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行政管理 服务改善民生

 胜之闲庭信步 2012-02-26
  近年来,陕西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全省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明显提高。

  一、按照改善民生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深入,陕西省在坚持科学发展中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增强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能力。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针对长期以来政府机构设置中社会管理力量薄弱的情况,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我们在保持各级政府编制总体精简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管理部门的建设,充实了工作力量,调整了内部机构设置,将议事协调机构变为实体性机构。如,充实了社保、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人员,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部分乡镇增设了专门负责农村规划建设的公用事业办公室及文化、教育管理办公室。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为了彻底改变过去零敲碎打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我们采取统筹规划、项目推进的方式,把民生问题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考虑和谐发展,基本上做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解决了当前问题又兼顾了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全省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制,设立了政务中心、便民大厅及便民服务站点,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便民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建设。我们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措施,促进城市社区工作条件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其服务居民、维护稳定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积极建立农村新型社区,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的要求。

  四是主动接受监督。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群众期望高、社会关注强、实施难度大,这就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要做到把好事办好,必须把民生工程决策实施全程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近年来,我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作为重点审计项目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向社会和群众公开项目的建设、资金、管理等情况,2011年还发布了《民生工程白皮书》。这些措施促进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也调动了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民生工作的不断加强。实践证明,没有政府职能向服务民生上转变,就很难有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上的突破,社会管理也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二、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完善公共产品体系

  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如何完善公共产品体系,还需要各地政府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陕西从自身的财力情况出发,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均等化和城乡一体为方向,着力破除影响社会公平的障碍,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实施以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服务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遵循先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标的原则,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我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垂直管理和社会化发放。宝鸡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三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被全国推广并在陕西实现了全省覆盖。我们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1年7月又实行了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基层医疗单位药品“三统一”取得显著成效,药品零售价下降了46.14%。

  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我们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两基”达标和义务教育城乡全免费,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健全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2011年省财政又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大幅度提高了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城乡统一标准提高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实行了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保障达到西部较高水平。

  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重点,实施大型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户、农村道路、农村基层组织和社区设施建设等项目。五年来共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信息入村、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特别是坚持高点定位、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共同推进的做法,三年新建农村公路十余万公里,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使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政府对公共产品体系的完善和供应能力的提升,既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也为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三、立足从根本上解决特殊群体的利益问题

  改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在推行民生普惠制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解决为改革发展做出了利益牺牲的群体的利益问题,才能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利于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尽量着眼于从制度层面和根本上解决,形成长效机制,以避免同样同类问题在不同时期和区域反复出现。

  根据多年来群众信访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解决措施。如对农村“八大员”、涉军群体的生活待遇以及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一些特殊遗留问题,以纳入养老、医疗保险序列或发放补贴的形式予以解决,从根本上消除了他们在养老、医疗上的后顾之忧。

  以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主动出台保障部分群体利益的特殊政策。采取政府退税和财政补助等措施提高过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实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农村孕产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和65岁以上老人实行健康检查等制度,在全省寄宿制学校实施寄宿中小学生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的“蛋奶工程”等等。

  始终把居者有其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十一五”时期,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民安居工程,“十二五”时期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其中,去年计划建设47.43万套,列全国第三位,目前开工项目总数居全国前列。

  采取超常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用十年时间在陕南陕北实施涉及279万人的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使这部分群众逐步告别不安全、不适宜生存的环境,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构建以民生事业为基点的公共财政框架

  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支撑。这就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基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虽然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必须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产业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民生项目主要靠公共财政投入。为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我们通过多种措施,调整投入方向,加快建立民生财政,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加大公共支出。

  一是全面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民生支出累计5532亿元,为“十五”的3.5倍,有效解决了过去民生资金投入缺乏保障的问题。2011年又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

  二是通过编制预算的办法确保民生投入。2008年,我们启动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国开创了以财政中期预算为保证推进民生工作的先河。“十二五”时期,我们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巩固和强化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强化民生投资。主要是改变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买醋的钱不能买盐”的现象,以项目为载体调动部门和地方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省民生工程基本上都采取这种方式。

  四是充分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通过贷款贴息、专项补贴、与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如,为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由省财政和延长集团分别出资共同组建了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集团公司,筹措120亿元支持启动资金困难的市县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陕南移民搬迁中也以同样的方式,由省财政和有色集团出资成立了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筹集启动资金60亿元。这些公司以公益性为宗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项目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和群众按成本价回购,资金回笼再投入。财政的有力支撑,为不断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好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上的提升非常重要。一是要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作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陕西更应该把为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作为神圣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央的要求变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具体政策措施,才能通过政府管理上的创新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二是要有自觉自为的责任感。改善民生是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要,更是各地党委、政府的责任,决不能因为经济不发达或财力有限而放缓步伐。国家有政策法规的要坚决执行,没有要求但合情合理的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并鼓励支持下级政府先行先试。这种观念上的突破,是我省民生工程在投入、规模和成效上达到空前程度的重要因素。三是要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民生工程投资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政府必须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与之相适应,从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入手,逐步推进,在坚持推进既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群众需要和形势发展,适时开拓新的领域和提出新的要求,做到既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又有扎实的推进措施,从而使基层努力有目标,群众心中有盼头,每年都感受到民生有新的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