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分型治疗单纯性皮肤瘙痒症62例疗效观察

 万户侯wsl 2012-02-2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2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84岁;泛发性38例,局限性24例;其中肛周10例,外阴部8例,耳后6例。

1.2 方法

1.2.1 辨证分型 (1)血虚风燥型:一般以老年人多见,好发于冬季,病程较久,患者全身各处皆可以有瘙痒的感觉,瘙痒的程度不定,常多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皮肤干燥脱屑,可见抓痕、血痂、亦可见色素沉着等继发病损,患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舌淡苔白或舌红少津、脉弦细。(2)风热血热型:一般以年轻者为多见,病属新起,好发于夏秋季节,瘙痒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3)肝胆湿热型:一般以外阴、肛周、耳后多见,由于不断搔抓,引起表皮剥脱、浸渍、血痂等继发性改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1.2.2 治疗方法 (1)血虚风燥型: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用养血润肤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地30g,熟地30g,麦冬30g,天冬30g,杭芍30g,赤芍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夜寐差加夜交藤30g,炒酸枣仁15g,病久不愈者加蜈蚣2条。(2)风热血热型: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方用荆芩汤加减,方药组成:荆芥15g,炒芩15g,生地30g,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生地榆30g。(3)肝胆湿热型:治宜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方用龙胆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草10g,车前子15g (布包煎) 、炒芩15g,苦参30g,茵陈30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刺蒺藜30g,生地30g,当归15g。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统计结果。

1.3 疗效标准 痊愈:瘙痒全部消失;显效:患者自觉瘙痒明显减轻;无效:瘙痒无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痊愈40例,显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详见表1。

表1 治疗结果 (例)

3 体会

单纯性皮肤瘙痒症属祖国医学风瘙痒”范畴,主要是由于风、湿、热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间,肤失濡养而成。所以,以养血润肤汤养血润肤,荆芩汤清热凉血,龙胆汤清热除湿,并重用祛风止痒之品,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故能取得较好疗 效。笔者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调理气血,气血和则痒自止,正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作者单位:657400云南省大关县中医医院皮肤科(为指导老师)

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 临床实践证明,用中草药治疗“冬天皮肤瘙痒症”有良好的效果。生地、何首乌各15克,当归、槐花各10克,胡麻仁5克,丹参12克,全蝎、蝉蜕各3克。用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日1剂。当归、生地各15克,赤芍、川芎各12克,防风、荆芥、蒺藜、何首乌各10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适用于血虚生风之其痒游走、头部与上身尤甚者服用。生大黄、苍术各100克,赤芍、荆芥各50克,煎水洗患处,每晚洗1次,止痒效果佳。艾叶90克,花椒、雄黄各6克,防风30克,加水煎沸15分钟,趁热熏患处,待水温适宜时洗患处,每日2次,能止痒。苦参12克,薏米30克,车前子、地肤子各15克,夏枯草10克,赤茯苓20克,甘草3克。用水... >> 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