡林记热干面传统制作工艺和流程计算,每碗热干面卖两块才能盈利,之前热干面售价不高,部分商家“偷工减料”,芝麻酱口感不佳,用榨菜取代红白萝卜等,味道越来越糟糕。

“父亲一辈子操劳,即使做了老板,生前都是亲自做面给食客。”说起先父,蔡汉文眼睛红红的。

“希望能把父亲最原始制作方法传承下去,保持热干面原汁原味。”蔡汉文语气坚定地说,为还原蔡林记味道,他愿意无条件贡献出热干面的秘方。无论是大汉口还是南街村,只要能把蔡林记味道做出来,即使是外地品牌也无所谓,若能将热干面在全国推广则更好。

◇新闻延伸 

嫡传人悲喜蔡林记

当年风光无限的“蔡林记”,今天却是一个逐渐远去的沧桑背影。

22日上午,记者见到“蔡林记”嫡传人蔡汉文先生,虽年届七旬,但蔡老精神矍铄,身着黑色中长大衣,戴着黑框眼镜,满头银发一丝不乱。但提起父亲蔡明伟以及“蔡林记”的风雨变迁,他几度哽咽,泪眼婆娑。

“说起来,我应该是蔡林记的第一个学徒!”采访中,全然不顾寒冷的天气,蔡汉文利索地挽起袖子,露出“异常”健壮的胳膊,“从4岁开始,我给父亲干活,扇面擀面,这是历史留下的印记”。

花了10块光洋,写下“蔡林记”金字招牌

蔡汉文介绍,1929年,他的父亲蔡明伟从黄陂县蔡家榨乡间来到汉口,以挑担卖面条谋生。

当时的汤面现卖现下锅煮,蔡嫌这样太慢,便起大早把面煮八成熟,挽成盘,客人来了,再往滚水里捞一捞,加上佐料即成,称把子面。

“打记事起,印象中的父母,每日起早贪黑,忙着做面卖面。”蔡汉文说,4岁起,他就拿一把跟自己个头差不多的扇子,负责把热腾腾的面条扇冷,稍稍长大,就帮着父亲擀面。

解放前,汉口满春路像北京天桥,打场卖艺五花八门,蔡明伟固定在一家楚剧院门口摆摊。“那时很多演员晚上唱完戏,都要吃父亲下的面,父亲每次都等到11点收摊。”蔡笑道,正因与当时的楚剧名角关系好,他们全家看戏都可免费。

1945年,蔡明伟邀约其弟蔡明经在满春路口合伙租房开店,因店门前有两棵苦楝树,双木成林,便将店名定为“蔡林记”。

“蔡林记这个招牌,父亲格外欢喜!”蔡汉文说,那个年代,汉正街市场的“金字招牌”多为来自山西的书法家路达所书,落款“太原路达”。父亲也花了10块光洋,邀请路达题字。

忌讳“麻子”,麻酱面改为热干面

关于热干面的来源,民间流传有多种说法。有一个版本是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

“但实际上是我父亲在把子面中,加入芝麻酱改良,改名麻酱面,就是后来的热干面。”蔡汉文辟谣说,也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典故其实是说我父亲的,不过他从来没有对家人提起。

除麻酱面外,蔡明伟推出的牛肉面、猪丝面等陆续上市,“蔡林记”因面好、味正,吃法独特而声名大噪。50年代初“蔡林记”迁至繁华的中山大道。

“父亲背着一筐子银元去,买下厚生里口的房子。”蔡汉文兴奋地说,父亲花半辈子积蓄,买下两层楼房子,这个就是现在所说的“前店后厂”模式,家里人住楼上,240多个平方米的店堂,每天卖出400—500公斤热干面。“不过后来才发现,房子承租权只有20年!”蔡叹息,这导致后来蔡林记再次搬迁。

当年秋天,工商税务来登记,蔡明伟在经营栏目中将麻酱面改了新名字热干面!“父亲要面子,不愿别人叫他蔡麻子!”蔡汉文笑道 ,解放前生意人社会地位不高,父亲因幼年出过天花,满脸麻子,人们习惯地叫道:“蔡麻子,来一碗麻酱面!”解放后,父亲忌讳“麻”字,就将麻酱面改为热干面。

蔡家后人

淡出“蔡林记”

经历半个世纪风云变幻,以热干面而闻名遐迩的蔡林记,如今风光不再……

蔡汉文说,至今他都清楚地记得,父亲每次将生面下两三斤在大锅里,煮到八成熟后捞起来倒入冷水中浸泡,然后用右手抓起来,在左手绕两三圈成小把子,放在簸箕中存放待用。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蔡林记一直是家族企业,只有蔡氏族人才能参与蔡林记运作。50年代后,蔡林记由私营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随着蔡明伟等老字辈一一去世,蔡家人渐渐淡出蔡林记,如今蔡家只有蔡汉文掌握蔡林记唯一核心配方和制作工艺。

“现在我年岁已高,子女们有各自生活,不愿意做这个老行当。”蔡汉文无奈地说。作为嫡传长子,蔡汉文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工作,没有涉足“热干面”家族产业,虽然几年前尝试过,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蔡说,一是商标注册,使用权不在自家人手中;二是蔡氏晚辈都有自己事业,没有精力,不愿意来做老行当。

去年,蔡汉文把父亲蔡明伟,以及当年帮助“蔡林记”运作的堂叔辈的坟墓,全都迁移到黄陂蔡家榨合葬了。

“因为财力有限,‘蔡林记’的传奇从父辈们到现在,也没有个像样的安息之处。”蔡老哽咽地说。(万方 郑良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