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上)

 安庆天南地北 2011-02-17

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

《人民教育》2010年第3-4期

 

  

特色发展 文化育人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

编者按

1部分  观念引领:

建设特色学校,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创建

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

特色学校建设: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定位学校特色之策略解构

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思考

2部分  区域推进:

建设特色学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走向

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径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彰显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

发挥管理指导优势  引导学校办出特色

3部分  学校实践:

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传承历史  文化溯源

百年化人  明体达用

践行未来教育

兼善文化的历史与今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足现实  文化构建

齐步走  永向前

国学立品  双语达人

“三自”特色文化励志导行

人人小新星  颗颗亮晶晶

○创新特色  文化育人

传承科技文化  培育创新人才

为学生成长奠定精神基础

今日我躬身  明日我最行

责立南小  学会担当

 

 

特色发展  文化育人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

编者按:

当前基础教育从整体上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均衡发展成为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将是教育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办好学校的根本在于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

重庆市从2007年初起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紧紧抓住特色学校建设这个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关键举措,不断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推向深入,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而后直指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特色文化。

这个专辑便是他们3年来特色学校建设推进成果的新展示,不乏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和实践层面新的提升。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和实践合乎当前以及今后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新走向,是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全面走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个性发展的新追求。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就是要走向文化育人的深处。继2009年《人民教育》3-4期合刊之后,本刊再一次推出“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希望在即将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教育改革之年”,明晰发展的走势,找到发展的具体路径,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新发展。

1部分

导读

观念引领:

建设特色学校,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是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沿着这个路径,重庆的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了这样的理性阐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是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创见策略。

●教育工作的组成要素都可以称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关键是要找准外部的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结合点。

●学校文化构建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学校文化建设首先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学校特色文化定位的五个策略。

●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标准、方法及模型。

 

             建设特色学校

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陈万志

特色学校是什么?特色学校就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个性是什么?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如果将“个性”用于指向学校,个性即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一种办学特征。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突出“个性”,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在尊重社会共性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个性教育,尊重、满足和发展个性,这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需要,也是每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然而,学校的“个性”怎样发展?如何办好每一所学校,如何让每所学校都能成为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乐园?于是就提出了特色学校建设问题。当前全国各地特别是重庆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实践证明,建设特色学校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一种有效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学校,具有独特文化的学校。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有没有特色。特色学校建设,不是少数学校的事情,而是多数甚至每一所学校都应当追求并能够实现的。特色学校也不仅是城市所独有的,而是应该在城乡社会中共有的、普遍存在的。因此,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一、建设特色学校:扬长避短优势发展。

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特色学校,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的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体现各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各方面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的学校这方面发展快些,有的学校另一方面发展快些,允许这种发展差异存在,使一些学校在某方面发挥优势,不仅有利于学校之间互相促进,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特色蕴藏着优势,而优势体现着竞争力。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校,不论是大学校还是小学校、不论条件好的学校还是条件差的学校,都有着自身特长和潜在优势。特色学校因校而异,就算是基础薄弱或受师资、生源等条件限制的学校,照样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要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到个性化办学的新思路,促进学生成才。正如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关于学校特色发展问题的思考》报告中所说的:“特色学校就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学校文化的不同,就形成了多彩的学校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正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就要立足各学校的实际,合理定位,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找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这样既会提高各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二、建设特色学校:以生为本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鲜明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但无论如何,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同样要坚持科学发展,“以师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的“创造教育”、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象棋文化——走好每一步”、重庆市九龙坡杨家坪小学的“立字立人——书法文化”、重庆市蜀都中学的“红色蜀都,善美人生”等。这些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学校某一方面的特殊表现,也不是仅有少数学生发展良好,更不是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人才,而是既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追求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显现出来的是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

教育公平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平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才能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想,也只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学校,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基本达到均衡发展的同时具有文化差异,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要求,满足教育优质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建设特色学校:文化为根内涵发展。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办学。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具有优势。正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所说:“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什么是学校文化?由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讲道:“学校文化是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其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的历史才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全部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关注的重点从学校外部转向学校内部,从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就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在特色的形成过程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特色学校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部环境、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里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

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就需要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这才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也是追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长久之计。

对一个学校而言,无论这个学校在城市还是农村、条件好还是不好,要成为一所好学校,需要一位好校长,而有特色的校长才能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学校,有特色的校长才能把一所学校建成让人民满意、适合学生成长的好学校,才能保障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

          特色学校创建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彭智勇

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提出了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战略决策,这是重庆提高自身软硬实力的重要举措。根据这一战略部署,按照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教育高地目标要求,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全市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的实际,作出了在全市大中小学开展“五个校园”建设的决策。

一、五个校园和特色学校内涵解读

1、“五个校园”内涵。

“五个校园”包括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着眼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让师生安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健康校园建设着眼于提高师生体质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绿色校园建设着眼于培育师生的环保素养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建设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数字校园建设着眼于加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人文校园建设着眼于提高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建设高品位、搞质量的校园文化。

“五个校园”是互相联动、互为依据、相互映衬、不可偏废的有机统一体。平安校园是教育发展的保障;健康校园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绿色校园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数字校园时教育发展的支撑;人文校园时教育发展的核心。

建设“五个校园”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五个校园”建设理念的提出,对于已开展一年多的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特色学校的内涵。

特色学校是在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并形成被社会所公认的传统的学校。其核心要素在于:风格、成果、传统。要成为特色学校,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独特的教育思想,作为观念引领;二是立足本校实际,是特色学校创建的逻辑起点;三是长期的办学实践,特色学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理论——实践——理论”循环往复的过程;四是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是特色学校的基础;五是优秀的办学成果,具有可信度,可让社会直观感知的办学风格。

二、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

1、“五个校园”建设是特色学校创建的优质基础。

“五个校园”建设,既是对各种校园建设活动的资源整合,也是对学校建设的优化提升。“五个校园”建设,既有硬件建设的要求,也有软件建设的要求,其核心都是体现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优化育人环境,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全方位建设“五个校园”的过程中,重庆市建立了“五个校园”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从2009年起,市教委工委、市教委将“五个校园”建设纳入对各区县(自治县)、各高校、直属学校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五个校园”建设实行一年一考评,三年一复查,每年按照评价标准对创建学校进行考评验收,授予合格达标称号,并授牌表彰。这种激励考核机制有助于学校“五个校园”建设工作,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特色学校创建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整体性、优质性、独特性、稳定性等特点,学校在“五个校园”创建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风格时,就已经为特色学校创建奠定了更为优质的基础。

2、特色学校创建是“五个校园”建设的凝练和升华。

创建特色学校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五个校园”建设是城乡统筹背景下追求城乡优质学校资源、良好校园环境的必然选择。根据重庆市“五个校园”建设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达到“五个校园”建设标准。学校安全稳定、学生体质健康、校园绿化美化、教育信息化、师生人物素质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这不仅为创建特色学校创造了优质条件,也为特色学校凸显“特色”提供了良好环境。可以说,特色是优质的升华,“五个校园”建设不仅从整体上改善学校发展条件,也为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区提炼、挖掘学校特色创造条件,而只有在优质基础上的凝练和升华才能使之具备特色学校的整体性、优质性、独特性的基本属性。

3、“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是相融共生的一体。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特”最终体现为一种文化理念,而建设“五个校园”才能真正体现校园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从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到人文校园,每一类校园的创建都可以是一所学校成为特色学校的潜在能量。如重庆市人和街小学确立了“人和文化”和“人和精神”的特色理念,而这正是“人文校园”建设所涵盖的内容;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提出了“绿满民生”的“绿色教育”文化特色,正是“绿色校园”建设的根本意旨:北碚区教委把“幸福北碚”五大工程和“五个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加大了对“五个校园”建设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学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地理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等资源,在不断完善“五个校园”建设任务的同时,也造就了学校不同的特色。反过来,在“五个校园”建设理念提出之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了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并形成了独特、优质、稳定的特色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式的发展同样是“五个校园”建设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因此,“五个校园”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虽不是同时提出,确是相融共生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五个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创建策略

目前,重庆市特色校园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效果,“五个校园”建设也已经全面启动,在次背景下,要采取以下策略,更有效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

1、整体化策略:助推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

通过研究特色学校评价、评估、测评等相关文章发现,对特色学校最核心的评估依据是文化内涵,这是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理念、办学精神、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表现。因此在“五个校园”建设中不能停留在达标、合格的考核阶段,要充分考虑包括学校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整体化锤炼,进一步将特色学校评估思路引到文化导向上。

2、优质化策略:强调特色学校的和谐稳步提升。

“五个校园”建设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特色性原则,在传统中挖掘新意,融合传统与创新,为“五个校园”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二是发展性原则,“五个校园”建设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要与时俱进,体现发展主题。在“五个校园”创建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优质化的提升,比如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楼和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净化,绿地、走廊、浮雕的设计与布置等等方面,都要注意结合特色、优质、发展性原则,这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深内涵和高品位,这样才可能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体现特色学校水平的和谐稳步提升。

3、拓展化策略:促进区域性特色教育高水平发展。

所有学校都围绕“五个校园”理念开展建设工作,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学校,都要贯彻落实“五个校园”建设理念,将其融入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众所周知,特色学校应当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是一种长时间的文化沉淀,因此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于部分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而言,“五个校园”建设无疑将成为其特色学校建设的新起点和新机遇。因此,特色学校创建范围得到拓展的同时,区域教育特色发展水平也将得到整体提升。

 

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钟燕

特色学校建设问题是一个为教育行政部门与广大学校高度关注的话题。重庆市自2007年以来实施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7年、2008年市教委分别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人民教育》2009年3-4期合刊隆重推出我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的300多个学习考察团来重庆实地考察,仅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就接待了130多个市外考察团。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打造重庆教育名片,在下一阶段,我们需要从一下几格方面认识和开展工作。

一、充分认识特色学校建设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1、特色学校建设是重庆市打造长江上游教育中心、西部教育高地的重要内涵。

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就爱偶遇高地,必须要取得领先长江上游和西部的教育成果及经验。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是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创建特色学校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优化配置,突出了优质、个性、内涵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推进,重庆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有了先发优势。因此把握好这个用我们的辛勤工作争取了的重要机遇,将为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占居教育发展的领先地位创造良好的局面。

2、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托。

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建设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上,政府要做的就是均衡投入,这一点正在逐步实现。但硬件的投入并不代表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并不代表教师素质的提高,学习条件的改善并不代表学习成效的提高。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学校实现自主改革,挖掘本校潜在优势,合理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在国家有限教育投入下为国家增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特色学校在国家财政投入尚未弥补足城乡差距时,能够依靠自身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在国家财政投入到位后,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办学水平的飞跃;还能充分利用已有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教育竞争力,创造教育品牌。因此,特色学校建设能够为将爱丽舍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作出重大的贡献。

3、特色学校建设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工作中,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上。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深化。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这是近年来教育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地现先进学校的基本经验。当前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间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恶性竞争。这是典型的以同质化竞争为特点的“红海”竞争,其结果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特色学校建设倡导的是以独特性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这是现代管理推崇的“蓝海”竞争策略,可以在跨越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将突破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育发展瓶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面积扩展。

特色学校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大大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为重庆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宜居重庆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拓宽思路,加大力度,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1、拓展创新,进一步丰富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我们有了大量的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特长教育型的特色学校,还希望涌现大量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成效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特色学校,还希望涌现更多体现教育教学变革的特色学校。既要有以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为切入点的,也要有着力于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思想创新类型的。既要有传统教育类型的,也要有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开展着眼于面向明天、迎接未来挑战的特色教育教学。有了体现地方特色的特色学校,还要有体现开放胸怀的特色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认同、国际文化交流的特色教育!

在实现途径方面,可以从学校原有教育优势着手,可以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改革创新着手,也可以从独特的办学思想着手,从学生的个性特长着手,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着手。教育工作的组成要素都可以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关键是要找准外部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结合点。创建工作还要尊重专家的指导,要有统筹规划,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策略,创造新的成果和经验。

2、由点到面,进一步扩大特色学校建设的参与范围。

乡镇我市有100多所学校正在参与特色学校战略发展课题研究工作。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市级的特色学校创建单位要在片区内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中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同时,也要在市级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的框架下,广发开展区县级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使特色学校的建设深入到每一所中小学。在特色学校群体出现的背景下,同一个特色建设方向的学校可以开展协作交流,建立特色建设联合体,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团队。

我们更要高度关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特色建设。虽然在我们的实验校中,有像巴南区木洞中学这样高举“平民教育”旗帜的农村学校,也有像渝中区人民路小学以“共享”理念实施农民子女教育的学校,但比例还不够高。特色学校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打好翻身仗的必然发展方向,必须引导和鼓励农村学校、必然学校积极投身到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来。

3、由浅入深,进一步提升特色学校的发展水平。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把长期的积累和阶段性的跨越相结合。已经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取得初步成绩的,要进一步提升特色办学的水平,从已有的地区级、市级影响,扩大到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已经创建出局部特色的,要强化整合,以点带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品牌的学校,要将爱能够品牌巩固起来,融入学校文化核心,形成支持特色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树立起经久不衰的特色旗帜。在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要做好总结提炼,要按照科学研究的范式,将经验提炼为教学方法、教学规律一级教育思想、教育哲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不能浮在表面工作上,必须渗透到具体的教育将傲雪当中去,将特色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特色学校的建设成果。

三、充分彰显特色学校建设成果,着力打造重庆教育名片。

成功的经验和成功,会为更多的学校走上优质特色的发展之路提供现实可及的学习素材,牵引更多的学校更快地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为特色学校搭建展示平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投入。要将特点学校建设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当中,却是激发基层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积极性;要为学校的创建工作提供支援,解决瓶颈问题。同时,要采取现场展示、经验交流、专题报道等各种方式帮助学校打造特色品牌。在这方面,渝中区连续两年承办“全国特色学校高峰论坛”,为渝中区和全市特色学校走向全国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依靠优秀的教育人才,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依托特色学校建设,我们要把这样一支人才队伍推出来,让他们成为“渝派”名师、名校长,甚至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对于这些优秀人才,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搭建发挥才智的平台,更要广泛宣传他们取得的成绩,树立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教研和评估机构要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有高素质教育专业队伍的支撑。教研和评估机构作为高级就爱偶遇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必须积极为学校的创建工作做好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参与学校特色创建的整体策划设计和实施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指导学校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实践的经验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具有可传播、可借鉴、可移植的效力,才能为教育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评估是一种重要的导向和激励手段。开展特色学校评估是引导正确办学方向,促进特色雪下发展,展示特色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要高度总是特色学校评估工作,拟定能指导学校艰苦发展、特色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适时开展特色学校评估工作。

3、特色学校要认真实施学校形象识别策略,打造优质特色教育品牌。

特色学校要将自身的成功转化为教育品牌,应该全面实施学校形象识别策略。学校形象识别策略要求规划和实施好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从而对内产生凝聚力,对外产生感召力,提高学校形象,传播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精神,形成教育品牌。

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内涵发展挖掘强力,走优质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用遍地开花的优质特色学校汇报国家和社会,这是我们教育人光荣的职责。

 

 

特色学校建设: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万明春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胡  方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主流价值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采取扎实可行的举措,为学校植入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传统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文化建构则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并能够表现为师生的基本行为;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而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二、凝练学校文化精神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规模巨大、功能复杂的现代教育,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目标、高扬的教育理想,其现实的发展就有可能丧失意义和迷失方向,甚至沦为没有灵魂、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工厂’”①。同样,作为承载教育和学习任务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高扬的办学理想,其现实的发展就有可能丧失意义或迷失方向。而这个清晰的目标、高扬的理想,正是学校精神所在。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全部或大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比起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学校文化精神表现为精神化的生命意识,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学校文化精神的形成,也意味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成为了全体师生的普遍自觉,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与态度中,并最终影响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教育行为。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基于现实并要求超越现实的指向性,这个指向性指导着人的全部的实践活动”。③

文化精神是学校不可动摇的文化理念,有了鲜明的文化精神,学校就具备了独特的教育身份,为学校特色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的建筑样式可以复制,环境设计可以复制,管理模式可以移植,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融入学校的价值观,没有体现学校的理想,就不可能生成新的学校文化,无法凝结为学校的精神,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橘生淮北了”。④

三、以价值观建设为核心,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价值观的更新,任何教育问题的困惑最终都表现为价值观的困惑,表现为一种价值选择的无奈与盲从。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首先是价值观的建设,即对学校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价值观进行澄清与重构。

学校价值观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它是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客观事物与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看法和总观点,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学校的追求和目标选择,体现了学校全体领导者、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最高理想和追求,是学校一切行为的内在灵魂。正如有学者指出:“理解学校价值观,是理解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的也许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学校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它决定着价值取向的内在依据,是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影响作用。⑤

学校价值观作为群体价值观,本身也有两个层次,即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基本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反映的是任何学校成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和社交的最低标准。核心价值观则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学校价值观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基石。它是指导学校所有行动的根深蒂固的原则,是学校师生员工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柯林斯和波拉斯给核心价值观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核心价值观是固有的、不容亵渎的,是不能为了一时方便或短期利益而让步的。⑥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是一个学校独特性的源泉,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成功的学校应该小心地保存和保护的。

学校价值观的形成需经过确立与培育两大环节,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学校价值观,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学校确立的价值观深入全体师生员工心中,并最终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在价值观的确立过程中,学校既要立足于学校的传统与现实,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也要打开视野,既立足当今教育实践,眼光更要向“外”、向“中”,还要向“古”;既要充分发挥校长的文化领导作用,也要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提升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愿景、信念和价值标准,是学校最深层的、也是最高境界的管理。任何一所名校的学校文化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中产生的,而是一个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和生成的。特色学校的建设要求广大学校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认真选择、提炼,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积淀和丰富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底蕴,积极建构学校的特色文化,并最终展示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色风貌!

注释:

①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引言第8页。

②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③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0页。

④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⑤张文娟:《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J〕,教育科学论坛,2007(2)。

⑥王吉鹏:《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企业文化建设实证分享》〔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

 

定位学校特色之策略解构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胡方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到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到德育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建立,等等。在这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如何挖掘特色、寻找突破口,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主流价值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找准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策略。

一、定位特色之诊断策略。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里办学的,学校今天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调整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学校过去(办学历史)、现在(现有条件)和未来(机遇与挑战)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特色学校的建设不可能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良好愿望,还需要各种客观条件和机遇,更需要植根于其中的适宜的土壤。比如,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传统、校风、教师队伍素质、生源状况,等等。远离学校实际、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只会把学校引入一条违反教育规律、强求“学校特色”的尴尬之路。学校特色诊断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校特色的资源、状况、特征和类型等进行分析,找出优劣所在及其原因,把握规律,为特色学校建设奠定基础。

如有的学校在特色建设中注重对所处社区文化进行分析,包括地区特色、社会环境、社区成员素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等,抓住了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社区的民风、民俗;不同社区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产生的不同的社区成员对学校教育的不同要求都对学校教育发生着影响。凉亭子小学地处重庆市合川区,这里巍然屹立着曾经改写历史的古战场——钓鱼城。学校秉承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风范,结合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区交通主干道从校门口横穿而过、学生上学放学存在着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与合川交警大队、消防大队联合创建重庆市首所少年警校,全面践行以“齐步走,永向前”为核心的特色育人理念,积极探索“以警养德、以警促智、以警健体、全面育人”的特色办学模式,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定位特色之文化传承策略。

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的办学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必将积淀并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深厚的学校文化。相对学校群体而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策略、价值取向与行为体系。建设特色学校,核心就是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抛弃学校文化和传统,不断变换、人为打造、突击创新的所谓的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价值观和方向感的失落以及学校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遗忘,学校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学校特色也会逐步消解。[注]

兼善中学地处重庆北碚美丽的嘉陵江畔,办学历史悠久。学校由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于1930年创办,学校当时已经有了鲜明的办学目标和教育原则,形成了重文化渗透、重社会责任的“完善自我,责任担当,爱国救国”的教育特色。20世纪30年代末重庆聚集了大量爱国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深入兼善人心中;其后学校更以“舍得干、读兼善;讲奉献、在兼善”的兼善精神享誉巴渝。在深入研究学校近80年来的发展历程之后,学校发现“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正是兼善中学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精髓。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提出“兼善教育,兼善天下”的办学理念,全面构建兼善教育文化,彰显兼善教育品质。

三、定位特色之转化策略。

学校工作中长久存在的疑难问题和薄弱之处我们不应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薄弱为特色,以此为突破口开展特色研究,不失为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

中小学创建特色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改革,是一种教育科研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是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有些办学条件差、基础落后的学校不必悲观失望,不必妄自菲薄,不能把基础条件不好作为学校停滞落后、裹足不前的借口。目前的落后并不代表学校永远落后,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动力,充分挖掘“后发优势”,勇于“后发而先至”、“后来而居上”,从而唤起学校发展的活力与生机。

重庆市木洞中学是一所老牌子农村高完中。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重点中学、联招学校被陆续命名,择校之风盛行,木洞中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招不来学生,另一方面又拒绝无钱的学生入学,对基础差的学生和外地生入学设置门槛,收择校费或异地费。无钱的学生望校兴叹,在校的后进生又升学无望,学习压力大,逃学、弃学、厌学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2002年,木洞中学跌到了“谷底”:初中只招到60个学生,高中来校报到注册的只有80多个人。当年学校就有10多个优秀教师跳槽。面对学校发展的艰难境地,学校一班人坚决跳出了追求“精英式”教育思想的死胡同,上上下下达成共识:木洞中学只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平民大众子女实施平凡的、平民的教育。于是木洞中学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经济能力到城市学校读书的;学校成立扶贫济困基金会,对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全力资助;充分利用木洞的历史人文资源,以木洞名人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德育实践体系;学校坚持“爱生为荣、爱校为荣、爱书为荣、爱岗为荣”的主流意识和“关爱学生,发展教师,联动家长”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平民教育”特色和新的办学特色理念:人人可入学,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学得好,读得起,能成长。

四、定位特色之发展策略。

特色学校建设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产物,既要把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吸收、融合到教育特色体系中去,又不要为原有教育框框所束缚,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使学校特色不断得到发展。

特色理论是个性化的理论,它的形成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国内外成功特色学校办学经验的启示,更需要研究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分析、研究学校在特色办学中的各种教育现象与问题,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特色教育规律、提炼特色办学成果。同时,教育创新是教育科研活动的客观要求。正是通过特色研究,学校不断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学校特色工作重心还应体现在形成过程上,体现学校特色的发展性;要求学校根据学校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创新学校特色内涵,不断提升认识,不断充实学校特色的活力,提高学校特色品位。

重庆七中源自东川书院,历经251年,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秉承“育英才、敷大同”的东川文化,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对这一文化理念进行了新的诠释,提出“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之人”的办学目标。“为未来育人”,就是继承革命传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崇高理想的“德行人”;继承学习传统,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现代人”;继承体育传统,培养具有强健体魄、拼搏意志的“健康人”。“育未来有用之人”,就是培养尚志、求实、勤学、尊师的东川人,爱国、重伦、崇德、诚信的中国人,参与、竞争、合作、发展的国际人。

五、定位特色之主体策略。

特色学校建设是以学校自身人员为主体开展的研究和实验,强调研究的主动性。也就是说,特色研究不是外在强加的、被动接受的,而是学校主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是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充分体现。

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学校主体——校长和教师必须以学校为本体,深入分析学校具体情况,了解运作机制,分析与研究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特定的心理环境,创造性地提出学校特色发展的规划和策略。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当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也是学校特色的发展者和创造者。陶行知先生根据他丰富的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实际经验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就学校特色建设而言,校长必须有强烈的特色意识、独特的教育思想。

以“映日荷花别样红”为核心办学理念,重庆市沙坪坝区莲光小学积极进行了以“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先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20余次专题性的研讨会,老师们紧紧围绕“莲”文化的内涵和以“莲”为主题的办学理念进行反复、深入的探讨。数学老师王新云在研讨中曾这样说:“牡丹绚丽,菊花傲慢,唯有莲,顺应着宇宙的轮回,生生息息,上接天宇之灵气,下续土地之厚重,在广阔的天地间独展自己的风姿。莲光人要认识莲,了解莲,用纯洁的品格,高尚的师德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老师们从不同的视角挖掘莲的深刻内涵,为莲光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校还先后针对学生、家长、教师发放了特色学校建设的调查问卷,有家长在调查中写道:“我认为‘莲’是纯洁的、高尚的,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让莲光学子养成不断进取、追求上进的思想品质。学校可以开展革命文化传统理想教育,学习汶川地震的英雄事迹,让小孩在逆境中成长。”……所有这些均汇集成学校特色建设的宝贵财富。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生成性决定了特色建设策略是一个复合的多面体,需要将各种发展策略予以分析、综合与再创造,它需要广大学校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促进学校特色的生成与绽放!

[注]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研究》,2008,2。

 

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思考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龚春燕  程艳霞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究竟怎样评价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到底通过什么指标、标准或维度来体现,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创建特色学校活动轰轰烈烈,关于特色学校的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等内容层出不穷,各式各样。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的特色学校评估是对中小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效果的评估,其评估标准体系多是围绕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展开,具体包括学校领导、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办学条件、教研科研、教育质量、办学思想、办学特色成果等多个方面。笔者认为,教育本身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学校特色的建构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特色学校的特色,最终是体现在学校文化层面,它一定是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能对全校学生的终身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特色学校的评估最终要站在文化的意义上进行诊断。

一、特色学校与文化建设。

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特色”,而“特色”的核心在于“文化”。一所学校最令人回味、品味的就是其深厚浓郁的文化,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激励机制,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更是推进学校教育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创新的巨大力量。一个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最根本的是体现在它独特的文化上。创办特色学校,要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和教育方针,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形成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独特性、科学性、稳定性、整体性、文化性。

实践证明,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如重庆市求精中学紧紧抓住文化建设这一根本,创造了“精益求精”的特色学校文化,蕴含着要“精益求精地追求真理、兢兢业业执教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品格”,彰显了学校“品质求精、文明求精、道德求精、大爱求精”的本质;如重庆29中从百年历史文化中提炼出“红岩文化”的精髓,凝练出学校“爱国、奋进、走向世界”的“红岩精神”,等等。可见,由于各自学校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地理环境等资源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造就了学校不同的文化特色。

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者,笔者认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因此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

二、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

简单地讲,特色学校的“特”,就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一个学校在被授予“特色学校”的称号时,其最重要、最核心的评估依据和要素就是其文化内涵。学校文化是在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积淀而成的,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及文化表现形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

正如郑金洲教授在其《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一文中指出的:“一所学校,有共同追求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有为教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规范和观念,有围绕学校特色建立起的制度支撑体系和行为,才能使特色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在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基本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时,就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指标及标准,对学校是否能成为特色学校进行诊断。

(一)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构建。

从外延讲,学校文化主要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表现。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物态形式,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学校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是学校特色形成的物质基础。学校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礼仪与行为准则等,是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基本保证。学校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学风等。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传统及观念的认同在师生员工言行举止上的、可被具体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包括师生的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等。

1.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构建了包含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总体评价5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基于文化导向的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A1物质文化:B1地理环境,B2规划布局,B3校内建筑,B4绿化情况,B5人文景观,B6基础设施。

A2制度文化:B7学校管理体制,B8组织机构与结构,B9学校规章制度,B10文化交往方式,B11礼仪与行为准则。

A3精神文化:B12办学指导思想,B13办学理念,B14校训,B15办学目标,B16校长教育观,B17校长道德观,B18校长价值观,B19教师教育观,B20教师道德观,B21教师价值观,B22学生学习观,B23学生道德观,B24学生价值观,B25校风,B26教风,B27学风,B28师生精神面貌。

A4行为文化,B29师生行为习惯,B30师生文明礼仪,B31校园卫生,B32师生人际交往。

A5总体评价,即评价主体依据12项特性指标对学校整体特色的总体印象与评价。

2.评估标准。

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特色学校的“特”最终还体现在一种“文化力”上,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是成功的特色学校的体现。这种“文化力”是集合所有学校文化元素而产生的“能量”,是体现一所学校及其成员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的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依据文化力的体现形式我们设置了以下的特性标准。

整体性。能够表现出一所学校的全局优化和整体效能,体现在独特风格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上。

优质性。特色学校创建的本质是创优,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学校声誉、学校教师队伍等各方面都要优质。

独特性。是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稳定性。学校独特风格形成后,其风格及学校成果的取得能够长期显现、保持和发展,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在校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认知力。是评估专家、家长、社会等对特色学校信息的获得过程和反应能力,认知力越强,代表特色氛围越浓。

导向力。特色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引领全体师生员工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

凝聚力。特色学校文化能够让全体教职员工的情感有所归属,并不约而同向特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念靠拢,并在这个过程中,有强烈的巩固和维护这种信仰与价值观念的欲望或行为。

推动力。特色学校文化形成后,就成为不仅可以推动师生员工发展进步,更可以推动学校整体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约束力。特色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较强的约束力,保证其思想端正、行为规范、遵守文明礼仪,并形成一定的特色行为。

识别力。包括政府、社会、家长等外界主体而言,对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文化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并能根据这种识别力与其他普通学校、特色学校区分开来。

辐射力。也叫影响力,是指特色学校文化的“特色”可以向外界辐射、拓展,对于其他学校有较大的影响。

感染力。一个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后,对于全体师生员工、家长、社会、媒体等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对方对学校印象深刻,从中得到启示与收获。

(二)评估方法及模型。

根据评估标准中的项目设置,分别采用听课、座谈会、听取汇报、现场观摩、问卷调查、随机走访和查阅记录及台账等办法。在评估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校的自我评估,要十分重视评价对象的陈述、解释和不同的看法,与学校在价值观念和事实判断上趋于一致。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评估过程的互动,评估结果的客观效度,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评估工具有很多,常用的有调查问卷、访谈表、座谈记录、观察表等,这些工具都是根据特色学校评估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进行具体设计的。

同时,我们必须设计一个科学有效的基于文化导向的特色学校评估模型。目前,对于学校文化的评估模型多借于企业的评估模型,经过综合比较、研究认为,特色学校评估可以引入360度评估(360-degreefeedback),这种评估方法又称为多源评估或多评价者评估,是西方很多企业对员工进行业绩评估的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反馈的评估模型。一是全方位,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内部自身主体如校长、教职工、学生和学校外部如家长、社会、社区、专业评估机构等;二是多角度,评估的对象基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及综合的文化力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又分别分解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评估信息;三是及时反馈,这种评估会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学校,不仅促使学校管理者、师生等全方位认识自身学校的特色、问题,而且为学校发展提出进一步改善建议,将其特色做得更“特”更“优”,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满意度、凝聚力。具体评估模型如下图所示。

 

2部分

导读

区域推进:

建设特色学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走向

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带有方向性的举措就是促进特色学校建设。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来道路的根本走向。重庆市区域建设特色学校的实践经验揭秘:

●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实践体系。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各方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育行政的领导力、科研机构的指导力、学校的实践力。

●区域特色学校建设要牢牢抓住文化这一核心要素,把文化的特色建设贯穿于始终。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应发挥管理指导优势。

 

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径

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陈军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办为每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是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是使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使命

在较大范围内,地区教育差别短时期很难改变,但同一区域内的城乡教育差别,可以因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得以改变。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回归教育本质。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特色学校建设因为没有排名的压力,且学校特色是学校师生所认同而形成的共识,所以和谐;因为本身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灵活;因为具有相对唯一性,所以独特;因为立足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心灵深处留下值得终身怀念的东西,空间发展无限,所以广阔。和谐、独特、灵活、广阔的特点,使学校教育从“以物为本“的价值观念,上升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它将扫除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过程的功力障碍。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国家“普九”目标达到后,实现了“学有所教”,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得以解决,目前进入解决教育过程的公平阶段。学校特色发展可以激发所有学校的办学活力,改变千校一面的僵化局面,提供多种风格的教育,让学生主动选择,可较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学校总是能找到卓越的一个方向;或书法、或画画、或艺体培养,或是人文提升……学生总是能找到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类型,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学校,其本质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同时,特色学校建设使更多的学校有机会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因此,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鼓励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差异”打造特色,通过特色的打造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和自己的发展优势,从而推动发展,促进平衡,使本地区学校群体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区域整体推进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理性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称为中小学的主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多样化教育(特色学校凸显优质性和独特性)的需求更加旺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整体性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系统的根本特性之一。个别学校的特色发展,撬不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个大系统。一花独放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意浓。一个特色学校可能影响几所学校的发展,三五个特色学校可能带动几个片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唯有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才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综上所述,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均衡发展赋予的时代使命。

二、“1+1+1>3”生态系统合力是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保证。

“生”是生存、生活、生命的意义,“态”就是状态、态度、态势。生态就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其内部物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根据生态系统累加效应远离,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就是要让教育行政部门的外在推动力、教研机构的支撑力、学校主题的内在动力组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发挥综合效能提供“1+1+1>3”的系统合力。

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作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奖励在政府主导下的成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推动至关重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力应体现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资金支持三个方面。重庆市永川区出台了《永川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使特色学校建设方向明、思路清,有计划、有步骤。构建了“教育行政-教研机构-基层学校”合作机制,使特色学校建设持续、稳定推进。同时也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横向评价有特色德育、特色管理、特色教学等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纵向评价有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等评价指标体系。从2007年起,永川区教委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给与每个项目5万~10万元的专项补贴;并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

必须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支撑作用。中小学特色建设除了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人士指导。永川区的特色学校建设依托本地教研机构,聘请区内外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及中小学名师组成特聘专家团队,直接参与学校特色的调研、诊断与提炼,开设特色项目专题培训,引领特色项目学校校长、教师专业成长,特色学校文化建构等研究活动,为学校提供了理论支撑。

必须强化学校核心主体地位。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学校。应积极奖励和晚上以校为本的特色学校发展和管理模式,鼓励学校沿着“项目特色-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路线去实践探索、自主发展、追求卓越。强化学校核心主体地位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有利于各校从学校事迹选择确立创建特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各校的特色生成于学校、发展于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本土气息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最终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格局。

三、实践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动”就是将实现具化为实践。特色的形成不能速成,因为文化的形成不能速成,因此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必须立足多个层面,把握多个要素,构建立体的、长效的实践体系。实践表明,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体系、特色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特色建设专业支撑体系、学校特色文化培育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永川区以四大行动切入,构建了四大实践体系。

开展“特色研究”,探索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体系。中小学创建特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没有教育科研的个性化也就没有办学的个性化。永川区教委以重庆市规划办立项课题“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于均衡发展策略研究”为引领,依托9所“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实验学校,努力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和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途径与方法,构建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框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特色学校建设模式,即自主模式、联片模式和支撑模式,分类要求,分层推进。自主模式适用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市区级示范校,倡导他们从实际出发,灵活办学、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完善,为基层学校创建特色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联片模式主要是在校级之间奖励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础,形成区域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帮助学校深层次地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优质学校与优质学校合作,着力打造品牌;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合作,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一般学校的发展;一般学校与一般学校合作,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支撑模式用于那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学校,通过区级教研部门有计划的支撑服务,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明晰,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机制更加有效,使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依托76所“永川区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子课题学校定期开展活动,为特色项目研究提供实践资源,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北山中学通过践行“以美益美,以美启智,以美怡情”的办学理念,积极看重“尚美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创造了“尚美教育”特色;汇龙小学通过践行“让我们都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积极看重“儿童文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彰显了“儿童文学教育”特色;上游小学通过践行“让学校称为生活家园,让家园称为学习型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看重“家政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彰显了家政教育特色。

实施“双名工程”,构建特色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体现,没有个性鲜明的校长,具没有学校特色的创建。而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校长的办学思想必须得到全体教师的共同认可,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从而产生实际的效果。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积极实施“名校长工程”和“名师工程”,构建特色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键。

“名校长工程”是要通过“集中培训、自主研究、主研课题、校长论坛、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房市,培养一批特色意识新,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强,办学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校长群体,以适应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名师工程”就是通过“名师培养对象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成立“名师工作室”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能依据学校特色建构课堂教学特色的名师。

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人才需求,永川区还着力实施了“三三”培训。第一“三”是指提升教师基本素质的“普训”,提升教育科研方法的“研训”、针对特色雪下建设的“专训”这三训相结合。第二个“三”是指“区-镇(街)-校”三级培训相结合。区级培训重在理论层面,由教研室组织;镇(街)级培训重在实践操作层面,分别由教管中心和学校组织;校本培训基于学校自身发展,与现行的区级、镇(街)级培训相互补充,能快速提高一线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效改变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

开展“四四教研”,构建特色建设专业支撑体系。专业支撑是指特色课题牵动,特色教研活动外化,使特色学校建设更科学、更行之有效。永川区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确立了“四四教研”模式,即在课例教研、主题教研、课题教研、特色教研的“四教研”基础上,进行建构行为、建构思想、建构模式、建构特色的“四建构”,具体从四个层面进行分类要求、分层引领:第一层面是在“课例教研”基础上“建构行为”,引领教师从“行为改进”式的教研走向“行为建构”式的教研,使之成为“有方法的教师”;第二层面是在“主题教研”基础上“建构思想”,引领教师从“行为建构”式的教研走向“思想建构”式的教研,使之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第三层面是在“课题教研”基础上“建构模式”,引领教师从“思想建构”走向“模式建构”,使之成为“有风格的教师”;第四层面是在“特色教研”基础上“建构特色”,引领教师从“模式建构”走向“特色建构”,使之成为“有特色的教师”。

“四四教研”强调学校教研特色化。教师群体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科研,以校为本,基于文化传承、设施设备、教师状况等教育资源,与特色建设相结合,把教研工作融于学校特色的建构中去,围绕特色建构逐步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拓展、提升。

建设“人文校园”,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培育体系。特色学校建设必须通过文化引领,丰富内涵、铸就学校的灵魂。“人文校园”建设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的范畴,如学校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及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的特色;学校物质文化范畴,如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最后是学校制度或行为方式范畴。“人文校园”建设,使学校办学力量个性化、制度个性化、物质层面个性化(如教师特长、学生特长、校园建设动),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使它成为师生的心理行为及推动力,从而改变学校的面貌,甚至改变学校的命运。

为此,永川区政府构建了“以奖代补”的学校文化建设激励机制。设立学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学校图书馆建设、网络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工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学校文化过冬繁荣工程等四个项目,每年拨出专款进行“以奖代补”。同时,加强度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等的督促检查,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对不按规定安排使用,造成截留、挪用、挤占和虚报冒领专项资金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

区教委以“人文校园”为核心,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将学校文化外化于行,形成有利于特色教育的氛围,使特色建设成为全校师生无意识努力的价值取向。如开展“三月四节”活动,三月指文明礼貌月,弘扬民族精神月,德育工作者风采展示月;四节指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还在区域内开展“校园文化评比”活动等。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追求的过程。文明坚信,随着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不断深入,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孩子的精神乐园。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 肖长树

沙坪坝是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区,在这里,集聚了以重庆大学为代表的19所高校、以重庆一中和南开中学为代表的100余所中小学和教育机构,在校学生达30多万人,教育人口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1/3。沙坪坝区更是“沙磁文化”、“红岩精神”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教育历史传统。

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的进程中,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三个面向”,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策略,以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特色学校为载体,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在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我们着力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力、教研科研部门指导力和中小学实施力,有效促进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

一、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领导力。

1.建立高效能的行政和专业引导组织。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首先组建特色建设推进工作机构。建立了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区教育党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为副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区教委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小组,统筹协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随后组建了专家指导小组。我们聘请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构建了包括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人员、中小学校长参加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研究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各中小学也成立了特色学校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组织,组织管理,开展研究和实验。

2.科学规划特色学校建设工作。

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学校基于特色的个性化发展。2007年8月,我们制定实施《关于推进全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试行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步骤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是,造就一支理念先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优秀校长队伍;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个性和风格的特色学校。

目标导航,围绕总体目标设立分层实施的阶段目标。三个阶段目标为:推进特色项目建设,通过1至2年的努力,全区所有中小学都至少形成一个及以上的特色项目,找到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形成学校特色,用2至3年时间,全区中小学在不同范围内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给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建成特色学校品牌,经过3至5年的创建,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策略推进,确定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方法措施。我们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依据,确立了“统筹兼顾、分步推进、以评促建、一校一特”的推进策略。所谓“统筹兼顾”,是指义务教育学校与非义务教育学校,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名特优学校与普通学校,已有良好基础学校与薄弱学校,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与内涵发展的有机兼顾,和谐并进;所谓“分步推进”,是指1年出成效,3年上台阶,5年特色化;所谓“以评促建”,是指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在争创过程中发掘优势,培育亮点,打造特色,形成全区中小学的高位均衡发展;所谓“一校一特”,指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学校要结合实际,从管理、德育、教学以及艺术、体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口和着力点,牵一发而带动整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格局。

3.建立促进特色学校内涵发展的机制。

制定评价标准,开展过程性考核。2009年,我们制定实施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标准(试行)》,引导学校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将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作为推进区域中小学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试图通过创新评价管理机制,解决创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从学校内涵发展入手,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等元素,首先对9所实验学校进行综合考评,引导学校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强化校长学习,激励校长办学思想的自我提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校长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因而培养学校校长的自主发展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我们坚持以校为本,依靠学校实行自主改革,挖掘本校潜在的优势资源,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并最终找到特色发展的理念、路径和方法。如凤鸣山中学的历届校长不懈探索、积极进取,逐步形成了“群凤和鸣,铸魂育人”的办学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着力打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特色,由一个普通中学建设成为重庆市优质学校。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从成立至今,风雨60余载。学校传承历史,改革创新,由最初的“星星从这里升起”教育实践活动,逐步探索确立了“人人小新星,颗颗亮晶晶”的“新星教育”理念,推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进步。

我们创造条件丰富校长的教育视野,组织校长外出参观,实施异地挂职锻炼制度,开展了9次现场经验交流,举办了10次特色学校论坛以及专家报告会,等等,促进校长潜心学习、静心研究,博采众长、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思想。

二、强化研究服务,增强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指导力。

1.借助一个平台,提升科研机构的一线服务能力。

教研科研机构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建立了科研人员联系学校的责任制,组成研究共同体。根据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科研人员的特长和工作,分工协作,首先建立中心指导小组,然后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指导小组和教研员分别负责。中心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学校进行宏观分析研究,建立学校分层指导模型;指导小组和教研员则针对不同的学校落实具体措施,与学校建立研究共同体,比如审读学校的特色创建方案,共同研究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寻找学校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厘清科研服务的基本定位,即科研服务在学校。我们规定了教研科研人员经常深入中小学的基本制度,比如调查研究、学校诊断、共同研究等。和学校领导、教师一起,分析学校的项目优势、资源优势,并把研究与特色创建活动相结合。

把指导服务放在过程中。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采用分层调研、分类指导等措施,为学校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对基础扎实、亮点突出,优势明显、初步形成办学特色的学校,重点指导他们进一步夯实全面优质的基础,在形成学校个性上下功夫;对具有项目优势、已经初步形成办学亮点的学校,重点指导他们拓展优势项目,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建设成为特色学校;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学校,重点指导他们明晰思路、找准切入点,从优势学科和特色活动入手,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2.确定一个思路,在塑造典型中促进学校差异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必须是开放的。我们引进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学校建设经验,积极培植本土经验。一是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举办专题研讨会,介绍区域内特色学校建设的典型经验,突出其发展性。二是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发现和研究一般学校,从差异发展的角度找到发展的潜质。用不同层次学校的典型引领学校特色发展,鼓励差异发展。尤其是一些普通学校通过挖掘自身潜能,成为了办学特色的典型,用事实证明了“每一所学校就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发展成为特色学校”。

3.采取多种措施,增强特色学校建设的队伍素质。

培养出一支素质精良、特色鲜明、具有特长的校长教师队伍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关键。我们主要通过两大途径:

“三名”引路。结合全区“名师名校长名教研员建设工程”,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加强培训交流,历练队伍。具体做法:一是邀请市内外和全国知名专家到我区举办特色学校建设的专题讲座;二是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参加两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分享全国各地创建特色学校的经验;三是精读《人民教育》2009年第3-4期“特色学校建设”专辑的文章和《学校变革之特色发展战略论》等专著,理解吸收特色学校的研究成果,吸取营养;四是聘请专家对区内特色学校进行现场指导,提升研究水平;五是加强学术交流,如举办“名师、名校长、名教研员”论坛、“特色学校建设”专题论坛、片区特色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特色学校建设现场会等,让教研科研人员、学校校长和教师同台“论剑”,献计献策,生发智慧。

文化营造。利用区教师进修学院网络平台、西南大学《基础教育》杂志、区教育学会会刊《进修与教研》开辟专栏,宣传推荐特色学校建设的优秀成果。如上桥中学建设“精品初中”、汇育学校实施“国学教育”的成果等,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杂志上作了介绍,在区域内也进行了交流,激发了学校的研究动力。

三、突出学校主体,提升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力。

1.学校在教育资源选择中亮出特色。

我区厚重的教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沙磁文化”和“红岩精神”的影响下,造就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小学校。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特色发展理念引导下,这批学校尊重历史情愫,植耕于学校丰富的“社会土壤”,建设特色学校,引领区域教育发展。有着251年办学历史的重庆七中,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未来教育”的办学理念,成为了享誉西南的巴渝名校。青木关中学以“责任成就人生”作为学校的精神支柱,学校由一个一般高中发展成为重庆市优质高中,创造了突出的教学业绩。树人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确立“发展为本,精心树人”的办学理念,在全面优质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树人文化。地处农村的西永小学在新课程中,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初步显现出它的研修特色。

2.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打造特色。

由于我区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区域特点,因此有相当多的中小学校行走在区域教育发展的中间地带。这些学校已经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并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项目,为逐渐发展为办学特色奠定了基础。重庆28中学长期开展桥牌活动,逐渐构建起桥牌活动课程,形成了一种桥牌文化。金沙街小学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展教师集邮活动,然后影响和指导学生也参与集邮活动,继而发展成为“教学与集邮相结合的研究”。以该项研究来整体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成了“一所邮花飘香”的特色学校。地处农村的陈家桥镇玉屏小学,仅有6个教学班,学生不足200人。学校周边果树满山,绿阴环抱,一年四季春华秋实。学校积极开发得天独厚的果木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今“绿色学校”、“百草园”、“少年龙队”、“小课题研究”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已经成为建设学校特色的支柱性活动项目。

3.学校在激发潜能中开发项目特色。

学校特色项目是指学校具有一项及以上有特色的技能活动。这一类学校处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时期。切实帮助这一类学校走上特色发展之路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积极引导特色项目学校注重挖掘校内资源,拓展特色项目的内涵,激发学校内部创造潜能,发挥后发优势,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迅速崛起,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上桥中学,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确立了“精品初中”的办学目标,通过举办“精品讲坛”,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堂”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地处农村的保农小学抓住书画特色项目,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进步。新发明德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学生诵读经典,形成良好的学校书香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办特色学校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加快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在特色学校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持之以恒地促进区域更多的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成为独特、优质、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特色学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彰显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

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委员会  罗志惠  周其勇  黄永秀

一、文化——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主线。

我们意识到,文化是学校办学得以持续的根和魂,办学就是传承和深化文化。

北碚是一个历史文化绵长,教育文风浓厚的地区,晏阳初、卢作孚、梁漱溟、老舍、陶行知、郭沫若、吴宓等在此兴学报国、激扬文字,侯光炯、袁隆平、向仲怀等在此潜心从教、科研强国。作为全国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北碚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诠释为办好每一所学校、育好每一名学生。同时,作为一个历史、人文文化遗产丰厚的地区,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地帮助和指导学校深入挖掘传统和本土的文化资源,确立并发展成学校的特色。

文化,是我区特色学校建设的主线。

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其文化必然是在具有其共性的基础上,另显其独有的特质。基于这一认识,在开展区域特色学校建设中,区教委牢牢抓住文化这一核心要素,以“文化特校、文化育人”为指导思想,以“一校一品”为目标,以“办学文化强根基、校风文化显风貌、教风文化强质量、学风文化砺品行、校园文化浓氛围”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具体方略,将以文化的特色建设贯穿于区域内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始终,使每一所学校凸显出自有的办学特色,促进每一名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区域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推动作用。

区域特色学校建设与其所处地域的经济社会、教育资源和自身现状密不可分。在整体推进本地区特色学校建设中,区教委立足于本地教育实际,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整体推进,动力支撑;捆绑帮扶,良性互动”的“内涵式”区域特色学校建设道路。

1.整体实施区域特色学校建设。

个体的功效是有限的,整体的效益是无穷的。在实施区域特色学校建设中,区教委出台了《北碚区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北碚区特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北碚区特色学校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了全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组织机构,建立了全区特色学校建设保障机制。实施中,将特色学校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自愿申请、过程指导、评估命名)和三个层次(特色创建学校、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学校),主要从办学思想、特色规划、特色科研、过程实施、建设成效5个维度,对学校特色建设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采取特色学校建设溯源行动、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行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行动、特色学校建设评估行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全区范围内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作。

北碚区梨园小学,是重庆市率先开展少年交警培训教育的学校。在该校开展特色建设中,区教委指导学校对以少年交警为凸显点的国防教育特色进行梳理和深化,学校办学理念中体现国防教育,拟定出特色建设规划,开展“少年交警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将国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开发具有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军体课”,聘请校外辅导员——交警、消防、武警及守桥部队的干警官兵每周一次走进学生的课堂,并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长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有力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区教委与学校紧密配合,区里有开阔的眼界和宏观资源,学校有具体的经验,两者共同努力,找到人无我有的某个特点,结合实际,把局部的一个特色,上升到文化层面,尽可能地向学校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辐射,最终形成学校有生命力的、有文化内涵的一种特色。

区域整体推进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区已命名特色学校13所、特色项目学校15所、特色创建学校5所。

2.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特色人才。

人是发展事业、成就事业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其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特色学校的建设更需要有一支专业技能精湛、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为此,我们加强了对校长和教师的培养,最大限度地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保障。

我们借助在北碚区的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所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开展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统整全区中小学校校长和教师资源,创新举措,组建“北碚名师工作室”、构建“三级教育导师团队建设模式”、建立“北碚教育高端人才流动站”、成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形成立体式、网络式、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促进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助推区域特色学校建设,一批校长和教师成为北碚教育发展的中坚,成为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尖兵”。

比如,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百年名校朝阳小学,其校长就是经过区级的培训,最终成为国家《科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对一所特色学校来讲,一位内行的校长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全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校内的“导师——研修式”名师培养模式,又为朝阳小学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学校的特色建设成了有源之水,充裕的师资使学校能够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每周3节的科学课,在西部率先设置“轻松发明课”、“知识产权保护课”等,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名校杯”校园科技节等特色活动,并与全国10所名校结成科技教育同盟,与美国、墨西哥等国的科学教育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科技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喜获佳绩,学校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3.捆绑帮扶的区域特色学校建设。

特色学校建设不仅要自身的不懈努力,还需要外界的助推和引领。为此,我们将优质的、办学鲜明的学校与在此方面较为薄弱的学校实行捆绑帮扶。将前者的先进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文化等浸润入后者,使后者在缩小与优质学校办学差距的基础上,凸显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区教委将朝阳中学捆绑帮扶北碚区夏坝中学,前者是在全市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优质、特色学校,后者则是一所普通学校。开展捆绑帮扶后,朝阳中学派管理者到夏坝中学举办讲座、选派教师到夏坝中学讲课、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将本校的“朝阳树人”办学理念、“朝阳精神”教育文化和优质的教育管理方法浸润入夏坝中学,引领、带动其特色建设。在朝阳中学的帮扶下,夏坝中学凝练出自己的办学理念,派出干部和教师到朝阳中学锻炼学习。同时,借鉴该校特色建设的经验,挖掘利用以复旦大学旧址为代表的教育资源,传承复旦教育文化,大力弘扬复旦精神,并对“复旦教育精神”予以诠释,将其移植和创新到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将其物化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班级以梁漱溟、袁隆平等名人命名,不断丰富创新德育内容和活动,赋予复旦教育文化新的内涵。同时,夏坝中学也找到教学上的特色点:整体地开展了“问题式课堂”研究和实践,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三、区域内特色学校的发展方向。

区域教育发展与其所处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教育文化。北碚滋兰树蕙,自然风光秀美、自然景观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教育资源丰足,教育“大家”足迹遍布全区,本土教育文化也有很悠久的渊源。区教委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和指导学校利用其资源、挖掘其丰富内涵,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全方位实施区域特色学校建设。

1.凸显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

传承和创新文化,是历史赋予人类的神圣职责。教育人肩负着传承历史、造就现在、开拓未来的神圣使命。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责无旁贷地担当好此职责。特色学校理应是这方面的“排头兵”、“领头羊”。基于此,区教委大力引导和指导区域内的中小学校从自身的办学沿革出发,充分汲取以往优良的教育文化以及本区富藏的传统教育文化瑰宝,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重庆市兼善中学,是上个世纪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引用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命名创办的优质学校。在建设学校特色中,该校围绕“兼善天下”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兼善教育文化”建设,并在学校全方位地予以实施,形成了“兼善教育”的办学特色。北碚区晏阳初中学,秉承创办者晏阳初老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全方位践行和彰显“公平教育”理念,将教育的阳光、雨露洒向了在校的每一名学子,托起了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朝阳。

2.凸显本土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

本土文化是一个地区差异于其他地区的、具有特质性的一种文化。它于当地具有较强的教育力、感召力。北碚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陪都的陪都”,是抗战后方迁建区,大批文化名人和文艺机构汇集于此,被誉为当时中国东方文化的“诺亚方舟”,它的抗战文化具有历史的代表性。为此,我们在实施区域特色学校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指导学校借助这些优势,丰富特色之内涵。

梅花山小学,地处张自忠将军英烈陵园旁,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突破口,以张自忠烈士陵园为载体,并利用与张自忠将军相关的丰富教育资源,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和德育科研,在市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龙凤桥小学,挖掘《挺进报》曾在校翻印的革命历史资源,在诠释“挺进精神”的内核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赋予“挺进精神”新的教育内涵,并将其融贯到学校教育教学中,采取校园文化展“挺进”、每周的升国旗活动中讲“挺进”故事、宣“挺进”誓言以及全校开展“挺进小报”设计、制作、比赛等多种形式,使全校师生在“挺进”的感召中,与时俱进,学校形成了“挺进”办学特色。

3.凸显课程文化的区域特色学校建设。

学校办学的核心阵地在课堂。作为重庆课程改革的先行区,区教委借助本区丰富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强化“地域文化衍生、优势学科发展、特色项目演练”三类基于三级课程体系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推动区域特色学校建设。

澄江镇中心校,借助本镇“北泉板凳龙”(2009年5月,被列入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名录)资源,提炼出“龙腾云山,志在天下”的办学理念,把“龙”的精神融贯到学校的整体办学中,将其引入到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中,开发出校本课程,自编校本课程教材,并将其艺术传人引入学校,编排了千人板凳龙操等,提振了全校师生的精气神,并使学生的体魄得到了更好的强健。重庆市江北中学,在“人文至善、科学求真,让师生创造生命的精彩”办学理念指引下,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论坛、编辑生命教育个案、建立生命教育网站、开展生命教育课题研究和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等,构建起生命教育课程文化体系,以此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复兴镇小学,利用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儿童线描画”优势,将其引入到学校办学之中,全校学生整体开展“线描画”学习,学校被命名为北碚区农村儿童线描画复兴创作基地,促进了教师、学生艺术修养的养成,学生在国内外各级儿童绘画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形成了“儿童线描画”办学特色。

区域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我们将矢志不渝地办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并让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发挥管理指导优势引导学校办出特色

重庆市涪陵区教育委员会  付廷柏  张华义  王兰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自古以来就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巴人遗址、“水下碑林”白鹤梁等历史文物,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构成独特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涪陵教育以“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管理规范、服务到位”为工作方针,以建成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为了进一步办出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2006年开始,涪陵区教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自身的管理和指导优势,充分调动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区域性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为全区中小学校创建特色学校打通了快车道。

一、行政导向:为学校“创特色”指明方向。

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哄而起、急于求成、包办代替,也不能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为此,我们分步采取了如下措施:2006年,启动“创特色”工程,倡导全区学校发挥自己的优势办有特色的学校。3月,区教委出台相关文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把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考核,在全区营造出良好的“创特色”氛围。区内各学校积极行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干部教师学习有关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开始了思考和探索之旅。

2007年,区教委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意见》,明确本区“创特色”工作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个性,促进发展,形成特色”的要求,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专题活动为载体,以经验交流为平台,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积极挖掘各类特色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同年5月,在专家的策划和指导下,17所中小学列入了涪陵区首批特色学校创建单位(其中8所学校的课题被列为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或重庆市特色学校发展专项课题),开始了自主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为了保证我区“创特色”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2008年7月,区教委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涪陵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规划办),指导全区“创特色”工作,对17所特色学校创建单位开展了第一轮的诊断指导,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与发展的意见。11月,规划办在分析了特色学校的常规创建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出台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管理评价量表》,该评价量表包含学校每学期必须制定本学期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和管理工作计划、每学期必须围绕课题举办全校性教研活动的要求和次数以及每学期举办全校性、开放性的课题展示活动、每年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创办校刊校报的具体要求等,为学校校长指明了具体的工作目标。

2009年,又先后有两批共16所中小学进入了特色学校创建单位中。至此,我区33所开展特色学校课题研究的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上形成了起点高、覆盖宽、种类齐、研究广、氛围浓的局面。这年6月,区教委出台了《涪陵区进一步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并对全区特色学校创建单位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单项表彰,同时区教委给这33所特色学校创建单位授了牌。通过这一系列行政导向措施,使全区学校都置身在浓厚的“创特色”氛围中,纷纷把“创特色”纳入了自己学校的发展规划,并以此来统领学校的全面工作。

二、科学策划:为学校“创特色”引路导航。

独特办学理念的提炼是“创特色”的首要环节。我们认为,特色学校是通过挖掘本校所具有的潜在优势,优化自己的个性,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学校既有的资源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只要学校有“创特色”的意识,在专家的科学规划和专业引领下,通过挖潜,不断改进自己的办学行为,都可以在“创特色”中获得提升。

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自身的“个性”,科学策划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文化。作为涪陵区中小学“创特色”的专家指导机构——规划办充分运用了SWTO分析法注,帮助学校确定特色主题。所谓SWOT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和评价,以帮助学校确定特色主题。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学校组织的特性,把SWTO分析法演绎为两种方法。一是“五方四点分析法”(“五方”即学校的地理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传统资源。“四点”即有利点、不利点、机会点、威胁点),将学校放到一定的社区环境中进行分析。二是“四维五度分析法”(“四维”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历史、现实,“五度”即重视度、积极度、经验度、条件度、成功度),对学校自身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

运用以上这两种方法,规划办为区内学校策划了各不相同的特色主题。例如,根据同乐乡的独特自然资源和瓜果菜畜牧业优势,为同乐中学策划了“绿色教育实践研究”,即在农村初中渗透职业教育因素,促进农村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使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目前该课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在区科委成功立项并获得了科研资金。区果品办、畜牧局也为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智力支持,提供乡土教材的原始素材、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免费培训等。再比如,挖掘百胜镇中心校长期以来在航模和小发明小制作方面的优势,将其拓展为各门学科渗透创造教育的因素,并在校内外开展创造教育活动的“创造教育实践研究”,同时协助百胜镇中学开展同样的课题研究,让小学生毕业进入初中后能在创造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该镇的中小学特色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培养格局。

为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规划办还对学校进行具体指导。如城三校长期开展书法教育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规划办根据这一优势,为其策划了“人品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还帮助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办学理念系统,指导学校建立了人品教育在“真善美”三个维度上的总体目标、年段目标——“小学生人品教育目标序列”;鼓励和指导学校干部教师自己作词、谱曲,创编了50多首人品教育的校园歌曲;指导学校编写了人品教育的校本教材《做好人》和《传统礼仪常识读本》、《让人品熠熠生辉》等课外读本等。围绕“人品教育”课题,这所学校在师生中开展了大量的说人品话、唱人品歌、画人品图、读人品诗、写人品文、干人品事、做高尚人的人品教育活动。两年来,该校的人品教育特色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和赞扬,得到了涪陵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

三、搭建平台:为学校“创特色”培育队伍。

学校是特色发展的决策主体、探索主体和践行主体。“创特色”能否有实效,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能否打破传统的格局,跃上一个新台阶,最终还要有赖于学校“创特色”自主发展能力的形成。学校“创特色”自主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校内的三个主体,即教育理念先进的校长、科研素质过硬的校本教研团队和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于是,规划办明确提出要为基层创建特色学校搭建三个平台:

1.搭建提升校长理念的平台。

校长在学校“创特色”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在“创特色”中,校长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要成为学校“创特色”规划的设计师、“创特色”工作的总指挥和全体师生的领跑人。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尊重校长的主体地位。以学校“创特色”主题的确定为例,引领校长从学校发展的轨迹中总结出值得继承发扬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对学校各种资源、所处环境等办学优势与劣势作出系统、科学、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然后,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帮助校长找出“创新点”,确定特色主题,形成整体思路和规划。如针对李渡镇中心校的实际,规划办通过引领校长分析学校过去开展“闲暇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学校所在地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其策划了“实践教育”的特色课题,校长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其次,强化校长的主体意识。“创特色”是一项全局的系统工程,校长应该对学校“创特色”工作了然于胸。为此,我们倡导校长要亲自抓“创特色”工作。规划办在深入学校调研时,明确要求校长做“创特色”工作汇报。同时规定校长要在每两月一次的“涪陵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会”上,交流学校围绕“创特色”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强化校长在“创特色”工作中的主体意识。

再其次,提升校长的综合素质。我们坚持每月举办一次“特色学校校长沙龙”,围绕“创特色”的相关主题组织校长们开展理论研究。2009年初,我们根据全区“创特色”进程和实践难题,制订了全年10次沙龙主题研讨计划(10次的主题分别是:全方位凸显特色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学校的精神文化、特色学校的制度文化、特色学校的行为文化、特色学校的教师文化、特色学校的学生文化、特色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学校的教学管理、色学校的教研管理、特色学校的教育评价),并通报各创建单位,使校长们在每次沙龙中能围绕主题展开集体思想碰撞,在头脑风暴中“思维共振”、“智力互补”,产生更多更新的思想。如在2008年工作开展之初,规划办组织校长们围绕“特色学校建设的突破口”这一热点和难点展开了讨论和交流,请专家做了题为《特色学校的特征及建设的突破口》专题讲座,帮助校长们明确选择了适合自己学校特色建设的突破口。河岸完小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学校生活习惯为突破口,进而培养学生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的“生活教育”。天台中心校以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突破口,确立了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参与教育”。

2.搭建培养教研团队的平台。

“创特色”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教育理念、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科研的支撑、学校的底蕴和社区的环境等。而校本教研团队则是学校“创特色”的必要保障。培育校本教研团队是培育学校“创特色”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

培育特色校本教研团队。我们要求特色学校创建单位健全教科室,安排一批具有较强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激情的老师组建成特色校本教研团队。把“创特色”作为教科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学校教科室在“创特色”中承担整体规划学校“创特色”工作,组织全体教师专题学习与研讨,指导、管理、评价学校“创特色”各级子课题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展示阶段研究成果,总结、提炼“创特色”研究成果等职能。

以专题报告提升特色校本教研团队认识。我们组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特色办学理念深入人心的策略”、“特色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特色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特色档案工作的建设”、“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等。每个专题各成体系、内涵丰富、可操作性强,融入了区内外在“创特色”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促进了特色校本教研团队对特色教育内涵的认识,提升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整体思路。

以理论研究提升校本教研团队负责人的素质。作为推进“创特色”工作的一项重要培训活动,我们坚持每两个月举办一次“特色学校教育科研论坛”,要求各校教学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在每次论坛前,都要围绕论坛主题撰写研究论文,就特色学校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研讨,以此促进他们反思学校“创特色”的思路与实践操作。论坛会上的主题探讨、交流学习,也促进了他们相互借鉴、共同成长。同时,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报告作为每次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做到既重理论,更重操作,帮助大家领悟本次专题的精髓,明晰创建工作的研究思路和策略。

3.搭建培养师资队伍的平台。

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的主体,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直接作用者,是学校“创特色”的关键。为此,我们制定了建设特色师资的工作策略。

倡导学校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规划办在校本研究方面倡导学校建立三级课题体系,细化特色课题;在校本培训方面,倡导学校实行隔周一次的专题讨论学习,确保教师学有所获;帮助学校消除开发校本课程的困惑,具体策划、指导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指导学校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规划办的指导下,学校在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工作中积极开拓创新,如城七校着力打造“尊重差异,完善人格”的教师团队,要求教师做“三师型”(即思想型、自主型、学习型)和“三会型”(即会交流、会上课、会反思)教师,提出了“不求人人最优秀,但求个个有特色”的师训目标,在教师中开展“设计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活动,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档案,定期开展教师“读书沙龙”、“三课两赛”(三课:人人一节课、市区骨干一节示范课、三年教龄以下教师学习汇报课。两赛:春季青年教师赛课、秋季“个性杯”赛课)和科研专题研讨会、案例评析交流会、课改热点问题研讨会等活动。教师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和价值,教育教学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帮助学校打造特色教学课堂。教育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以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打造特色教学课堂,践行特色学校办学理念是“创特色”的重要内容。为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策划了每季度一次的“特色学校教学改革研讨会”,组织学校教师参加特色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每次研讨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如“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办学理念在德育中的落实”、“办学理念下的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等等。要求特色学校创建单位,在每次会前发动教师围绕主题撰写研究论文。研讨活动中,先由承办学校准备3堂渗透本校办学理念的特色教学课,并请该校教科室介绍如何落实这一主题要求的做法与经验,然后再组织优秀论文交流研讨,规划办专家作专题报告。如此,逐步引导教师将学校办学理念慢慢融入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注:SWTO理论是管理学理论里的一种分析理论,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